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手三针足三针有什么作用?

时间: 阅读:10161

手三针足三针有什么作用?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

2025-02-23 16:24:48

手三针足三针对治疗腰腿疼痛以及颈肩酸痛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疏通经络,增加血液供给的作用。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8-19 23:23:26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8-19 23:23:26

    经”和“络”是两个不同的部分,经脉是纵行的干线,络脉是横出的细枝,经脉和络脉就是经络的主体。外加若干连属部分,在内有五脏六腑,在外有经筋,皮部,这样组成了经络的体系。

    十二正经是气血通行的主干,十二经别别出于正经,循行于体内,以辅佐正经循环的不足;奇经八脉交错于十二正经之间,以调节正经中气血的盈亏;十五络脉别行于体表,以加强正经之间的联系;无数络脉和孙络,如网罗一样遍布全身,起着渗灌各部的作用;由此组成了通行气血,沟通内外的经络体系。必须指出,经筋、皮部仅是受经络之气所渗灌濡养的一些组织而已不能代表经络在体表所联系的整个部分。其实人体外部的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皆赖经气濡养,全靠经络联系。

    十二正经的分布规律

    四肢经脉上下分布的规律是与五脏的位置和脏腑的表里关系相关的。心、肺、包络位在胸膈以上,所以它的经脉分布在上肢;又因为脏属阴,故此循行于手臂内侧。基于脏腑表里的关系,腑经随脏,因此小肠、大肠、三焦经也分布在上肢,腑为阳,故这三条腑经,就分布在手臂的外侧了。同样的理由,肝、脾、肾三脏位在胸膈以下,因而此三经分布在下肢内侧,胆、胃、膀胱三经,也因脏腑表里的联系而分布在下肢外侧。

    头部经脉的分布以六阳经脉为主,手足少阳布于侧头部,手足阳明分布于面部,足太阳分布于后头及头顶部,手太阳分布于颊部及颧部。

    躯干部经脉分布的规律是以背为阳,阳经分布在腰背部;腹为阴,阴经分布在胸腹部。所以肩背部是手三阳分布的区域;腰背部是足太阳分布的区域;足少阳分布在背腹之间的侧腹部;较特殊的是足阳明胃经,虽属阳经,却分布在属阴的腹部。对此本人的理解是:由于胃经属于戊土,在“生数”中为五,土具坤德而是万物生化之母,其位居中央而有统领四方的作用,虽为阳经而具有坤母的阴性意义,所以胃经在腹。

    十二经脉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阳经皆属腑而络脏阴经皆属脏而络腑 。这种络属关系,结合十二经别在体内的循行,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例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互为表里,互通其气,若肺脏受了风寒之邪,可以传大肠而发生肠风下血或泄泻等症。再如手少阴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属小肠而络心,因此心和小肠也为表里,可以互通其气,如心火炎盛时可以下注小肠,小便多见黄赤。其他各经,例如脾胃为表里,脾气不运时,胃中水谷之气就难以输化;肾与膀胱为表里,肾气不化,则膀胱津液就无以出;肝胆为表里,故肝阳上亢时胆火也常相并冲逆。

    十二经走向和流注规律

    十二正经循行走向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篇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如果我们把十二经脉分成自四肢走向躯干(向心性)和自躯干走向四肢(远心性)的二大类,则手三阳、足三阴均属于前者,而手三阴、足三阳则属于后者。如将双手上举,则所有的阴经皆向上行,所有的阳经都向下行,只要记住 “阴升阳降” 四字,则十二经脉的走向即可全部掌握了。

    经脉的走向,在针灸补泻方面十分重要,在施用迎随法”时,必须首先审察经脉顺逆循行的方向,才能下针施术,不然的话,顺逆不分,迎随无据,也就根本谈不上补虚泻实的手法了。

    十二经脉相互连接,有以下两个方面:十二正经即是气血循环的主要通路,故此必须按其顺逆方向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连通的整体,气血才能依次流行。十二正经除了顺逆相接以外,手足同名的三阴经三阳经也是相互衔接的。因此十二经脉若将其压缩来看,实际就是六经。这种关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影响。例如心肾之气必须相交,就是手足少阴相连的关系;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即是因为手足太阴相接的特点;包络相火之所以寄附于肝胆,即因手足厥阴通连之故。在病理上,如前面已经提到的伤寒六经,就是以此为基础来辩证论治的。

