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食同源>饮食营养

乌梅汤的禁忌人群和注意事项(乌梅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时间: 2023-03-23 20:28:37

乌梅汤的禁忌人群和注意事项

乌梅汤是一种降温解暑的饮用,很适合夏季食用的哦,可以有提高体质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有促进食欲的效果呢。乌梅汤的食用禁忌你知道吗,也有人不适合饮用的哦,下面的这些禁忌人群以及注意事项大家都要知道,来看看吧。

1、小孩不适合服用乌梅汤:这是因为孩子的身体处于一个正在生长发育的时间点,肠胃功能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来说身体以及肠胃的抵抗力比较差,如果说大量的服用了乌梅,这种酸性物质会腐蚀肠胃,不利于身体健康。小孩子不适合饮用乌梅汤,是因为肠胃功能比较差,很容易伤及脾胃,对健康不利。

2、女性在月经期间以及分娩前后需要慎用:在我国的中医名著之中就有记载,女性格在月经期间以及分娩前后服用乌梅,容易损害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在刮痧以及祛痘之后都是不能够服用乌梅的。乌梅汤不适合月经期的人群,以免导致身体不适的情况。

3、平时服用乌梅汤需适量:专家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节制的服用乌梅,很容易损害我们的牙齿,同时身体中也会上火,导致咳嗽痰多,不利于身体健康。乌梅汤要注意适当饮用,会损害牙齿的情况。

饮用提示:

由于乌梅有内敛的作用,因此对于正在发高烧的朋友这个就不是很适合,会容易造成高烧不退哦,所以最好等烧退后再饮用吧!

健康提示

乌梅味酸性温,除了能开胃消食外,还具有收敛生津的作用,对吃坏了肚子腹泻的宝宝有很好的收敛止泻作用哦。需注意的是,乌梅渣要过滤掉,冰糖可以根据宝宝的口味适量调入。

乌梅汤的禁忌人群和注意事项你都知道了吧,可以看出的是不适合乌梅汤的人群有很多,比如说小孩子不适合饮用,女性经期和分娩期不适合,平时也要注意适当食用,以免导致上火的情况哦。

乌梅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乌梅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我们通常只把乌梅当做一种用来消遣的零食,所以对乌梅的了解就没有很多。在生活中基本接触到的都是被加工过的,其实新鲜的乌梅也是可以直接吃的.,并且它的营养价值比干乌梅高得多了。下面接介绍一些关于乌梅的知识。

乌梅其实就是一种水果,早在很久以前乌梅就出现在人么的视野中了。乌梅不仅可以单吃,而且也可以做菜入汤,可见乌梅的食用价值是非常高的。乌梅有一个作用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解渴的作用。

作用

乌梅有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的作用。

亦有显着的整肠作用,促进肠蠕动,消除炎症,同时又有收缩肠壁的作用, 因而可以用于治疗腹泻。

1、乌梅用于肺虚久咳。乌梅酸涩收敛,能敛肺止咳。适用於肺虚久咳少痰或乾咳无痰之症。

常与罂婴壳、杏仁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一服散。

2、乌梅用于虚热消渴。乌梅味酸生津,故有生津止渴之功。治虚热消渴,可单用煎服,或与天花粉、麦冬、人叁等同用,如玉泉散。乌梅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让你了解乌梅

3、乌梅用於胆囊炎、胆结石。乌梅7个,五味子、四川金钱草各30 克,水煎服。

4、乌梅用於鸡眼、疣(鱼鳞子)。乌梅250 克用水煮烂,去核後浓煎成膏,加适量食盐、食醋调成稀糊,敷患处,每天一次。

5、乌梅用于牛皮癣:乌梅500克,白糖少许。乌梅去核加水熬成膏状,每日3次,每次9克。乌梅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让你了解乌梅

6、乌梅入药属酸涩收敛药,一般用于脾虚久泻、脱肛不收等症。

功效

乌梅止渴

乌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常用来治疗口渴多饮的消渴(如糖尿病)以及热病口渴、咽干等。夏天可用乌梅煎汤作饮品,能去暑解渴。

乌梅止咳

乌梅酸涩收敛,能敛肺止咳而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症,常配半夏、杏仁等。但对实证要慎用。

乌梅止泻

乌梅能涩肠止泻痢,可用于脾虚久泻、久痢或大肠滑泻不止甚至脱肛不收。近年有人用《伤寒论》中的乌梅丸作基本方加减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

乌梅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禁忌

乌梅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禁忌

乌梅中含钾多而含钠较少,因此,需要长期服用排钾性利尿药者宜食之;梅子中含有茶酸能促进肠蠕动,因此便秘之人宜食之。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乌梅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禁忌的知识,欢迎阅读。

