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病是什么引起的
你好,丹痧病属于感受痧毒疫厉之邪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又叫烂喉痧,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咽喉肿痛或者是伴有糜烂,全身的遗体,这种猩红撞的这种皮疹为主要表现,一般都是在孩子这边发病比较多见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烂喉丹痧的病因5烂喉丹痧的症状6烂喉丹痧的辨证分型 6.1烂喉丹痧·毒侵肺卫证6.2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6.3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6.4烂喉丹痧·余邪伤阴证 7烂喉丹痧的治疗8参考资料附:1治疗烂喉丹痧的方剂2治疗烂喉丹痧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烂喉丹痧 1拼音
làn hóu dān shā
2英文参考scarlet fev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carlet fev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scarlatin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烂喉丹痧(scarlet fever[1][2]、scarlatina[1])为病名[3]。是指感受时疫,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1][2]。《疡科心得集》卷上:“夫烂喉丹痧者,系天行疫疠之毒,故长幼传染者多。”烂喉丹痧即烂喉痧[3]。又名烂喉痧,喉痧、疫喉痧、疫痧[3]。常发于冬春之季[3]。本病相当于猩红热[3]。
4烂喉丹痧的病因烂喉丹痧多因时行疫疠之邪毒,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所致[3]。
5烂喉丹痧的症状烂喉丹痧症见咽喉红肿疼痛迅速,继之喉核腐溃,上被假膜、易拭去,疼痛甚剧,汤水难咽,寒热大作,遍体酸楚,全身痧点隐隐,密肌红,宛如锦纹[3]。
分散小粒者为痧[3]。痧疹排列甚密、融合,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疳,如以手指压,则痧点消失,指离则痧点渐复[3]。《喉痧正的》:“其琐碎小粒者为痧,痧者沙也,红晕如尘沙而起,属肺。其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者丹也,或隐在皮肤之间,多起于手足身背之上,昔人谓属脾,以脾主肌肉故也。”
猩红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迅速蔓延至全身[3]。然颜面独无,口唇周围苍白无痧点[3]。痧发透出则热减[3]。舌色红,舌面光滑而有小粒突起状如杨梅[3]。舌苔渐由白厚而转黄腻[3]。痧疹消退后,皮肤有糠皮样之脱屑现象[3]。
6烂喉丹痧的辨证分型6.1烂喉丹痧·毒侵肺卫证烂喉丹痧·毒侵肺卫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invading lungdefense phase[1])是指疫毒侵犯肺卫,以初起恶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隐可见,舌红赤,见珠状突起,苔白而干,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6.2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congesting qi phase[1])是指疫毒壅结上焦气分,以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6.3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pervading both qi and nutrient phases[1])是指疫毒燔灼气营,以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6.4烂喉丹痧·余邪伤阴证烂喉丹痧·余邪伤阴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yin injury by lingering pathogen[1])是指余毒未净,耗伤阴津,以咽喉糜烂渐减,但仍疼痛,壮热已除,惟午后仍低热,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舌红而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7烂喉丹痧的治疗烂喉丹痧的治疗初宜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3]。银翘散之类辛凉透毒,继用凉营清气汤、清营汤等加减以泻热解毒,终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以清热养阴[3]。
初起用药不宜用辛温发散;不宜过早用大剂苦寒;不宜过早用泻下之品[3]。
若证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气臭秽,舌苔黄燥,可用凉膈散;若证见神昏谵语,高热等,为邪遏在内,宜服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以清心开窍,清热解毒[3]。
若见大便泄泻,则仍宗发表透疹,和营解毒,方宜升麻葛根汤加味[3]。
若邪热炽盛伤津劫液,内动肝风而为痉厥者,宜大剂清营凉解,如清营汤等[3]。
【答案】:D
丹痧,即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其舌象表现为病初舌被白苔,红肿的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为白草莓舌;以后白苔脱落,露出鲜红舌面,舌乳头红肿明显并持续存在,称红草莓舌。另外,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也可见草莓舌(D对)。镜面舌,舌深绛无苔而光亮如镜,主胃气、胃阴枯涸;舌色晄白如镜,毫无血色,也称白光白舌,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均属病危难治(A错)。地图舌,属于剥苔范畴,一般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B错)。红绛舌,若苔质焦黄干燥,见于邪热深重,胃肠热结;若苔质黑而干燥,见于热极伤阴;若苔质为无苔见于热入血分,阴虚火旺(C错)。霉酱舌指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E错)。
