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鼻炎针灸哪些穴位
治疗鼻炎,针灸是可以选择印堂穴,迎香穴,通天穴,还可以选择足三里穴,除了针灸还可以进行相关穴位按摩,有鼻炎也可以配合用一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促进恢复,平常不要吃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
患者年龄:50 患者性别:男 病情描述: 患鼻窦炎2年时间。鼻塞、黄色鼻涕。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正在服用中药,有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问大夫:针灸能治疗鼻窦炎吗?需要针刺那些穴位?谢谢。 医师1:病情分析: 你好!针灸治疗鼻窦炎效果是很好的,同时配合中药调理防止复发。 意见建议: 可以使用的有效穴位有;鼻炎穴在印堂下一寸,印堂,鼻通 ,迎香等这四个穴位是我常用的,效果是很好的,建议你在当地中医科理疗科室去治疗,以我说的针灸穴位治疗,适当的配合中药内调。 提问人的追问 2010-11-2 16:24:58 谢谢回答。应该服用什么中药呢?中成药可以吗? 回复人的回复 2010-11-2 16:29:31 你好!中药需要看到症状以后,在分析辩证以后才知道服用什么中药,你可以在针灸的同时,在当地中医看看,需要摸脉,看舌苔以后直接开中药,祝你健康。 医师2:病情分析: 可以治疗鼻窦炎的。穴位贴附效果更好,一般是肺经的穴位。 意见建议: 迎香穴 列缺穴 肺腧穴 大椎穴 , 平时可以按摩这些穴位。还是建议去针灸推拿科咨询就诊。
您好!艾灸鼻炎穴位:上星穴、肺俞穴、合谷穴、关元穴、足三里、飞扬穴等,印堂穴和迎香穴也是效果明显的穴位,但因为在面部,非专业人士最好不要选用
1、鼻炎艾灸穴位——上星穴
上星穴,属督脉经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是治疗鼻病的要穴。作用功效:熄风清热、宁神通鼻、降浊升清。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出血,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2、鼻炎艾灸穴位——肺俞穴
肺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肺脏的背腧穴。取穴时,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先找到颈项部最突出的棘突,即第7颈椎棘突。向下沿棘突逐个触摸至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就是肺俞穴。主治疾病有: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3、鼻炎艾灸穴位——合谷穴合谷,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4、鼻炎艾灸穴位——关元穴关元穴,属任脉。其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关元穴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5、鼻炎艾灸穴位——足三里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足三里是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主治疾病有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6、鼻炎艾灸穴位——飞扬穴
飞扬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之络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颈项痛,腰膝酸痛,癫痫,痔疾,脚气等。
7、鼻炎艾灸穴位——印堂穴
印堂穴是人体腧穴之一,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于经外奇穴。此腧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失眠、头痛、鼻渊等病症。
8、鼻炎艾灸穴位——迎香穴
迎香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此腧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鼻塞、鼽衄、口歪,胆道蛔虫等病症。
鼻翼两旁有个穴位叫“迎香”。此穴能治鼻塞,开通鼻窍,迎闻香味,故命名“迎香”。
《针灸大成》中有“迎香治鼻疾”的说法。 《针灸歌诀》里说“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
顾名思义,如果鼻子有毛病,如因感冒或过敏等引起鼻腔闭塞,以致闻不出香臭, 刺激鼻翼两旁的迎香穴治疗是最直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 (必要时还须配合额头、头顶或颈后等其余穴道)。
取穴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眼睛正视,在鼻孔两旁约五分(拇指二分之一宽)的笑纹(微笑时鼻旁八字形的纹线)中取穴。
迎香穴有上下之分。 上迎香位于鼻孔两侧、鼻唇沟上端尽处。下迎香穴在鼻翼旁5分处、鼻唇沟中。所以有“鼻旁五分号迎香”的说法。
主要功用
祛风通窍,理气止痛。
☆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鼻息肉、嗅觉减退、牙痛,还可以治疗热症引起的头痛、眼睛痛等。
