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粉是夏季很多人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其实冬季也可以吃,只要把凉粉做热以后来吃,就能把身体里面的寒气有效去除,能够让身体更加健康,下面要给大家介绍一下碗托和凉粉的区别。
碗托和凉粉的外观区别
碗托其实就是凉粉,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区别,颜色都是晶莹剔透的,口感非常顺滑,比较有光泽,就是用绿豆淀粉加工制作而来的。
碗托和凉粉的营养价值区别
碗托就是凉粉,所以营养价值也一样,适当的吃一些能达到消暑作用,炎热的夏季适当的吃一些就非常舒爽,吃一些凉粉减肥的作用也非常不错,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适当的吃一些能够让饱腹感变得更强,这样食物就不会摄入过多,适当的吃一些凉粉美容养颜的作用也是相当好的,能够让皮肤得到滋养,达到调节内分泌作用,适当的吃一些凉粉还能达到提高,食欲作用,它里面所含有的营养物质能够让胃液分泌变得更多,让食欲有所提高,还能让身体体力变得更好,适当的吃一些凉粉,能够起到润肠通便作用,里面的水分含量很多,让大便变得更加通畅,也可以让新陈代谢速度有所提高。
碗托和凉粉的吃法区别
碗托和凉粉的吃法也一样,可以把凉粉和菠菜搭配在一起拌匀以后来吃,需要把菠菜处理好以后,放到水里面煮上几分钟,然后就可以捞出来,用凉水冲洗干净后备用,然后再把凉粉洗干净,切成细条状,准备一个碗,里面添加一些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生抽以及蒜泥水搅拌均匀,菠菜放到一个容器中,把凉粉也铺在上面,料汁浇上添加一些醋,拌匀以后就可以吃了。还可以做麻辣口味儿的凉粉,首先要把凉粉清洗干净以后再切一下,切成小块状锅中加入适量的油烧热,然后再把葱放进去翻炒一下,肉沫放进去翻炒好以后添加豆瓣酱翻炒均匀,加入一些开水煮开,凉粉放进去慢慢的炖煮入味后汁液收浓,用一些鸡精调味以后来吃。
上面介绍的就是碗托和凉粉的区别,凉粉里面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是非常丰富的,适当的吃一些能够让身体获取充足的营养物质,让身体健康情况变得更好,凉粉可以做成各种不同口味的食谱,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油条还是油果?凉粉不如碗坨儿!(wm197049)
晋东的阳泉实在算不上是个有多少传统的城市。就是小小的,新新的,散落在狮脑山北,桃河两岸。尽管当地人原先爱袒护地自称“小香港”,“小上海”,但是自己城市在中国的没名末号,确是不争的事实。
说来也奇怪,阳泉西去山西省会太原百十公里,人家叫油条是“麻叶”,类似下图所示,好像就是和好的油条面,置窄案上,压扁,用刀切块,中间再来一刀,并不切断,油炸即可。取“麻叶”,也许酥脆香甜之意吧。倒像个钟表上希腊数字的二,无论如何不像叶的形状。
阳泉东距河北省会石家庄百十公里,人家叫油条,就是油条,恐怕全中国大多叫油条的。就是下图所示,直愣愣像两头秃秃的木棍儿。好数易拿又好炸,四面见油,中孔可爱。
阳泉,也许为了显示自己的晋东临冀位置,叫成了“油果”,就是下图的样子。两个长方环形紧靠的样子。就是太原的两个“麻叶”,摞在一块,再揪长的形式,呵呵,做得也累。不知是思考方式决定了食品的制作方式,还是常年吃这样形状的“油果”,决定了思考方式。总之,是个想开放而始终开放不得的城市。
说了“油果”,再说凉粉,我不知道是否阳泉人有做凉粉的习俗,在这个外来移民远远大于本地宿民的地方。但是近些年来,五花陈杂的小吃应有渐有。
那时常去北京,夏天里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北京街头做凉粉的认真劲儿,他们的凉粉,分为漏鱼儿和旋子两种。漏鱼儿口感爽滑,两头尖尖,童趣可爱。
取土豆粉在凉水中搅化,文火慢煮,边煮边搅,色变凝固关火。舀一勺凝固的土豆粉倒入漏勺,用勺下挤,颗颗滴入下面凉白开水中。适量酸菜锅中煮开,放入漏鱼儿煮两分钟,出锅装碗,撒葱花,咸盐,淋若干香油即可大快朵熙。
正宗应该用豌豆粉,或者绿豆粉做的。当然颜色各异,成本不一。玉米淀粉做,是不算好的。至于佐料,滴答辣椒油,还是芝麻酱,也有加炒熟芝麻和花生炒熟花生碎末,依个人口味。下图就是。
旋子凉粉,旋子凉粉也叫川北凉粉,和酸辣豆花一样,都是以担子挑着走街串巷卖的。
清末南充谢天禄,在南充渡口搭棚卖凉粉,其凉粉细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浓,逐渐卖出了名气,谢家便世代相传专卖,遂办起川北凉粉。
阆中是川北凉粉的家乡,它品类多,佐料考究,细嫩爽口。和上面漏鱼儿做法相似,不过是把熟了的凉粉倒在蘸油的盆中,凉透后,用一旋子,逆时针一旋一把,刚好一碗,浇上鲜红的辣椒红油、花椒、生姜、葱叶、冰糖、麻油及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滴答酸醋,就算完工了。
