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1、颅息: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息,停息也。颅息名意指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颅息。
2、颅骢: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骢,同囟,囟为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亦即间隙也。颅骢名意指天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理同颅息名解。
在穴位的气血运行规律当中,多数都是由前穴传给本穴的,可对于颅息穴来说,它的气血物质却是由其后的角孙穴传来的,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其实我们看到上面这个颅骨血管分布图就好理解了,正是由于这个耳后乳突的存在,下面瘛脉的气血要翻越这个“乳突”障碍才能上行,所以我们点按瘛脉,通过外力的挤压促使血液上达到头部,这也是为何把瘛脉称之为头脑加油站的原因。
既然气血从此处上达困难,那也并不意味着从别处就没有气血上达到头部。而受地心引力的影响,上达到头顶的气血自然会向下回流,而回流时,遇到耳后乳突这个屏障时,同样会产生沉降,这就是穴义所言:“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颅息。”
穴位含义: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下传瘈脉穴。
取穴
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大家注意一下颅息穴和前一个瘛脉穴的描述,都有一个“1/3”,即在耳后的下1/3和上1/3,那这两个穴位之间隔着的是什么呢?我们在穴位解读过程中,会经常发现有两种骨头的突起。一种就是“乳突”,意为像乳房那样曲线平滑的骨头突起,这种突起,通常都在头部,特别是耳后的位置;另一种骨头的突起为“棘突”,这种突起相对来说曲度更锐一些,位置通常在脊椎骨上,因此,一个耳后乳突,将颅息和瘛脉穴分隔开来。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清热降浊。
主治疾病: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等。
穴位配伍:
颅息配风池、外关、太阳、足临治偏头痛。颅息配翳风、耳门、听宫、听治一切耳病。颅息配风池、角孙、太阳、合治视网膜出血。颅息配中渚、外关,治耳鸣、耳聋。颅息配太阳、百会,治头痛。颅息配内关、神门,治瘛疭。颅息配听宫、听会、中渚,有开窍聪耳的作用,治耳鸣,耳聋。颅息配角孙、头维、太阳,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治偏头痛。颅息配人中、中冲、合谷,有泄热镇惊的作用,治小儿惊痫。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头痛、中耳炎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按摩疗法:
颅息穴能治疗耳鸣耳聋!
目受血而视,耳受血而聪。不管是耳鸣也好,还是耳聋也好,多与我们的听觉器官气血供应不好有关。当然,不只是血液供应,还包括了淋巴组织液的回流是否顺畅都有关系。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我们刺激耳朵附近的翳风穴,有助于加强耳朵周围的气血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以改善我们耳鸣耳聋的症状。
治疗耳鸣耳聋的穴位有7个,主要集中在小肠(养老、天窗、听宫、和三焦经上(中渚、外关、会宗、翳风),根据颅息穴“清热降浊”的功效,它应该对急性的耳鸣耳聋效果更好一些。
按摩手法:将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压两侧的颅息穴,分别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每次3-5分钟即可。
手少阳三焦经的共有23个穴位,分别为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三焦经穴位定位及主治:
1、关冲:位于手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处。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等病候。井穴。
2、液门: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分布有尺神经的手背支。直刺0.3-0.5寸。主治手背红肿,五指拘挛,腕部无力,前臂疼痛,头痛,眩晕,暴聋,耳鸣,目红肿涩痛,牙痛,咽肿,疟疾,精神病等。配合谷、大陵、后溪、间使治精神病。荥穴。
3、中渚:位于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直刺0.3-0.5寸。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喉痹、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热病等病候。输穴。
4、阳池:位于腕背侧面,腕背侧横纹的中点凹陷处。直刺0.3-0.5寸。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等病候。原穴。
5、外关: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和桡骨之间。直刺0.5-1寸。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等病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6、支沟: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上3寸,尺骨和桡骨之间。直刺0.5-1寸。主治暴喑、耳聋、耳鸣、肩背酸痛、胁肋痛、呕吐、便秘、热病等病候。经穴。
7、会宗:支沟穴尺侧一寸处是穴。直刺0.5-1寸。当尺侧伸腕肌和伸小指固有肌之间,深层有伸食指固有肌;下有前臂侧骨间动静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主治耳聋、痫证、臂痛、喘满、心痛。郄穴。
8、三阳络: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上4寸,尺骨和桡骨之间凹陷中。直刺0.8-1.2寸。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挫闪腰痛等病候。
9、四渎: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直刺1-1.5寸。主治:暴喑,耳聋,齿痛,咽肿,痄腮,前臂痛;扁桃体炎等。
10、天井:尺骨鹰嘴上一寸凹陷中是穴。当肱骨下面的鹰嘴窝中,尺骨鹰嘴突起上缘,肱三头肌腱中;有肘关节动、静脉网,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直刺0.5-1寸。主治偏头痛、耳聋、颈项肩臂痛、瘰疠、癫痫。合穴。
