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疝很严重的病吗
肌疝是肌肉穿过薄弱的筋膜往外突出形成一个鼓包,一般可以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如果症状不重,肌肉可以自行回缩,局部没有发生缺血坏死,一般可以保守治疗,但是如果局部发生缺血坏死,肌肉嵌顿,就需要及时手术治疗,术后一般都能够恢复正常
重症肌无力
多发性骨髓瘤
白化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睡美人症候群
血友病
库欣综合征
视网膜母细胞瘤
克山病
白点病
会阴下降综合征
多睾症
食管白斑
血症
光泽苔藓
半乳糖血症
疯牛病
原发性腮腺淋巴瘤
重症肌无力危象
外阴白化病
成人硬肿症
结节性硬化症
鼻红粒病
肌疝
Castleman病
肠系膜脂肪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病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
Ehler-Danlos综合征
血小板无力症
色汗症
鼻石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关节炎
木村病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色素失禁症
腹膜后纤维化
眼科重症肌无力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
老年人重症肌无力
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
小儿甲基丙二酸血症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
多发性骨髓瘤病肾病
腹茧症
颞骨和下颔骨关节异常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巩膜炎
血友病甲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
原发性鼻腔淋巴瘤
重症肌无力样综合征
Whipple病
血管性血友病
小儿重症肌无力
骨硬化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的葡萄膜炎
重复尿道
肾淀粉样变性
贝壳甲综合征
角膜基质炎
小腿外侧鼓包,一般考虑以下几种疾病:第一,肌疝;第二,脂肪瘤或其他软组织肿瘤。治疗此种疾病,首先需要B超查明包块的性质,根据不同的性质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是肌疝,需要手术进行深筋膜修补,如果是脂肪瘤或软组织肿瘤,需要手术切除。建议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避免劳累,饮食上少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进行下肢静脉造影及踝关节的拍片等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扩张血管,抗凝,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属于是囊肿情况建议可以遵医嘱用药治疗的,多数是属于良性的肿瘤情况,上述部位的囊肿大小有较大的差异,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头昏、头痛等不同的症状,发作的频率不是固定的。 有囊肿的,可以伴有该部位的炎症病变,囊肿采取药物治疗一般是无效的,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疾病名称5英文名称6肌疝的别名7分类8ICD号9肌疝的病因10发病机制 10.1肌筋膜缺损或薄弱10.2肌肉压力增高 11肌疝的临床表现 11.1疼痛11.2局限性肿块11.3易疲劳 12辅助检查13肌疝的诊断14鉴别诊断 14.1下肢静脉曲张、动脉瘤14.2寒性脓肿14.3腱鞘囊肿14.4脂肪瘤14.5其他 15肌疝的治疗附:1治疗肌疝的穴位 1拼音
jī shàn
2英文参考myocele
3概述肌疝(myocele)是指肌肉组织经过筋膜鞘的缺损或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的一种疝。临床上比较少见,好发于小腿,多数肌疝疝块在0.6cm以下,有时为多发性或双侧性。其症状较轻,在休息后或静止时消失,常被忽视或漏诊。肌疝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症状轻者应限制活动和使用弹力绷带。若病人是体力劳动者或有明显症状者应考虑做筋膜修补术,以恢复劳动力。
4疾病名称肌疝
5英文名称myocele
6肌疝的别名muscle hernia;肌突出
7分类普通外科 > 疝 > 其他罕见疝
8ICD号Q79.8
9肌疝的病因下肢局部肌筋膜因发育异常、手术损伤或创伤、长期慢性劳损等使下肢筋膜缺损或变薄弱是肌疝的病理基础,下肢局部肌肉压力增高是发病的诱因。
10发病机制10.1肌筋膜缺损或薄弱常见肌筋膜缺损或薄弱原因如下:
(1)正常情况下,肌肉筋膜存有正常的、生理性的缺损或薄弱区,当肌肉压力增高时,肌肉便由此疝出。如腓浅神经由腓总神径自腓骨颈的外侧发出,向下走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其终末支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过筋膜成为皮支,导致局部缺损或薄弱,小腿肌疝可可由此疝出。肌肉经筋膜神经出口疝出可导致神经损伤、卡压,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2)手术损伤或锐器切割可造成肌肉损伤和筋膜破裂,如清创缝合时仅缝合皮肤,当肌肉肿胀、压力增高时,可向筋膜外膨出。再如,钝性损伤或骨折可损伤肌肉和刺破筋膜,由于肌肉肿胀、压力增高向筋膜外膨出形成肌疝。
