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1、翳风。翳,用羽毛做的华盖也,为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卫外阳气。风,穴内之气为风行之状也。翳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天牖穴传来的热胀风气,至本穴后,热胀风气势弱缓行而化为天部的卫外阳气,卫外阳气由本穴以风气的形式输向头之各部,故名翳风。
翳:是遮盖的意思。因为它位于耳垂的后面,而耳垂就像一个华盖一样遮挡着翳风穴;风:在这里当作阳气讲。通常在穴位的命名当中,但凡“风穴”,多与阳气有关,而阳气又多因附近大动脉。大家注意一下翳风穴的位置就会发现,它非常靠近颈动脉,如果你用食指触及此穴时,能感觉到有轻微的搏动。
2、手足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故为手足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运行规律:由本穴输向头之各部。
取穴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取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翳风穴,“翳”,原指羽扇,用作遮掩。穴在风池之前耳根部,为耳垂所掩蔽。
快速取穴:侧坐或侧伏位,张口取穴,将耳垂向后按,正对耳垂的边缘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主治疾病: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疬等。
穴位配伍:
翳风配地仓、承浆、水沟、合谷,治口噤不开。翳风配颊车、合谷,治腮腺炎。翳风配地仓、颊车、四白、合谷,治面瘫。翳风配下关,治下颌关节炎。翳风配关冲、中渚,治耳聋、耳鸣。翳风配听宫、听会,有通窍复聪的作用,治耳鸣,耳聋。翳风配地仓、颊车、阳白、承泣,有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治面神经麻痹。翳风配下关、颊车、合谷,有活络消肿的作用,治颊肿。
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等。
养生保健
艾灸法: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按摩法:
翳风穴能治疗耳鸣耳聋。
目受血而视,耳受血而聪。不管是耳鸣也好,还是耳聋也好,多与我们的听觉器官气血供应不好有关。当然,不只是血液供应,还包括了淋巴组织液的回流是否顺畅都有关系。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我们刺激耳朵附近的翳风穴,有助于加强耳朵周围的气血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以改善我们耳鸣耳聋的症状。
按摩手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的放手,如此反复操作,或者手指着力于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每次按摩3—5分钟。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且操作不拘于时。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翳风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翳风穴的定位 10 翳风穴的取法 11 翳风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翳风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翳风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翳风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献摘要 18 翳风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8.2 对大脑皮质的影响 18.3 治疗呃逆 18.4 治疗面神经炎 18.5 治疗偏头痛 18.6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翳风 1 拼音 yì fēng
2 英文参考 Yīfēng TE17 [中国针灸学词典]
yìfē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翳风 汉语拼音 Yifeng 罗马拼音 Yifeng 美国英译名 Shielding Wind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7 富耶氏 TR17 德国 3E17 英国 T17 美国 TB17
翳风为经穴名[1](yìfēng[2]TE17)。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1]。翳风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3]。翳即遮蔽,风即风邪,此穴当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故名翳风[1]。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
4 翳风穴的别名 耳后陷者中(《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
6 穴名解 翳即遮蔽,风即风邪,此穴当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故名翳风[1]。
翳,指华盖,有遮蔽、掩覆之义,翳指大鸡毛扇也,状如耳形。风,为六淫之一。此穴在乳突之前下方凹陷,耳垂后面凹陷处,当衣领上缘,其形如遮蔽风邪之屏翳,穴近是处,故名翳风。[4]
7 特异性 翳风穴为交会穴之一,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针灸甲乙经》)。
8 所属部位 耳[5]
9 翳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2]。
翳风穴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1]。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颞骨乳突与颌角之间凹陷处[3]。