究竟叫碗坨儿,还是碗托儿,因地而异,都有道理。碗坨儿,像碗的坨样儿,托呢?因为是用碗托以定型的,也有做“脱”的,更形象,类似砖脱模子。柳林的“碗秃则”,则是用的当地发音,我认为“碗脱子”也实在是妙。而汾河谷地一带爱说的“碗托的”,类似动词+的,组成的名词。
碗坨儿的种类很多的,完全可以和凉粉媲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叫法,当然原料各异,辅料不一。
有名的有天津蓟县碗坨儿,山西保德荞面碗托儿,东北碗坨儿,张家口碗坨儿,陕北碗坨儿,准格尔旗碗坨儿,山西柳林碗坨儿,平遥碗坨儿,我们老家的碗坨儿。
大致都是甜荞麦面面粉,用凉水打成糊状,有地方还用渣滓,用拳头捣烂,文火慢煮,渐渐等待它凝固成浆糊状,再盛入凉水中放置过的碗里面。冷却即成型,待用。
有地方用莜麦面的,比如晋北,内蒙等地,有用豌豆面,绿豆面,土豆粉的。但是,真正最地道的还是苦荞麦面。就是墨绿色的那种。虽然好多地方用的是甜荞麦面,但是,打小吃的墨绿色碗坨儿,我认为最地道。
苦荞麦是少有的食药两用的低产高寒作物,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减肥明目,清心益气。
张家口吃法,将它切成条,盛入碗内,浇上辣椒、蒜汁、陈醋、盐、味精等作料。
平遥的碗坨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看来,碗坨儿也要慈禧老佛爷代言呀,呵呵。其实,酸辣口味,因人而异。
做成香辣味道,未尝不可,也见过饭店,把红烧牛肉和碗坨儿炒在一起的创新做法。
变革个切的花样,也可以。阳泉的盂县人会用玉米面做凉粉,精细加工的玉米面煮成糊状,熟透,再贴摸在洗干净的水缸外壁,凉透后拿下来,切片凉拌,佐以葱花,香菜,咸盐,老醋,香油,香,凉,糯,爽,倒也新奇可口。
前段时间,有人把蜂花粉当成苦荞茶时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但是叫我想起童年的苦荞碗坨儿了。
童年的碗坨儿就是酸,辣,甜,苦,凉,沁人心脾的爽。每到夏季酷暑难当,就是家家做苦荞碗坨儿的时候,那时候,孩子们高兴得像过节,跑出跑进,大人们一做就是一大锅,用大把筷子,在糊状的苦荞里面蘸下,一根根,顺手别在门搭扣上面,等待凉透,于是,大家都举着吃。还有抢着吃锅底锅巴样的残渣。
厨刀在井水里面凉透,左手拿着碗坨儿,右手娴熟切下,伴着幽香爽甜的胡萝卜扁丝腌渍的酸菜,还有自家地里面摘下的青红辣椒圈,再淋几滴香油,加点咸盐,滴答陈醋,红,青,绿,黄,棕,一碗彩色诱惑,吃得人人舌头都会染成绿色的呢。
给张三家送一碗,给李四家送一碗;赵奶奶送一碗,杨伯伯送一碗,送凉粉,也成了当时夏天的一景;更多时候,就成了换来换去的欢庆了,各家都在做,虽大家都没少什么,也没多什么,却家家人脸上挂着笑,孩子们趁机欢做一团,也不知道谁是谁家的孩子。
是浓浓的乡俗,把人们,用喜悦联系在一起。看到下面的这碗苦荞碗坨儿,我想,我童年的伙伴,别来无恙呢?岁月,也不知道把这帮人,都失散在哪里了?别来无恙?!
四川地区爱吃的魔芋,也类似凉粉,却很有降三高的功效。因为它没有味道,和什么煎炒,便是什么味道。美食者都知道,鸭肉炒魔芋最好吃。想着,不禁两颊生津了。但是,最令我回忆的,还是儿时老家的苦荞碗坨儿,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梦。
在晋西北保德、河曲、偏关及代县街头,随处可见卖碗托的摊点。晋中平遥、榆次、太原一带以白面碗托热炒居多,俗叫“炒灌肠”。碗托是咸的,和凉粉有点类似,但根本不同,非常可口!碗托碗托,又名“碗秃子”“灌肠”,是山西的又一风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时或以刀切,或以挠爪,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
平遥的碗托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平遥碗托是平遥由来以久的一种特色风味面食小吃,具有面质筋道、滑爽可口的特点。
一勺盐,一勺鸡精,少量的13香。喜欢吃醋的话,可以在出锅前再喷一些醋。再勾一些水淀粉。加入香油。再加入少量的老抽调色。出锅前放入辣椒油撒一些芝麻取适量面粉(普通面粉即可)和荞麦面粉放入盆中,比例大致面粉三分之二、荞麦粉三分之一。然后将两种面粉混合搅匀,加一勺盐。
一方面由于碗托特殊的做法,一方面由于调料独具一格的配制,无论怎么吃,都是相当好吃的!据说慈禧太后路径平遥的时候也吃过! 平遥碗托是用一种很特殊的碗碟蒸制成的,平遥碗托,又名“灌肠”是山西的一味风味小吃。是用白面、荞面以特殊的方法蒸制而成,食用时切成条形,浇上醋辣椒油蒜末调味即可食用,也可以热炒食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