【答案】:A
猩红热(亦可称为“丹痧”)是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因为猩红热时邪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邪毒循经外窜肌表,则肌肤透发痧疹,色红如丹(A对)。肺、脾为麻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主要的病变脏腑(B错)。脾、胃为泄泻、厌食、积滞、疳证主要的病变脏腑(C错)。肺、大肠为肺系疾病主要的病变脏腑(D错)。心、小肠为心系或者泌尿系主要的病变脏腑(E错)。
问题一:丹痧的病因病机丹痧的发病原因,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调之时,机体脆弱之机,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病初,痧毒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邪郁肌表,正邪相争,而见恶寒发热等肺卫表证;继而邪毒入里,蕴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肺胃之邪热蒸腾,上熏咽喉,而见咽喉糜烂、红肿疼痛,甚则热毒灼伤肌膜,导致咽喉溃烂白腐;肺胃之邪毒循经外泄肌表,则肌肤透发痧疹,色红如丹。若邪毒重者,可进一步化火入里,传人气营,或内迫营血,此时痧疹密布,融合成片,其色泽紫暗或有瘀点,同时可见壮热烦渴,嗜睡萎靡等症。邪毒内灼,心火上炎,加之热耗阴津,可见舌光无苔、舌生红刺,状如杨梅,称为“杨梅舌”。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闭阻心包,则神昏谵语;热极动风,则壮热痉厥。病至后期,邪毒虽去,阴津耗损,多表现肺胃阴伤诸证。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或恢复期,因邪毒炽盛,伤于心络,耗损气阴,可导致心悸、脉结代、余邪热毒流窜筋络关节,可导致关节红肿疼痛的痹证。余毒内归,损伤肺脾肾,导致三焦水道输化通调失职,水湿停积,外溢肌肤,则可见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问题二:拔罐以后,罐内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什么?拔罐时,皮肤对拔罐的 *** 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为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这种反应称为“罐斑”。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罐斑不同,临床意义也不同。中医认为:罐斑显水汽、水泡或水肿,表明患者湿盛、寒凉或受寒潮湿而致病;罐斑呈血红或黑红色水泡,表明丹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寒加血淤症,轻重有差别;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或出现丹痧、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热毒症;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表明患者有风症;罐斑皮色无变化,触之不温,表明患者有虚寒症。拔罐时吸拔之后,没有罐印或虽有罐印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提示病邪尚轻;如因技术日不退,常表示病邪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随着病情的好转,颜色也会随着减轻,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问题三:洗澡后拔罐子,呈紫黑色,别人说我身体内有风,什么意思?应该怎样改善?拔火罐留下的罐斑以及颜色上对体内的症状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拔罐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有一定的意义的。罐印的颜色为紫黑色,一般表示体有血瘀,如行经不畅、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等。当然,如患处受寒较重,也会现紫黑而黯的印迹。如印迹数日不退,则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如走罐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时,则提示风寒所犯面积甚大,应对症处理以驱寒除邪。
问题四:拔火罐后出现这样的颜色代表什么?! 20分 拔罐时,皮肤对拔罐的 *** 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为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这种反应称为“罐斑”。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罐斑不同,临床意义也不同。
中医认为:罐斑显水汽、水泡或水肿,表明患者湿盛、寒凉或受寒潮湿而致病;罐斑呈血红或黑红色水泡,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寒加血淤症,轻重有差别;罐斑紫红或紫黑色。
或出现丹痧、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热毒症;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表明患者有风症;罐斑皮色无变化,触之不温,表明患者有虚寒症。
拔罐时吸拔之后,没有罐印或虽有罐印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提示病邪尚轻;如因技术日不退,常表示病邪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随着病情的好转,颜色也会随着减轻,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