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小儿推拿可以治好耳鸣吗

时间: 阅读:7104

小儿推拿可以治好耳鸣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5-02-01 21:30:36

小儿推拿能不能治好耳鸣,需要患者去医院通过检查的方式确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耳鸣,如果是因为神经性耳鸣或者是因为休息不好造成的耳鸣,通过推拿的方式可以很有效的缓解耳鸣的症状。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半夏
    回复
    2023-10-11 08:08:30

    1 宝宝鼻塞怎么办

    宝宝鼻塞推拿手法:

    1、揉迎香穴50-100次

    位置: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的鼻翼两侧,在鼻翼旁外缘的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手法:进行按摩时将两手指尖螺纹面置于迎香穴处,做旋转揉搓50—100次。

    作用:缓解治疗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等 。

    2、揉山根穴100次

    位置:山根穴位头部枕骨之下,在胸锁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取穴时虎口张开,用拇指和食指严重脖子向上推至枕骨下的凹陷处即为风池穴。

    手法:对小儿进行按摩时注意将双上肢肘关节屈曲,两手上举,左手固定小儿头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起按揉50次。

    作用:有明目、安神之作用。

    3、黄蜂入洞100次

    位置:鼻孔下缘或鼻翼根部。

    手法:应以一手轻扶宝宝头部,使宝宝头部相对固定,另一手食指、中指的指端着力,紧贴在患者两鼻孔下缘处或鼻翼根部,以腕关节为主动,带动着力部分作反复揉动,共50—100次。本法操作要均匀、持续,用力要轻柔和缓。

    作用:黄蜂入洞具有发汗解表、宣肺通窍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无汗、急慢性鼻炎、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病症。

    4、揉风池穴50次

    位置:风池穴位头部枕骨之下,在胸锁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取穴时虎口张开,用拇指和食指严重脖子向上推至枕骨下的凹陷处即为风池穴。

    手法:对小儿进行按摩时注意将双上肢肘关节屈曲,两手上举,左手固定小儿头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起按揉双侧风池穴50次。

    作用:风池穴是治疗头面部五官疾病的重要穴位,因此除了眼睛疾病以外,对鼻炎、耳鸣、咽痛等有一定作用。

    5、摩擦鼻梁至发红

    位置:鼻梁两侧。

    手法:进行鼻梁摩擦的具体做法时用双手的大拇指指腹,从迎香穴开始向上擦自鼻根处,小儿皮肤稚嫩,注意手法应当轻柔,以免擦破皮肤,如此反复摩擦,直到小儿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为佳。

    推拿要领:

    1、一天推拿一次,推拿建议做小孩左手,推拿力度轻柔,可用爽身粉当介质。

    2、小孩年龄不同,组方中各穴位相同时间下的推拿次数会不一样。

    3、每天早晚坚持揉5分钟,长期坚持必能改变小孩脾胃状况。

    Ps : 如果试遍以上方法还不奏效请及时到有经验的小儿推拿调理师或正规医院治疗,切莫在家独自折腾耽误孩子病情。

  • 蓦山溪
    回复
    2023-10-11 08:08:30

    按摩疗法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对耳鸣的治疗可以达到疏通局部经气、活血化瘀、调节神经的作用。
    35岁后多按摩,几乎可以避免95%的耳部疾病哦。

    第一步按摩听宫穴

    ?听宫穴的位置。
    在我们耳朵内凸起耳屏的前方处,把嘴张开会有一个凹陷,这个位置就是听宫穴。找到位置后用手按摩3-5分钟。

    第二步按摩耳廓。

    ?用双手同时来从上往下按摩我们的耳廓,连续做32次,是一个小节。

    第三步提拉耳朵

    ?。
    用右手漫过头顶往上提拉左侧耳朵32次;用同样的方法,用左手去提拉右侧的耳朵32次。

  • 景天
    回复
    2023-10-11 08:08:30

    单耳耳鸣坚持按摩不能治好。如果是单侧耳聋耳鸣,大多数是耳源性的耳鸣,耳源性的耳鸣往往伴有耳聋。耳源性的耳鸣耳聋,也有很多原因引起的。外耳及中耳的感染和外伤;另外,听神经瘤;中耳的疾病;感音神经性聋、梅尼埃病、突发性聋等这些疾病都有可能引起耳鸣耳聋。建议到耳鼻喉科检查一下,以明确诊断。耳边是个常见的症状,经常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按摩的方式,有时可以达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可以用双手的拇指轻揉耳周两侧,感觉到酸痛即可,每次十分钟,长期坚持就可以通络活血;还可以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耳根,对耳根部按摩三分钟以上,也可以有效缓解内耳缺血引起的耳鸣。

