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毒出现红线会怎样
疔毒出现红线说明病情较重出现了局部的淋巴管炎,建议及早的去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请专业人员面诊,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可以辅助使用中药调理。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红丝疔的病因病机5红丝疔的症状6红丝疔的辨证分型 6.1火毒入络6.2火毒入营 7红丝疔的治疗 7.1针灸治疗7.2方药治疗 8关于疔疮9参考资料附:1治疗赤疔的方剂2治疗赤疔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赤疔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红丝疔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红丝疔 已经自动替换为赤疔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chì dīng
2英文参考acute lymphang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ed filamen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 lymphang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superficial lymphangit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cute lymphangit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赤疔(red filament acute lymphangitis[1])为病名[2][3]。又称红线疔、血丝疔[3]、红丝疔、血箭疔、金丝疮、血丝疮、红演疔、红丝疮、红丝血箭疔、红演儿、紫疥癍[2]。是指发于四肢,以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疼痛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急性淋巴管炎[1]。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中医属疔疮范畴[3]。
赤疔与现代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类似,是由细菌自四肢部伤口侵入,沿浅层淋巴管扩散而引起的淋巴管炎[3]。
4赤疔的病因病机赤疔因火毒凝聚或破伤感染所致[2]。手足疗或皮肤破损,感染邪毒,沿经向上走窜[3]。
赤疔与现代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类似,是由细菌自四肢部伤口侵入,沿浅层淋巴管扩散而引起的淋巴管炎[3]。
5赤疔的症状从四肢创口发出红线,渐向躯干蔓延的一种外科病症[3]。多起于手足,生于手,有红丝入腋;生于足,有红丝入腹,均属重证[2]。初起局部红肿热痛,继而起红丝沿小腿或手臂迅速向上走窜,重者可伴寒热头痛,乏力[2]。
临床多见于四肢内侧发出一条或数条红线,渐向上蔓延至肘腋或膝弯,摸之索条样、压痛,局部皮肤红肿发热[3]。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则伴寒热、头痛、乏力等症[3]。也可出现高热、神昏、头痛等“走黄”现象[3]。
6赤疔的辨证分型6.1火毒入络赤疔·火毒入络证(red filament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entering collateral)是指火毒入络,以患肢红丝较细,全身症状较轻为常见症的赤疔证候[1]。
6.2火毒入营赤疔·火毒入营证(red filament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entering nutrient phase)是指火毒入营,以患肢红丝粗肿明显,迅速向近端蔓延,全身寒战高热,烦躁,头痛,口渴,舌苔黄腻,脉洪数为常见症的赤疔证候[1]。
7赤疔的治疗7.1针灸治疗用三棱针或粗针沿红丝的终点依次向起点点刺出血,间隔约寸许,并挑破初起疮头[3]。如出现疔疮走黄现象,应及时采用综合疗法急救[3]。
7.2方药治疗治宜清热解毒,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减,并于红线远端挑刺放血,再隔寸挑刺令其微出血;或用灯心蘸烟油于红丝尽头灸一壮,再刺疔头,或用浮萍草嚼烂外敷,亦可于红丝尽处刺断,搽离宫锭子[2]。
8关于疔疮疔疮(ding deeprooted sore)为病名[4]。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5]。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1]。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
疔的名称繁多,证因各异。
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赤疔等多种名称[4]。
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疗疮、赤疔、烂疗、疫疔五种。
疔的范围很广,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疔疮相当于颜面部、手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感染,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疔 疔( 疮肿皆属于毒邪) 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呈小结节,并可逐渐增大,呈锥形隆起。继而中央变软,出现白色小脓栓。全身抵抗力降低时,可出现畏寒、发热。 病理 疔是致病细菌侵入毛囊或汗腺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又称为“暑疔”。多位于颈项部、头面部、背部、臀部、腋下、会阴部及腿部。 编辑本段治疗方法局部治疗: 早期用热敷或超短波治疗,外敷鱼石脂软膏等。除面部外,也可用2%的碘酒外涂,若有波动时,应行手术切排。中医治疗: 内服中药: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煎水服用。外敷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加食盐少许捣烂后外敷患处,每日换2-4次。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红丝疔的病因病机5红丝疔的症状6红丝疔的辨证分型 6.1火毒入络6.2火毒入营 7红丝疔的治疗 7.1针灸治疗7.2方药治疗 8关于疔疮9参考资料附:1治疗血丝疮的方剂2治疗血丝疮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血丝疮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红丝疔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红丝疔 已经自动替换为血丝疮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xuè sī chuāng
