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头晕中医处方有哪些
如果出现了头晕的症状发生,并且是由于外伤导致的头晕,那么对于这种疾病最主要的就是要进行辨别,如果是由于脑外伤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导致的头晕,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效果并不理想,需要使用一些降低颅内压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甘露醇静脉注射,如果是由于外伤导致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能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就可以了,比如说银杏叶片,或者是血塞通胶囊口服
众所周知,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机体功能也会逐渐减退。人到中年或者步入老年后,即便身体没什么大病,一些小毛病总会找上门来,这些小毛病看似“小”,但如果没有及时的处理,很大可能会诱发“大问题”。
比如,头晕常常发生于中老年群体之中,有调查表明,20%-30%的人群曾先后发生过头晕的症状,其中,老年人发病风险几乎是年轻人的3倍。
而一旦患者发生头晕,身体难以维持自身平衡,极容易发生摔伤跌倒事件,对于老年人来说,跌倒所带来的危害更甚,严重时可导致骨折、颅脑创伤等,甚至会导致长期卧床,危及生命 健康 。
一些病友会认为,出现头晕,多是身体“虚”了,所以日常要注意进补,各种保健品,膳食补品等不间断,经常吃,希望把身体虚的部分补回来。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如同用布蒙住眼睛打鸟,乱打一通,不仅难以解决头晕的问题,还可能越“补”越虚,把身体搞坏了。
特别是老年人,头晕的病因更为复杂多样,常常虚实夹杂,更应该辨证论治,而不是盲目进补。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老年人出现头晕,多因“虚”而作,主要为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脾胃虚弱,并有瘀血、痰浊、水饮等症。
肾精不足,气血亏虚为头晕的常见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而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意思指的是,肾精充足,气血充盈,则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身体轻松;而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则头晕目眩,倦怠乏力。
因“女子七七,男子八八,天癸绝,肾气衰,冲任气脱,形神俱败”,“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随着年龄的增大,人到中老年,肾脏功能减退,肾精和气血的产生减少,肾精消耗,气血衰少,不能运行上冲头脑,脑失濡养,髓海空虚则导致眩晕。《黄帝内经》也有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另外,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亦为头晕的常见病因。年老体弱,必然会导致脾胃虚弱,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引起头晕。正如《景岳全书·眩晕》所记载:“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
由此可见,“虚”为老年人头晕的主要原因,但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头晕并不仅仅因虚而起,其病因会相对复杂很多。
张绍才龙南中医团队曾对其接诊过的大量头晕患者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临床所见,老年人头晕,虚多夹瘀,夹痰。气虚则鼓动无力,血行不畅,渐致瘀血形成。而肾精渐亏,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经脉失养则可致瘀血内阻。诚如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成瘀”。此外,肾为水藏,主气化,肾气不足则水液蒸腾气化无力,停聚为痰;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失健运则水湿停聚为痰。《景岳全书》曰:“非风之痰者,悉有中虚而然”,“惟是元阳亏损、神机耗败,则水中无气,而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耳”。故此,头晕者多伴有痰、瘀之证,气血亏虚,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导致瘀血内阻,瘀血内阻也伴有痰浊内阻,常存在虚实夹杂。
综上所述,老年头晕,以气血亏虚为本。一为气血不能上行或上输不足,脑失濡养,髓海空虚则导致头晕,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则发,且多有腰酸耳鸣,神倦纳差,发落齿摇等症状。一为五脏皆虚,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而发而眩晕,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有头晕,伴有胃脘部胀满不适或疼痛,气短,乏力,纳差,便溏或便秘等症状。
