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下焦湿热和肝肾阴虚有关系吗

时间: 阅读:14253

下焦湿热和肝肾阴虚有关系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槐米

槐米

2025-02-01 21:55:06

下焦湿热的话跟肾亏阴虚确实有很大的关系,最近注意不要吃辣椒,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需要加强蛋白质和营养元素吸收补充就可以了,增强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持续观察身体情况,造成影响比较敏感,加强有效措施进行缓解治疗,看一下具体还没有出现一些其他的变化.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远志
    回复
    2023-08-26 12:12:11

    经常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很多朋友总是感觉下肢酸软无力,尤其是劳累后更明显,有时连续好久,休息后也不能得到有效缓解,还经常感到五心烦热,手脚心发烫,有时夜里失眠,入睡难,梦多,还总是感觉力不从心。不仅影响身体 健康 ,长期还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为什么会感觉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呢?

    事实上,中医认为,腰酸腿软,五心烦热跟我们身体肝肾阴虚有关,肾为腰之府,肾精充足,腰府得养,才能腰膝强劲。肝主筋,肝血充足,经筋得养,才不至于腰膝酸软,肝肾乙癸同源,互相影响,肝肾充足,则腰膝有力。若肝肾不足,腰失所养,经筋失濡,就会腰酸腿软,虚火内生,还会五心烦热,甚至出现入睡困难,盗汗,力不从心等表现。

    事实上,中医认为,腰酸腿软,五心烦热还和湿热有关。尤其是下焦湿热。湿热缠绵,如油掺面,反复难愈,且湿热最容易伤及阴液,导致阴液亏虚,出现手脚心热,入睡困难,心中烦躁的情况。此外,肝肾二经循行于下肢,湿热循经下注,损伤肝肾真阴,则发为下肢无力,宗筋痿软,阴囊潮湿,大便粘腻,甚至力不从心等问题。

    怎么解决腰酸腿软,五心烦热的问题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子,补肝肾,清虚热,除湿热,改善腰酸及虚热问题,分别是山茱萸和黄柏,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来看山茱萸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入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常用于肝肾亏虚导致的腰酸腿软,头晕目眩,力不从心等问题。山茱萸味微酸性温润,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补益肝肾,还能温肾助养,是补益肝肾的要药。其味酸能收涩,对遗精,遗尿,汗多等问题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其次看黄柏

    黄柏味苦,性寒,入肾经,能退热除蒸,清热燥湿。常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问题。黄柏长于清相火,退虚热,对于阴虚内热的入睡困难,五心烦热,容易出汗等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黄柏还擅长清下焦湿热,其性苦寒沉降,对于湿热下注,导致的腰酸腿软,足膝痛软,纵筋痿软,阴囊潮湿及便频便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综上,山茱萸配合黄柏,滋补肝肾,退热除蒸,还可以清下焦湿热, 尤其是补肝肾之阴,改善肝肾阴虚,虚火内扰导致的腰酸腿软,五心烦热问题,强健腰膝,对于入睡困难,盗汗,下焦湿热也有着不错的改善效果。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8-26 12:12:11

    导致肝肾阴虚的原因多由久病失调,房事不节,情志内伤,或温病日久,先天不足,长期营养不养,睡眠不足,过度疲劳,房事频繁或严重手淫,精神紧张,情绪抑郁等均可导致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肝肾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多因久病失调,阴液亏虚,或因情志内伤,阳亢耗阴,或因房事不节,肾之阴精耗损,或温热病日久,肝肾阴液被劫,皆可导致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1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2 补阴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可补阴虚。 甲鱼二子汤:甲鱼1只与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食甲鱼饮汤,连食数剂,可补阴虚和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遗精、头晕、目花等症。 石斛河鱼;石斛6g,河鱼1条共蒸食,可滋阴。 虫草老雄鸭:虫草9g与三年老雄鸭1只共煮,吃鸭肉喝汤,可补阴虚。

    石斛河鱼;石斛6g,河鱼1条共蒸食,可滋阴。
      虫草老雄鸭:虫草9g与三年老雄鸭1只共煮,吃鸭肉喝汤,可补阴虚。

  • 紫苏
    回复
    2023-08-26 12:12:11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我们要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说明文:三焦辨证的认识,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简史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但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历代对三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内居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即论述过三焦病证,其后历代医家有所发挥,但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至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得以确立。他根据《内经》有关三焦部位的概念,结合温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病变累及三焦所属脏腑的不同表现,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以温病病名为目,将六经、脏腑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贯穿其中,重点论述三焦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机变化,并以此概括证候类型,按脏腑进行定位、诊断和治疗,创立了三焦辨证这一温病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同为温病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反映由表入里的发展过程,而三焦辨证则体现了温病从上而下的传变规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运用则可更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另外,三焦辨证除运用于温病的辨证外,对内伤杂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证候特征三焦辨证反映了邪气侵犯人体后发展变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据病邪种类,大致可分上焦温热、上焦湿热、中焦温热、中焦湿热、下焦温热、下焦湿热等证候。

      上焦温热即温邪侵犯上焦至于肺与心包的证候。温邪袭肺,外则卫气郁闭,内则肺气不宣,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苔薄白,脉浮数。这一证候多见于温病初期,属表证。若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则表现为身热汗出,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等。肺经之邪不解,邪热内陷,致心窍阻闭,则为逆传心包,见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等症。这一证候虽属上焦,见于温病初期,但病情危重。

      上焦湿热即湿热侵犯上焦,病位在肺与皮毛的证候,为湿温病的初期阶段。见恶寒重,发热轻,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无汗,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由于湿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上焦湿热常兼见湿困脾胃之胸闷,不思饮食,肠鸣便溏等症。若湿热郁蒸,酿成痰浊,蒙蔽心包,则以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时昏时醒为特点。