(3)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动作不协调或负荷过重,及着地姿势不正确,下肢持力不稳等因素,使下肢肌肉极度收缩,以致肌肉结构受损,此时肌腹明显短缩,肌外膜纵向撕裂,形成间隙,使肌肉由肌外膜间隙膨出,疝出组织可发生嵌顿、少量渗血,继发水肿、渗出等创伤性炎症反应和周围肌群痉挛。
(4)长期慢性损伤使下肢筋膜变薄弱或破裂。
(5)筋膜本身病变造成一定部位的筋膜薄弱。
10.2肌肉压力增高(1)肌肉剧烈运动或过度活动后,局部代谢增强,血氧浓度降低,代谢产物积蓄,使微循环渗出增加,组织间液增加,肌肉可发生肿胀、肥大;然而筋膜壁却限制了肥大肌肉的扩张,使肌间隔的压力增高,继而促使肌肉由薄弱或缺损部位突出而形成肌疝。
(2)创伤、手术或肌肉本身的病变,可使肌肉肿胀、压力增高,并由手术或损伤筋膜薄弱处膨出形成肌疝。
近年来,有人认为肌疝是慢性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代偿性表现。张镛福等人也发现,在慢性小腿肌筋膜间室综合征中,将近一半的患者存在肌疝。
11肌疝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在剧烈运动、强体力劳动或外伤后发病,且多在小腿胫前肌部位。
11.1疼痛一般情况下疼痛不重,当肌肉受到筋膜疝环嵌压,发生局部充血、水肿等无菌性炎症时局部出现明显疼痛。如肌肉压力很大,疝出后被筋膜环嵌压,疝出的肌肉不能回缩,可出现炎性渗出、肿胀。受压时间过长可能出现疝出肌肉缺血,但是一般不会出现肌肉坏死。
11.2局限性肿块肿块质软压之可消失,一般小于0.6cm,当肌肉收缩时肿块体积缩小或消失,可触及缺损筋膜孔边缘锐利,呈卵圆形,其下方肌肉不增厚。阔筋膜遭受直接打击或手术切开后可能发生较大的肌疝,大的肌疝常不可回纳,在肌肉放松时一般不膨出,肌肉收缩时可明显隆起。
11.3易疲劳病人下肢有易疲劳感。
12辅助检查超声检查能清晰的显示各层组织结构及筋膜回声情况,并提示疝口大小、筋膜层是否有渗液等,可排除血肿,为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3肌疝的诊断1.多数患者有外伤史。
2.小腿前外侧或大腿外侧出现包块,包块质软、半球形、界限清,有一定弹性,肌肉收缩时消失变小,可触及卵圆形及较锐利边缘筋膜缺损。
3.诊断性穿刺为阴性。
4.超声检查可协助临床诊断。
14鉴别诊断14.1下肢静脉曲张、动脉瘤多发性肌疝需于下肢静脉曲张、动脉瘤等鉴别。下肢静脉曲张性与外伤无关,抬高下肢包块变小或消失,诊断性穿刺可鉴别。动脉瘤有波动感可闻及血管杂音。
14.2寒性脓肿寒性脓肿病人常有结核病史,肿块有波动感可鉴别。
14.3腱鞘囊肿腱鞘囊肿发生于肌腱、腱鞘部位,肌肉收缩时无变小或消失,可鉴别。
14.4脂肪瘤肿块皮下、质软,有分叶状,活动,不随肌肉活动变小或消失可鉴别。
14.5其他另外需与肌肉撕裂,肌腱断裂,血管瘤等相鉴别。
15肌疝的治疗肌疝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症状轻者应限制活动和使用弹力绷带。若病人是体力劳动者或有明显症状者应考虑做筋膜修补术,以恢复劳动力。若手术在损伤2周以上才施行者,筋膜破裂口已为一薄层纤维组织所覆盖,看不清缺损和边缘,但扪之边缘尚在,肌肉收缩时,仍将从此弱点疝出。切除纤维薄膜将边缘重叠缝合,或用阔筋膜片、Marlex Mesh修补。
治疗肌疝的穴位 疝气灸气灸穴穴位解剖:三角灸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血管和神经来自于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
疝气穴疝气穴穴位解剖:三角灸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血管和神经来自于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
三角灸角灸穴穴位解剖:三角灸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血管和神经来自于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
脐旁穴脐旁穴穴位解剖:三角灸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血管和神经来自于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
独会1 腰部疾病有哪些(一)腰部软组织劳损
腰部软组织劳损属中医学“腰痛”、“腰脊痛”范畴。常见原因是:
①长期弯腰工作或工作姿势不良。腰肌长时间处于牵伸状态,形成了积累性的劳损变性。
②急性腰肌损伤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损伤组织未得到充分修复而遗留慢性腰痛。
③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腰部外伤、腰肌过度疲劳或下肢畸形等也易发生腰肌劳损。
在诸原因作用下,首先引起创伤性软组织炎性反应,到后期则因创伤性炎性反应程度不同而导致软组织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其结果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及营养血管而导致腰痛及放射痛。临床上腰部软组织劳损实际上包括腰肌、筋膜、韧带、髋关节等多种复合组织的损伤。
(二)腰部肌筋膜炎肌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为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腱、腱鞘、肌膜、韧带、骨膜和皮下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多因风、寒、湿所引起,亦可因损伤、感染、风湿热或寄生虫感染而发生,前者称原发性,后者称为继发性。腰背部、骶髂部为好发部位。
