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痰和子痈的区别
子痰和子痈的症状是不同的,子痰如果长时间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者反复发作不愈和会发展为子痈,子痰属于附睾中疼痛的肿块属于慢性疾病,触摸时会有疼痛感,是由于痰湿下注引起的硬结。
中医学所说的痰,多指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而言。其中包括可咳吐而出的肺胃之痰,可以触见的痛病、痰核等外在之痰,停积于脏腑、经络、血脉之中的潜在之痰,人体内痰生成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时,便可能引起包括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急危重症、奇异怪症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医学将这些病变统称为疾病,因此,痰又是一种为害甚广的致病因素。中医痰病学术的发生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若能充分发掘、整理提高,将对中医药学术进步,对人类的疾病防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1.研究痰病发病,发展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的交汇点。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病因病机学的突破,不仅能够推动中医理论体系的全面发展,而且会促进从基础到临床整个中医学术的进步,痰病学术研究的根本意义即在于此。中医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疬、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等。痰饮和瘀血,除具有病因属性外,同时又属于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是与其它致病因素有别的一类特殊病因,这就增加了其所致病变的复性。从临床上看,由痰饮所致的病变,较瘀血更为广泛。另一方面,由于在生理上津血同源,病情况下痰瘀往往互为因果而同病,出现更为复杂的病情。 从现可考的中医文献来看,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胸中痰结""留饮痰瘤"之类的记载,与其时代相近的《黄帝内经》中,对痰与肿瘤的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中"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等记载,已揭示气滞津结痰凝可形成肿瘤。公元七世纪成书的《诸病源候论》中,对痰病的病因病机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书中的"痰饮病诸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可见,当时已认识到血瘀水停会形成痰,而且指出了痰病临床症候的复杂性。书中还着眼于外邪内痰相挟为患,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疾阻气机不利等方面,论述和总结了临床各科多种痰病症候的病因病机,为后世中医认识和研究痰病的病因病机开了先河。其后,历代医家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见仁见智,不断深化。从总体上说来,古今关于痰病的病因病机学研究,一方面着眼于研究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痰生成的各种原因、条件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另一方面,根据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将因痰所致的各种病变同机体的全身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探讨痰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迄今为止,已普遍认识到,六淫之感,七情之郁,饮食劳倦,气血不畅,脏腑内伤,皆可导致痰的形成;痰在体内的存在达 到一定程度时.便会造成病理性的影响而发主痰病。痰由于具有流动不居,随气升降流行的特性,故内至脏腑经络,外至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发生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于 痰的存在阻碍经脉气血运行,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且痰又最易蒙蔽神明。