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复溜穴就是要让停留下来的水又重新流动起来。当人体内有淤血时,尿液、汗液和痰湿这些脏东西就会停留在体内不流动了。
当人体的某一部分肿起来了,比如说膝盖肿,就跟复溜穴有关系身体凡是有肿的地方都跟复溜穴有关。因为肿得意思就是有水液在哪里停滞不流,淤住了,而刺激复溜穴又能让它重新循环起来。
取穴方法: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复溜穴的功效是补肾滋阴、利水消肿,改善整个肾的功能,解除肾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各种症状。肾功能失常会造成人体水液代谢失常而复溜穴专门治疗水液代谢失常。水液代谢失常会出现水肿腹胀,不但是腿上有水、肚子里有水,而且腰脊强痛,这看起来是膀胱经的问题,但揉膀胱经又没什么效果,此时一定要揉肾经。首先揉复溜穴,让淤血重新流动起来。
复溜穴能治疗自汗、盗汗之症。自汗就是待着的时候就出汗;盗汗就是睡觉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出汗,一睁眼就不出了。出汗不出汗都属于代谢的问题。人的身体不是功利的,它总要达到一个平衡,该出多少汗就出多少汗,该不出就不出。为了健康,身体总是任劳任怨地朝着平衡状态努力。
复溜穴能治疗腹泻腹痛。腹泻是因膀胱受堵,水液不走膀胱,而是走大肠的结果。揉了复溜穴之后,尿道一通,腹泻自然就好了。
肾还有一个“司二便”的大功能。大便无力跟肾有关,小便无力也跟肾有关。半天解不出手来,就是肾气不足,气血不往下走。
复溜穴有降血压的功效。但是您得先揉尺泽穴,再揉复溜穴。揉尺泽穴是为了把上面的气降下来,揉复溜穴是为了把降下来的气给接收住,让它固定下来。最后再揉太溪穴,才能真正把肾给补上,这是一步一步逐渐起效的。
复溜穴是治眼疾的要穴。当您有白内障、青光眼、飞蚊症、眼睛胀痛、上眼皮无力等问题,揉复溜穴都管用。
复溜穴能治哮喘。偏于虚寒的就去灸复溜穴,偏于实热症的揉揉即可,最好也配上尺泽穴。两个穴一降一补才能最好的达到平衡身体的效果。
复溜穴是调节肾经的一个杠杆,它是一个枢纽。当您想补肾的时候,如果有脏东西堵着,真正的气血生成不了,就补不上。这时需要先揉复溜穴,让它通了一下之后再补,最好是揉完复溜穴后马上再揉太溪穴,把好血赶紧引过来,打好这个基础。
1 合谷之意
“谷”,名词,《说文》言:“泉出通川也”。意指泉出两山之间,流向河川的通道。从结构解剖而言,此穴正当第一、二掌骨之间,形似两山,中间是经气通行之处。《素问·气穴论篇》释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合”,动词,《说文》言:“会也”。《礼记》注:“相会为合”。此穴又当手拇指、示指之间,位于人体最灵活的拇指关节之根部。依经脉脉气而言,肺手太阴之脉从中焦而出,止于拇指;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示指而始,经此穴而上行至头。互为表里的两经之气在此处相合,而会“大气”,值司拇指、示指二指的开合。《素问·气穴论篇》释曰:“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
清代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注解:“此言肌腠之间,亦所以行荣卫者也。夫肉有大分小分,大分者,如股肱之肉,各有界畔;小分者,肌肉之内,皆有纹理。然理路虽分,而交相会合。是大分处即是大会处,小分处即是小会处也。分会之间,以行荣卫之气,故名之曰溪谷。易曰山泽通气,如山泽之气,从溪谷以相通。大气,宗气也。愚按荣气生于中焦水谷之精,流溢于脉中,布散于脉外。专精者,行于经隧。经隧者,胃之大络,与五脏六腑之大络也。是荣气之有行于脉中,有行于脉外,有同宗气出于胃之经隧,注于脏腑之大络,而出于肌腠之间。三者之气,交相会合,故曰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可见,“谷”强调的是位置、结构,“合”强调的是作用、功能(无开则无合,实指“开合”)。
2 合谷之用
正是基于合谷位处“开合”之地,以“开合”为用,行营卫而会大气,成为其临床运用之理论核心。
2.1司头面官窍之开合
官,是指机体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目、口、鼻、咽喉等。窍,有孔穴、苗窍之意,是内脏与外界相连通的窗口。古有五官,指耳、目、口、鼻、咽喉;有七窍,指两耳、两目、口、鼻和咽喉。现习惯上将五官也称为窍。作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器官,保持通畅、正常开合是五官功能发挥的关键。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其经脉循行至头面部,“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其络脉“入耳合于宗脉”和经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颔”联系头面的范围更广,加之与足阳明胃经相通,更强化了其与目、口、鼻、咽喉、耳等五官的联系。故,五官开合不能,则出现“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疾患,临床取合谷穴可以治疗。四总穴歌之“面口合谷收”,一言以概之。
头面官窍诸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合谷治目视不明,头痛,齿龈痛,喉痹。”《玉龙歌》载:“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偏正头风有两般,风池穴内泻因痰;若还此病非痰饮,合谷之中仔细看。”口唇之症,《千金翼方·舌病》载:“紧唇,灸虎口(合谷),男左女右七壮。”口眼并病,《肘后歌》载:“妙法神针用意推,口噤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目疾,《景岳全书·眼目》载:“合谷,治阳明热郁,赤肿翳障,或迎风流泪。灸七壮。大抵目疾多宜灸此,永不再发也,亦可针。”又《通玄指要赋》曰:“眼痛则合谷以推之”。鼻疾,《百症赋》曰:“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杂病穴法歌》曰:“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齿疾,《针灸甲乙经》曰:“齿龋痛,合谷主之。”耳疾,《针灸甲乙经·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曰:“聋,耳中不通,合谷主之。”
2.2司汗孔玄府之开合