    十二经脉的表里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表里阴阳关系:十二正经阴阳的分类,是以脏为阴、腑为阳,阳在外为表,阴在内为里。十二经脉分属六脏六腑,所以腑经皆属阳为表,脏经皆属阴为里。经脉表里的来由:在体内,①经脉的属络关系,使脏腑内部相互贯通。②十二经别组成六合,阴经之别合入阳经,加强了联系。在体外,①表经的别经入走里经,里经的别络入走表经。②十二正经表里两经的末端皆相互衔接。因此经脉的表里,实际上说明了十二经脉的阴阳配偶与相互通气的作用。临床上针灸循经取穴时表里经脉可以相配应用,即称表里配穴法。假使取用病经的原穴和表里经脉的络穴共同配合,就是古人常用的主客原络配穴法。

    五行的关系:十二经脉五行的属性是根据五脏六腑配五行的方法而来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十二经脉除了本身和五行相配外,还包括四肢肘膝以下六十六个五行穴(又名五输穴或本输穴)。这是以阴阳衍化、五行之中更有五行的原则定出的,用来说明脏腑经脉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生理作用和相乘相侮、生中有克的病理现象,并且用作指导针灸处方配穴的依据。《难经·六十九难》的子母补泻法和《七十五难》的泻南补北法,即以此为配穴的基础(详见《针灸临床上的点滴体会》)。在临床上应用五行穴和经脉属性的生克关系来治疗疾病,效果往往令人满意。最近上海结核病第二医院对针灸治疗肺结核做了十几例实验,采用滋水泻火(补尺泽穴、泻鱼际穴),实金御侮(补肺俞、中府穴)和培土生金(补太渊穴)的方法,配取肺经的五行穴施治,有半数以上的病人很快获得疗效。

    《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篇也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由此可见经络的生理作用大致可分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是通行营卫气血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可见营气就是血气。营气(或血气)在经脉之内流行,起着内溉脏腑,外濡四末的作用,推动营气循环的力量称谓“宗气”。《灵枢邪客》篇又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所以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吸,脉也再动,气行三寸呼一吸而成一息气行方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营气也就循环周身一圈。正常的人体,一昼夜间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百一十丈,营气就五十次循环于全身(参阅《灵枢·五十营》篇)。除此以外,营气的循环还有一定的径路和盛衰的时刻。寅时出中焦上注手太阴肺经,卯时入手阳明大肠经,辰时入足阳明胃经,这样时一经,十二地支时辰配属十二经脉,到次日丑时注入足厥阴肝经,复出肺经。这种一时一经气血盛衰的配合方法,称谓“纳支法”,是子午流注法的基础。此外另有一条循环的道路是由肺上注任脉在颈上的一分段,入注督脉,上巅而下行,绕过阴部,复上出任脉的胸腹段,注入于肺(参阅《灵枢·营气》篇)。

    卫气行于脉外,日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一昼夜合为五十度。其循行次序: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散行手足六阳经脉,入夜注足少阴内行五脏,经肾、心、肺、肝、脾而复注于肾,合入于目,输布循环(参阅《灵枢·卫气》篇)。

    二是沟通内外表里的统一作用。经络系统以十二正经为纲,配合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和全身络脉,组成了一个营卫气血循环的整体。内连五脏六腑,外及四肢百骸、筋骨皮肉、五官九窍,把人体各部,脏与腑、脏与脏、五官与内脏、四肢与躯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1.经络和内脏的病理关系

    《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从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外邪内传脏腑必须经过经脉的传导,这是“自外而内”的病理传变。但若邪气太盛,也可直中内脏,或者脏腑本身有病,也可以累及经络而发生病态。例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的“小肠病者……当耳前热”、“膀胱病者……肩上热”等。《素问·脏气法时论》也记载:“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心病者……两臂内痛”、“脾病者……腹满”、“肺病者,肩背痛”、“肾病者……大腹小腹痛”等,皆与经脉的病变有关。在《灵枢·经脉》篇中所记载的十二经和十五络病,常兼有内脏的病候,其理就在于此。

    2.经络与五官九窍的病理关系

    五官九窍皆有经络分布,而受气血之营养。所以经络壅滞气血不和,或者外邪随经入传,也可引起五官九窍的疾病。如:大肠经病的齿痛、鼽衄;胃经病的口喉唇胗;脾经病的舌本强痛,皆因此理。

    3.经络和四肢的病理关系

    四肢部的筋骨皮肉,也必须依靠经气为养,所以经络受邪,四肢也必然出现病态。例如 经络气道干瘪是为本经虚所致 。又如肺经病的臂内侧前廉痛厥;大肠经病的大指次指痛不用,胃经病的气街股伏兔骱外廉皆痛等等。

