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寒冷的冬季之后,温度进一步的下降,很多怕冷的人在没有暖气的环境中是非常痛苦的。其实,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就有8个自带的“暖气”开关哦,那么大家知道自己身体上的暖气穴位吗?下面中医教大家保暖穴位的按摩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开关一:肩井
经常做一些肩部按摩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按摩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肩部不但很轻松而且还会有点点的暖意。这是一位内身体的气血顺畅了,身体阳气开始运动起来了。而藏在我们身体肩部的“暖气”开关也就是肩井穴。所以,按摩肩颈不但能够初进血液循环还能够让你的肩颈部更加的暖和起来,还可以帮助你缓解颈肩酸痛以及头重脚轻落枕等等的毛病。
具体操作方法是:被按摩者取坐姿,按摩者站在其身后,双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自然搭在被按摩者肩井部位,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力度不可过重,时间不宜过久。尤其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过度。
开关二:神阙
寒冷季节容易着凉腹泻,而腹部的“暖气”开关就是我们的肚脐———神阙穴。神阙穴是长寿要穴,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放于肚脐,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至发热,可使腹部温暖、面色红润,缓解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等症状。
开关三:耳朵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季经常按摩双耳,不但能预防冻疮,还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以下是三种最常用的方法。
拉耳垂:用两手拇指、食指揉搓耳垂至发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
提耳尖:用自己的双手捏住双耳的上部轮廓,这样适当的进行提拉耳尖,在提拉的时候大拇指以及食指顺便按揉耳尖,等到按揉发热就可以了。
摩耳轮:拇指置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置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捏,以感到发热为度。
开关四:大椎
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全身阳气都在这里交汇。按摩大椎就相当于打开了全身“暖气”的总开关。
大椎穴的取法是: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在家中淋浴时,可将淋浴头对着颈后连续用热水冲洗,能让你在寒冷季节感觉浑身温暖。一般淋浴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20分钟),体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还应酌情减少时间,水温在40℃左右为宜。
开关五:阳池
手上有一个“暖气”开关———阳池穴,这个穴位顾名思义就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它位于手腕背横纹的中点处。刺激阳池穴,时间要长,用力要缓,两手交替按揉,可缓解手部冰凉的症状。
开关六:劳宫
有朋友可能觉得只按阳池力度不够,没关系,我们手上还有另一个取暖开关,就在我们的掌心里,叫做劳宫穴,当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就是该穴。劳宫穴五行属火,可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做逆时针按摩,每穴按10分钟左右,每天2~3次,能够起到暖手助热、宁神养心、促进睡眠的作用。
开关七:足三里
上肢暖和了,下肢冰冷怎么办呢?《灵枢》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秋冬季节常按揉足三里,可补中益气,让下肢温暖。
足三里的取穴方法是:当腿弯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便是足三里了。按摩时,一般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垂直用力,向下按压,缓缓揉动。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开关八:涌泉
