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扎针灸扎到肾有什么征兆,后果会怎样

时间: 阅读:9169

扎针灸扎到肾有什么征兆,后果会怎样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佩兰

佩兰

2025-04-03 18:10:32

针灸伤到肾脏后会出现血尿引起肾脏出血的现象,带有腰部疼痛不适的感觉,一般针灸的深度是不会查到的,如果查到的话不要着急针很细,一般不会影响太大,患者可以去正规医院进行肾脏的彩超和尿常规做出综合的判断。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紫苏
    回复
    2023-08-16 06:06:51

    1、注意严格消毒,以预防交叉感染及局部感染的发生。

    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结石等肾病时,应注意对所用的针具、施针处皮肤,以及施术者的双手进行严格消毒。

    2、要注意针刺治疗的适应证,严防有禁忌证的肾病患者进行针刺治疗。

    患有出血性疾病、贫血者,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冻伤者,以及体质虚弱、过于饥饿、精神高度紧张者等,均不宜进行针刺治疗。

    3、恰当选用针刺治疗的穴位,穴位的选取宜少而精。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结石等肾病患者的具体情况的不同,结合穴位的功效主治。

    4、针刺治疗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有利于正确取穴和施术,并注意防止晕针、滞针和弯针等现象发生。

    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针刺,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正确,对风池、风府、哑门等接近延髓等重要部位的穴位及胸背部穴位尤应注意,以防意外情况发生。针前应注意检查针具,严防应用不合格的针具进行针刺治疗。进针时体外应留有适当的针体,以防针体折断。

    5、注意预防处理晕针。

    为防止晕针,不要在劳累、饥饿及精神紧张时针刺。一旦出现晕针现象,应立即让患者平卧,进行相应的处理。

    6、注意与他法相配合。

    针刺治疗肾病的作用有限且较弱,只能改善或缓解肾病患者的自觉症状,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临床中应注意与药物治疗、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起居调摄等其他治疗调养方法配合应用,以发挥综合治疗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8-16 06:06:51

    ? ? ? 针灸属于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针灸也可以保健身体,正确的针灸方法可以延年益寿疏通血管,但是错误的针灸方法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伤害,针灸扎错位置会有什么后果?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针灸扎错位置会有什么后果?

    ? ? ? ?第一、针灸扎的穴位不准的话是有危险的,身体一些高危的穴位如果扎错很容易造成身体危害,如大椎、风池、睛明、中极等可以会刺伤脊髓,或损伤局部的器官,甚至造成瘫痪和其他的不良后果。

    ? ? ? ?正是由于针灸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所以我们在针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针灸馆的选择。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

    ? ?? ?第二、针灸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馆,或者是选择正规的中医院进行治疗,有一部分的人会自行在家里针灸,这样很容易把内脏制造出一些毛病来,尤其是扎腹部时,如果针扎的太深会伤及到内脏。

    ? ? ? ?第三、针灸时所用的针,必须要经过高温消毒或者是使用一次性的针,现在有很多不正规的中医常说根本没有严格的按照一人一针的原则,一根针会在多人的身上进行,这样会引起身体的交叉感染。

      ?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针灸,比如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愈合能力是非常差的,当身体上出现小针孔时可能会引起伤口的溃烂或者感染,所以说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能针灸。患有皮肤感染、皮炎、皮肤溃疡的皮肤病患者是不能进行针灸的,不然就会加重病情。中医针灸是非常不错的一个养生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中医针灸来治病养生,对于我们身体健康是有一定帮助的,特别是可以通过中医针灸来治病养生的,但是虽然中医针灸是很不错的,也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那么具体中医针灸的副作用会有哪些,一起看看吧。

      如果针灸的时候选用的针不恰当会感染传染病。通过中医针灸是可以促进我们健康的,但是在中医针灸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这是我们需要小心的,很多人在中医针灸的时候,对于用完后的针没有立即丢弃;也没有必要消毒设备,要是使用非一次性的针灸针,那么每扎过一个穴位,就应该将针收起浸泡,再进行高温高压消毒,这样才能杜绝传染病通过针灸针传播。仅靠消毒液浸泡不能解决问题。这种情形,感染传染病的危险相当大,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小心谨慎的去使用才行。

