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重会引起口干舌燥吗
寒湿比较重的患者一般不会引起口干舌燥的现象,会出现,吃饭比较少,不愿意吃东西,肠鸣,音比较亢进,身体困倦,喜欢睡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平时注意保暖,多喝一些热水,用生姜煮水或者是吃饭炖汤的时候放一些姜片,进行调理。
今天我们来谈谈口干舌燥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吃了过咸的食物,就会明显感觉到喉咙不舒服,不断地想喝水。这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强大的平衡系统,人吃了太多的盐,肾脏为了排出多余的盐,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所以人感到特别口渴。
如果你口干舌燥,喝水也无济于事,你可能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早期前兆往往是口干,喝水也无济于事,排尿次数会增加。这是由高血糖引起的,身体试图通过大量饮水来保护自己,增加尿液,排出多余的糖。
如果你口干舌燥,喝水也无济于事,你可能患上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出汗多,新陈代谢快,这导致他们消耗大量的水。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经常口渴,觉得喝水没有用。
如果觉得口干,喝水也起不到作用,小心是患了贫血,往往贫血患者的红细胞流失速度比生成速度快,水分流失也很快,脸色苍白,出现口干症状。
如果你口干舌燥,喝水也无济于事,那么你可能是吃了太多的盐。盐中含有大量的钠,进入人体后会影响水平衡系统,导致血液中的水分减少。此外,肾脏在排泄钠的过程中会损失一些水,身体会变得脱水,只有不断补充水分才能补充水分。
如果你口干舌燥,喝水也无济于事,那就要当心斯约格伦综合征了。这是一种口腔粘膜的异常干燥,可由唾液量减少或唾液成分的变化引起。然而,这种疾病极为罕见,应该由医生检查。
另外,对于口渴的原因老化,有调查发现,在所有老年人群中,约有30-5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现象。人到了一定年龄,身体各脏器开始衰退,口腔内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唾液开始减少。唾液中原有的水分含量为99%以上,如果唾液分泌过少,自然会让人感到口干。
1 怎么确定自己是寒湿还是湿热
1、看面部状况:一般寒湿体质的人面部容易出油,面色比较苍白,眼睑可能会有浮肿的症状;而湿热体质的人面部容易生粉刺痤疮,皮肤也是偏油性的。
2、闻口气:一般寒湿体质的人口中经常会有黏腻发甜的感觉,有时还会有食欲不振的症状;而湿热体质的人经常会有口干口臭的现象出现。
3、看出汗情况:一般湿热体质者经常容易出汗,且体味大;而寒湿体质者不容易出汗,也没有体味。
2 湿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环境导致:长时间生活在较湿热环境中,使得外来的水汽入侵身体,从而让人体出现湿热的症状。
2、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吃辛辣油腻的食物,比如烧烤,火锅等。
3、不良的生活习惯:有长期的吸烟、喝酒、熬夜的习惯。
4、长期情绪压抑:中医认为,心理会影响人的身体,长期的心情烦闷会使得湿热郁积在人体中,形成湿热。
3 湿热体质的人怎么调理1、调整心情:湿热体质的人应该尽量保持一个舒缓的心情和一个稳定的心态。
2、调理饮食:湿热体质的人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比如绿豆、鸭肉、苦瓜等,以中和体内的热气。
3、养成习惯:想要调理本身的湿热体质,就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掉烟酒等不良嗜好,平常正常作息少熬夜。
4、坚持运动:运动可以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
4 寒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良饮食、受凉。
一般来说,形成寒湿体质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是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食用辛辣油腻的刺激性食物的话,可能会导致脾胃受损,而脾胃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湿,因此不良饮食可能会导致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从而使得水液在体内郁积。
如果天气变冷没有及时加衣物受凉,又没有及时治疗的话,容易使寒气累积在体内,从而导致寒湿的体质。
原因很简单,因为湿气归湿气,津液归津液。(口水,唾液也是津液的一种)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不能说身体里水湿很重,就把水湿挪过来当唾液润泽口腔,那不可能。相反,湿气越重,反而越容易口干,脾虚生湿不生津。
一、湿气的来由与排除方法身体湿气重的原因有很多,如果长时间在潮湿的环境内工作,就会导致身体湿气加重,如果平时吃太多寒凉的食物,也会导致身体的湿气加重,还有就是肥胖的人容易导致身体的湿气加重。要想排出身体的湿气,首先要脱离这种潮湿的工作环境,另外就是可以通过食疗,比如说口服吃一些薏米,百合,芡实和山药等食物,可以帮助去湿气,如果肥胖注意要减肥,还有就是可以吃一些补脾的食物,例如:粳米,燕麦。