    这两种按摩方式需要坚持做,才能起到治疗耳鸣的目的。经常按摩耳朵及头部治疗耳鸣肯定有效果,这个也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因为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内耳里面有鼓膜,听骨,膜迷路、骨迷路、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咽鼓管。通过按摩外耳道,也能通过手法刺激相应部位.按摩也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新陈代谢,这对耳鸣有一定的作用。需要不需要按摩需要通过正规医院检查确诊,有些病种是不适合按摩的,反而到不到效果。耳鸣可以分很多种情况的,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相应的确认。如果是适合按摩性质的,可以多按摩下。

  • 远志
    回复
    2023-10-11 07:07:20

    一、十指梳搔头皮法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乃诸阳经气的汇聚处。每日早晚以十指向后梳搔前额发际至枕后发际各60次。
    本法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脑血管病变等。

    二、搓掌揉脸法

    人们到了老年经脉气血不足,面色少华。每天早晚双手搓掌至发热,揉面部各60次,激发面部气血,使面部充盈红润,面肌富有弹性,有防老祛皱、精神焕发之功能。

    三、搓揉耳廓法

    “耳为肾之窍”,肾开窍于耳,耳为六条阳经经脉所聚。每日早晚搓揉耳廓各60次,使耳部发热有烧灼感为宜。本法有防治耳聋、耳鸣和耳源性疾病等功能(有耳病、化脓性中耳炎者禁用)。

    四、扣齿弹舌法

    齿属肾,“肾主骨,肾气虚,齿不健,八八则齿发去”。老年者常扣齿则健齿,齿健则福。每日早晚扣齿各60次,可健齿防牙病和牙齿脱落等。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每日早晚弹舌各60次,弹舌是对脑的良性按摩,有健脑护脑之功。

    五、颈项部按摩法

    颈项部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功能。

    六、肩胛部按摩法

    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阳经脉交会之处,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肩周炎、颈椎病的功能。

    七、上肢部按摩法

    上肢部位为“手三阴手三阳之脉”的要道,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重要部位。每日早晚按揉各60次,即从上内侧腋下(极泉穴)至腕部内侧(内关穴);从外侧腕部(外关穴)至肩部(肩井穴)。此法有疏通上肢经脉、调和气血之功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八、胁肋部按摩法

    胁肋部位为肝胆经脉(期门、章门)所交会,每日早晚按揉60次,有舒肝理气、清肝利胆之效。对治疗肝胆疾病和岔气、肋间神经痛有效。

    九、腹部穴位按摩法

    腹为任脉经过之处,每日早晚双手重叠放在脐部(神厥穴),上下左右顺时针方向按揉60次,然后再以同样手法逆时针方向按揉60次,可改善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的功能。

    十、腰部按摩法

    “腰者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精。每日早晚按摩腰部(肾俞穴、命门穴等),使腰部发热,则能强肾壮腰,对治疗肾虚腰痛、风湿腰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患有良效。

    十一、骶尾部按摩法

    骶尾部为人体“大树之根”,按摩骶尾部八骨?穴和长强穴,每日早晚各60次,有治疗腰骶痛、改善性功能之疗效。

    十二、下肢部按摩法

    下肢部位为“足三阴足三阳”之脉的要道。每日早晚拍打由下(三阴交穴—悬中穴)向上(足三里—阴陵泉)和股下段(梁丘穴—血海穴)至股上段(风市、环跳穴),如此反复拍打60次,对活血理气、舒筋通络、调理脾胃效果尤佳。

    晚睡前温水泡脚30分钟(冬季水温42~45℃),两足稍晾干后反复搓推足心(涌泉穴)60次,涌泉穴为肾经之源,对温肾补肾健脑、改善血液循环有效
    1 成人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面部按摩常用的穴位有:

    承浆 在颌唇沟的中央,当下唇下陷中。主治口眼歪斜,面肿,龈肿,齿痛,流涎,癫狂。

    地仓 在口角旁开4分处。主治口眼歪斜,流涎。

    人中 在人中沟上中1/3处。主治口眼歪斜,流涎,鼻塞。

    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5分,当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肿。

    四白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颧骨上方凹陷中。主治目赤痒痛,目翳,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承泣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主治目赤肿痛,夜盲,迎风流泪,口眼歪斜。

    睛明 目内眦上方1分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内眦痒痛,目眩,近视,色盲。

    攒竹 眉毛内端,当眶上切迹处。主治视物不明,流泪,口眼歪斜。

    鱼腰 在眉毛的中点。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眉棱骨痛。

    丝竹空 在眉梢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齿痛,癫痫。

    印堂 在两眉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惊风,产后血虚。

    角孙 将耳廓前后对折,在耳尖所到的颞颌部。主治耳部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颈项强直。

    耳门 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齿痛。

    听宫 在耳屏前下颌关节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

    听会 在耳屏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孔。主治耳聋,耳鸣,齿痛,口眼歪斜,下颌关节脱臼。

    翳风 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颊肿。

    下关 在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主治齿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开合不利。

    颊车 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咬紧牙齿时,当咬肌的最高隆起处。主治口眼歪斜,颊肿,齿痛,口噤不语。

    大迎 在下颌角前1寸3分,当咬肌附着部前缘。主治口噤,颊肿,齿痛。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下,在眉上1寸处。主治头痛,目痛,目眩,外眦疼痛,夜盲。

    太阳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主治头痛,牙痛,目赤肿痛,面瘫。

    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手段,故称为“法”。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作用层次、手法的特点及手法的注意事项。其次应该细心揣摩练习,达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手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①缓解肌肉痉挛;②放松止痛;③活血祛瘀;④消除肿胀;⑤温通经络;⑥疏通狭窄;⑦分解粘连;⑧滑利关节;⑨整复错位。我们又可把①至④概括为放松作用;⑤可以概括为温通作用;⑥至⑧可概括为助动作用;⑨可概括为整复作用。以下成人按摩推拿手法部分按这四种作用,将手法分为放松类手法、温通类手法、助动类手法、整复类手法共四类,进行论述。

    2 小儿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小儿推拿学形成于明朝,是按摩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同时又具有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较快,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小儿推拿与成人按摩推拿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小儿推拿手法的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不可竭力攻伐。

    小儿推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推法,揉法次数较多;摩法时间长;掐法则重快少;

    2.小儿推拿的手法常和穴位结合在一起,如补脾经;

    3.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后使用;

    4.小儿推拿在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姜汁,滑石粉以滑润皮肤,提高疗效;

    5.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线状面状;

    6.小儿推拿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但习惯上推拿左手;

    1 一指禅推法

    (1)指端一指禅推法:以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2)偏峰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指实、紧推、慢移。

    (3)罗纹面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本法亦可以用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其余四指附着于肢体的另一侧,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4)跪推法:以拇指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5)蝶推法:以两手同时在患者前额部做偏峰一指禅推法称为蝶推法。

    2 滚法

    (1)侧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微屈并放松,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2)立滚法: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3 揉法

    (1)指揉法:用指端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2)掌揉法:用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3)鱼际揉法: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4)掌根揉法:用掌根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亦可双掌重叠,以掌根着力于一定部位,左右方向地用力按揉。

    (5)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侧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6)肘揉法:用尺骨鹰嘴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4 缠法

    以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沉肩、垂肘、掌虚,指端贴住治疗部位,靠腕关节和拇指指间关节以每分钟250~300次的频率快速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

    5 拿法

    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疗部位,即捏而提起称为拿。

    6 拨法

    (1)拇指拨法:以拇指罗纹面按于施治部位,以上肢带动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神经干等部位。也可以两手拇指重叠进行操作。

    (2)掌指拨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

    (3)肘拨法:以尺骨鹰嘴着力于施治部位,垂直于肌腹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臀部环跳穴。