翳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10 翳风穴的取法 翳风穴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1]。
取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正坐或侧伏,耳垂下缘,当胸锁乳突肌与下颌角之间凹陷中取穴[6]。
翳风穴的取法[1]
快速取穴:头偏向一侧,将耳垂下压,所覆盖范围中的凹陷处即是翳风穴[7]。
11 翳风穴穴位解剖 翳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分布著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8]。
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处;并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通过[3]。
12 翳风穴的功效与作用 翳风穴有聪耳明目,疏风通络作用[1]。
翳风穴具有聪耳通窍,散内泄热的功效。
翳风穴是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两条经脉的循行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翳风穴又位于耳后,故为治疗耳病的要穴。《百症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翳者,蔽也。[9]
翳风穴善祛风邪,故名翳风,善治口眼㖞斜、牙关禁闭等风疾[9]。
手少阳三焦支脉上项,以屈下颊(过齿部),翳风穴又位于颈项,临近颊部,故取之可治疗齿痛、颊肿、瘰疬诸疾[9]。
翳风穴系三焦经和胆经之会穴,有通风疏络、开窍益聪之功,按气动为风,翳风穴能开气郁之闭,又以其接近于耳,故兼冶耳聋之因于气闭者尤效。[4]
13 翳风穴主治病证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及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及瘰疬等[1]。
翳风穴主治耳鸣、耳聋、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8]。
翳风穴主治耳聋,耳鸣,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口眼㖞斜,暴喑不能言,牙关紧闭,牙痛,乳蛾;痉病,狂疾[6]。
翳风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㖞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等[3]。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口眼㖞斜,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
神经系统疾病:痉病,狂疾,膈肌痉挛。
14 刺灸法
直刺0.8~1寸,耳后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舌前部及半侧面部,以治面瘫、痄腮等;或向内前下方斜刺,针感可向咽部扩散,咽部有发紧发热感,以治聋哑[6]。
直刺0.8~1.2寸[8]。
直刺1~1.5寸[3]。
注意:翳风穴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中迷走神经,引起呼吸心搏停止[6]。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5 翳风穴的配伍 翳风穴配颊车、合谷治痄腮(腮腺炎)[1][6]。
翳风穴配地仓、颊车、四白、合谷治面瘫[1][6]。
翳风穴配下关治下颌关节炎[1]。
翳风穴配关冲、中渚治耳聋、耳鸣[1]。
翳风配听官、听会、耳门、中渚,治耳疾[6]。
翳风配听宫、听会,有通窍复聪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翳风配地仓、颊车、阳白、承泣,有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翳风配下关、颊车、合谷,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颊肿。
16 特效 *** 用手指尖大力按压翳风穴,一般5分钟内就可以止嗝[7]。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疰,(喑)不能言,翳风主之。聋,翳风及会宗下关主之。口僻不正,失欠脱颔,口噤不开,翳风主之。
《针灸资生经》:暴喑不能言,翳风、通里。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口眼㖞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玉龙歌》: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即安然。
18 翳风穴研究进展
手少阳三焦经的共有23个穴位,分别为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三焦经穴位定位及主治:
1、关冲:位于手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处。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等病候。井穴。
2、液门: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分布有尺神经的手背支。直刺0.3-0.5寸。主治手背红肿,五指拘挛,腕部无力,前臂疼痛,头痛,眩晕,暴聋,耳鸣,目红肿涩痛,牙痛,咽肿,疟疾,精神病等。配合谷、大陵、后溪、间使治精神病。荥穴。
3、中渚:位于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直刺0.3-0.5寸。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喉痹、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热病等病候。输穴。
4、阳池:位于腕背侧面,腕背侧横纹的中点凹陷处。直刺0.3-0.5寸。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等病候。原穴。