    4.经气的厥逆

    经脉之气如逆乱,则营卫气血就不能正常流行,经络壅滞,可导致内脏、五官、四肢、躯干等出现病态。《灵枢·经脉》篇将肺经和心经的是动病称为“臂厥”;胃经的是动病称为“舒厥”;胆经的是动病称为“阳厥”;膀胱经的是动病称为“踝厥”;肾经的是动病称为“骨厥”,皆是此例。另外《素问·厥论》篇对十二经的厥症还有专文记载,也是属此范围。

    5.经气的终绝

    一旦某一脏腑的经脉丧失了它的功能时,则其所主宰的器官及肢体的功能也必然随之衰竭。这种情况如果阴三阳六经并现,则死亡在于俄顷了。《灵枢·经脉》篇和《素间·诊要经络》篇中有详细的记载,可资参考。

    针刺的作用,即《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所指出:“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主要是调气。调气是指调整机体脏腑经络之气机。从作用上来分析,则包括候(催)气、行气、补泻三个方面。所谓候气和催气,乃是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任何针刺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术方能有效。所谓行气,是宣行气血直达病所的方法。杨继洲曾说:“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故临床上多在病所邻近或远处取穴施治时应用。至于补泻,则是针对疾病虚实性质而设的治疗措施。尚有平补平泻法,是一种刺激量较平和的手法,也属于补泻的范围。

    1.爪切法

  • 木槿
    回复
    2023-08-19 22:22:16

    全国中医针灸临床实习班

    导读

    神奇“三针”绝技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智三针

    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舌三针

    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

    颞三针

    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定神针

    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晕痛针

    为四神针 + 印堂、太阳。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

    面肌针

    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

    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

    针法: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睑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仓、向颊车平刺0.5—0.8寸;禾髎向下关平刺0.8寸,进针后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稍密。强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痉挛抽紧为度,但要病者只有肌肉抽紧而不痛为度,留针30-40分钟。凡用电针必需电后5-10分钟调大一些,因通电后不再调大,此时病者已经适应而无效了。

    叉三针

    为太阳、下关、阿是穴。

    针法:各穴均直刺0.5—0.8寸深。可加电针连续波,留针30—40分钟。

    面瘫针

    1、额睑瘫:阳白、太阳、四白。

    2、口面瘫:翳风、迎香、地仓透刺颊车、人中。

    主治:面神经瘫痪,中风口眼歪斜。

    针法:翳风耳后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深。余穴均按各针法针刺,针刺后每5—10分钟,捻针一次,留针30—40分钟。

    突三针

    水突、扶突、天突。

    主治: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针法:水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扶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天突:先进刺0.3寸,再将针柄提高向胸骨后斜刺0.3寸。诸突进行后不提插,只有捻针、或刮针留针30分钟。

    眼三针

    眼Ⅰ在晴明穴上一分。眼Ⅱ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Ⅲ,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黄斑变性,弱视等内眼疾病。

    针法:凡刺眼三针均嘱患者闭目,医者以左手轻固定眼球,右手持针,缓慢捻转进针。进针后不作捻转,提插,可用拇指甲轻刮针柄。出针时用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针眼Ⅰ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垂直进针1—1.2寸。针眼Ⅱ轻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针1—1.2寸。针尖可向上斜进。针眼Ⅲ,轻推眼球向下固定,紧靠眼眶上缘缓慢直刺1—1.2寸。针尖可先向上微斜进,再向后斜进。

    鼻三针

    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

    主治: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觉障碍。

    针法:迎香,针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针尖向下平刺5分深,攒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

    耳三针

    听宫 听会 完骨。

    主治:耳聋 耳鸣。

    针法:听宫、听会张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针针后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针柄法或轻捻转法。

    手三针

    合谷、曲池、外关。

    主治:上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

    针法:合谷、外关均直针0.8—1.2寸深。曲池直针1—1.2寸深。

    足三针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疼痛。

    针法:足三里三阴交直针1—1.5寸,太冲直针5—8分深。

    手智针

    内关 神门 劳宫。

    主治:弱智儿童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

    针法:三穴均直针0.5—0.8分深。

    足智针

    涌泉穴为第一针,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联线中点为第二针(泉中),平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为第三针(泉中内)。

    主治:弱智儿童的自闭症,多静少动,哑不能言。

    针法:均直针:0.5—0.8寸深。

    肩三针

    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二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二寸为第三针。