因此,治疗理应辨证施治,气血亏虚者当以益气生血为本,肾精不足则温肾益精平肝,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相对应使用行气活血、温化痰浊、利水除饮药物加减治疗。益气生血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为基础方,该方重用黄芪为主药,大补脾胃中气以资化源;配以当归补血而不留瘀,佐以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活血化瘀。肾精不足则加熟地黄、山茱萸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同时配伍天麻、钩藤平肝潜阳。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以健脾益气和胃,痰浊内阻加二陈汤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水饮内停加泽泻汤以健脾利水除饮。
当然,具体的治疗需结合个人的病情随证用药,灵活加减。比如,患者张女士,78岁,2年前开始出现头晕目眩症状,动则加剧,发作时犹如脚踩棉花感,休息后头晕可稍微缓解,并伴有便秘,疲劳等不适。有高血压病史,予以治疗血压已得到控制,但头晕仍反复发作。2个月前因饮食不慎头晕发作次数及严重程度较以往明显加重,同时出现剑突下胀满不适,食欲减退,进食则胀闷更甚,疲倦,乏力,口干,小便次数较多,大便秘结。观其舌,可见舌淡红苔白腻。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夹痰饮内停。治以健脾益气生血,化痰和胃益肾。方用黄芪,当归,党参,茯苓,生白术,陈皮,枳壳,法半夏,槟榔,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桂枝,泽泻,益智仁,甘草。每日1剂,服药3剂后自述明显好转,继续按原方调理5天巩固疗效。头晕等症已消失。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眩和晕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眩指眼花,视物模糊;晕系头晕,或昏蒙不清或摇晃不定。因二者往往互相并见,故统称眩晕。本证在《伤寒》、《金匮》里没有专门论述,而见于多种病变之中,如《伤寒》太阳病中有吐,下后,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言为脾胃虚弱饮邪为患者,有邪在少阳的目眩;有肾阳虚,寒水为泛之头眩。
《金匮》书中论述更详。如第三篇百合病之头眩;第五篇附篇中记载脾肾阳虚家挟风寒之头眩,历节病中之头眩;黄疸病之头眩,皆为湿热所致者;虚劳病篇阴阳两虚之头眩;痰饮病篇多处论述有关头晕等等。归纳起来不外有寒热虚实证,虚证多责之脾肾,实证多为痰饮,湿热,外邪为患,是后世医家治疗眩晕的重要理论指导,现将临证较常用而且有效的分类方证分析以下。
1、外邪内传,邪留少阳
证候: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耳聋耳鸣,脉弦,舌红或淡红苔薄黄,或呕吐,胸中烦,或产后眩冒,寒热无汗脉微弱。治法:和解少阳,驱风清热。
方药:小柴胡汤,头痛加菊花,夏枯草,口渴去人参加花粉;胁下痞硬明显加瓜蒌;腹痛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泽泻。
近年来以药理手段,提取各味药及复方制剂有效成分研究,明确其对人体各系统、体液、细胞内外环境,病原体等多方面作用机理,总结有十大作用。
退热解毒:认为柴胡甙、柴胡皂甙A、黄芩甙,黄芩素等均有抗炎性渗出,抑制肉芽生长,对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均有影响,起退热解毒作用。河北李仲兴氏认为柴胡的抗炎作用类似强的松龙……,参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抗炎、抗过敏作用。
化饮渗湿作用:临床实践证明本方有抗炎,改善组织血管的通透性和细胞内外环境作用,故对胸膜炎、支气管炎有很好的疗效。
蔬肝利胆作用:治传染性肝炎黄疸。
活血化瘀作用:含大量菸酸可降低血胆固醇,使纤维旦白溶解,软化血管,从而使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有治疗预防作用。
止咳平喘。
健脾利湿。
解痉除痫:柴胡,生姜能抑制引起痉挛的戊四唑听觉神经细胞电位变化,抑制电位除极相,有微弱麻醉作用。并举治癫痫和美尼尔氏征案例。
扶正驱邪。
调理冲任。
疗奇治疑。
2、脾胃虚弱,水饮内停
证候:痰饮病头眩短气,心下动悸,胸胁支满,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或胃气失和,呕恶眩晕,胸胁逆满,气上冲胸,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脉弦,或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或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而悸,舌苔白滑,脉弦者。
治法:健脾行水,和胃降逆。
