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痹病的康复操如何做
项痹病的治疗,可以使用药物来进行活血化瘀,促进经络畅通,可以使用拔项法,吸气时头向向上伸展,下颌微收,双肩下沉时,颈部后上方肌肉紧张,用力坚持三秒钟,进行康复训练,锻炼上肢活动以及肩部的活动,不要快速的旋转头,在急性期的时候,枕头后部垫高头部前屈,卧床制动。
颈椎病。项痹病在中医证型有五种证型,分别是风寒痹阻型、痰湿阻络型、血瘀气滞型和气虚血虚型以及肝肾虚证。所以颈椎病不是项痹病的症型。项痹,中医病证名,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
颈椎病中医称为项痹病,中医认为病因与外伤、劳损、退行性变及风、寒、湿邪侵袭有关,颈椎病不仅是中老年常见病,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网络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加入了颈椎病的“大军”。
正常人的颈椎是有一个自然向后的弧度或类似C形的生理曲度,非常类似哺乳类动物的脖颈,如果经常低头看手机上网,并有颈部疼痛、头晕、胳膊麻木等,照张X线片会发现颈椎曲度改变,如变直、反曲、S形变等,通俗地讲就是颈椎变形僵硬了,这就是颈椎病的典型表现,令人非常痛苦。临床上颈椎曲度异常成为该病“要害”,只要恢复生理曲度,就能缓解脖子疼痛症状。颈椎病患者除了要及时治疗外,从生物力学和康复锻炼角度来讲,预防和减缓颈椎反曲,可不妨从日常6个小招做起。
佩戴颈托 :首先,颈托的作用主要是限制颈椎活动,起到保护颈椎的作用,同时颈托的自然曲度,对改善颈椎反曲有益。颈托在网上或药店均可购到。颈椎病患者急性期建议每天完全佩戴,先佩戴4周时间,4周后可改为间断佩戴,每天戴几个小时即可。一般卧床休息可以取下,起床行走或工作时都可佩戴。
颈椎牵引 :通过牵引扩大颈椎椎间隙,调整颈椎曲度,减轻神经根刺激,缓解疼痛症状。家庭使用的充气式牵引器,为橡胶气囊和绒制面料制成,一般在网上或药店购买,按照使用说明书佩戴后,通过手动充气使颈椎上下牵引力适中为度,牵引时头部抬起稍后仰,每天牵引1~2次,时间半小时为宜。但注意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即双足走路有踩棉花感者)不宜采用此法。另外,颈椎牵引还有一种更加简易安全的自我牵引方法,即将双手托住两侧下颌,双肘支撑在桌面上,做向后上的牵引动作,每次牵引5~10分钟,每天牵引3~4次。
枕颈椎枕 :一个人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选择合适的枕头很重要。颈椎枕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它按照人体的颈椎生理曲度而设计,可放松我们的肌肉,具有呵护颈椎、恢复颈椎曲度辅助作用。颈椎枕应枕在颈部,头部后仰感觉舒适即可。选择颈椎枕一般高度应该以一个拳头到一个拳头半的高度为宜,约为10~15厘米。材质以具有回弹作用的天然乳胶为原料的乳胶枕较好,此外,还可适当选用添加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保健功效的中药枕。
抱头后伸 :低头看手机或埋头工作时间一长不仅颈椎肌肉韧带劳损,酸困疼痛,头痛眼花,还容易造成驼背。此时,就应将头抬高片刻,挺起胸膛,双手抱住头枕后部努力让头后伸,让颈椎向后做抗阻力运动,此动作能防止肌肉萎缩,改善颈后肌肉力量,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每次做20~30个,每天做2~3次。
走路抬头 :低头或探头走路、散步,都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它不仅引起驼背弯腰,颈部富贵包,还会引起颈椎重心前倾,加重颈椎反曲。此外,低头行走容易思考问题,达不到散步健身放松身心的目的。因此,行走时上身要挺直,昂首挺胸,才能“立如松”,才有利于颈椎生理曲度自然恢复,同时抬头也会使你忘却一切烦恼。建议颈椎反曲者,尽量减少低头看手机,给颈椎一个“喘息”的恢复机会。
靠墙直立 :工作生活之余,不妨抬起头背靠在墙边直立5~10分钟,双手臂自然下垂,抬头伸长脖颈,挺胸收腹,不时踮起脚尖,自然平静呼吸,保持颈、胸、腰椎呈条一直线,此简单动作常做可矫正不良低头屈颈姿势,对改善颈椎反曲亦颇有益处。
颈椎病患者可以说是来看中医最多的一类人群了,之前年龄普遍分布在40岁左右,现在年龄段却越来越年轻化,主要是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性质有关,基本主要病因就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那在中医学上并没有颈椎病这一学名的病症,更早的记录便是痹症,项痹,颈筋急等病症,后来便统称为项痹病,那最近治疗的很多颈椎病患者发现他们基本都是由于血瘀气滞,也就是在颈部出现了血脉不通的情况,从而引起了颈部的酸胀疼痛。那这种情况下,除了理疗和针灸,我们应该怎么去用中药的方法去解决项痹的困扰呢,今天就告诉大家两个方子:
1、加味葛根汤
组成:葛根,桂枝,酒芍,麻黄,甘草、生姜,大枣,当归,川芎,申姜,狗
脊,杜仲,牛膝,鹿角胶(捣碎冲服)。
