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参的作用和功效
南沙参能够润肺止咳,养阴生津,具有滋补脾胃的功效。对于治疗肺热燥咳,干咳,少痰等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是脾胃虚弱,腹满便溏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避免出现中毒。
沙参为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甘而微苦,有滋补、祛寒热、清肺止咳的作用,也有治疗心脾痛、头痛、妇女白带的功效,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等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沙参的功效与作用吧!
沙参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归经】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主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等症。
1、肺燥阴虚,干咳痰少,咽干鼻燥者,可与麦冬、玉竹、贝母、杏仁等配伍,以润肺止咳。
2、常用于热病后期胃阳不足之口渴舌干、食欲不振等症,临床多与生地、石斛、麦冬等配伍,以清热养胃生津。
3、若胃阴不足,脘部酌痛,嘈杂似饥者,则可与麦冬、白芍、甘草等同用,以养阴生津止痛。
4、胃阴虚兼见肝肾阴虚,肝气不舒,症见胁痛脘胀,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者,可与麦冬、生地、枸杞子等并施。
沙参的临床附方
1、沙参四味散:沙参25克,甘草15克,紫草茸15克,拳参15克。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混匀,分装,即得,每袋50克。本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热清肺,止咳祛痰。用于感冒咳嗽,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胸胁刺痛。口服,每次5克,每日1-2次,小儿酌减。
2、南沙参浸膏溶液:南沙参1000克。取南沙参按渗漉法,以35%乙醇为溶媒,俟渗出液达生药量5倍时,停止渗漉,回收乙醇并浓缩,滤过。取少许澄明滤液测定含量后,调整至每1ml含抽出物250m克,再加0.5%宋甲酸钠,静置8-10天,取上清液滤过即得。按总抽出物方法测定:每1ml含总抽出物250m克。功能镇咳祛痰,清肺火止咳。用于肺气虚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疡,肺结核,咳嗽气短,午后发热,咯血等。口服,每次2-10ml,每日2次。
3、利咽合剂:南沙参250克,桑叶75克,石斛125克,射干125克,木蝴蝶37克,白苏子125克,麦冬150克。以上七味,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静置,上清液浓缩至1050ml,加适量防腐剂,搅拌,静置,取上清液1000ml,即得。本品为淡黄色液体,味苦。放置后略有沉淀。取本品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水浴加热5分钟,产生红棕色沉淀,本品的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3。功能养阴生津,清热利咽。用于慢性咽炎。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
4、麦门冬汤:用于肺热阴虚引起的干咳少痰,痨嗽咯血,咽干音哑等。南沙参可与麦门冬,半夏,甘草,玉竹、桑叶、贝母粳米,大枣等同用,以治燥热伤阴,咳嗽咯血诸症。
5、竹叶石膏汤:用于胃热伤阴,津液不足的口渴咽干,胃脘隐痛,嘈杂干呕,舌质红绛等。清热养阴,益胃生津。北沙参可与麦冬、石斛、生地益气生津,半夏降逆下气,其性虽温,用竹叶、石膏辛凉甘寒,清胃之热,配于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仅无害,且能转输津液,活动脾气,使参、麦生津而不腻滞,配甘草、粳米扶助胃气,又可防石膏寒凉伤胃。若大便干结难解,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6、沙参四味散:南沙参25克,甘草15克,紫草茸15克,拳参15克。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混匀,分装,即得,每袋50克。该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热清肺,止咳祛痰。用于感冒咳嗽,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胸胁刺痛。口服,每次5克,每日1-2次,小儿酌减。