    7 捋法

    (1)拇指捋法: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沿着腱鞘、条索、骨缝、脊柱两侧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腱鞘、条索、骨缝、脊柱两侧。

    (2)掌指捋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按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沿着脊柱两侧、肌腹、骨缝走行方向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腹、骨缝、脊柱两侧。

    8 搓法

    (1)掌搓法:以两手夹住肢体,相对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同时上下往返移动。本法主要用于上肢部。

    (2)虎口搓法:以两手虎口置于颈肩部快速搓动,本法用于颈肩部。

    9 击法

    (1)掌根击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本法用于腰背部。

    (2)侧击法:五指伸直分开,腕关节伸直,以手的尺侧(包括第5指和小鱼际)着力,双手交替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也可两手相合,同时击打施治部位。本法用于颈肩、腰背及下肢后侧。

    (3)指尖击法:两手五指屈曲,以指尖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头部。本法用于头部。

    (4)拳击法:以拳面、拳背、拳底有弹性地击打患者的体表。本法用于背部、腰骶、下肢。

    (5)桑枝棒击法:医生手握拍打棒的手柄,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的腰背部及下肢的后侧。

    10 拍法

    五指并拢且微屈,以前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抬,虚掌拍打体表。

    11 弹法

    医生先用拇指指腹按压住食指的指甲,然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快速地弹出,有弹性地击打患者的头部。

    12 梳头栉发

    两手十指屈曲,从前至后做梳头动作。

    13 摩掌熨目

    两掌相互摩擦,搓热后将两手掌心放置在患者两眼上,使眼部有温热舒适感。
    温通类手法

    1 摩法

    (1)掌摩法:以掌置于腹部,做环形而有节律抚摩,亦称摩腹。在摩腹时,常按如下顺序进行摩腹:胃脘部=>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面附着在治疗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抚摩。本法用于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2 擦法

    (1)掌擦法:用掌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大,产热低且慢,主要用于腰骶、四肢、肩部。

    (2)侧擦法:用手的尺侧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小,产热高且快,主要用于腰骶、肩背及四肢。

    (3)鱼际擦法:用大鱼际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小,产热较快,主要用于上肢及颈肩部。

    3 推法

    (1)掌推法: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推动时应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多用于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

    (2)指推法:用指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肌腱及腱鞘部位。

    (3)肘推法:用肘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脊柱两侧。

    (4)拇指分推法:以两手拇指的桡侧置于前额部位,自前额正中线向两旁分推。

    (5)十指分推法:十指微屈,自胸部正中线沿肋间隙向两侧分推,亦称开胸顺气。

    (6)鱼际分推法:以两手拇指桡侧及大鱼际着力于腹部,自腹部正中线沿肋弓向两侧分推。

    (7)合推法:以两手拇指或掌从施治部位的两边向中间推动称为合推法。

    4 抹法

    用双手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带动远端,做上下或左右的单方向移动。本法用于前额部。

    5 扫散法

    医生手指屈曲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做前后方向的快速滑动。

    6 点法

    以指端着力,持续按压人体的穴位,即为点法,也称点穴。在点穴时也可瞬间用力点按人体的穴位。点穴时可单用拇指点,也可食指或食中指一起点按穴位。在做点法时还可用点穴枪点按人体的一定部位,如足底。

    7 捏法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8 捻法

    用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桡侧缘夹住治疗部位,做上下快速揉捻。本法用于手指部和耳部。

    9 掐法

    (1)双手掐法:以两手的拇食指相对用力,挤压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

    (2)单手掐法;以单手拇指指端掐按人体的穴位,如掐人中。

    10 振法

    (1)掌振法:以掌置于一定部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掌振法主要作用于腹部,作用于腰部时也称为颤腰。

    (2)指振法:以食中指指端置于穴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本法主要用于百会、膻中、中脘、关元等穴。

    11 推桥弓(扫桥弓)

    桥弓穴是指翳风至缺盆的连线。推桥弓时应以拇指着力,压力适中,两侧交替,大约1分钟。

    12 双鸣天鼓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将两掌按于两耳,两手置于后枕部。医生两掌轻轻用力,按压患者两耳,然后用手指轻弹枕后风池穴数次,然后两掌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

