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如何用中药来调理肠胃?

时间: 阅读:12383

如何用中药来调理肠胃?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苍耳子

苍耳子

2025-02-23 14:57:51

用中药来调理肠胃的话,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丹参或者是使用茯苓还是要看一下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可以采取黄芪,山药,香菇以及温补脾肾的药物来调理这种情况防止又出现其他的一些病症所带来影响,而且可以使用归脾丸。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泠青沼
    回复
    2023-10-06 03:03:50

  • 泠青沼
    回复
    2023-10-06 03:03:50

      脾胃为后天之本。所谓后天,是指人出生以后的整个生命过程,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生成气血、津液,供给人体营养,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西医的脾胃是一个具体的位置,而中医的脾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补脾胃的中药有那些?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调理脾胃的中药。常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脾胃来说有两个层面需要重视:

      1.春夏阳气生发,腠理疏松,阳气易外散发泄,出汗多,易伤津,所以应注意固护脾胃之阳气,减少出汗,避免阳随液脱;

      2.在临床医疗中,充分利用春夏阳气升发的时机,针对虚寒的脾胃病患者,应用健脾补阳药物进行治疗,冬病夏治,可增强体质,防止或减轻寒冷季节发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调理脾胃病的时候一定要关注除溼,把健脾除溼一起使用效果会很好,典型方剂为藿香正气汤。

      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

      调理脾胃的中药。补益脾胃的中草药有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甘草等,与食物配制成药膳效果更佳。

      下面就列举一个调理脾胃的中药方药:加味四君子汤

      人参10克 茯 苓15克 白术10克 灸甘草10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白扁豆25克

      这个处方是气血双补剂,中医认为脾胃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能吃,能消化。

      养胃秘诀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份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忌暴饮暴食。

      二、改变饮食习惯:按时就餐,坐着吃饭不要站立或蹲著。戒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如烧烤等,不吃过酸、过冷等 *** 强烈的食物,不饮酒,少饮浓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纤维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三、积极食疗和 *** 保健: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均有养胃效果适合胃寒病症;大蒜消毒杀菌可以帮助消除炎症,建议多吃;另外枸杞、银耳、红枣、核桃都可以零食或入菜。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完毕搓热双手 *** 小腹。

      常食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补益脾胃的中草药有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甘草等,与食物配制成药膳效果更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哦。

    ?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10-06 03:03:50

    消导剂

    (1)神曲

    [单方]神曲(建曲)6~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消食和胃的功效,用于萎缩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由于饮食积滞引起的消化不良。

    (2)炒麦芽

    [单方]炒麦芽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消食化积的功效,用于淀粉类食物引起的消化不良、小儿乳积。

    (3)炒谷芽

    [单方]炒谷芽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之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4)焦山楂

    [单方]焦山楂10~30克,神曲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消食化积的功效,用于肉食积滞。

    (5)炒鸡内金

    [单方]鸡内金。

    [用法]炒后研面吞服,每次1~3克,每日3次。

    [功效]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或脾虚胃弱之食欲不振。配神曲、山楂炭、枳实等治食积泄泻。

    理气活血剂

    (1)川楝元胡胶囊

    [单方]川楝子粉0.5克,元胡粉0.5克,醋酸洗必泰0.2克。

    [用法]三药混合均匀,装入胶囊为1次量,每日3次,饭前口服。

    [功效]适用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

    (2)消气粉末

    [单方]鸡内金10克,香橼皮10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1~2克。

    [功效]治食积胃脘疼痛。

    (3)五灵脂末

    [单方]五灵脂、炒蒲黄各90克。

    [用法]共研末。饭前冲服9克,每日2~3次。

    [功效]消化性溃疡气滞血瘀证。

    (4)姜黄炒香附

    [单方]姜黄18克,炒香附15克。

    [用法]共研末,每服2~3克。

    [功效]治慢性气滞胃痛。

    (5)两香汤

    [单方]丁香、厚朴各3~6克,木香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治慢性胃炎。

    (6)苏梗炙杷叶汤

    [单方]旋覆花(包)、苏梗各10克,炙杷叶(去毛)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可治慢性胃炎之嗳气不止。

