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痰湿湿热相兼如何调理

时间: 阅读:6994

痰湿湿热相兼如何调理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溪黄草

溪黄草

2025-02-23 16:22:25

这个主要是考虑长期痰湿形成的湿热的情况的,需要注意考虑湿热是属于上焦的,中焦还是下焦的,注意有无慢性疾病的病史及其他不适的症状。考虑上焦主要是配合黄芩,中焦是黄连,下焦是黄柏的。需要注意考虑结合具体的症状及舌苔脉象辨证论治的看看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10-04 21:21:00

      痰湿体质是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痰湿体质的人要注重调理自己的身体,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了痰湿体质的调理办法,欢迎大家阅读。

      痰湿体质如何调理

      1、痰湿体质的情志调摄

      《黄帝内经》中有云:?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干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人在生气、动怒时,呼吸加快,肺泡扩张,耗氧量加大,肝糖原大量损失,血流加快,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周身都会处于正常生理机能的失控状态,这对身体的影响非常之大,如果本身是痰湿体质的,还会加重体内的痰,尤其是生闷气,更容易造成体内痰湿淤积。

      事实上,遇事不生气的人少之又少,做到不生气需要日常保养,需要修养身心,开阔心胸,或者寻找一种宗教信仰。当面对人生不如意时,能有更宽广的心胸包容他人的过错,把生气的念头消灭掉,如果生活或工作的环境经常会使自己生气,那就换一个环境。

      痰湿体质人群宜保持平和的'心态。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弹琴、下棋、书法、绘画、听音乐、阅读、旅游、种植花草等放松心情。

      2、痰湿体质的饮食调养

      可以健脾、化痰、利湿的食物有粳米、糯米、燕麦、荞麦、高粱、小米、玉米、薏苡仁、红小豆、绿豆、绿豆芽、蚕豆、扁豆、黄豆、豆腐、黄豆芽、绿叶蔬菜、生姜、萝卜、冬瓜、苦瓜、黄瓜、各种野菜、蘑菇、瘦肉、虾、淡水鱼、牛奶、鸡蛋等。

      体形肥胖的痰湿体质者,尤应忌食肥甘厚味、滋补油腻以及酸涩苦寒之品。如肥肉、龟鳖、蒸窝、银耳、核桃、香焦、苹果、梨、醋、糕点、糖果等,可食用一些既能充饥,热量又不太高的主食和副食,如粗粮、野菜、时令鲜蔬、蘑菇、淡水鱼等。

      痰湿体质的人应该少吃酸性和甜的东西。中医认为?酸甘化阴?,阴就是津液,痰湿体质本来就是津液多,再吃一些酸性和甜的东西,如醋,痰湿会更加严重。痰湿体质的人要少喝含糖量高的饮料,甜能生湿。虽然水果品种较多,但仍不宜多食,更忌李子与石榴。

      3、痰湿体质的起居调摄

      痰湿体质的人多表现为浑身重浊乏力,因此平日应多注意进行户外活动,以舒展阳气,通达气机,不要过于安逸。衣着应透湿散气,经常晒太阳或者进行日光浴。在湿冷的气候下,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淋雨。保持居室干燥。

      坚持长期运动锻炼,强度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循序渐进。不宜在阴雨季节、天气湿冷的气候条件下运动。可选择快走、武术以及打羽毛球等,使松弛的肌肉逐渐变得结实、致密。如果体重过重、膝盖受损,可选择游泳。

      4、痰湿体质药物养生

      痰湿体质者多发咳嗽、哮喘、痰多、头晕、肠胃不适、呕吐等症状,易生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动脉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肥胖症等疾患。因此痰湿体质者可通过温燥化痰药物进行调养。

      药物调治健运脾胃兼去痰湿党参、扁豆、砂仁、陈皮、淮山、薏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白芥子都有一定的祛痰湿作用,但是祛痰湿的部位不同。比如白芥子、陈皮主要是祛肺部、上焦的痰湿,陈皮如果和党参、白扁豆合起来是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从小便而走。用于改善痰湿体质的有二陈汤、参苓白术散、绞股蓝总甙片、陈夏六君丸等。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10-04 21:21:00

    如下:

    配方组成:半夏、橘红各自10克、白茯苓9克 、炙甘草5克。水煎服。

    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饮,即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使痰祛而不伤正;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

    本方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二陈汤的用途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