☆日歪、面痒、面神经麻痹
☆胆道蛔虫症。
刺激方式
☆用食指指尖点压按摩迎香,以左右方向刺激比较有效,1次约1分钟,按摩后喝1杯热开水。
☆用拇指外侧沿笑纹及鼻子两侧,作上下、呈正三角型方向按摩。 由于拇指属手太阴肺经,与迎香穴所属的大肠经具有“阴阳表里”关系 ,而且刺激范围大,颇值推荐,1次约1分钟,按摩后喝1杯热开水。
☆两手提至面部,以食指指尖置于迎香穴,做旋转揉搓。鼻吸口呼,吸气时向外、向上揉按,呼气时向里、向下,连做8次,多可64次,如伤风感冒、鼻流清涕或鼻塞不通,尽可多做。
鼻塞时,按揉迎香穴,通常鼻子应可通畅。 如仍未见效,可压印堂穴。印堂穴在左右眉头间的中央。以中指指腹按在印堂穴上,稍用力往上推,再缓慢往下压。
如此几次施加刺激,鼻塞就可消失。此外,刺激脖子后面的风池穴(位于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也有效。
刺灸方法
刺法
☆直刺0.1一0.2寸。
☆向内上平刺0.5一1.0寸,透刺鼻通。
鼻通:也就是上迎香穴。
透刺是将毫针刺入穴位后按一定方向透达另一穴(几穴)或部位的一种刺法。
☆向外上平刺1.0一1.5寸,透刺四自穴。
注意事项
本穴所在部位肌肤浅薄,针感较灵敏,刺之易出血,应加以注意。治疗鼻塞不通,一刺即通,但起针之后,有时还会堵塞。
轻度鼻炎在坚持按摩的同时,每天两次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有效改善鼻塞、头痛等症状。
冬去春来,随着季节的转换,过敏性鼻炎又成了高发病症。频频出现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或清或黄)、鼻塞(或单或双侧鼻孔)和鼻痒等。严重者嗅觉减退,头昏头痛、头晕脑胀等,严重影响睡眠、工作和学习。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中医将鼻炎称之为鼻鼽、鼽嚏、鼽水等。鼻鼽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鼻部也通过经脉手阳明经、足阳明经、手太阳经、督脉、足太阳、任脉、阳跷脉等与全身的脏腑经络等联系紧密。
故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可按摩或针刺经络穴位来治疗。具体如下:
1.上星
位置:在前发际上1寸。上星穴用力按摩5分钟,或向百会方向平刺1寸。鼻塞严重者,需要艾灸。《灵枢·九针论》:“星者人之七窍”,上星穴居面部七窍之上方,故名上星。又近额部,故又称明堂、神堂、鬼堂。可降浊升清,主治鼻塞,鼻出血等病症。
2.印堂
印堂在两眉中间。我们通常所说的“印堂发亮或发暗”就是这个位置。印堂作为穴位,最早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现代教科书将印堂穴归为督脉的穴位。可明目通鼻,治痛,眩晕,鼻炎,鼻渊,鼻衄,目赤肿痛,小儿惊风,失眠等病症。《类经图翼》治疗鼻渊(鼻窦炎之类)常常用印堂,并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等。《针灸大成》治疗流鼻血不止常用印堂配伍合谷、上星、百劳、风府、迎香、人中、京骨等穴。
头晕头胀者可在印堂用力按揉5分钟,用手揪痧,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鼻塞严重者需要艾灸。
3.百会
百会穴,在两耳尖连线中点,前正中线上,头顶凹陷处。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是临床常用穴之一。主治头部病症。
可在百会用艾条回旋灸10分钟,或用力按揉5分钟,头胀头痛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
4.头维
头维穴在额角,入发际上0.5寸。头维穴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并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三条经脉的交会穴。维,指维系、维护之义。足阳明脉气行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人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因头维穴通3条经脉(胃经、胆经、阳维脉),故可疏利面部阳明经和侧头部少阳经气血,故可治疗头痛,目眩,口痛,流泪,鼻塞不通等病症。
可在头维穴用力按揉5分钟,头痛头胀、眼睛发红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或向后方向平刺1寸。
5.迎香
迎香穴在鼻翼旁0.5寸,鼻唇沟内。《灵枢·终始》曰:“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现代腧穴主治规律也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选择迎香穴。以之疏散风热、通利鼻窍。可以治疗鼻部所有疾病,包括鼻塞、流涕等过敏性鼻炎病症。如《通玄指要赋》曰:“目昏不见,二间宜取; 鼻窒无闻,迎香可引 。”《玉龙赋》云:“ 迎香攻鼻窒为最 ,肩井除臂痛如拿。”
可在迎香穴用艾条回旋灸10分钟,或用力按揉5分钟,向上斜刺或平刺0.3~0.5寸。
6.加减:
1)鼻涕多可艾灸大椎。
2)鼻腔干热或流鼻血者上星、百会、头维可点刺放血。
3)痰多加丰隆、三阴交。
4)平时体质偏弱者,加捏脊,揉足三里、脾俞、肾俞。
疗程:每日1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需要1~3个疗程。若用于治疗慢性鼻炎、鼻息肉等则1~3个月以上。本文为范圣华医生治疗经验。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