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活跃时间:丑时(1点~3点)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如果过了凌晨1点还不入睡,肝脏仍在输出能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人会面色青灰,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经络循行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毫毛部(大敦穴),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距离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向上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方,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向上通过横隔,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头顶;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连接于手太阴肺经。
联系脏腑: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脚趾趾甲旁的大敦穴,沿着趾后的脚背向上,顺着下肢内侧到前阴部,再向上到小腹、胁肋。它头部分支向下正好环绕嘴唇一周,单看一侧的循环图,就像一个“调皮”的勺子。
足厥阴肝经经穴歌
足厥阴经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是,中封蠡沟伴中都,膝关曲泉阴包次,五里阴廉上急脉,章门过后期门至。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足厥阴肝经所属穴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共14穴。
本经脉主治症候
肝主怒,怒气过盛会引起肝火过盛。肝经和肝、胆、胃、肺、膈、眼、头、咽喉都有密切关系,也是主管人体排毒和生血的经络。本经上的穴位除了主治肝、胆、脾、胃病以外,对妇科病、前阴病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本经脉关键穴位
大敦治疝气、崩漏;行间治肝火上亢之头痛、目赤及茎中痛;太冲治胁痛、腹胀、呕逆、惊风抽搐;中封治黄疸、淋证、足踝肿痛;中都治崩漏下血、腹痛、泄泻;曲泉治前阴诸证、小便不利、视力减退;章门是脾之募穴,主治肝脾疾患、腰胁痛、泄泻、腹胀、肠鸣;期门是肝之募穴,治胸胁痛、呕逆、吞酸、黄疸。
足厥阴肝经14个穴位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图及14个穴位位置图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1、大敦穴
精确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疾病:疝气、遗尿、癃闭、月经不调、崩漏、阴挺、癫痫。
2、行间穴
精确取穴:在足背侧,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疾病:1.中风、癫痫、头痛、目眩。2.月经不调、黄疸。
3、太冲穴
精确取穴:在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主治疾病:1.月经不调、带下、遗尿。2.头痛、眩晕。
4、中封穴
精确取穴:在足背侧,足内踝前,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主治疾病:1.下肢痿痹、足踝肿痛。2.腹痛、疝气、遗精、小便不利。
5、蠡沟穴
精确取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疾病:1.足胫疼痛。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小便不利、疝气、睾丸肿痛。
6、中都穴
精确取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疾病:1.胁痛、下肢痿痹。2.疝气、痛经、崩漏、恶露不尽。3.腹痛、泄泻。
7、膝关穴
精确取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主治疾病:膝股疼痛、下肢痿痹。
8、曲泉穴
精确取穴:在膝内侧,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主治疾病:1.膝股肿痛、下肢痿痹。2.小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遗精、阳痿。
9、阴包穴
精确取穴:在大腿内侧,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主治疾病:1.腰骶痛引小腹痛。2.月经不调、小便不利、遗尿。
10、足五里穴
精确取穴: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主治疾病:1.小腹胀痛、小便不通、带下、阴挺、睾丸肿痛、遗尿。2.嗜卧、四肢倦怠。
11、阴廉穴
精确取穴: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主治疾病:1.股内侧痛、下肢挛急。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腹痛。
12、急脉穴
精确取穴:在耻骨结节的外侧,气冲穴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主治疾病:1.股内侧痛。2.小腹痛、疝气、阴挺、阴茎痛、阳痿。
13、章门穴
精确取穴: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主治疾病:1.胸胁痛、黄疸。2.腹胀痛、肠鸣、腹泻、呕吐、痞块、小儿疳疾。
14、期门穴
精确取穴:在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疾病:1.胸胁胀痛、乳痈、咳嗽。2.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疝气。
十二正经巡行歌:(白话)手之三阳手外头者,谓手阳明大肠经,从手次指内侧之端,上行手臂外之上行(音杭),至头鼻孔两旁也; 手少阳三焦经,从手四指外侧之端,上行手臂外之中行,至头耳前动脉也;手太阳小肠经,从手小指外侧之端,上行手 臂外之下行,至头耳中珠子也。手之三阴胸内手者,谓手太阴肺经,从胸乳上循行 内,下行肘臂内之上行,至手大指 内侧之端也;手厥阴心包络经,从腋下乳外,循行 内,下行肘臂内之中行,至手中指之端也,手少阴心经,从腋筋间循行外,下行肘臂内之下行,至手小指内侧之端也。足之三阳头外足者,谓足阳明胃经,从头目下循颊颈乳中,下行腹外股膝跗之前行,至足二指之端也;足少阳胆经,从头目外 ,循行绕耳颅巅,下行胁跨膝跗之中行,至足四指外侧之端也;足太阳膀胱经,从头目内 ,循行额巅项背,外行臀 踝之后行,至足小指外侧之端也。足之三阴足内走者, 谓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外侧之端,循行前行上内踝,上 ,膝之中行,内行阴器腹胁之外行,上至乳下也;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内侧之端,循内联踝膝里股内之中行,上行腹中至季胁也;足少阴肾经,从足心循内联踝足跟内侧之后 行,上腹内至胸也。诸阳行外,诸阴行里,四肢背腹皆如此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十二经脉的分类 5 十二经脉的分布 5.1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 5.2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6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7 十二经脉详述 7.1 手太阴肺经 7.2 手阳明大肠经 7.3 足阳明胃经 7.4 足太阴脾经 7.5 手少阴心经 7.6 手太阳小肠经 7.7 足太阳膀胱经 7.8 足少阴肾经 7.9 手厥阴心包经 7.10 手少阳三焦经 7.11 足少阳胆经 7.12 足厥阴肝经 8 十二经穴 8.1 十二经穴起止表 8.2 十二经穴起止歌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十二经脉 1 拼音 shí èr jīng mài