方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据报道,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肺胀、带下证、泄泻、眩晕、脚气冲心和湿热痹等病证的经验,认为中阳亏虚,脾运失调,饮停湿滞证,皆可用本方治疗。阳虚湿滞,郁火化热证,只要病机未变,仍可用此方,少佐一二味清热药即可。
有作者报告苓桂术甘汤药理作用,现代应用,指出本方有利水、镇痛、镇静、强心作用。有报告用泽泻汤加味(白术15g,泽泻25g,枣仁18g,川牛膝12g,五味子15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59例,多数患者不超过6剂可获显着疗效。有人用泽泻汤加味治疗眩晕20例,以服药6天症状消失,3个月不发作为痊愈,结果有12例痊愈,4例好转,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有人用小半夏汤加味治疗几种不同原因的呕吐病人,收到较显着的效果,药用生半夏9g,生姜9g,别直参9g,浓煎40ml,分两次服,一剂后苦水明显减少,连服5剂,未再呕吐。笔者提出本方止呕作用可能与直接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及减少分泌,消除瘀积有关。
3、水蓄下焦,水犯于上
证候: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短气,上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滑。治则:化气利水渗湿。
方药:五苓散,眩晕重者加天麻、钩藤,吐涎沫明显者加生姜、半夏。据报道用五苓散加味治疗耳源眩晕16例病人,与用西药烟酸,654-2等药物比较,有症状消失快,无复发,无副作用的优点。实验研究表明,五苓散利尿作用最明显。 健康 人口服本方煎剂,其尿量增加百分率为112%,排钠量增加59.2%。无不良反应。
4、阴虚水泛
证候: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或头晕,头痛,全身乏力,怕冷,足手麻,腰膝酸软,脉沉紧,舌淡苔白滑。治法:温肾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咳嗽明显加五味子、干姜、细辛;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呕吐剧者去附子加生姜、法夏;头晕明显加龙骨、牡蛎;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据报道用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炎,尿毒症取得满意疗效。日本报道用真武汤合人参治疗慢性胃肠炎并有高血压者,两个月后血压正常,腹泻治愈。
5、肺气虚寒
证候:肺中虚冷的吐涎味,眩晕,不咳不渴,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脚挛急,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舌淡苔白,脉迟。治法:温肺,暖胃散寒。
方药:甘草干姜汤。小便数吐涎沫甚者加益知仁、乌药;胃脘疼痛,肠鸣便溏者,加良姜、肉桂;胃胀满加厚朴、香附。有人用甘草干姜汤加赤芍为主,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钡餐透视确诊为胃小弯溃疡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例。症状消失除2例时发时止外,29例中最快为4天,最多为28天,平均13.7天。继续服药半月至20天,临床症状消失,追访半年至1年,有4例在5个月后复发,3例6个月复发,4例7 9个月复发,其余未复发,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龛影消失者5例,显着缩小者3例,无改变1例。(主药为:炙草24 30g,淡干姜24g,赤芍9g)。
6、百合病心肺阴虚
证候:精神恍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坐卧不宁,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眠不眠,行动失常,口苦,小便赤,脉细数,舌红少苔。
治法:滋养心肺,益气宁神。
方药:百合地黄汤,夜不能寐加酸枣仁,合欢花;喜悲伤欲哭,加浮小麦,甘草,大枣,惊悸不安加龙骨,牡蛎;心烦不宁加阿胶,鸡子黄,气虚加西洋参,哕逆加代赭石。
百合病有三个特点:
证以心神涣散为主,如《金匮》百合病篇所言,言、行、饮食、寒热异常等表现,诸药不治,变幻莫测;
自觉症状很多,全身是病,苦恼万状,但体查阳性体证极少,身形如和,无显着病态;
头眩、头痛、口苦,溺赤,舌红脉细数为固定症状。一般镇心安神,和中补气方皆不治。百合病的欲卧与不寐有异,当鉴别。
百合煎剂对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止咳作用,使小白鼠的肺灌流量增加,能对抗组织胺引起的蟾蜍哮喘。《日华本草》认为有安心,定神益志养五脏作用,治癫,啼泣,狂叫……。
7、湿热内蕴
证候: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身发黄,舌苔黄腻,脉沉实而滑。
治法:清热利湿散瘀。
方药:茵陈蒿汤。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胁痛加郁金、川楝子;热重,加黄柏、龙胆草;腹满大便秘结,加枳实、芒硝。