    ? ? ? 中医针灸对我们健康是有好处的,在平时我们就会经常的用到中医针灸来促进健康,展业是有助于我们健康的,但是中医针灸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上面介绍的几个问题都是我们要谨慎对待的,小心的中医针灸才会更健康。

    (图片来自网络。)

  • 芍药
    回复
    2023-08-16 06:06:51

    1 针灸不当很危险

    中医针灸治疗可以说是中医治疗中一个核心部分,常常用于顽疾痼疾等各种重病进行治疗,所以针灸行医过程中的禁忌一定要避免。我在《黄帝内经》中看完《刺禁论五十二篇》以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既然是知识就要懂得分享,大家也来看看针灸不当的N中死法。

    2 黄帝内经说针灸禁忌

    话说黄帝问岐伯:“针灸扎针有什么注意事项呢?我想听一听。”岐伯答曰:“五脏六腑都是人的要害部位,十分娇贵,扎针的时候要特别谨慎小心。”凡是要通过刺胸腹治疗的疾病一定要避开五脏,否则后果是很严重的。到底怎么个严重法呢?请看下文。

    3 针灸扎错了会致死的部位

    扎针扎到心脏上面,一日之内必死,因为心的真气受损,气就绝了;如果针灸过程中误扎到肾脏上,阴气受损,那么6日之内必死;刺到肺部,气损引起咳嗽,3日之内死;刺到肝脏5日之内死;刺中了脾脏10日之内必死;刺中胆,一天半就会死亡;刺中足跗上的大脉,血流不止也会死;刺中面部溜脉会导致眼盲;刺中头部的,一旦扎到脑部就会立即死亡;刺中阴股大脉,血流不止也会立即死亡;刺中手臂太阴脉,出血过多也会引起死亡。

    4 针灸不当并发症

    针灸不当除了会引起死亡以外,刺中其他禁忌部位也会出现耳聋,跛足,红肿等不良症状。

    可以这么说《素问》第五十二篇整个就是一个古代的《N种死法》,你害怕了吗?

  • 紫苏
    回复
    2023-08-16 05:05:41

    针灸是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针灸主要通过把针具刺入人的身体里的方法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一种针对身体上的穴位进行刺激治疗的方法。针灸是属于中医的一种。针灸能有效的让发生疾病的经络得到疏通。

    针灸后肌肉的一些反应:

    1、经络有窜感又叫得气,有酥酥的感觉。

    2、感觉热能到会阴,这是好的现象,说明对温通子宫功能效果显著,打通任脉。

    3、出水泡,出红疹是体内的湿毒,血毒过多,越是这种现象越要灸。

    4、做完艾炙后,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

    5、寒感,灸后会觉得冒凉风,寒性体质的人多会出现这种现象。

    6、热感,腹腔发热到后腰往上走到百会,往下走到涌泉。经络通。

    7、沉感,是正常的,比较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

    8、如果腹部或后腰出油,是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垃圾过多.

    9、针灸的前几次没有什么感觉,只有点热,说明经络不通,身体比较寒。

    10、灸时上半身热或只是下半身热,表明不怎么热的那半身的经络不是很通。

    11、灸的过程中有出现手心或足心出冷汗,是排寒气的现象然后才出的热汗,说明体内寒气重。

    12、做完后口干燥,咽喉难受,说明上焦有虚火,要做到要配合做肩颈灸。

    13、开始灸很热,过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热了,那是正常的平台期。

    14、肌肉酸痛、疲劳、嗜睡(白天爱困):体质酸性,血液循环差,气血不足,在灸后血液循环加快,所以体质弱的人前二、三次会出现乏力、困倦现象。

    15、肾脏部位有酸痛感,(腰酸腰凉)尿量增加,尿色有变化: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阳虚。

    不宜针灸的人群:

    1、 糖尿病人群: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比较高,一旦形成伤口,即便是小小的针灸针眼,也不容易愈合,如果不注意处理针口或者控制饮食,还有可能引起伤口、针口的感染,所以糖尿病人去不宜实施针灸;

    2、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这些人群的凝血时间比较长,或者是难以凝血,导致针口容易流血不止,所以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也是不适宜实施针灸的;

    3、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适宜针刺;

    4、白血病人群不适宜针刺等。

    针灸时注意事项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昆仑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偶尔肩膀颈背手膀关节痛,该怎么治

人可以拔罐吗?对人体有什么好处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