从历史上来说,中医学关于痰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充实病因病机理论,促进临床医学进步;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从中医学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对中医药学迫切需要的角度来说,痰病学术的现代研究,还应该争取在病因病机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不仅要从继承的角度,加深、加快对中医痰病病因病机各家学说的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而且要针对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老年病等展开专门的病因病机学研 究,以取得对上述疾病本质的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应加快对痰病病因病机现代多学科研究的步伐,分别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上,乃至更深的层次,探索揭示痰与痰病的本质。其研究结果,不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将会取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而且将对现代多种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和临床常见病的防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给上述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2.研究痰病诊治,促进中医临床医学进步 痰病,不仅是病因病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痰致病的广泛性、复杂性、严重性,决定了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决定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的难度。但从另一意义上说,痰病病因病机研究的深入、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必然 带来中医临床医学的显著进步。 首先从痰的致病范围来看,可以说与临床各科疾病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医内科的咳嗽、风温肺热病、肺痈、肺痞、咯血、喘病、哮病、胃脘痛、痞病、噎隔、呕吐、泄泻、便秘、囊虫病、胸痹心痛、心悸、不寐、多梦、神昏、汗病、郁病、癫病、狂病、痫病、厥病、头风、眩晕、中风、颤病、痉病、痴呆、消渴、癃闭、阳痿、遗精、尪痹、痛风等;中医外科的岩(癌)、痰毒、流注、瘿痈、肉瘿、瘰疡、乳疬、乳癖、乳核、子痈、子痰、精癃、流痰、毒蛇咬伤等;中医妇科的月经病、带下病、妊娠恶阻、滑胎、不孕症等;中医儿科的感冒、咳嗽、哮喘、喘嗽、急慢惊风、痈病等;中医眼科的胞生痰核、风轮赤豆、绿风内障、视直如曲、暴盲、表盲、目偏视、鹊眼凝睛、聚星障、针眼、视歧等;中医耳鼻喉科的耳胀耳闭、久聋、耳眩晕、慢喉痹、急慢喉暗、梅核气等;中医皮肤科的鸡眼、脐肠、粉刺等;中医骨科的颈椎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骸骨软化症、头部内伤等,皆与痰直接相关。其它,还有许多从痰论治而取效的奇异怪症,古今文献中均有记载。其中,元·王硅著《泰定养生主论》。明·楼英著《医学纲目》、清·何梦瑶著《医碥》等文献中的奇异怪症最为典型,可以说"怪诞百般,不可癣述。"(《医碥·痰》)上述病变,分别属于人体的神经、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内分泌、免疫、泌尿、生殖等多系统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其中有许多属于现代公认的重大疑难疹病,如肿瘤、心脑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现代西方医学对这些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而从痰论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对痰病的治疗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此以后。直到魏晋南北朝之前,基本上属于比较简单的经验疗法。如《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及《葛氏方》、《集验方》等早期 方书中,均有关于治疗谈癣、痰结、停痰等病症的药物和验方。这期间,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于结脑、脏结、胸痹、心痛从痰治疗的记载,但并未明言其属痰病。隋唐时代的方书中,治疗痰病的方剂尚不多。到宋金元时代,中医学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趋向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元代的朱丹溪对临床各科杂病从痰论治.开阔了此以后医家论治痰病的视野和思路。同时氏的王硅论"痰生百病"、"痰生怪病",创制滚痰丸、 豁疾汤等,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学对痰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明清时代,中医学对痰病的辨证论治全面深化和普及,在临床医学领域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近、现代以来,中医痰病学术仍普遍应用于临床,其主要进展表现在,对痰病在诊断学上的基本特征有若干新的认识;在许多病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新的治疗经验,发现了一些由痰所致的新的疾病现象;少数学者正在痰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进行新的尝试。