沙参的常见应用
1、慢性支气管炎,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南沙参9克,麦冬10克,杏仁9克,川贝母9克,枇杷叶9克。每日1剂,水煎服。
2、百日咳:南沙参9克,百部9克,麦冬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有缓解痉挛性咳嗽作用。
3、肺结核,干咳无痰:南沙参9克,麦冬6克,甘草3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服。有强壮止咳作用。
4、胃阴不足,胃部隐痛: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佛手5克,延胡索5克。水煎服,每日1剂。现代可用于慢性胃炎和胃神经症。
5、食道炎、胸骨刺痛、吞咽困难:可用南沙参、麦冬、甘草、桔梗、金银花、连翘各100克,胖大海50克,共为蜜丸。每次1~2丸,日服3~5次,于两餐之间或空腹含化,缓咽。有明显疗效,而且复发率低。
6、小儿口疮:南沙参6克,玉竹6克,天花粉6克,扁豆6克,大青叶6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药2~5剂,溃疡面愈合,疗效显著。
7、虚火牙痛:大量南沙参(杏叶沙参)与鸡蛋同煮。食蛋。
8、产后无乳:南沙参(杏叶沙参)12克与猪肉适量同煎。饮汤吃肉。
9、南沙参润肺止咳:用于肺阴虚之久咳、干咳(常配贝母、麦冬)。
10、北沙参养胃生津:用于胃阴虚津液不足之咽干口渴(常配麦冬石斛、花粉)。
11、肺热阴虚:用于燥热咳嗽,干咳少痰或咯血者,南沙参可与桑叶、知母、麦冬等相伍。
12、热病伤阴:用于胃阴不足的舌红少津,咽干口燥,食少纳呆者,北沙参可与石斛、天花粉、准山药、生谷芽等同用。
摘要:沙参是什么?沙参是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低山草丛中和岩石缝内,也有生于海拔600-700米的草地上或1000-3200米的开旷山坡及林内。沙参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沙参有滋补、祛寒热、清肺止咳的功效。那么,沙参食用注意事项有哪些?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沙参是什么
沙参是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为滋阴类中药,别名南沙参、泡参、泡沙参,是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产于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等地。沙参的根一般呈圆柱形或圆锥形,有的弯曲或扭曲。它的表面是黄白色或淡棕贡色的,比较粗糙,还会带有一些不规则扭曲的皱纹。在皱纹的上部有细密横纹,凹陷处常有残留棕褐色栓皮。
沙参味甘、微寒,入肺经。既能养肺阴、清肺热,又能祛痰止咳,因此多用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痰黏难咳的治疗。同时沙参入胃经,既能养胃阴、生津液,又能益气,因此多用于热病后气津不足或脾胃虚弱之口干咽燥、食少不饥的治疗。
沙参有哪些功效与作用
1、止咳化痰
沙参能止咳化痰,沙参具有养肺阴、清肺热、润肺燥、祛痰止咳的功效,可与麦冬、知母、川贝母等养阴润肺止咳药同用。因它含有的谷甾醇和棕榈醇等物质,所以沙参对咳嗽气喘与痰多等不良症都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2、提高身体免疫力
沙参可以提高人体细胞活性,也能增强它们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能让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平衡能力增强,而且沙参还能加快淋巴细胞再生,从而也就起到了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作用。
3、沙参能养胃
常用于热病后期胃阳不足之口渴舌干、食欲不振等症状。沙参既能养阴生津,又能益气,常与石斛、麦冬、山药等配伍,以养阴生津、益气健脾。常与生地、石斛、麦冬等配伍,以清热养胃生津。
4、沙参能通乳
沙参能养阴生津,对女性产后无奶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它通乳功效十分明显,需要时可以把沙参与猪瘦肉一起加水炖食,炖好以后吃肉喝汤就可以。另外沙参还能清热去火,它对虚火牙痛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治疗时可以把沙参煎汤,再用药汤煮鸡蛋,然后吃鸡蛋喝汤就可以。