玄府,汗孔也。《素问·水热穴论篇》云:“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於皮肤,客于玄府……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王冰注:“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玄府。府,聚也。”大肠手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且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皮毛,针刺合谷,可以补肺益卫气,恢复腠理毛窍开合功能,从而治疗外感表证之无汗或有汗、热病之无汗或多汗、自汗、盗汗等一切汗证,甚至包括腠理疮毒之久不能合。《病机沙篆·自汗盗汗》云:“伤寒自汗及当汗不汗,补合谷。”《拦江赋》云:“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玉龙歌》云:“伤寒无汗泻复溜,汗出多时合谷收。”《肘后歌》云:“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凭。”《针灸资生经·疔疮》云:“凡疮毒久不合,灸合谷各七壮,至七七壮,极验。”
2.3司子宫奇腑之开合
子宫,又名胞宫、女子胞,属奇恒之府。明代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奇恒脏腑藏泻不同》中指出:“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子宫定期藏泻、出纳的功能与合谷“开合”之用正相暗合,故针取合谷可补益、调和气血,亦可活血化瘀、降逆下气,用于妇产科相关疾患。如《千金翼方·妇人第二》言:“产后脉绝不还,针合谷入三分,急补之。”而且,合谷穴在产科的运用还有一著名的医案,出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昔有宋太子性善医术,出苑逢一怀娠妇人,太子诊曰,是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诊之,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视之,臣请诊之,泻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其疗效之确切因此被收入《南史·张融传》,且《济生拔粹》中也有记载。亦因此,临症孕期之女性,慎用此穴。
2.4司大肠肠腑之开合
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原穴与脏腑的原气联系极其密切。三焦作为原气之别使(《难经·六十六难》),三焦之气源于肾间动气,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临床上,合谷也被用来治疗大肠相关疾患,如:痢疾,《针灸大成》云:“白痢针合谷。”脱肛,《医学纲目·肺大肠部》云:“脱肛:合谷。”
2.5司痛证气机之开合
“不通”是痛证发生的主要病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能失调或障碍,气血运行不通畅或阻塞而发生病痛。《内经》论述疼痛,病机以气血为要,针灸通过疏调经脉,可以治疗。金元医家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首次提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学术论点。张子和认为疼痛是由气滞血瘀所致,治疗的主导思想是“贵流不贵滞”,气为血之帅,气血通畅,运行无阻,则诸痛可除。王好古也在《此事难知·痛随利减》中提出“诸痛为实,痛随利减”,后世则将“利”训为“通”,指出治疗痛证的关键在于“通利”二字。
合谷为原穴,又位居关口,是四关穴之一,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此穴“行营卫、会大气”,可调理人体之气机,通过行气活血,以达通经活络、祛瘀止痛之效,故为外科手术麻醉常用穴。历代文献和上世纪兴起的针灸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实验研究,均已证实合谷穴在手术疼痛方面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3 小结
综上,包括教材所列之内、外、妇、产各科疾病,合谷穴临症极其复杂,然其统司相关腑脏、器官的开合功能,实为一大特点。合谷之“合”字,正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不但体现了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也体现了中医体、用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了中华字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刮痧可以去湿气。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胀玉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
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另有,同名电影《刮痧》。
/iknow-pic.cdn.bcebos.com/6609c93d70cf3bc76e733a91dc00baa1cd112a58"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6609c93d70cf3bc76e733a91dc00baa1cd112a5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609c93d70cf3bc76e733a91dc00baa1cd112a58"/>
扩展资料:
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一、预防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
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二、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
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它们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理有:
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
三是紧张或痉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因为经脉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
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入内,经皮呻络呻经呻腑挛的肌肉通过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E5%88%AE%E7%97%A7/5731"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刮痧">百度百科-刮痧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