      中焦温热即温邪传入中焦,病及手足阳明的病变。阳明主燥,邪入阳明多从燥化而成里热燥实证。若邪热在胃,多为无形之热。由于胃经热盛,熏蒸于外,而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红赤,汗出,口渴,气粗,苔黄燥,脉浮洪等。若邪入大肠,多为有形热结,腑气不通,症见午后热盛,大便秘结,小便不畅,语声重浊,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等。

      中焦湿热为湿热病邪犯及中焦脾胃的证候。脾主运化并主四肢肌肉,胃主受纳,脾胃受邪,症见身热,有汗不解,午后热盛,胸脘痞闷,恶心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等。因患者体质有异,湿与热相合轻重有别。素体阳虚、湿邪偏盛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素体阳盛、热邪偏胜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也有湿郁热蒸、湿热并重之证。

      下焦温热为温病末期,病变累及肝肾的概称。肾主藏精,为元阴之本,邪热久留不去,肾阴耗损,可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脉虚神倦等。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若肾阴被耗,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虚风内动,症见手足蠕动,甚或痉挛,神倦肢厥,心中悸动不安,舌绛苔少,脉虚弱等。应指出的是,就三焦划分人体部位而言,肝并不属下焦,但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多见于温病末期,在温病辨证中统属于下焦病候。

      下焦湿热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职,湿阻大肠,腑气不通为主要病理变化。症见小便不利,渴不多饮,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头胀昏沉,苔灰白黄腻,脉濡数。

      证候关系三焦辨证所包括的各脏腑病理变化,不仅是温病发展过程中三类不同证候的概括,而且标明了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以及三焦所属脏腑的传变规律。一般而言,温病初起,邪袭上焦,首先犯肺,故上焦证候多为温病的初期阶段。手太阴肺的病变不愈,可进一步传入中焦,为顺传;也可由肺而传入心包,为逆传。中焦病证,处于温病的中期,为邪正剧争的极期,中焦病不愈,则可传入下焦,所以就三焦辨证而言,温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始于上焦,终于下焦。但由于个体体质差异,温病性质不同,又因治疗是否恰当等因素的影响,上、中、下焦各病程阶段长短不一,累及脏腑重心有别,如逆传心包多见于温热类温病;温邪传入中焦,多见胃经热盛,肠道热结;传入下焦多伤及肝肾之阴。而湿热性质的温病,初起热势多不盛而即可侵犯中焦,病变多在脾胃,而且滞留时间较长;若传入下焦,则除肝肾外还可影响膀胱及大肠功能。温热与湿热两类温病可相互转化。如温热病邪在阳虚湿盛之体,或夏秋湿盛之季,可转化为温病夹湿;而湿热病,由于患者素体胃阳偏旺,或湿热蕴蒸日久化燥化火,也可出现与温热病相同的病机变化。

  • 徐长卿
    回复
    2023-08-26 11:11:01

    就是火气旺吧。 (二)下焦湿热的辨证施治

      若下焦湿热,病在大、小肠及膀胱,当考虑淡渗与通导之法。

      1.淡渗 淡渗法用于利小便、通阳以祛除湿邪。湿热病小便不利,常因湿热阻滞于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湿热阻滞,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涩滞不行,可用清利膀胱之品,以利水道。药如通草、茯苓皮、猪苓、木通、车前子、冬瓜子、冬瓜皮、滑石、寒水石、山栀等。但湿邪重浊,湿热最易弥漫三焦,使决渎无权而致上壅下闭,三焦皆困。肺为水之上源,上源闭塞,则下流不行。若症兼见胸满喘息、咳嗽而小便不利者,当加宣肺之品,如苏叶、前胡、杏仁、枇杷叶等。辛开肺气,佐以淡渗通利膀胱,即所谓“启上阖,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法。

      2.导滞 湿热兼滞,除湿热见症外,舌苔黄厚,根部厚垢而腻,口臭,大便臭而不爽,脉濡滑而数,关、尺部尤甚。其气机为湿热食滞所阻塞,因此除祛湿外,必须加消食化滞之品,如保和丸、焦三仙、木香导滞丸、沉香化滞丸、香砂枳术丸等。润下、攻伐皆所禁忌。

      总之,湿热病的治疗,应以化湿、祛湿、渗湿为主,切忌早投寒凉之晶,否则误治,湿未去而热反恋。治湿必先化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湿开则热随湿去,湿祛再议清热,非热重湿轻者莫用苦寒。

      (三)治疗湿热病常用方法

      1.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运用于湿温初起阶段,宜芳香宣化方法。

      药用:鲜佩兰10g(后下),鲜藿香10g(后下),大豆卷10g,嫩前胡6g,川郁金6g,鲜菖蒲8g,白蒺藜10g,姜竹茹10g,制厚朴6g,川黄连3g,通草1g。

      2.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湿阻中焦。

      症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

      芳香疏解,退热定恶。

      药用:佩兰叶12g(后下),广藿香10g(后下),陈香薷5g(后下),大豆卷10g,制厚朴6g,新会皮6g,制半夏10g,苦桔梗6g,枳壳6g,白蔻仁5g,煨鲜姜13g,杏仁10g。

      另:太乙玉枢丹1g,研细末先服。

      3.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浊,互阻中焦,气机不调。

      症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濡滑而按之弦数。

      以芳香化浊方法,定呕降逆折热。

      药用:佩兰叶10g(后下),藿香6g(后下),厚朴6g,半夏曲12g,川连3g,佛手10g,大腹皮10g,煨姜3g,保和丸12g(布包),赤芍12g,焦麦芽10g。

      另:上落水沉香末1g、白蔻仁末1g,两味同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用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肝肾阴虚火肋疼吗

肾阴虚会腰空腿软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