功效:祛风散寒,养血和血,补肝益肾,强筋壮骨,蠲痹止痛。
主治: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筋骨止痛酒
组成:生草乌,细辛,洋金花,冰片。
主治:颈椎,腰椎,老年骨关炎疼痛等。
用法:先将前三味药研末,用50%酒精300毫升浸入,冰片另用50%酒精200毫升浸入,每日搅拌1次,约1周全部溶化,滤去渣,将二药液和匀,用有色玻璃贮藏。每次用棉球蘸药液少许涂痛处或放痛处片刻,痛止取下,每天2~3次。
【医案】姜某某,男,29岁,自诉自己颈肩部疼痛,右上肢出现间歇性疼痛,主要就是自己上班一天或者半天的时候症状比较严重,平常主要是坐在办公室做程序员的,所以基本就跟沾在椅子上差不多,再加上工作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可能颈椎出了问题,一听到这我就大致明白了,很明显的就是颈椎,由于长时间的久坐加上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坐在空调屋下,寒气入颈加上血液不流通导致的。且舌苔肥大脉沉细,于是开了上述的加味葛根汤,并且建议平常可以加以活动,先试一周再说。半个月过后再次来诊,告知情况已经好了许多,于是减少狗脊杜仲的剂量,再服半月,前几日微信上给我说已经痊愈,没有再复发,也给我带来了不少他的同事,也算是一波不少的转介绍了。
"靳三针"技术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技术。靳三针是根据临床上确实行之有效的几个穴位,给予一个固定处方而命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
一、基本操作技术
(一)常用针具
以0.30mm;15~50mm的毫针。
(二)"靳三针"组穴
(请说明单侧或双侧取穴)
1.心智类
(1)智三针;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神穴为第二、三针。
(2)脑三针;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
(3)舌三针;上廉泉、廉泉左、廉泉右。
(4)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5)手智针;内关、神门、劳宫。
(6)足智针;涌泉穴为第一针,第三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连线中点为第二针,平第二针向外旁开一指为第三针。
(7)痫三针;内关、申脉、照海。
2.部位类
(1)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上2寸及左、右旁开1寸三针,患侧取穴。
(2)手三针;合谷、曲池、外关。患侧取穴。
(3)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4)眼三针;眼1(在睛明穴上1分)、眼2(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3(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患侧取穴。
(5)鼻三针;迎香、鼻通(即上迎香穴: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攒竹或印堂。
(6)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患侧取穴
(7)肩三针;肩髃穴及其左右旁开2寸。患侧取穴。
(8)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
(9)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
(10)膝三针;膝眼、梁丘、血海,患侧取穴。
(11)踝三针;解溪、太溪、昆仑,患侧取穴。
(12)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
3.六腑类
(1)胃三针;中脘、内关、足三里。
(2)肠三针;天枢、关元、上巨虚。
(3)胆三针;日月、期门、阳陵泉。
4.急救类
(1)闭三针;十宣、涌泉、水沟。
(2)脱三针;百会、神阙、水沟。
5.其他类
(1)脂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2)尿三针;关元、中极、三阴交。
(3)阳三针;关元、气海、肾俞。
(4)阴三针;关元、归来、三阴交。
(5)晕痛针;四神针、印堂、太阳。
(6)牙痛针;合谷、内庭、阿是穴。
(7)痿三针;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患侧取穴。
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患侧取穴。
(三)刺法
以右手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将针垂直刺入穴位,然后将拇、示二指互相推前退后,捻动针柄,在捻转时适当用力下压,边压边捻边体会手下针感,得气即止。捻转时要求医生集中精神运用腕力和指力到针上,并注意针体垂直,不要弯曲,转动应小于90°;,以免滞针。