目前在心血管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己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现代中医学术界,对痰病学术的内涵、科学意义、应用价值尚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客观的认识;中医历代治疗痰病的经验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整理、提高和有效运用。 笔者认为;中医痰病学术,是具有重要探索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学术室库,是中医药学治疗多种疾病的优势、特色之所在,在现代重大疑难疾病和抗衰老方面尤具特殊价值,中医药学术界应对此高度重视。当前,在临床研究方面,一方面对痰病学术要深入发掘、广泛运 用,探索和积累新的治疗经验;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对痰病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寻找有关辨证施治的新规律、新方法、新药物,并有重点地开展专方专病研究,其着眼点应放在,经古今临床实践证明,确实与痰有密切关系,从痰论治有一定优势且疗效肯定,属于常见、多发的重大疑难疾病及老年病方面,争取通过上述研究,对当代中医临床医学的总体发展水平有所促进。3.研究痰病预防,提高中医养生防病水平 中医学的预防,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再从中医学的"痰"来看,是一定的因素和条件综合作用于人体之后形成的。痰从形成作到发病,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痰病的发生,有各方面的因素参与,包括机体脏腑、报导血、阴阳的状态,痰之新久、多少,以及与其它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蒹挟情况等。因此,通过防止痰的生成,抑制痰的发病,控制痰病进展,在临床多种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 从未病先防的角度来看,应考虑以下两点:1)消除致痰因素,杜绝生痰之源: 中医学认为,生痰之源不一,但不外乎外感、内伤、饮食劳倦、瘀血停积等方面。消除致病的因素,杜绝生痰之源,从治疗学上来说,属于治本的法遇。如针对不同病理变化,采用宣肺、健脾、温肾、舒肝、补心、行气、活血、泄火、除湿、润燥、散寒、消暑之法,以免因病生痰,皆属此类。至;于气血充盛、脏腑调和的无病之人,注意饮食起居,适时服用利湿化痰 的平和之品,对于痰病的预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2)改善痰浊体质,减少发病因素 在痰病的预防方面,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属于痰浊体质者,必须加以改善,以避免发病,中医学对痰浊与禀赋的关系,至少在元代已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如元·王硅即自述,"余自思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疾则与生俱生也。"《泰定养生主论·卷 十四》)此后,清。王燕昌贝(针对"肥胖痰浊体质,,提出肥人所忌",其云:":肥人嗜酒者,湿热生痰,多入口肢;嗜茶水者,水注为厌,多在胸肺嗜肥甘者,淤积生痰,多在肠胃:善怒者,郁热生痰,结聚上焦,多淫倦卧者,相火淤闭于肝肾,气血困乏于肌肉,蕴痰不出,则为痈疽。知其痰所由生,则知所宜忌矣。"(《王氏医存·卷九》现在一些学者也已注意到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脂血症等病症敲发生,与痰浊体质的密切相关性。王琦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浊体质存在着免疫遗传学基础具有HLA一B12抗原的人,其发用的可能性是没有该抗原人的3.868倍;肥胖人痰湿型体质除了易发冠心病外,还易发高血脂、高血压、中风等,从而为从痰防治上述疾病;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改善痰浊体质的具体方法,不仅要辨证施治,利湿化痰降浊,而且应注意饮食起居。(2)从既病防变的角度来说,应考虑以下两点:1)及时消除痰浊,避免痰多为害: 从广义上来说,人体内一旦有因后天内外因素导致的痰浊生成,即属痰病。但痰结程度轻微而量少时,未必继发新的病变,即所谓因病生痰的情况,可以根据某些体征和症状早期判断体内有无痰浊。如凡有痰者,多表情呆滞或异常,面色晦暗,其形如肿,眼神滞涩不流利,眼 皮及眼下常有烟灰黑色;皮肤油垢明显,或面色光亮如涂油;形体肥胖,手足作胀;厌油腻厚味,食肥甘厚味后即胃中泛恶或便搪;舌体胖大,舌苔腻或厚浊粘腻等。此时,应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力争早期诊断,消除痰浊,避免痰多为害。2)早期诊治痰病,避免发展演变 临床上先因病生痰,而后又因痰生病,互为因果而发病时,必须早期诊治,以免变症从生,势至危殆中医痰病学术,在肿瘤、心脑疾病、高脂血症、自身免疫病、老年病等疾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着眼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标准化。