1、血海: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
2、百虫窝: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其特性为湿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湿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
3、血郄:血,指穴内物质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运行出入为细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既湿又热,是血的气态物存在形式。穴内气血物质的出入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折合为血则其量较小,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血海穴意义: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气(血的气态物),所处为地之上部。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箕门穴。
人体穴位图 血海穴位置简易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就是血海穴。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生理不顺、膝盖疼痛、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生理痛等。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
血海穴配三阴交穴,主治月经不调;血海穴配曲池穴,主治瘾疹。血海穴配带脉穴,有调经统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血海穴配合谷穴、曲池穴、三阴交穴,有疏风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荨麻疹。血海穴配曲池穴、合谷穴,主治荨麻疹。血海穴配犊鼻穴、阴陵泉穴、阳陵泉穴,有舒筋活络,利关节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疼痛。血海穴配犊鼻穴、阴陵泉穴,主治膝关节痛。血海穴配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主治贫血。
临床运用:现代又多用血海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贫血、便血、尿血、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法:
中医认为,湿疹、丹毒等皮肤病是风热之邪所致,血行风自灭,用活血的方法可以根治。对妇科病可以按揉或者点按,对皮肤病可以用牙签之类有尖的东西加大刺激。经常按揉血海穴不但可以对付妇科病,还能抗过敏,对我们经常说的“血热”造成的病,都有效。
既然古代医学专家给它起名为血海穴,那它必然与血液有关。以此类推,当然就与女性的月经关系密切了。“脾统血”、在血液方面,脾经主要负责身体血液的正常运行。而血海是脾经上的穴位,所以它的功能其实是负责出血量多少的。
处理的方法很简单,自己抡起拳头或者用小保健锤敲就可以了,月经量过多,那就敲左侧血海穴。如果月经量过少,那就敲右血海穴。每次敲的时间不限,但每天最的时间加起来不少于1小时,最好是两小时以上,最少坚持持续一个月。
血海穴还可以治疗因贫血引起的心慌、头、耳鸣、精神不集中,现在有多人贫血,一贫血就会出现心慌、头晕、耳鸣、精神不集中等情况。
贫血了,很多人会本能地想到吃补药来补足气血,但是有的人补来补去,非但没有改善其贫血症状,还补出了高血压。这说明,一味地乱补并不能缓解贫血的痛苦。贫血主要是脾经统血的功能失常导致的,经常按摩脾经上的血海穴,先使脾经经脉畅通,补药的营养成份才能补得进去,而血海穴本身就是最好的补血良药。既疏通,又进补,用血海来需养脾径、强壮身体是一举两得之方。
另外,经常夜用脑的人,最容易阴血亏虚,这样的人贫血时最明显的反应是迟纯,脑袋发木,做事情没有灵感,甚至还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这个时候,也可以通过按摩血海穴来重新分配全身的阴血,以满足人体尤其是大脑的供血需求。通过刺激血海来促生气血最好的方法是艾灸。
对血海穴做艾灸的季节和时间都极讲究。最好是选择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比如秋末冬初,或是刚开春,这样可以更好地鼓舞气血的生长长。而在其他时间里,按就可发挥其作用了。
按摩血海穴不仅可以促生气血,还有利于祛除脸上的雀斑。有的女性30岁之后验上就逐渐开始长斑,即便是用很多祛斑的化妆品都没有效果。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午饭前按摩血海穴的话,对祛除脸上的雀斑是十分有效的。通常不到一个月,脸上的斑就会开始变淡。三个月后,大多数脸上的雀斑就会全部消失,同时色也会变得红有光泽,皮肤也会变得细腻了。
按摩血海穴最好的时间是每天上午9-11点,因为这个时间段是脾经经气盛的时间,人体阳气处于上升阶段,只要直接按就可以了,每侧3分钟,力量不要太大,要以“轻柔”为原则,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就可以了。睡觉之前再按三阴交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每天如果能够坚持按揉血海和三阴交就会让气血生辉,水远葆有青春亮丽的脸庞。
其中血海是养血补血的“明星”。属于脾经,中医认为脾统血,该穴位是血所汇集之处,统治各种与血相关的病症,没病的时候养血补血效果自不待言。
女人要记住十大补血穴位
一、血海穴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揉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 艾灸 此穴,对妇女 月经不调 、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二、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 养生 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三、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 养生 穴位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 湿疹 、 荨麻疹 、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 耳鸣 、 神经衰弱 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 失眠 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五、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 疾病 。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另外多按此 养生 穴位,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胆经和胃经交会穴。