    主治:肩周炎,肩关节炎,上肢瘫痪,肩不能举。

    针法:针尖与穴位成90°角、直刺0.8—1寸。注意不要过深以免刺中胸腔。

    膝三针

    膝眼、梁丘、血海。

    主治:膝关节肿痛或无力、膝骨质增生。

    针法:直刺0.8—1.2寸。可加电针连续波,红外线,多罐法。

    腰三针

    肾俞、大肠俞、委中。

    主治:腰痛、腰椎增生、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月经不调。

    针法:均直刺1.2—1.5寸深。(余同膝三针)

    颈三针

    天柱、百劳、大杼。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

    针法:三穴均直针0.8—1寸深。不宜过深免伤内脏。余同膝三针。

    背三针

    大杼、风门、肺俞。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背痛。

    针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7寸。不能深刺,防伤内脏。

    踝三针

    解溪、太溪、昆仑。

    主治:踝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足跟痛。

    针法:均直刺0.8—1寸深

    坐骨针

    坐骨点、委中、昆仑。

    坐骨点俯卧位,在病者臀沟尽头部,以2、3、4、5指拼拢平放,在小指旁与臀沟尽头平高是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

    针法:坐骨点,用挟持进针法,以酒精棉球包裹3—4寸长针的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过皮后,以左手指挟棉球、扶针体,左手捻针柄,边捻边进约2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传导时可停止进针。委中、昆仑直针0.8—1.2寸。用电针接连坐骨点与委中,连续波,以病者能耐受强度为准,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调大电针强度一次,可调2—3次。

    痿三针

    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

    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主治:痿症:(肢体肌肉痿弱,无力、活动障碍)。

    针法:诸穴均直针0.8—1.2寸,用补法,慢入快出,以针下热为准,每次留针40分钟,行补法5次以上,亦可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细疏,以中等强度病者要用舒适感觉为度。30次为一疗程。

    脂三针

    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胆固醇增高,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后遗证。

    针法:内关直刺0.5— 0.8寸深,足三里,三阴交均直针1—1.5寸。

    胃三针

    中脘、内关、足三里。

    主治:胃脘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

    针法:中脘、内关直针5—8分,足三里直针1—1.5寸。

    肠三针

    天枢、关元、上巨墟

    主治:腹痛、肠炎、痢疾、便秘。

    针法:开枢、关元直针0.8—1寸,上巨墟直针1—1.5深。

    胆三针

    日月、期门、阳陵泉。

    主治:胆疾病

    针法:日月、期门平刺0.8—1寸(注意不要刺入胸腔),阳陵泉直刺1—1.5寸深。

    尿三针

    关元、中级、三阴交

    主治:泌尿疾病,腹痛。

    针法:关元、中极直刺0.7—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阳三针

    关元、气海、肾俞

    主治:阳萎、遗精、不育。

    针法:关元、气海直针0.8—1寸。肾俞直针1.2—1.5寸。

    阴三针

    关元、归来、三阴交

    主治: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

    针法:关元、归来直针0.8—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闭三针

    十宣、涌泉、人中

    主冶:中风、昏迷不醒,休克。

    针法:十宣进针2分,捻针并放血3滴,涌泉直刺0.8—1寸,强捻针。人中直刺 0.5寸。

    脱三针

    百会、神阙、人中。

    主治:中风脱症(面色苍白、四肢阙冷、大汗如淋、脉微细迟)。

    针法:以灸为主,回阳复脉,百会、神阙用隔盐灸、或隔姜灸、艾炷宜稍大。一次灸10壮。人中向上斜刺0.5~0.8寸,留针,捻针,脱三针以脉腹汗止,肢暖、清醒为度,如未清醒半小时后可再针灸。

    脑呆针

    四神针、人中、涌泉

    主治:老年性痴呆。

    针法:四神针(见晕痛针),人中、涌泉(见闭三针)留针40~50分钟,每8~10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转手法5~6次,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肥三针

    中脘、带脉、足三里。

    主治:肥胖症、尤以腹部肥大为佳。

    针法:足三里直刺1—1.5寸,带脉针尖向脐,皮下横刺3—3.5寸,中脘针尖向关元,沿皮下平刺2—3寸,进针后,每5~8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针5~6次,留针30~4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电针。

    痫三针

    内关、申脉、照海。

    主治:癫痫、足内翻、足外翻。

    针法:申脉、照海,直刺0.5—0.8寸。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中医 养生 方法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下午手上扎了银针,到现在有很强的痛疼感

如何推拿按摩五十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