乌梅的功效与作用: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乌梅的炮制方法:

1、乌梅肉:取净乌梅,水润使软或蒸软,去核。

2、乌梅炭:取净乌梅,照炒炭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种操作工艺。)炒至皮肉鼓起。本品形如乌梅,皮肉鼓起,表面焦黑色。味酸略有苦味。

乌梅的食用禁忌:

不宜多食久食。

乌梅的相关配伍:

1、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御米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目》)

2、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3、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4、治咽喉肿痛:乌梅30g,双花60g,雄黄12g。为末,蜜丸,每丸3g。每次含化1丸,徐徐咽下,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乌梅的鉴别方法:

(一)、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呈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二)、药性鉴别

1、乌梅: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

2、乌梅炭:长于收敛止血,常用于便血、尿血、崩漏下血等。

;

乌梅的禁忌-乌梅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的禁忌-乌梅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其实就是一种水果,早在很久以前乌梅就出现在人么的视野中了。乌梅不仅可以单吃,而且也可以做菜入汤,可见乌梅的食用价值是非常高的。乌梅有一个作用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解渴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乌梅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知识,欢迎阅读。

作用

乌梅有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的作用。

亦有显着的整肠作用,促进肠蠕动,消除炎症,同时又有收缩肠壁的作用, 因而可以用于治疗腹泻。

1、乌梅用于肺虚久咳。乌梅酸涩收敛,能敛肺止咳。适用於肺虚久咳少痰或乾咳无痰之症。

常与罂婴壳、杏仁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一服散。

2、乌梅用于虚热消渴。乌梅味酸生津,故有生津止渴之功。治虚热消渴,可单用煎服,或与天花粉、麦冬、人叁等同用,如玉泉散。

3、乌梅用於胆囊炎、胆结石。乌梅7个,五味子、四川金钱草各30 克,水煎服。

4、乌梅用於鸡眼、疣(鱼鳞子)。乌梅250 克用水煮烂,去核後浓煎成膏,加适量食盐、食醋调成稀糊,敷患处,每天一次。

5、乌梅用于牛皮癣:乌梅500克,白糖少许。乌梅去核加水熬成膏状,每日3次,每次9克。

6、乌梅入药属酸涩收敛药,一般用于脾虚久泻、脱肛不收等症。

功效

乌梅止渴

乌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常用来治疗口渴多饮的消渴(如糖尿病)以及热病口渴、咽干等。夏天可用乌梅煎汤作饮品,能去暑解渴。

乌梅止咳

乌梅酸涩收敛,能敛肺止咳而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症,常配半夏、杏仁等。但对实证要慎用。

乌梅止泻

乌梅能涩肠止泻痢,可用于脾虚久泻、久痢或大肠滑泻不止甚至脱肛不收。近年有人用《伤寒论》中的乌梅丸作基本方加减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乌梅止痛

能安蛔止腹痛。蛔虫得酸则伏,用乌梅配细辛、川椒、黄连、附子等可治疗胆道或肠道蛔虫引发的腹痛、呕吐甚至四肢厥冷。

能活血止瘀痛。乌梅可软化骨刺,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而疗足跟痛

取乌梅200克,加水2000毫升煎40分钟,过滤去渣,加食醋200毫升,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浸泡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时左右(药液可重复加热使用)。

乌梅止血

乌梅炒炭可疗便血、崩漏属虚证者。

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重用炒乌梅至30克配人参、茯苓、木瓜、赤石脂、禹余粮等煎服;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血尿、蛋白尿经久不消者。

在辨证方中加入乌梅炭、蝉蜕各6~10克功效显着,这与实验证明乌梅可助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增强肾小管重吸收精微物质的能力等功能有关。

禁忌

感冒发热,咳嗽多痰,胸膈痞闷之人忌食,菌痢、肠炎的初期忌食。妇女正常月经期以及怀孕妇人产前产后忌食之。

酸梅汤

主料:乌梅50克,枣(干)10个,五味子10克,干山楂50克。

辅料:蟹黄50克。

调料:冰糖适量,水1500毫升。

做法

1.乌梅干、山楂干、大枣、薄荷洗净,如果是大块儿的冰糖要敲碎。

2.乌梅、山楂、大枣和五味子一起入锅(不要用铁锅),加入清水,大火煮开后转中火,保持沸腾煮约30分钟。

3.加入冰糖,再煮10分钟左右,期间尝尝味道,调节冰糖的用量。

4.最后加入鲜薄荷,立即关火。(如果用干薄荷,再煮5分钟)。

最后加入鲜薄荷,立即关火。(如果用干薄荷,再煮5分钟)

5.冷却至室温后,过滤出固体。

6.再次细细过滤,即可饮用。冷藏后或加冰饮用更佳。

;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