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
中医经络学认为,督脉由“百会穴”进入脑内,所以刺激百会穴能够起到醒脑提神的作用。同时,百会穴又是“百脉朝会”、尤其是阳经脉汇聚的地方,又能够“升阳益气”。我们说“春困”并不是睡眠疾病,而是人体阳气不能够顺应大自然阳气往上升的趋势,阳气升不起来而已。所以,按揉百会穴能够帮助人体阳气升提,起到醒脑提神的作用。
取穴法
以我们头顶正中线为“经线”,两耳朵最高点的连线为“纬线”,在“经纬线”的交点可以摸到一个凹陷的、浅浅的“小坑”,这就是百会穴。其实,百会穴就是人头顶上头骨结合的交接点。
按摩法
把您的食指和中指并拢,点按在百会穴上,轻轻按揉(不拘于按揉方向),力度以头顶稍酸麻为度,每次做10分钟左右即可。另外,您在犯“春困”期间,还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食肥腻、油炸的食品,因为肥腻和油炸食品会导致痰湿困脾,不利于阳气的升发。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百会 5 经穴名·百会 5.1 百会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百会穴的定位 5.7 百会穴的取法 5.8 百会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百会穴的配伍 5.13 特效 *** 5.14 文献摘要 5.15 百会穴研究进展 5.15.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5.15.2 退热作用 5.15.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15.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5.15.5 对痛阈的影响 5.15.6 对胃分泌的影响 5.15.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5.15.8 治疗子宫脱垂 5.15.9 治疗小儿脱肛 5.15.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5.15.11 降低cGMP 5.15.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5.15.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5.15.14 矫正胎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百会 1 拼音 bǎi huì
2 英文参考 Bǎihuì GV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bǎihuì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百会: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
4 人体部位名·百会 百会指巅上,相当于百会穴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巅上一灸之。”王冰注:“百会穴也,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脉之交会。”
5 经穴名·百会
穴位 百会 汉语拼音 Baihui 罗马拼音 Paihui 美国英译名 Hundred Meeting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9 富耶氏 IVG19 德国 LG19 英国 Gv20 美国 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1][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1]。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3]。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1]。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4]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4]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1]。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5]。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3]。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1]。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8]。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快速取穴:正坐,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百会穴[9]。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0]。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0]。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3]。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1]。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5]。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5]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 *** 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5]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4]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4]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1]。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3]。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0]。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8]。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1]。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平刺0.5~0.8寸[8][10],局部酸胀[8],可扩散至头顶部[8][8]。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1]。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8]。
5.11.2 灸法 可灸[1][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可灸,强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8]。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1]。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1]。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8]。
百会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8]。
百会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8]。
百会配内关、水沟,治休克[8]。
百会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8]。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针灸大成》: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方》: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类经图翼》: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
《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
《杂病歌》:乃若脱肛治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此疾须用治三穴,随年壮兮灸脐中。
《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1]。
5.15.2 退热作用 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 *** 5min,间隔10~15 min再刺,连续操作1~3h),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8]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5.15.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艾灸“百会”、“肾俞”可升高白细胞、血清补体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艾灸前后差异显著(P<0.01)。针刺常态家兔“百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针刺补泻对家兔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含量呈明显双向改变,cAMP尤为显著,主要呈负性影响,cGMP主要呈正性影响,cAMP/cGMP亦朝负向波动,泻法略大于补法。[8]
5.15.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观察320例患者针刺百会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针刺前、后30 d测定红细胞比容、血液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五项指数。结果:针刺后,除红细胞沉降率外,其余指数均显著下降,与针前比较P值分别小于0.01与0.05。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8]
5.15.5 对痛阈的影响 用百会透曲鬓和前顶透悬颅的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的痛阈改变。结果:患侧和健侧上下肢痛阈均下降。患侧上下肢的痛阈从针后5 min已明显下降,一直延续到40 min以后;健侧上下肢从针后5 min开始也有下降,20 min时较明显,到40 min时则有回升,各测定时间点痛阈均没有患侧变化大。[8]
5.15.6 对胃分泌的影响 用重手法针刺巴氏小胃狗、海氏小胃狗的“百会”,对肉粉、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8]。
5.15.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1]。
5.15.8 治疗子宫脱垂 隔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5.15.9 治疗小儿脱肛 配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5.15.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取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5.15.11 降低cGMP 针刺百会穴,不论是补法组或泻法组,均能使多数患者明显增高的cGMP下降,并趋于正常。
5.15.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艾灸百会可降低尿素氮含量[4]。
5.15.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以放免分析技术观察针刺百会穴对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血浆中雌二醇、孕酮和睾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提示,在双向性影响基础上,主要倾向是孕酮和睾酮明显升高,雌二醇偏高。[4]
5.15.14 矫正胎位
穴位按摩 解酒醒脑
酣畅淋漓后的醉酒如何应对呢?不要着急,祖国医学的穴位按摩可为您提供了小妙招。
一、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此穴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的交会之处。按摩此穴可升举阳气、提神醒脑。
手法 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同时可反复多次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按揉。
二、太阳穴 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此穴为经外奇穴,按摩此穴有提神、醒脑及亮眼等作用。
手法 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缓和地环形转动,持续30秒。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但应注意不可用力过度,感觉酸胀即可。按摩的次数可根据醉酒者的体感进行调整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