(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棘 上、棘间和黄韧带都是由密集的胶原结缔组织构成,是纤维关节的重要结构。它们将相邻的骨体连接在一起。它带有柔性、屈折性,以便于关节活动。另一方面,它 有足够的强力和牢靠性。可以耐受强大的拉力但不能伸长。因此,在急性扭伤时,韧带易被断裂;在持续或间断牵拉时韧带将松弛。一旦韧带失去弹性就不易恢复原 有的力量。
(1)棘上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是体力劳动者的常见病、多发病。损伤后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常导致慢性韧带 劳损而不能胜任繁重劳动。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顶上的索状纤维组织。据统计,73%止于第4腰椎,22%止于第3腰椎,仅5%止于第5腰椎。由于该解 剖特点使下腰较弱,又是最活动区。据报道中年人可有75%的人有棘间韧带变性,加之局部外伤,故韧带极易在该处撕裂。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韧带皆受骶棘肌保 护而免受损伤。当人体充分弯腰搬移重物时,骶棘肌处于松弛状态,臀部肌肉和大腿后部肌肉收缩。以腰椎为杠杆将重物提起。支点常位于腰骶部,此时因无骶棘肌 保护,所以重力全落在韧带上。当脊柱突然屈伸时,极易造成棘上韧带从个别棘突上撕脱。尤以下腰部和腰骶部多见。
棘上和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虽然范围很小,却会造成严重的腰痛或伴有腿痛。
(2)棘间韧带损伤:
棘 间韧带既有助于脊椎之间的活动,但也给予其一定的限制。它处于相邻的棘突之间,呈长方形,其腹侧与黄韧带相连,其背侧与背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 这3条韧带构成一个统一体。在日常生活中,背部的屈、伸动作经常使棘突分开和挤压、相互摩擦。从而造成棘间韧带牵伸和挤紧。日常机械性摩擦会引起变性。
棘间韧带只能在变性的基础上外力作用下而发生不同类型的破裂和松弛。韧带内含有神经纤维,对痛觉最为敏感,故韧带破裂或松弛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 1、2腰椎后部厚度大于前面;第4、5腰椎与之相反,而第3腰椎的椎体前后厚度相等。第3腰椎的横突比另外4个腰椎横突长,因此背部肌肉的牵拉杠杆力最 强,尤其是横突左右不对称或横突向后偏斜时。当腰椎左右侧弯及扭曲活动时牵拉更甚。附着在横突上的有腰背筋膜的深层及腰方肌。当这些肌肉单侧收缩时,可使 腰部向同侧前方弯曲,使横突与肌肉筋膜附着处受伤从而造成多个小肌疝。同时也可因肌肉收缩牵拉而使腰神经感觉支受牵拉而产生疼痛。此病尤以青壮年多见,大 多数患者都有损伤史,这与腰部活动范围广、负重多有关。特别是经常弯腰或突然扭转、动作不协调时则更易发生。
2 脊柱周围的肌肉分布脊柱周围的肌肉从位置上看分别位于脊柱的背侧和前外侧。它们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柱。
(一)背侧组主要包括颈、背部的浅层、深层肌及作用于骨盆的臀肌和股后肌。
1、浅层:均起自棘突,止于肱骨上端及肋骨,以运动上肢及肋骨。在项部及背上部有斜方肌、背下部有背阔肌。其前方有肩胛提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在腰部有下后锯肌。
2、 深层:深层肌主要维持脊柱的挺伸,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有夹肌和骶棘肌(夹肌包括颈夹肌等),前者自项韧带和上位胸椎棘突向外下斜行。止于枕骨及颈椎横 突。可使颈后伸、侧屈及向对侧转头;骶棘肌亦称竖脊肌,起自骶骨和髂嵴,向上分为多肌齿,可止于椎骨、肋骨,最长者可达枕骨。全肌可分为外侧的髂肋肌、中 间的最长肌及内侧的棘肌。一侧骶棘肌收缩,使脊柱侧屈;双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仰头。短肌有横突棘肌,位于骶棘肌深层,起自横突,向内上止于棘突。自 浅入深有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及横突肌、棘间肌等。它们可使脊柱挺伸、侧旋、侧屈。在枕部深层有枕下肌,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及头后小直 肌。它们可使头回旋和后仰。
3、臀部和股后部肌:如臀大、中、小肌及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等。可维持骨盆后仰。
(二)前外侧组1、 颈部: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可间接作用于脊柱。进行仰头、屈项及向对侧转头等运动。深层则位于脊柱的前方和两外侧。前者有头长肌和颈长肌,参与头的前俯和颈前 屈。后者包括前、中、后3对斜角肌。它们起自颈椎横突止于第1和第2肋。前斜角肌可起于第3-6颈椎前结节或后结节。故而第3-6颈神经根一穿过前斜角肌 起点外行。当该肌紧张时可牵拉相应的脊神经根。反之,脊神经根处病变时亦可引起前斜角肌紧张甚至痉挛。
2、腹部:腹前外侧群肌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除容纳保护脏器、增加腹压外,还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腹后壁的腰方肌亦可侧屈脊柱。
3、起自腰椎体、横突等的髂腰肌向外下走行,止于股骨小转子,能使脊柱和骨盆前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