据报道,
近年来应用本方治疗7184例病毒性肝炎,近期治愈率均在95%以上,有效率100%。
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症及胆系感染121例,总有效率为97.4%,治疗胆道感染40例,38例有效。
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质血40例,只3例换血,有效率为92.5%。
用茵陈15g代茶饮,1月为1疗程。结果:82高胆固醇患者服药后血清胆固醇的近期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服药前后有非常显着差异,而胆固醇愈高者,茵陈降脂作用愈明显。
实验研究,用四氯化碳致成大白鼠的急性损伤,观察本方对肝损伤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肝细胞肿胀,球样变,脂变与坏死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肝细胞内肝糖元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谷丙转氨酶显着下降。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可使胆囊收缩,并有利胆作用,使血清胆汁酸,胆脂质含量改变,其中以茵陈与大黄合用即能利胆,其他不明显。
8、讨论
关于眩晕的论述综合起来有寒热虚实之分。虚证寒证包括肺气虚寒,脾胃虚寒,水饮内停和脾肾阳虚,寒水泛滥。实证热证包括邪在少阳和湿热内蕴等。后世医家所谓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等论述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经方诊断和治疗眩晕。
大体上是围绕上述内容和方药,个人经验是用经方必须明确以下几方面:
第一必须熟悉有关方药的组成,功效和整个方的主攻方向和兼治。
第二,最好是熟悉原文内容,及各个症状产生的原因,起码对患者的病症有个比较明确的诊断,病机清楚,然后才能选方用药。
第三,有些方药用量比例要了解,同时也要适当参考近人治疗经验。
例如甘草干姜汤中的炙草与干姜之比为2:1,近人炙草用量为24 30g,而干姜量为2.4 4g者,最后几方可合用。
第一点用小柴胡汤治疗眩晕,首先明确是否少阳病或肝胆有热,有没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胀满或不适,默默不欲食,或呕恶等兼证,脉象是否弦等等。《伤寒论》指出,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个人认为若有一二项兼证存在就更明确了。其次本证眩晕可以呈晕胀感也可有旋转感。
用茵陈蒿汤治眩晕主要明确为湿热两胜,多呈昏重感,甚至可见头痛,部位在整个头部或前额部,小便不利而赤,大便不畅或不通,苔黄腻为主证。湿重者可进行加减。
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同有健脾行水作用,用治脾虚痰饮所致之眩晕。本证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中,诸如耳源性眩晕、胃肠道慢性疾病、高血压病、肺心病、尿毒症和神经性眩晕等等。其特点为头晕目眩有旋转感,或呈昏昏沉沉,蒙昧不清状态,两者多伴呕吐,胸腹痞满,舌淡苔白腻等水饮内停之象。三方偏于温运,故以气虚阳虚较为适宜。
但三者的适应证又有区别,苓桂术甘汤是治眩晕的重要方剂。适用于脾虚,阴寒水饮凝聚或上逆所致者,证见眩晕,呕吐,胸腹胀满,甚至心悸,短气,背部寒冷,面浮肿,舌淡苔白者。阳虚明显可加附子或人参。
泽泻汤适用于脾虚水湿蒙蔽清阳者,表现为昏昏沉沉,头目不清,属眩晕者,脉或沉或沉弦并见,舌质淡胖,苔水滑为主,或可兼头痛头重,耳鸣,鼻塞等症。本方可单独用,也可加减应用。有人参考日本医家有关水毒的病因学说,凡遇眩晕头重如裹,纳呆,伴呕恶,受风寒后晕更甚者,每用本方加味治疗,三、五剂后改用归脾汤等对症处理,效果极好。有以本方加柴胡治中耳炎,每获良效,方用白术40 60g,泽泻20 40g,柴胡10 20g。
小半夏加茯苓汤适应证与苓桂术甘汤相仿。惟和胃止呕力稍胜。五苓散治眩晕证,应掌握病位在脾及膀胱,脾失健运,膀胱蓄水过甚,主证除眩晕外,应有小便不利,小腹胀满不适,舌苔白,脉浮滑,若同时兼有渴饮呕吐更是膀胱蓄水无疑,故原文着重提到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外还须注意挟虚外感、气滞、湿热,寒湿的轻重程度灵活加减。有报道用本方治美尼尔氏综合征、急性青光眼、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小儿多饮、关节积液、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等。有人认为本方证先有失水,渴饮过多所致之停水,可作参考。
真武汤所治之眩晕为肾阳虚水邪上泛者,必兼有四肢冷、怕冷、全身乏力,腰腿酸软,舌淡苔白滑等有二项症状以上者,至于呕吐、腹胀、浮肿、心悸等症可作为水饮泛滥之佐证,只要病机相符,可用于多种疾病,如慢性肾衰,肾结石,中医的寒湿痹证、哮喘、下利等等,甚至高血之眩晕,黄疸,尿频数等及以一些虚阳上浮之假热证都可应用。甘草干姜汤证为肺虚有寒者,主证是眩晕伴吐涎沫或呕吐,小便频数,苔白等,脘腹胀满,便溏,可有可无,本方还可治小便频数或遗尿,但必具上述诸症而属肺虚不能制约下焦者。《伤寒》还用之治脾胃虚寒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