沙参食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1、禁忌人群
沙参性微寒,只适宜肺胃阴伤而有热者,沙参含有挥发油、香豆素、淀粉、生物碱、三萜酸、豆甾醇、各甾醇,沙参素等成分。对于患有风寒感冒咳嗽、寒痰咳嗽及脾胃虚寒的患者是不可以服用的。
2、适宜人群
参适宜阴虚久咳、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胃阴不足、胃部隐痛者,还适宜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者。
3、孕妇慎食
沙参虽然是滋补的药材,但是沙参性微寒,不利于安胎,对于孕妇来说也是不适合食用的,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认为滋补类的都会对身体好,一定要注意饮食。
4、沙参的用量
沙参一般用在熬汤或是中药药膳中,1次用量约2-4钱即可。
沙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禁忌
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有清热养阴,润肺止咳之功效。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沙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禁忌的知识。欢迎阅读。
药名:沙参
别名:南沙参、泡参、泡沙参、白参
性味:甘、凉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清肺化痰、养阴润燥、益胃生津
主治:燥热伤津、咽干口渴、慢性喉炎、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热咳嗽、小儿夏季热、乳汁不足、白带等症、肺痿痨嗽、痰中带血、喉痹咽痛、津伤口渴。
南沙参:补肺脾之气,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食少,自汗,舌淡,脉弱者;
北沙参:善养肺胃之阴,适用于热病后期或久病阴虚内热,干咳,痰少,低热,口干,舌红,苔少,脉细弱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至15克(鲜品15至30克);或入丸、散。
药材基源:沙参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四叶沙参、杏叶沙参或其同属植物,以根入药。
功效作用:
1、沙参治肺热较盛者,沙参可加清肺之桑白皮、地骨皮。
2、沙参治小儿口疮:南沙参6克,王竹6克,天花粉6克,扁豆6克,大青叶6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药2--5剂,溃疡面愈合,疗效显著。
3、南沙参润肺止咳:用于肺阴虚之久咳干咳常配贝母麦冬。
4、沙参治胃阴不足,胃部隐痛: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佛手5克,延胡索5克。水煎服,每日1剂。现代可用于慢性胃炎和胃神经症。
5、沙参治产后无乳:南沙参(杏叶沙参)12克与猪肉适量同煎。饮汤吃肉。
6、北沙参养胃生津:用于胃阴虚津液不足之咽干口渴常配麦冬石斛、花粉。
7、沙参治食道炎、胸骨刺痛、吞咽困难:可用南沙参、麦冬、甘草、桔梗、金银花、连翘各100克,胖大海50克,共为蜜丸。每次1--2丸,日服3--5次,于两餐之间或空腹含化,缓咽。有明显疗效,而且复发率低。
8、沙参治久咳声哑者,沙参配伍养阴敛肺之玄参、诃子。
9、沙参治肺热咳嗽者,沙参可单味水煎服。
10、沙参治虚火牙痛:大量南沙参(杏叶沙参)与鸡蛋同煮。食蛋。
11、沙参治百日咳:南沙参9克,百部9克,麦冬10克。每日l剂,水煎服。有缓解痉挛性咳嗽作用。
12、沙参治热病伤阴:用于胃阴不足的舌红少津,咽干口燥,食少纳呆者,北沙参可与石斛、天花粉、准山药、生谷芽等同用。
13、沙参治慢性支气管炎,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南沙参9克,麦冬10克,杏仁9克,川贝母9克,批把叶9克。每日1剂,水煎服。
14、沙参治肺结核,干咳无痰:南沙参9克,麦冬6克,甘草3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服。有强壮止咳作用。
15、沙参治津伤较重,舌绛少津者,是可用鲜沙参与鲜生地、鲜石斛等配伍,以增养阴生津之效。
16、沙参治肺热阴虚:用于燥热咳嗽,干咳少痰或咯血者,南沙参可与桑叶、知母、麦冬等相伍。
17、沙参治久嗽不已者,沙参可配止咳化痰之款冬花、炙百部。
食用方法
沙参茶
材料:沙参10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效:养阴清肺,祛痰止咳;强心,抗真菌,降血压。
主治:肺热燥咳;虚劳久咳;阴伤咽干喉痛。
沙参心肺汤