    13 刮法

    以食指中节的桡侧在患者体表进行单方向的刮称刮法,亦可用刮板(可用穿山甲片、牛角制成的刮板,古时也用钱币)在患者体表做刮法。
    助动类手法

    -摇法
    -背法
    -抖法
    -屈伸法

    1 摇法

    (一)颈部摇法

    (1)患者取坐位,颈部放松。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后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做缓慢的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亦可用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后枕部,做缓慢的环旋摇动。

    (2)医生站在患者的后方,两手托住患者的头部(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医生用两前臂的尺侧压住患者的肩部。医生两肘与两手相对用力,边向上拔伸,边缓慢地做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二)腰部摇法

    (1)患者坐于床边。一助手双手按压患者的大腿以固定。医生站于患者背后,双手从腋下穿过抱住患者,然后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患者站立,弯腰扶住床边。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腹部,另一手扶住患者的腰部,两手相对用力,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三)肩部摇法

    以右肩为例。

    (1)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左后方,以腹部顶住患者背部,右手托住患者右肘,左手握住患者右手手指或右手的尺侧,使肩关节沿前下=>前上=>后上=>后下=>前下的方向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按患者的右肩,右手握住患者的右腕部,环旋摇动患者的肩关节。亦可用右手托住患者的右肘,环旋摇动患者的肩关节。

    (3)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住患者的右肩,右手虎口经患者的腋下握住患者的右前臂下段的桡侧,做前下=>前上=>后上=>后下的摇动,亦可做水平方向的摇动。

    (4)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置于患者的右肩后,右手从患者的腋下绕过置于患者的右肩前,医生左右手与右臂协同用力摇动患者的肩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四)前臂摇法

    医生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腕部,旋前或旋后摇动患者的前臂。

    (五)腕部摇法

    医生一手握住患肢前臂下段,另一手五指与患者的五指交叉握住,环旋摇动腕关节。

    (六)髋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扶患侧膝部,另一手扶踝;先使膝关节屈曲,同时使患侧髋关节外展、外旋至最大限度,然后使髋、膝关节极度屈曲;再使髋关节极度内收、内旋,最后伸直患侧下肢。

    (七)膝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扶膝,一手托踝,环旋摇动膝关节。或者: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侧方,一手扶患者大腿下段的后侧,另一手扶患者的足跟部,环旋摇动患者的膝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八)踝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的足跟部,另一手握患者的前足部,环旋摇动踝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 背法

    (一)后伸背法

    医生与患者背靠背地站立,医生两肘套住患者两肘(医生两肘在里),以臀部顶住患者腰部,弯腰、屈膝,将患者反背起,先左右水平方向摇动数次,待患者放松后,医生迅速伸膝挺臀,同时加大腰部前屈的角度,随即将患者放下。

    (二)侧背法

    以腰部右侧屈受限为例。患者站立,右侧上肢置于医生头后。医生站于患者右侧,以左髋顶住患者右髋,左手扶住患者腰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医生右脚向右跨出一步并带动患者做右侧屈,至最大限度时,医生以左髋向左顶患者的右髋,用以加大患者腰部右侧屈的角度。

    3 抖法

    (一)肩部抖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侧,双手握住患者的手指并使患者肩关节外展,先牵引,在牵引的情况下,做连续、小幅度、均匀、快速的上下抖动并使肩关节抖动的幅度最大。在抖动过程中,可以瞬间加大抖动幅度3至5次,但只加大抖动的幅度,不加大牵引力。

    (二)腰部抖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腋下。医生双手托住患者两个踝关节,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患者的腰部,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身体先向前,然后身体后仰,瞬间用力,上下抖动3~5次,使患者腰部抖动的幅度最大。