11、清冷渊:尺骨鹰嘴上二寸处是穴。在肱骨后侧,鹰嘴突起的尖端上方,肱三头肌下部当中;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肌支。直刺0.5-1寸。主治头痛、目黄、肩臂不举、胁痛。
12、消泺:清冷渊穴上三寸处是穴。在肱骨后面、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直刺1-1.5寸.主治头痛、项强、齿痛、肩背痛、癫痫。
13、臑会:位于上臂内侧三角肌后缘,又为手少阳、手阳明络脉之会,故名。肩髎穴下三寸,三角肌后缘是穴。在肱骨上端背面,大粗隆后下方,肱三头肌中部,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中侧副动、静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精经。直刺1-1.5寸主治瘿气、瘰疬,肩臀酸痛。
14、肩髎:肩峰外下方,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是穴。在肩胛骨肩峰的后下缘,肩关节后方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腋神经肌支。直刺1-1.5寸主治肩重不举、肩痛。
15、天髎:位于肩胛岗上窝内,居胸腔极上,人之天部,故名。肩井穴下一寸处是穴。当肩胛骨上部,岗上窝中,浅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岗上肌;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有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分支。直刺0.5-0.8寸主治肩肘痛、缺盆中痛、颈项强急、偏瘫。
16、天牖: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约平下颌角处是穴。有耳后动脉,枕小神经。直刺0.5-1寸。主治头痛、面肿、目昏、暴聋、瘰疬、项强、喉痹。
17、翳风:位于耳垂根后方的凹陷中。直刺0.8-1.2寸。主治耳鸣、耳聋、口眼 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疬等病候。
18、瘈脉:当乳突中央,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界处是穴。有耳后肌,耳后动、静脉,耳大神经、耳后支。平刺0.3-0.5寸。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癫、呕吐、泄痢、瞳孔异常、视物不清。
19、颅息:耳后,当翳凤穴与角孙穴沿耳廓连线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是穴。平刺0.3-0.5寸。有耳后肌,耳后动、静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主治头痛、耳鸣、小儿惊痛。
20、角孙:当耳尖的发际处是穴。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耳颞神经的分支。平刺0.3-0.5寸。主治耳鸣、目翳、龈肿、唇燥、项强、偏头痛。
21、耳门: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局部解剖: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有颞浅动、群脉耳前支通过。张口直刺0.5-1寸。主治:耳聋,耳鸣,聤耳,眩晕,齿痛、颈颔痛;中耳炎,下颌关节炎等。
22、耳和髎: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郭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局部解剖:有颞肌,后方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分支,当面神经颞额支处。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主治: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颈颌肿,口 等。
23、丝竹空: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局部解剖:布有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有眼轮匝肌;并有颞浅动、静脉额支通过。平刺0.5-1寸。主治:头痛,眼睑瞤动,目眩,目赤痛,齿痛;癫痫,结膜炎,角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1.袁钟、图娅、彭泽邦、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 科技 出版社,1999年
2.程宝书.《简明针灸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3.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4.梁繁荣.《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三焦经肩颈头10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4、肩髎穴
位置: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
15、天髎穴
位置: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
16、天牖穴
位置: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主治:头痛,项强,目痛,耳聋,瘰疬,面肿。
17、翳风穴
位置: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㖞,牙关紧闭,齿痛,呃逆,瘰疬,颊肿。
18、瘈脉Chì mài穴
位置: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主治:耳鸣,耳聋,小儿惊风,头痛。
19、颅息穴
位置:在头部,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主治:小儿惊风,头痛,耳鸣,耳聋。
20、角孙穴
位置: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目翳,齿痛,痄腮,偏头痛,项强。
21、耳门穴
位置: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22、耳和髎穴
位置: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主治:头痛,耳鸣,牙关紧闭,口㖞。
23、丝竹空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目眩,头痛,癫狂痫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