2英文参考acute lymphang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ed filamen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 lymphang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superficial lymphangit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cute lymphangit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血丝疮(red filament acute lymphangitis[1])为病名[2][3]。又称红线疔、血丝疔[3]、赤疔、血箭疔、金丝疮、红丝疔、红演疔、红丝疮、红丝血箭疔、红演儿、紫疥癍[2]。是指发于四肢,以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疼痛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急性淋巴管炎[1]。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中医属疔疮范畴[3]。
血丝疮与现代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类似,是由细菌自四肢部伤口侵入,沿浅层淋巴管扩散而引起的淋巴管炎[3]。
4血丝疮的病因病机血丝疮因火毒凝聚或破伤感染所致[2]。手足疗或皮肤破损,感染邪毒,沿经向上走窜[3]。
血丝疮与现代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类似,是由细菌自四肢部伤口侵入,沿浅层淋巴管扩散而引起的淋巴管炎[3]。
5血丝疮的症状从四肢创口发出红线,渐向躯干蔓延的一种外科病症[3]。多起于手足,生于手,有红丝入腋;生于足,有红丝入腹,均属重证[2]。初起局部红肿热痛,继而起红丝沿小腿或手臂迅速向上走窜,重者可伴寒热头痛,乏力[2]。
临床多见于四肢内侧发出一条或数条红线,渐向上蔓延至肘腋或膝弯,摸之索条样、压痛,局部皮肤红肿发热[3]。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则伴寒热、头痛、乏力等症[3]。也可出现高热、神昏、头痛等“走黄”现象[3]。
6血丝疮的辨证分型6.1火毒入络血丝疮·火毒入络证(red filament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entering collateral)是指火毒入络,以患肢红丝较细,全身症状较轻为常见症的血丝疮证候[1]。
6.2火毒入营血丝疮·火毒入营证(red filament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entering nutrient phase)是指火毒入营,以患肢红丝粗肿明显,迅速向近端蔓延,全身寒战高热,烦躁,头痛,口渴,舌苔黄腻,脉洪数为常见症的血丝疮证候[1]。
7血丝疮的治疗7.1针灸治疗用三棱针或粗针沿红丝的终点依次向起点点刺出血,间隔约寸许,并挑破初起疮头[3]。如出现疔疮走黄现象,应及时采用综合疗法急救[3]。
7.2方药治疗治宜清热解毒,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减,并于红线远端挑刺放血,再隔寸挑刺令其微出血;或用灯心蘸烟油于红丝尽头灸一壮,再刺疔头,或用浮萍草嚼烂外敷,亦可于红丝尽处刺断,搽离宫锭子[2]。
8关于疔疮疔疮(ding deeprooted sore)为病名[4]。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5]。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1]。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
疔的名称繁多,证因各异。
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血丝疮等多种名称[4]。
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疗疮、血丝疮、烂疗、疫疔五种。
疔的范围很广,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疔疮相当于颜面部、手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感染,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痈:读音:[yōng]
疽:读音:[jū]
疔:读音:[dīng]
疖:读音:[jiē]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疔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故名。疖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生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
痈: 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 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 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 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扩展资料:
望诊
1.痈
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焮热疼痛者为痈,属阳证。多由温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成痈。其特点是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稠粘,疮口易敛。
2.疽
漫肿无头,肤色不变或晦黯,局部麻木,不热少疼者为疽,属阴证。多由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深窜入里,流滞于筋骨及肌肉深处所致。其特点是未脓难消,已脓难溃,脓液稀薄,疮口难敛。
3.疔
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而深,犹如钉丁之状为疔。初起局部顶白,麻痒相兼,继而红肿热痛。多生于头面手足。疔毒多由火热毒邪,阻于皮肤,留于经络而成。
疔毒较一般疮疖为重,若患处起红线一条,由远端向近端蔓延,称红丝疔,或曰“疔毒走黄”,是火热毒邪流窜经脉,有内攻内陷之势。
4.疖 发于皮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为疖。多由外感热毒或脏腑湿热蕴结,发于肌肤而成。
-痈疽疔疖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