    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10-04 21:21:00

    湿热体质的人调理方法:湿热是直接和肝胆相关的体质,所以首先要疏肝利胆,祛除湿热。

    体质偏湿热的人还需要食阴以养阴,比如核桃、黑芝麻、兔肉、鸭肉、冬瓜、莴笋、百合、紫菜、鸽蛋等属于阴性的食物。

    一些补肾的食物,如黑豆、枸杞、黑芝麻、海带、木耳等也是合适。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易耗气伤阴,可适当选用一些益气养阴、清热利湿的药膳,如沙参山药粥、沙参老鸭汤。

    水果则宜多吃枇杷、香蕉、杨桃、西瓜等,多喝绿豆汤,但不宜冰镇饮用。

    少吃樱桃、荔枝和桃。

    少喝凉茶。虽然凉茶有清热去湿的作用,但过度祛湿、贪凉则会逐渐伤害阳气,将体质转化为气虚、阳虚、痰湿等体质更加不易调理。

    虽然夏季喝啤酒很是最畅快,但酒中的湿热之性是最大的,最好禁吃。

    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都属于,生湿助湿的食物。

    天气炎热的季节,过分剧烈的活动,易导致大汗淋漓,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所以合适的运动,就是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等有痒运动。运动重点在于舒展筋骨关节,增加身体柔韧度。因为筋骨关节的僵硬、涩滞不利肝胆的疏泄。湿等体质更加不易调理。

    专家指出,锻炼过程中如出汗过多,切记不要马上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容易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最好适当饮用些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

    尽量不要熬夜。一定要熬夜的话,应保证四件事情:1.早点儿起床(9点之前);2.保证早餐营养均衡;3.中午补觉,一小时左右;4.傍晚一小时左右的运动。另外,如果开始使用空调和凉席,适可而止。

    夏天气温接近人体温度,人体散热方式以出汗蒸发为主,所以“以热除热”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用热毛巾,擦脸,擦身,不仅可以擦掉汗水,还能促使皮肤透气,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而用冷毛巾容易使毛孔收缩不利于降温。

    炎热的夏天,应当调整呼吸,平心静气,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

    秋冬是滋补的好时机,这个时候可以常用菊花、莲子心、龙井、苦丁茶加蜂蜜泡水喝,也可以用薄荷叶、淡竹叶、决明子、鲜白茅根、鲜芦根、桑叶等煮水代茶饮用。还有就是可以去订制一些中药体质养生茶来调养,那个效果比较好,

  • 徐长卿
    回复
    2023-10-04 20:20:50

    1 痰湿热症体质如何调理中医调理

    痰湿热症比较明显时,建议去医院在医生的辩证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以通过服用药物以及其他中医外治法来调理身体,这样能起到更好的调理效果。

    饮食调理

    湿热体质人群平常可以多吃清热解毒、祛湿化痰作用的食物,例如马齿苋、折耳根、薏米、芡实等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去除体内痰湿,同时还能缓解身体热症。要尽量少吃辛辣刺激以及有损脾胃的食物。

    运动调理

    痰湿体质平常要加强运动,运动可以加速机体新陈代谢,能促进体内水湿之邪排出。

    2 痰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爱吃冷食甜食:长期食用冷饮容易伤脾胃,尤其是伤脾阳,脾胃功能受到影响,津液运行出现障碍形成痰湿;

    2、爱久坐不运动:动则升阳,人正常的气血运行需要动起来,久坐会伤脾阳,造成痰湿;

    3、酗酒:酒在医学中属于厚味,肥甘厚味最伤脾阳,长期酗酒的人会造成脾阳虚弱,津液失常,出现痰湿;

    4、总吃肥肉:长期食用像肥肉这种肥甘厚味容易伤脾阳,久而久之出现痰湿体质。

    3 痰湿热症能艾灸吗

    不建议艾灸。

    艾灸虽然能起到较好的去湿除寒作用,对调理痰湿体质非常有好处,但并不建议痰湿热症患者过多进行艾灸,因为艾灸性温,具有扶阳固脱的作用,身体本身有热症还进行艾灸可能会导致内热加重,从而引发一系列上火症状。

    建议痰湿体质人群可以选择拔火罐、针灸等调理,同样能起到祛湿化痰的作用,同时不会加重身体内热。

    4 痰湿体质为什么会胖

    1.痰湿体质人群体内水液留滞现象非常明显,这样就会导致身体水肿,从而看上去就会发胖。

    2.痰湿体质脾胃运化功能并不是很好,且此类人群往往喜食肥甘厚腻食物,食用后并不是很好消化,从而也会引起肥胖。

阳虚痰湿体质可以吃辣椒吗

痰湿嘴巴周围会起痘痘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