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中医有什么方子
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可以采用中医的推拿,按摩,针灸理疗,来改善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同时可以采取中药进行局部的热敷,也可以应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中药来调理。
1、乌头汤:香米50g。生川乌10g,薏苡仁6g。姜汁,蜜适量的。将香米,生川乌,薏苡仁一起放锅里,加适量的水,武水煮沸后,改稳火续煮,加姜汁,蜂蜜,煮到米烂。温经散寒,除痹止疼。比较适用于寒痹邪实之筋骨剧痛,不得屈者。
2、薏苡仁醪:糯米500g。生意苡仁100g。适量的酒曲。将薏苡仁加水煮到米稠,再把糯米烧煮为干米饭。把煮好的薏苡仁与糯米饭搅拌均匀,待冷后,加酒曲适量的,发酵成酒酿。利湿通络。对湿痹关节肿胀病人,麻木不利者适宜。
3、蜜汁木瓜:木瓜一个。适量的蜂蜜,生姜2g。将木瓜洗干净,去皮切成片,放进锅里,加水调适量的蜂蜜,放到生姜煮开,稳火煮约10分钟。祛风利湿,舒筋止疼。比较适用于湿痹筋挛,手足关节疼痛者。
4、桑枝鸡:鸡肉250g。桑枝60g,绿豆30g。适量的盐,姜。将鸡肉,桑枝,绿豆洗干净,并且将桑枝切断,一起放进锅里,加适量的水,清炖至肉烂,放盐,姜调味。清热通痹,益气补血。比较适用于湿热痹证,热不甚而正已虚者。
5、生姜鸡:用刚刚开叫的公鸡1只,生姜100~250g,切成小块,在锅中爆炒焖熟,不放油盐。会饮酒者可放少量酒,1天内吃完,可隔1周或半月吃1次。用于关节冷痛,喜暖怕寒者。
6、鹿茸鸡:以当年的公鸡1只,鹿茸3~6g,在锅内焖熟,不放油盐。吃肉喝汤,两天吃完。可根据情况每隔1周或半月吃1次。夏天及关节红肿疼痛者勿用。
7、赤小豆粥:赤小豆30g,白米15g,白糖适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作粥加糖,能除湿热。
8、中医治疗:外用[坐骨神经骨方.医贴],对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神经水肿和改善血液循环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有效消除和缓解疼痛。
50例疗效观察
自1990年起用自拟“坐骨十四汤方”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2岁,病史长者20余年,短者3天,45例于治疗前均自服或在其他诊所医院用西药镇痛、激素、理疗、穴位封闭等治疗无效,本组病例均具有以下特征:1、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掣痛,伴同侧腰及臀部疼痛;2、沿坐骨神经通路的椎旁点、臀点、下肢点等有明显压痛;3、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均能坚持自行走路。
治疗方法坐骨十四汤方药组成:川牛膝60-100克,黄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5克,木瓜12-18克,红花15-20克,细辛4-6克,苍术、独活、土鳖虫各10-15克,桑寄生、淫羊藿、鸡血藤、伸筋草各30克。加减:痛剧加乳香、没药;气虚加黄芪;血虚加当归、白芍;肾阳虚加川续断、狗脊、杜仲;肾阴虚加生地、熟地;湿热重增加黄柏和苡仁剂量。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每次取药液400-500毫升,早晚各服一次(睡前根据情况可加服一次),部分病人辅以手法推拿治疗。
治疗结果治愈39例(症状体征消失,患肢功能复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8例(症状减轻,下肢功能好转或症状及体征消失,因气候变化及劳累复发),无效3例(治疗两周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约为95%。
体会本病属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多因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所致,据其发病机理,采用益肾养血、散寒祛湿、舒筋活络,兼清郁热之法,以古方“四妙散”为主,加补肾养血,散寒祛湿,舒筋活络之品,以标本兼治,补中寓泻,方中重用川牛膝,量在60克以上,常用60-80克,最大剂量至100克,经验证明无副作用,本药味苦酸,性平和,归肝肾二经,不仅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祛瘀之功,且引邪下行,舒筋止痛之力卓著,与伸筋草、细辛、土鳖虫配伍运用,止痛可获速效。
(捐献秘方验方修武县——张三杰)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