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桂、紫桂、大桂、辣桂、桂皮、玉桂、菌桂、桂、筒桂
肉桂是温热性药物,如有口渴、咽干舌燥、咽喉肿痛、鼻子出血等热性症状及各种急性炎症时,均不宜服用。患有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糖尿病、癌症、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肝病、出血性疾病、大便干燥、痔疮、目赤者忌食。
适宜平素畏寒怕冷,四肢手脚发凉、胃寒冷痛、食欲不振、呕吐清水、腹部隐痛喜暖、肠鸣泄泻者食用;妇女产后腹痛、月经期间小腹发凉冷痛以及寒性闭经者;腰膝冷痛,风寒湿性关节炎者;外科阴疽流注、慢性溃疡久不收口者。
肉桂的营养信息
含量(每100克)
含量(每100克)
199
11.7
2.7
71.5
0.01
0.1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叶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肉桂常绿乔木,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但多为栽培。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大叶清化桂,我国从1962年从越南引种,栽培于丘陵或斜坡山地,在广东、广西等地有大面积栽培。多于秋分后,剥取栽培5至6年的树皮或枝皮,晒1至2天,卷成圆筒状,阴干,称油筒桂(广桂);剥取10余年的树皮,将两端削成斜面,夹在木制的凹凸板中晒干,称企边桂;将老树干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剥皮,放木夹内晒至九成干,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干燥,称板桂;桂皮加工过程中余下的边条,削去外部栓皮,称桂心;块片称桂碎。1.肉桂干以两侧略内卷呈浅槽状,习称“企边桂”;干以和枝皮呈卷筒状,习称“油筒桂”,长30至50厘米,宽或筒径2至10厘米,厚2至8毫米。外表面灰棕色,略粗糙,有突起的皮孔;内表面棕红色,平滑,指甲刻划显油痕。质坚实而脆,折断面颗粒性,近外层有一条浅黄色切向线纹(石细胞环带)。香气浓烈特异,味甜、辣。以外表细致、皮厚体重、不破碎、油性大,香气浓,甜味浓而微辛、嚼之渣少者为佳。2.南玉桂为植物大叶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药材性状与肉桂相似,嚼之特别清香,化渣,一般认为质量较好。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