同时应加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相应的早期诊治措施。当然,若能通过传统的和现代多学科研究,取得疾病因病机研究的实质性突破,必将带来痰病早期诊断水平的飞跃,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中医痰病学术,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近现代也颇多进展,可谓源远流长,代有阐发,其进展情况,正预示着深入开展中医痰病学术的临床研究究、现代多学科基础研究已是势在必行。若能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协作攻关、重点突破,将成为中医理论发展、临床医学进步、预防水平提高的新契机,将给人类的疑难病防治带来新希望。
摘要:睾丸炎是男性常见的男科疾病,患上睾丸炎的时候,患者的睾丸会出现疼痛的症状,而且随着时间睾丸还会不断的变得肿大起来,睾丸里面也会堆积很多的脓液,这对于男性患者来说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睾丸炎危害性大,除了会影响健康以外,还会影响夫妻感情,因此,很多患者为了治疗睾丸炎,都想要采用中医来治疗。那么,睾丸炎中医叫什么?睾丸炎中医辨证论治是怎样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睾丸炎中医叫什么
临床上单纯的睾丸炎比较少见,一般病毒性睾丸炎多为流行性腮腺炎的一个并发症,细菌性睾丸炎则常继发于附睾感染。其特点为单侧或双侧睾丸肿大、疼痛,阴囊皮肤也明显红肿,可伴有发热等症。急性期治疗不当,细菌性睾丸炎可形成脓肿,或迁延成慢性睾丸炎。本病属中医的“子痈”、“子痰”等范畴。
睾丸炎中医辨证论治
1、火毒壅盛型
治疗方法:清热解毒、活血透脓。
推荐药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药方组成:金银花30克,当归尾12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贝母12克,天花粉12克,穿山甲(代)30克,皂角刺12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2、湿热蕴结型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推荐药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方组成: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15克(另包),泽泻10克,木通10克,地黄12克,当归10克,甘草6克。
3、瘵滞结节型
治疗方法:软坚散结、化瘀止痛。
推荐药方:橘核丸加减。
药方组成:橘核10克,木香10克,川楝子9克,桄仁12克,延胡索(玄胡)12克,肉桂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海藻8克,昆布10克,海带1克,木通10克,地黄12克,玄参15克。
4、脓出毒泄型
治疗方法:益气托脓、清热养阴。
推荐药方:透脓散加减。
药用:黄芪30克,金银花3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穿山甲15克,皂角刺15克,牛蒡子10克,白芷10克。
药方组成:若局部红肿、灼热甚者,可于各型方剂中加入“五味消毒饮”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如胀痛甚者,可于方剂中加入荔枝核15克,廷胡索12克;小茴香10克,台鸟12克,舒肝行气止痛;如脓成难溃、正气已虚者,可改服“托毒透脓汤”或“托里消毒散”;若脓肿溃后脓液清稀,肝肾阴亏者,宜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肝肾;气血两虚者,宜用“十全大补汤”补益气血。
睾丸炎中医治疗
1、中医治疗睾丸炎之前,都是要先做一个检查,一般医生会查看患者的睾丸病情发展情况,咨询患者睾丸有什么不适感,之后在做出针对性的治疗,一般情况下,中医治疗都是采用口服中药和针灸来治疗,如果患者睾丸炎比较轻微的话,中医生会建议患者先口服中药试试。
2、睾丸炎病情比较轻微的话,口服中药治疗是很不错的,不仅能够消除患者身体的炎症,而且还起到止痛的效果,一般治疗的疗程是半个月这样,中药治疗完后,患者还要到医院复诊,如果没有什么症状的话,一般都是可以痊愈的。但是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中医生会将患者睾丸的脓液采用针灸的方法将脓液挤压出来。
3、然后在用针扎进入或者相关的穴位,将患者身体的炎症和毒气排出来,之后会用中药粉擦在患者的睾丸上,在开一些中药回去给患者服用,患者只要按时服用,平时注意一下生殖器的卫生,避免吃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睾丸炎很快就可以治疗好的。
急性附睾炎表现为阴囊部位突然性疼痛,附睾迅速肿胀,触育明显,可伴有发热等症。急性期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附睾炎,症见附睾硬结,可伴有阴囊下坠,胀痛,小腹拘急等。属中医的“子痈”、“子痰”等范畴。
对于急性期可采用一般办法进行处理,可用阴囊托或是自制的软垫托起阴囊来减轻症状,疼痛明显的患者可用止痛药。慢性期往往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外,还需配合热敷等物理治疗。
附睾炎睾丸炎在中医中被称为“子痈”,根据其症状和致病因出发,中医治疗上多是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和消炎杀菌等功效。