不少人最怕冷的地方就是脚,穿棉鞋都暖不起来,我们的脚上也有一个“暖气”开关,就是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心,在足底前1/3凹陷处,是养生防病的要穴,尤其适合肾虚、怕冷、体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建议每天用双脚掌对搓,或用右手搓左脚,左手搓右脚,坚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体质增强,提高御寒能力。
一、按摩防寒
按摩穴位可以帮助激发体内的阳气,增强体质。
手部:按揉劳宫穴(位于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中指尖处)。先将两手搓热,然后用右手拇指按于左手劳宫穴上,其余四指放在左手背侧。右手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劳宫穴9圈,再逆时针方向按揉9圈。左右手互换,按相同的方法,左手拇指按揉右手劳宫穴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各9圈。以掌心产生酸胀感为宜。
耳部:搓揉耳朵。双手食指贴耳廓内层,用食指内侧面和大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捏揉耳轮直至耳垂,并同时将耳垂向下拽拉,连续操作18次。以耳部产生温热感为宜。
颈部:按揉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之间陷窝中,与耳垂齐平)。取正立位,举臂抬肩,肘部约与肩同高;屈肘向头,双手放在耳后,手掌心朝内,四指指尖向上,轻轻扶住头(耳上)的两侧;用大拇指的指腹按压风池穴,顺时针方向按揉9圈,再逆时针方向按揉9圈。以风池穴处产生酸胀感为宜。
腹部:摩揉关元穴(位于小腹正中,肚脐眼下三寸,即用自己的手横着量,四根横指处就是关元穴)。取正立位,两手相叠,一手掌心放在关元穴处,以顺时针方向摩揉9圈,再逆时针方向按揉9圈。以关元穴处产生温热感为宜。
腰部:擦揉肾俞穴(位于腰背部,第二腰椎下旁开一寸半,与前面腹部面的肚脐眼平齐)。取正立位,两手对搓至掌心发热,把两手放到肾俞穴,在肾俞穴附近做擦摩动作,一上一下为1次,连续操作18次。以肾俞穴处产生温热感为宜。
二、足浴防寒
常人以热水(30℃)足浴即可。如体弱患者须经中医辨证,酌情选用中草药。如血瘀体质,用红花、当归、川芎、泽兰叶、鸡血藤,温经活血化瘀通络;阳虚体质用艾叶、杜仲叶、桂枝、干姜,益阳温经、祛寒暖足。
方法:草药浸入水中煮15分钟,双脚入药汁踩踏药渣按摩足底半小时,除祛寒暖足、温经活血通络、去除疲劳、改善睡眠外,还有一定的补益调养效果。
三、药茶防寒
辨体配伍,以药代茶对增强抵御风寒能力有一定效果。痰湿体质可选荆芥、陈皮、橘络、橘叶子、等疏风温化寒潭;血瘀体质选三七花、红花、降香、姜黄、玫瑰花等,温阳疏通血络;阳虚或气虚体质,选党参、黄芪、白术、防风等益气扶阳防寒;气郁体质选用玫瑰花、佛手花、青皮、荔枝核、香橼,疏肝理气解郁。
四、药膳防寒
驱寒保暖,以食疗为佳,饮食以“藏热量”为主,切忌黏硬、生冷,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人体阳气受损。饮食调养应以“补”为主,宜多吃温热护阳之品以抵御寒冷。
补法中以炖补为佳,炖补制作时间长,有利于营养消化吸收。譬如说羊肉,冬天吃就非常合适,因为羊肉性温,助元阳、补精血,是一种良好的驱寒滋补食物。还有鹅肉,自古以来流传着“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常食鹅汤、鹅肉,可以防治咳嗽,还能补益五脏。再如鸭肉,也是养阴补阳的上佳食物。
另外,还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芝麻核桃糯米糕、黄芪炖乌龟、山药白果木耳小炒、土豆炖牛肉、黄花菜香菇豆腐干小炒、酒酿圆子蛋花羹、芡实小米红枣粥等等,这几种食疗方就比较适合阳气偏虚畏寒的人,有助于改善脏腑功能,增强御寒抗病能力。
疫情期间,宅在家中胡吃海喝,不知不觉长胖了。在此告诉大家几个减肚子的穴位,对便秘和促进代谢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肚脐眼的水平线上,乳头的正下方。
按此穴位,可以调节大肠的运动。
肚脐左右3指宽的位置。
按此穴,对于便秘以及伴随便秘的腹胀有效。
大巨穴位于天枢穴以下3个指头宽的位置。
此穴位和天枢穴一样,对于便秘和腹胀有效。
此穴位于肚脐眼上大约一指宽。
这个穴位可以促进排泄功能,提高水分代谢。
中脘穴位于肚脐上边4指宽处,肚脐和胸骨下端1/2处。
此穴可调节身体消化机能,还可通便。
位于肚脐下两指宽处。
此穴是聚气之穴,有保暖之功效。
此穴位于肚脐眼下4指宽以下的位置。
此穴通过热敷还能治疗痛经。
带脉穴位于肚脐水平线上的侧腹处。
常按此穴,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
最后,祝大家都有一个健康苗条的好身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