材料:猪心肺1具、沙参15克、玉竹15克、盐3克、味精1克、葱25克。
制作:将沙参、玉竹择净后用清水漂洗,再用纱布包好备用。心肺用清水冲洗干净,挤尽血水,同沙参、玉竹一起下入砂锅,葱洗净入锅,加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移炆火炖1个半小时。待心肺熟透,加味精、盐调味即成。
功效:具有润肺止咳,养胃生津之功效。
1、沙参、玉竹皆有养胃阴、润肺燥之功,与猪心肺炖汤,更富有润养作用。
2、对肺胃阴虚的燥咳、咽干少津、大便燥结等症,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沙参银耳粥
材料:沙参50克、银耳50克、粟米50克、冰糖10克。
做法:沙参洗净,放入陶器罐内,放入清井水,先煮30--40分钟,去沙参,放入银耳,栗米(均洗净),再煮1小时放入冰糖,再熬10--15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沙参具有滋阴生津、清热凉血之功,主治阴虚发热,肺燥干咳,肺痿痨嗽,痰中带血,喉痹咽痛,津伤口渴。
沙参淮山汤
材料:北沙参15克、淮山药15克、炒扁豆12克、莲子10克、白糖。
制法:将沙参、山药、扁豆、莲子同放砂锅内,加适量水,水煮沸1小时后滤汤入碗内,加入白糖搅匀即成。
功效:北沙参滋阴养胃,淮山药、炒扁豆、莲子健补脾胃,四物组成此汤具有补气阴。养脾胃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阴虚、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乏力等病症。沙参、山药、扁豆都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常人食之,树身体正气,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延年益寿。
沙参养胃汤
组成:辽沙参20克、麦冬15克、石觯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12克、鸡内金10克、花粉12克、丹皮10克、乌梅肉10克、陈皮10克、生甘草3克。
功效: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主治: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
沙参麦冬汤
组成: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者。
沙参玉竹炖鳕鱼
材料:鳕鱼200克、沙参、玉竹各15克、生姜2片。
做法:
1、鳕鱼洗净,斩件;沙参、玉竹、生姜洗净。
2、把全部用料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隔开水文火炖2-3小时,调味供用。
功效:滋养肺胃肾,降糖疗消渴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病属阴虚者。症见咽于口渴,多食多饮,干咳痰少,或有低热,面色潮红,或大便于结,舌红少苔脉细
按语:本汤滋养阴液为主。汤中水鱼又叫甲鱼、团鱼、鳖。功能滋阴补肾,其背甲称之为鳖甲,常用于治阴虚症,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作用,水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及亚油酸等成分。可缓和或减少胆固醇的沉积,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沙参性味甘微寒,功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玉竹性味甘平,功能养阴润燥,健脾止渴,药理研究证明,本品有降血糖、降血压、强心等作用。本品与沙参同用滋养肺胃,是消渴病(糖尿病)患者生津止渴之佳品。生姜和胃除腥。合而为汤,滋阴养液力大,降脂降糖降压。
提示:沙参有南沙参、北沙参之分,做汤品宜用北沙参。
沙参玉竹鹧鸪汤
材料:鹧鸪1只、瘦猪肉50克、玉竹8克、沙参6克、百合6克、生姜2片、绍酒2茶匙。
做法:
1、鹧鸪宰杀干净,去其头、爪、内脏,斩成4件;瘦猪肉洗净,切成中块。
2、玉竹、沙参用温水浸透,沙参斜向切成厚片。将所用用料置于炖盅,加人1碗半沸水,炖盅加盖,隔水炖之。先用大火炖30分钟,再用中火炖50分钟,后用小火炖90分钟即可。
3、炖好后,隔除药渣,用油、盐、味精调味,喝汤吃肉。
功效:玉竹为养阴类的中药材,性平味甘,入肺、胃经,功能补阴润燥、生津止渴,善治肺胃阴虚燥热之症;沙参亦为养阴类的中药材。鹧鸪则有补虚健胃之功。合而为汤能养阴、益胃、除烦,还有辅助降低血糖之用,同时亦为夏末秋初时养生之品。胃阴虚的患者胃内嘈杂,食用玉竹沙参鹧鸪汤可有效减轻胃有虚热的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