在治疗上可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办法。从以往治疗疗效来看,若是急性期的话抗菌药物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到了慢性期,为了避免抗菌药的副作用,可以服用中药利尿消炎丸进行治疗调理。
病名。睾丸部位之化脓性感染。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该证有急、慢性之分。急发者,多因湿热下注,气滞血凝所致。其发多为一侧睾丸肿硬,疼痛剧烈,灼热,阴囊皮肤因肿胀睾丸而紧张光亮。治宜清利湿热,疏肝理气,多选用龙胆泻肝汤,可加用桔核、荔枝核、川楝子。或用枸橘汤加柴胡、黄芩、山栀。外敷以金黄膏为佳。若不能消散者,则可切开排脓,或已破溃脓出,可按外痈治疗。慢性者,多为肝肾阴亏,痰湿之邪凝聚而成。其证睾丸肿大,形较坚硬,便疼痛不甚剧烈,阴囊亦不红不热,发病缓慢,病程或可数月乃至数年。若成脓破溃,则脓稀难愈易成瘘窦,缠绵不愈。治宜滋补养阴除湿,方选滋阴除湿汤加小金丹内服,外用冲和膏。或参见漏条。急性者相当于一般化脓性感染,慢性者则相当于特殊性化脓感染,例如睾丸结核等病。
子痈
子痈是指睾丸与附睾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以一侧或双侧睾丸、附睾急性肿痛、拒按为特征。按其典型症状与体征,类同于现代医学的急性附睾或睾丸炎。
子痈的诊断要点
睾丸、附睾一侧或双侧突发肿痛,轻触即有剧痛,畏寒,发热,小便涩痛等者,可诊断为子痈。本病应与卵子瘟、囊痈、腹股沟斜疝嵌顿、水疝、子痰、精液囊肿相鉴别。
子痈的辨证分析
子痈多由感受寒湿,郁而化热,壅而作痛;或嗜食肥甘,湿热下注,结于睾丸、附睾;或房事不节,忍精不泄,瘀精浊血与湿热交作,结而成痈;或房事不洁,或应用不洁尿道器械,为毒邪污染,发为痈肿。
本病辨证有急慢性之分。按其病理进程,结合病因,可分为初期、酿脓期、溃脓期及慢性期等四期。初期伴有恶寒发热、小便短赤等。酿脓期伴有阴囊焮红灼热、壮热不退等。溃脓期伴有肿痛大减、收口而愈、热退等。慢性期伴有结块,按之较硬而痛,阴囊下坠等。总的治法以清热解毒,活血透脓,益气养阴,化瘀散结为主。
子痈的辨证论治
子痈初期【证见】一侧或双侧睾丸、附睾肿痛,质硬,拒按,恶寒发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
处方参见“阳强”肝胆湿热型方药。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2)西黄丸,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3)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清热泻火汤(余孟学验方)
处方:龙胆草20克,茯苓20克,荔枝核20克,橘核20克,川楝子20克,昆布20克,海藻20克,生牡蛎20克(先煎),海浮石20克(先煎),柴胡15克,黄芩15克,白术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栀子10克,沉香2克(研末冲服)。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子痈酿脓期【证见】睾丸、附睾肿硬剧痛,或有跳痛,阴囊掀红、灼热,脓成,按之中软,有波动感,壮热不退。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透脓。
【方药】
1.主方仙方活命饮(陈自明《妇人良方》)
处方:金银花15克,甘草6克,防风6克,陈皮9克,当归尾6克,乳香6克,没药6克,贝母6克,天花粉15克,穿山甲6克,皂角刺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活血消炎丸,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加味活血消痈汤(赵炳南验方)
处方:夏枯草9克,紫草9克,牡丹皮9克,红花9克,桃仁9克,泽兰叶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小茴香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子痈溃脓期【证见】穿溃流脓,其色黄稠,睾丸、附睾肿痛大减,继出黄色脂水,收口而愈,热退,微热,脓出清稀,身困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除湿。
【方药】
1.主方滋阴除湿汤(冷方南《中医男科Il缶床治疗学》)
处方:当归12克,川芎9克,熟地黄24克,炒白芍15克,知母12克,黄芩9克,柴胡lO克,地骨皮15克,泽泻10克,贝母10克,陈皮6克,生姜3片,甘草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慢性期【证见】睾丸、附睾有结块,或大或小,按之较硬而痛,阴囊下坠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软坚散结,化瘀止痛。
【方药】
1.主方橘核丸(严用和《济生方》)
处方:橘核10克,木香6克(后下),川楝子12克,桃仁9克,延胡索9克,肉桂3克(冲服),枳实9克,厚朴9克,海藻9克,昆布9克,海带9克,木通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橘荔散结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
(2)橘核丸,口服,每次4丸,每日3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