二、口干舌燥的原因首先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津液亏虚。津液亏虚之后口腔、舌体得不到津液的濡润,就会表现出口干舌燥。常见的原因有外感热病,由于感受风热之邪之后,损伤人体的津液,这样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另外内生的热毒同样可以造成津液的受损,比如说阳明腑实证或者阳明的热症。通俗的说就是由于大便秘结干燥、臭秽,大便不能排出、存留体内就会暗耗人体的津液;同时体内如果有无形的热血,同样会造成津液的暗耗。比如经常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情绪容易波动等等这些情况都可以看做是无形的热邪。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外邪和内生热邪的存在,仅仅是由于津液的亏虚,比如说脾阴不足、肾阴不足、肝血不足都会引起口干舌燥。
湿气重一般是脾胃虚弱造成的,口干舌燥一般是肾阴虚造成的。身体是一个精密的系统,脾和肾,虽然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所以湿气重和口干舌燥并不存在冲突。
很多中老年经常睡到半夜便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出现口唇干裂、咽喉灼痛、口不知味、吃饭不香的症状。据统计,有30% 50%的中老年人都会出现此类症状。而很多人出现口干症状时,大多都会认为是上火所致,于是食用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生地、麦冬等等。 殊不知,口干并非只是上火,也有可能是因为阳气不足,湿浊内阻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口干症可分为生理性口干和病理性口干。 生理性口干是由于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唾液腺的腺细胞发生萎缩,唾液腺分泌功能减退、唾液分泌量减少,加上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口腔黏膜干燥及丧失弹性,而出现口干症状。病理性口干常见于糖尿病、肺结核、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咽喉炎、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而鼻炎、鼻窦炎患者常因鼻腔通气不良,张口呼吸,致使口腔内水分蒸发而出现口干。
而口干症在中医病名中属“干燥症”范畴 ,《景岳全书·卷二十六》云“渴因火燥有余,干因津液不足,火有余者当以实热论,津液不足者当以阴虚论”。《伤寒六书》曰“口干者,邪热聚胃,消耗津液,故少阴证,口燥咽干,急下之”。可见其主要病机为胃热津伤及阴虚津亏两方面。 此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热胜及津亏固然占多,而湿浊内阻,脾气不升,津不上承者实不少见。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水湿,疏布上下,故脾气散精,上输口窍,则口舌津液濡润,食而知味。脾为太阴湿土,喜燥而勿湿,若外感湿邪,或脾弱运化失职,湿浊内犯,困阻脾阳,使脾气不升,津液难承,不能敷布清窍,则感口干舌燥。
湿为阴邪,热为阳病。湿邪为患,则温燥化之;里热内扰,需清泻火热。然湿热共为内患,胶着蕴结,病机复杂。 薛雪在《湿热条辨》中提出“热得湿愈炽,湿得热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患,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因温燥化湿而徒增里热,清热泻火却辛凉伤阳、碍湿,故古有“分消上下”“分解湿热”之说。湿热治法需理清湿、热二者孰轻孰重。《温热论》曰:“渗湿于热下,下不与热相搏,热必孤矣。” 故湿重兼热者,应重以化湿而兼清里热,使湿浊得化,湿去热孤。
口干是临床上出现频率很高的症状,大多数的治疗很快就能很快见效,但也有很多口干病程长、迁延不愈,而且疗效甚微。西医主要是使用拟胆碱药、人工唾液、特制牙膏等治疗,疗效较差,副作用明显,不能根治。此类口干应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抓住核心病机,方能获得较好疗效并减少复发。
中医认为湿邪随气升降,可壅滞三焦,阻碍经络,且善阻气机。 气滞不行,反助湿生。《古今医鉴》云:“清浊相干,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生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故湿病实为气病,气滞则湿阻,气行则湿化,善治湿者,需重以调气。
肺主一身之气,通达内外,布散周身,使水道通利,气化湿自化。且肺为华盖,宣畅肺气有“醍醐揭盖”、畅水之上源的作用,因此善用辛温芳香之品。温可化湿,辛能散气,芳香可醒脾,如藿香、佩兰、羌活、薄荷、砂仁之品,以轻清上扬之性达舒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运脾胃之功。
此外,湿病始因七情内伤、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致脾气受损,湿浊渐生。 若郁久化热,则伤脾阴。湿伤阳气,或过用温燥,则脾阳受损。故湿热病辨治需注重以下两点。一是湿热病恢复期常留余邪未净,脾气不舒,但湿热为患,除邪但到十之六七,不可过于温燥、寒凉,以免碍湿损阳。在湿病后期见精神倦怠、胸脘痞闷、口淡乏味等症,宜轻解湿热,醒脾化湿。如竹叶、荷叶、茯苓、芦根、佩兰、藿香之类,使化湿而不伤阳,清热且祛湿醒脾。二是在湿病往往是脾胃受损所致,加之邪气伤正,或用药不当,湿病后期脾脏更为受损。因此治疗湿病的时候应注重调理脾胃,以强后天之本。故在治疗湿热病后期常因脾胃虚损分类治之。若脾胃不舒者,予柴胡疏肝散主之;脾阳不升者,以升陷汤调之;脾气不足者,予四君子汤加减;脾阴亏损者,予沙参麦冬汤加味;脾阳不足者,以理中汤和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只适用于普通的口干症,对于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甲亢、肿瘤、以及长期服用药物而导致的口干症状,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因此,当出现口干症状时,建议先咨询专业的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可擅自用药。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