功效: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
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按摩时配合颊车穴、肾腧。)
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按摩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
功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脾脏不好的人按摩此穴有疼痛感。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十、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百虫窠。属足太阴脾经。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或屈膝,以对侧手掌按其膝盖,2-5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内侧约呈45°角斜置,指端尽处取穴。另说在膝上二寸半(《针灸甲乙经》);在膝上三寸(《千金要方》注);在膝上一寸(《类经图翼》)。布有股前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及股动、静脉肌支。主治月经不调,经闭,暴崩,漏下恶血,两腿内侧生疮痒痛或红肿有脓,气逆腹胀,肾藏风,痃癖,阴疮,五淋,功能性子宫出血,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贫血。 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血海穴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血海穴是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位置很好找,用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
专家建议:午饭前按摩膝盖上的血海穴,有利于祛除脸上的雀斑。
方法:每天坚持点揉两侧血海3分钟,力量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要以轻柔为原则。每天上午9时~11时刺激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段是脾经经气的旺时,人体阳气处呈上升趋势,所以直接按揉即可。
选穴:血海穴
每月一次的生理痛真是非常难受,按压血海穴能够缓解这种小腹疼痛。
位置: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要点: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痛经的时候通常左腿也会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效果会更好。
血海穴治疗肝血虚的症状
很多人看会书和电视就觉得眼睛酸胀,干涩不舒服,有的还会出现手脚麻木现象,往往不被引起重视,其实这是肝血虚的症状。为什么呢?《内经》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为筋,所以肝血虚了就不能营养眼睛和筋脉,就会出现眼睛酸胀、视物不清、手脚麻木的症状,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可选用血海和足三里穴来补足肝血。
血海穴,血这里指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该穴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取该穴时应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或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最好每天9-11点在脾经经气最旺盛时按揉该穴,每侧按揉3分钟,以酸胀为度。
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是人体两个长寿穴之一,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人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穴则能担此重任。 该穴艾灸效果最好,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艾灸或用手指按压此穴,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如果能每月用艾灸此穴10次,每天1次,每次15分钟,便可使人长寿。若家中无艾或不便艾灸,可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穴,亦可达到同等效果。治疗产妇酸痛
产后的妇女特别容易出现各种酸痛,台北市立中医医院主治医师刘桂兰表示,由于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身体状况本来就比一般人虚弱,再加上医院里的冷气较强,如果疏忽了做好保暖的工夫,「风寒」便会趁虚而入,而一旦出现了各种酸痛时,又该如何帮妈咪们减缓疼痛呢?请看以下提供的各项「绝招」。
按摩运动
按压的手法:以手指的指腹部位按压,切勿以手指甲按压,以免抓伤产妇。通常最常采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根手指头。
按压的时间: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进行,一个穴点每次按压以十次为原则。
妇女产后身体各部位发生疼痛的原因,不外乎是因为身体出现「血虚」、「血瘀」、「肾虚」、「风寒」四种现象。
外在表徵:患者容易有关节疼痛、酸痛、有麻木感、脸色苍白、头昏、心悸、怕冷、气短乏力、脉搏细弱的情形。
按压穴道:血海穴
按摩位置:屈膝,在髋股内侧上缘上2吋(三只手指头宽)、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取穴。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