2 英文参考 elve meridians or elve channels [中国针灸学词典]
elve regular channe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lve regular meridia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十二经脉为经络分类名[1]。出《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十二经脉是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2],故又称十二正经[2]。《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1][3]。
每一经脉,内部属络于一定的脏腑(属于脏的络于腑,属于腑的络于脏),外部则分布于四肢、躯干和头面[1]。
十二经脉按阴阳属性分布于人体,四肢部阳经在外侧,阴经在内侧;太阴、阳明在前(外),少阴、太阳在后(内),厥阴、少阳在中[3]。手足三阳经脉皆会于头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3]。胸腹部分布着手足三阴经脉及足阳明经,腰背部为足太阳所过,侧胸腹为足少阳所过[3]。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并按五行属性互为表里,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3]。其走向互相连接[1]。
各经脉有五行属性,且有气血多少的不同[1]。
4 十二经脉的分类 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包括手足、阴阳、脏腑三个部分。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脏为阴,腑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均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
5 十二经脉的分布
其分布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及枕项部;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巅顶部。其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巅顶。
6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3]。
7 十二经脉详述 十二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1]。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本经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侧外缘疼痛等。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足阳明胃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部。首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末穴厉兑。
足阳明胃经原穴为冲阳穴,络穴为足太阴脾经之公孙穴。阳明象征阳气极盛的经络,故在适应力量上,对里热和实证就容易发挥它的特点。
足阳明胃经腧穴可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头、眼、鼻、口、齿等器官病症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胃痛,腹胀,呕吐,泄泻,鼻衄,牙痛,口眼涡斜,咽喉肿痛,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等。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原穴为太白穴,络穴为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是阴气最盛的经络,所有本经络穴善于对里寒里虚发挥效用。足太阴脾经腧穴可治疗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例如胃脘痛、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及下肢内侧肿痛、厥冷等。
手少阴心经共9个穴位。1个穴位在腋窝部,8个穴位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首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末穴少冲。本经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癫狂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
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8 十二经穴 十二经穴 指归属十二正经的穴位。单侧共309穴。分别为:肺经11穴,大肠经20穴,胃经45穴,脾经21穴,心经9穴,小肠经19穴,膀胱经67穴,肾经27穴,心包经9穴,三焦经23穴,胆经44穴,肝经14穴。[16]
中府肺经出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
商阳大肠迎香上,香接承泣至胃旁;
头维下降至兑穴,兑传隐白至脾乡;
最终脾络名大包,大包再接极泉场。
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
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至阴斜出涌泉底,肾脉还归俞府藏。
俞府天池横络截,三焦宛转丝竹扬。
丝竹更贯瞳子窌,胆经下入窍阴方。
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
期门历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备注:此歌为今人李鼎改写校订。现将原歌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
维下降兮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
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
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俞府藏,俞府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
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傍。丝竹更贯瞳窌穴,瞳窌下入窍阴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