二、常见疾病的靳三针治疗
(一)小儿脑性瘫痪
本病临床症见小儿肢体瘫痪或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不足,言语不清等。主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精血不足,脑髓不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而成亏损之证,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胎弱"、"胎怯"范畴。本病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条件及临床分型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醒脑开窍,益精填髓。
【操作步骤】
1.取穴:头针四项包括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四神针。
2.操作:同刺法,辨证加减:(1)阴急阳缓,在主体症状的基础上有阴经所过拘急,阳经所过相对弛缓的症状.治疗加用阳经穴位手三针、足三里、阳陵泉等,针后动以久留。(2)阳急阴缓,在主体症状的基础上有阳经所过拘急,阴经所过相对弛缓的症状。治疗加用极泉、尺泽、内关、三阴交等阴经穴,补阴泻阳为原则。(3)阴阳俱虚,主体症状为松软无力治宜重调任督,阴阳双补。
3.刺激量:在患儿能接受的情况下,以强大而集中的刺激。
(二)项痹病(颈椎病)
项痹病多因劳累或外力伤害,使局部气血阻滞不通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颈肩痛,颈部活动不利,可伴头晕,上肢及手指麻木、肢冷,上肢无力、沉重,持物易坠落等症状。本病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法治则】通经活络止痛。
【操作步骤】取双侧"颈三针";风寒湿痹型加大椎、风池、风门、肩井、外关;痰瘀阻络型加曲池、脾俞、丰隆、膈俞;气滞血瘀型加膈俞、肩髃、曲池、肩中俞、肩外俞;气血不足型加肝俞、脾俞、足三里;肝肾不足型加养老、肝俞、肾俞、太溪。患者取侧卧位,得气后加电针。每天1次,1周为一疗程。
(三)中风病(脑梗死)
中风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以口僻、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多因风、火、痰、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发为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中脏腑
(1)闭证
【治法治则】涤痰开窍,平肝息风。
【操作步骤】取闭三针加太冲、合谷、丰隆。针刺行泻法。十二井穴、十宣穴用浅刺出血,不留针;阳闭只针不灸,阴闭可以针后加灸;太冲可透涌泉,用强刺激,行捻转泻法。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
(2)脱证
【治法治则】扶元固脱,回阳复脉。
【操作步骤】取脱三针加关元。均用灸法。神阙、关元用隔盐灸,艾炷宜稍大,壮数以灸至肢暖、汗收、脉有力为度。水沟平补平泻。灸后可加针合谷、足三里、百会,平补平泻。针百会时,针尖向后沿皮刺入25mm,稍加捻转,使针下有紧涩感,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2.中经络
【治法治则】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操作步骤】取颞三针。虚证用平补平泻法,实证用捻转泻法。用0.30mm;50mm毫针,针尖与穴位呈15°;~30°;角,向下沿皮平刺40mm左右,使局部产生麻胀酸感或放射至整个头部为度。
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者加舌三针、手三针、足三针,针用泻法,可灸。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者加足三针、太溪、阳陵泉、内关;常规刺法,太冲、内关、阳陵泉用泻法,太溪用补法。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者加肠三针、大肠俞,针用泻法。气虚血瘀者加胃三针、阳三针,膈俞、血海、三阴交,行补法;关元、气海、中脘用隔姜灸或隔盐灸;加肾俞、内关、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用针刺补法。阴虚风动者加四神针、太溪、太冲,针四神针时,针尖向百会沿皮刺人25mm,平补平泻,太溪行补法,太冲用泻法。
【特别提示】靳三针取头部穴位时一般选偏瘫对侧。"靳三针"技术主张对侧和患侧交替进行,可以防止机体产生耐受性,本法主要应用于中风病各期。
三、禁忌症
同普通针刺禁忌症。
四、注意事项
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5.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