5、外关: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和桡骨之间。直刺0.5-1寸。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等病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6、支沟: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上3寸,尺骨和桡骨之间。直刺0.5-1寸。主治暴喑、耳聋、耳鸣、肩背酸痛、胁肋痛、呕吐、便秘、热病等病候。经穴。
7、会宗:支沟穴尺侧一寸处是穴。直刺0.5-1寸。当尺侧伸腕肌和伸小指固有肌之间,深层有伸食指固有肌;下有前臂侧骨间动静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主治耳聋、痫证、臂痛、喘满、心痛。郄穴。
8、三阳络: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上4寸,尺骨和桡骨之间凹陷中。直刺0.8-1.2寸。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挫闪腰痛等病候。
9、四渎: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直刺1-1.5寸。主治:暴喑,耳聋,齿痛,咽肿,痄腮,前臂痛;扁桃体炎等。
10、天井:尺骨鹰嘴上一寸凹陷中是穴。当肱骨下面的鹰嘴窝中,尺骨鹰嘴突起上缘,肱三头肌腱中;有肘关节动、静脉网,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直刺0.5-1寸。主治偏头痛、耳聋、颈项肩臂痛、瘰疠、癫痫。合穴。
11、清冷渊:尺骨鹰嘴上二寸处是穴。在肱骨后侧,鹰嘴突起的尖端上方,肱三头肌下部当中;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肌支。直刺0.5-1寸。主治头痛、目黄、肩臂不举、胁痛。
12、消泺:清冷渊穴上三寸处是穴。在肱骨后面、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直刺1-1.5寸.主治头痛、项强、齿痛、肩背痛、癫痫。
13、臑会:位于上臂内侧三角肌后缘,又为手少阳、手阳明络脉之会,故名。肩髎穴下三寸,三角肌后缘是穴。在肱骨上端背面,大粗隆后下方,肱三头肌中部,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中侧副动、静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精经。直刺1-1.5寸主治瘿气、瘰疬,肩臀酸痛。
14、肩髎:肩峰外下方,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是穴。在肩胛骨肩峰的后下缘,肩关节后方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腋神经肌支。直刺1-1.5寸主治肩重不举、肩痛。
15、天髎:位于肩胛岗上窝内,居胸腔极上,人之天部,故名。肩井穴下一寸处是穴。当肩胛骨上部,岗上窝中,浅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岗上肌;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有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分支。直刺0.5-0.8寸主治肩肘痛、缺盆中痛、颈项强急、偏瘫。
16、天牖: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约平下颌角处是穴。有耳后动脉,枕小神经。直刺0.5-1寸。主治头痛、面肿、目昏、暴聋、瘰疬、项强、喉痹。
17、翳风:位于耳垂根后方的凹陷中。直刺0.8-1.2寸。主治耳鸣、耳聋、口眼 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疬等病候。
18、瘈脉:当乳突中央,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界处是穴。有耳后肌,耳后动、静脉,耳大神经、耳后支。平刺0.3-0.5寸。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癫、呕吐、泄痢、瞳孔异常、视物不清。
19、颅息:耳后,当翳凤穴与角孙穴沿耳廓连线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是穴。平刺0.3-0.5寸。有耳后肌,耳后动、静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主治头痛、耳鸣、小儿惊痛。
20、角孙:当耳尖的发际处是穴。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耳颞神经的分支。平刺0.3-0.5寸。主治耳鸣、目翳、龈肿、唇燥、项强、偏头痛。
21、耳门: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局部解剖: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有颞浅动、群脉耳前支通过。张口直刺0.5-1寸。主治:耳聋,耳鸣,聤耳,眩晕,齿痛、颈颔痛;中耳炎,下颌关节炎等。
22、耳和髎: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郭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局部解剖:有颞肌,后方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分支,当面神经颞额支处。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主治: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颈颌肿,口 等。
23、丝竹空: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局部解剖:布有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有眼轮匝肌;并有颞浅动、静脉额支通过。平刺0.5-1寸。主治:头痛,眼睑瞤动,目眩,目赤痛,齿痛;癫痫,结膜炎,角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1.袁钟、图娅、彭泽邦、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 科技 出版社,1999年
2.程宝书.《简明针灸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3.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4.梁繁荣.《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