    (7)广木香末

    [单方]五灵脂50克,广木香25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5克,每日3次。

    [功效]治慢性胃炎。

    (8)桃仁五灵脂末

    [单方]桃仁、五灵脂各15克。

    [用法]微炒为末,米醋为丸如小豆粒大,每服15~20粒,开水送下,孕妇忌服。

    [功效]治血瘀胃痛。

    止血愈疡剂

    (1)大黄粉

    [单方]大黄粉适量。

    [用法]每次3克,每日3~4次,温开水冲服。

    [功效]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出血者。

    (2)三七白及大黄粉

    [单方]三七粉3克,白及粉4.5克,大黄粉1.5克。

    [用法]混合均匀,每日3克。

    [功效]适用于胃脘痛瘀血证,呕血黑便者。

    (3)地榆汤

    [单方]地榆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出血者。

    (4)田七粉

    [单方]田七粉。

    [用法]口服,1次1~3克,1日3次。

    [功效]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出血者。

    温中止痛剂

    (1)荔枝核末

    [单方]荔枝核适量,木香适量。

    [用法]将荔枝核烧焦,每3克加木香0.5克。共为细末,热汤调下。

    [功效]治疗胃寒气滞。

    (2)干姜胡椒末

    [单方]干姜10克,胡椒10粒。

    [用法]共研为末。每日2次,水冲服。

    [功效]治疗寒性胃痛。

    (3)高良姜桂皮香附汤

    [单方]高良姜15克,桂皮6克,香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治疗萎缩性胃炎。

    (4)毕澄茄白豆蔻末

    [单方]毕澄茄、白豆蔻各等份。

    [用法]研末,每服1.5~3克。

    [功效]治疗虚寒胃痛。

    (5)葱头生姜贴

    [单方]葱头带须30克,生姜15克。

    [用法]捣烂炒热,用布包好,趁热敷在胃部。

    [功效]治疗寒性胃痛。

    益气养阴剂

    (1)百合乌药汤

    [单方]百合30克,乌药9克,延胡索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治虚热胃痛。

    (2)乌梅白芍砂仁末

    [单方]乌梅2枚,白芍5克,砂仁1.5克。

    [用法]焙干研末。冲服。

    [功效]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3)大枣红糖白芍汤

    [单方]大枣、红糖、白芍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

    (4)枸杞子

    [单方]枸杞子。

    [用法]每次20克,每日2次,于空腹时嚼服,2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

    (5)黄芪白芍汤

    [单方]黄芪30克,白芍15克,桂枝、炙甘草各9克,干姜、木香各6克,红枣3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

    和中制酸剂

    (1)诃子藿香白豆蔻末

    [单方]诃子6克,藿香6克,白豆蔻6克。

    [用法]共研末,每服3克,姜汤送下。

    [功效]治慢性胃病恶心吐酸。

    (2)番石榴末

    [单方]番石榴30克。

    [用法]焙干研细末,过筛。每日3次,每服9克,饭前半小时服。

    [功效]治慢性胃病之胃酸过多。

    (3)两贼末

    [单方]乌贼骨9克,木贼草18克,川军9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开水送服,早晚各服1次。

    [功效]治胃病吐酸水。

    (4)香附高良姜汤

    [单方]香附6克,高良姜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适用于胃脘痛之泛酸明显者。

    清热泻下剂

    (1)钩藤番泻叶饮

    [单方]番泻叶10克,钩藤10克。

    [用法]开水浸泡,代茶饮,以大便通为度。

    [功效]适用于各型便秘。

    (2)苏子全瓜蒌汤

    [单方]苏子10克,全瓜蒌30克。

    [用法]水煎,早晚各服1次。

    [功效]用于习惯性便秘或体弱、产后便秘。

    (3)望江南汤

    [单方]望江南30克。

    [用法]煎汤口服。

    [功效]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

    (4)槐角决明子饮

    [单方]槐角10克,决明子10克。

    [用法]泡水代茶,饮不拘时,味淡更换药物。

    [功效]用于便秘且有高血压病者。

    (5)当归肉苁蓉饮

    [单方]当归20克,肉苁蓉20克。

    [用法]沏水代茶饮。

    [功效]用于治疗阴虚血亏,肠中干燥而便秘者。

    (6)白蜜汤

    [单方]白蜜化汤,加入玄明粉10克。

    [用法]空腹服。

    [功效]适用于习惯性便秘。

    (7)菊花大黄饮

    [单方]菊花10克,生大黄10克。

    [用法]开水浸泡,代茶饮,以大便通为度。

    [功效]用于高血压病人的便秘。

    收敛止泻剂

    (1)乌贼骨末

    [单方]乌贼骨500克。

    [用法]焙干研细末,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6克。

    [功效]用于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吐酸、黑便者。

    (2)双黄汤

    [单方]葛根10克,黄连、黄芩各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治疗热泻。

    (3)五倍子末

    [单方]五倍子不拘量,醋适量.

    [用法]炒研细末。每次服3克,米汤送下,日服2次。

    [功效]治疗慢性肠炎久泻不止。

    (4)鹿衔草干叶汤

    [单方]鹿衔草干叶200~250克,水1000~2000毫升。

    [用法]文火煮沸30分钟,滤出药液,分6次服完,每日3次,10~15天为1个疗程,连服1~2个疗程。

    [功效]可治感染性腹泻、慢性菌痢(休息痢)。

    (5)无花果叶末

    [单方]无花果叶100克,红糖50克。

    [用法]将鲜叶切细,加入红糖同炒研末。顿服。

    [功效]治疗久泻不愈。

  • 空青
    回复
    2023-10-06 02:02:40

    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调理,但是用药的话还是建议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让专业的医生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用药。以下是对三个方面的简述:
    1、饮食调理:凡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或过食生冷食品都能影响胃的功能而引起疼痛,胃病之后消化性功能减弱,因此饮食一定要按时定量,少吃为宜,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胃喜润恶燥,而醇酒辛辣,油腻厚味的食物均能生热化燥,对胃部不利。

    同时肠胃不好的人吃饭要注意:除了定时定量进餐要细嚼慢咽,另外心情要放松,饭后略作休息再开始工作。少量多餐━可以避免胃涨或胃酸过多,胃酸过多可能会逆留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除三餐外并於上、下午、睡前各加一次点心。食用温和饮食━每餐由六大类食物中广泛的摄取各种食物,以获得均衡的营养,不要纯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饭后不要躺下休息。

    肠胃不好的人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2、精神调理:临床上由于精神刺激、情志不舒、肝气郁滞,使胃病复发和加重的最为多见。因此建议肠胃不好的人保持精神舒畅愉快,情绪稳定,避免情志刺激。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3、慎起居、重锻炼:有规律的生活对于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胃病更应当注意,肠胃不好的人按时用药之外,还要有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同时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免受寒邪侵袭,对于促进胃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肠胃不好的人注意保暖护养:夏季肠胃着凉后容易腹泻,久之会形成习惯性腹泻。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同时也要注重运动健养: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建议白领一族不要久坐,长此以往会导致肠胃不适,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

手术后出虚汗吃什么

身体总是没有力气,应该吃什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