    (三)髋部抖法

    患者取侧卧位。医生双手握住患者踝关节,先牵引,在牵引的情况下,做上下、快速的抖动。

    4 屈伸法

    (一)单纯屈伸法:使患者关节沿冠状轴进行运动的手法,称屈伸法。屈伸法可用于各关节,使关节加大屈伸运动幅度。

    (二)屈转伸法:先使关节极度屈曲,再突然使该关节极度伸直。本法用于治疗关节伸直(背伸、后伸)功能受限。如在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致腰部后伸功能受限时,可先使患者腰部前屈,患者手扶床边。医生一手扶患者腹部,另一手扶患者腰部。先使患者腰部极度前屈,在患者放松的情况下,医生一手改放在患者胸部,另一手向前推按患者腰部,两手协调用力,使患者腰部迅速后伸以恢复腰部后伸功能。

    (三)伸转屈法:先使关节极度伸直,再突然使该关节极度屈曲。本法用于治疗关节屈曲功能受限。如治疗患者腰部前屈功能受限时,使患者站立,医生站于患者身后,用身体的右侧顶住患者身后,右手置于患者腹部,左手置于患者肩部。当患者放松后,医生用右手虚掌扣打患者小腹部,右肩撞击患者背部,同时左手推按患者背部正中。以上3个动作同时进行,使患者腰部迅速前屈,用以治疗腰部前屈功能受限。
    整复类手法

    -按法
    -拔伸法
    -牵拉法
    -扳法

    1 按法

    (1)普通按法:以掌着力于一定部位,垂直向下按压。本法多与其他手法结合应用,如与揉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揉;与摩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摩。

    (2)背部按法:以两掌重叠置于背部正中,先嘱患者用力吸气,再嘱患者用力呼气,医生双手也随之向下按压,至呼气末,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交叉分压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患者的右侧,右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右侧(靠近脊柱),左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左侧(略远离脊柱),两手交叉,待患者呼气末,分别向外下方瞬间用力(左手之力大于右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4)按动脉法:以拇指或掌按于人体大动脉干上并持续一段时间,至肢体远端有凉感,或麻木感,或蚁走感,或有邪气下行感时,将拇指或掌轻轻抬起,使热气传至肢体远端。

    2 拔伸法

    (一)颈部拔伸法

    ①颈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侧后方,腹部顶住患者的背部,用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下颌,反复用力,缓慢向后上方拔伸患者颈部。

    ②颈部仰卧位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另一手置于患者下颌处,两手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③颈部端提法:患者坐于低凳上,两腿向前伸直,两手置于大腿上。医生站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托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先缓慢向上拔伸,并维持一定牵引力,待患者颈部相对放松时,瞬间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二)腰部拔伸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肩部。医生双手托住患者的两个踝关节。医生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患者的腰部。

    (三)肩部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患侧的前方,双手握住患者腕部(患者手掌朝里),逐渐向上拔伸患肢。拔伸过程中,也可瞬间加大拔伸的力量。

    (四)手指拔伸法

    医生一手拿住患者的腕部,另一手手握空拳,拇指盖于拳眼,食中两指夹住患者的指端,然后迅速地拔伸,并能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

    (五)膝关节拔伸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握患肢足部。先使患侧膝关节屈曲,然后迅速拔伸,使患膝伸直。如此反复进行数次。

    3 牵拉法

    牵拉法是使肌肉或神经根受牵拉的方法。如使颈部极度屈曲牵拉颈肩部肌肉;使膝、髋关节极度屈曲对腰背肌进行牵拉;肩关节上举、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可牵拉臂丛,分解颈部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踝关节极度背伸、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曲,可牵拉坐骨神经,分解腰部神经根与椎间盘的粘连;患者俯卧,将患者膝关节极度屈曲,以牵拉股神经及股四头肌。

    4 扳法

    (1)颈部扳法

    ①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右后方,用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先使患者头部前屈至要扳动椎骨的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头向左侧屈、面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医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颌,待患者放松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亦可用肘夹住患者下颌做此扳法。

    ②颈部侧扳法:以头向右侧屈受限为例。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肘压患者的左肩,右手从患者头后钩住患者的颈部,左手置于患者头侧(左耳上方)。先使患者头右侧屈至最大限度,然后瞬间用力,加大侧屈(5~10),随即松手。

    ③颈部仰卧位?/ca>
    参考资料:http://www.cintcm.com/lanmu/zhenjiu_jingluo/zhenjiu_tuinaanmou/tuinaanmou_zmlu.htm

推拿理解为中医外科吗

耳鸣脑鸣头部按摩管用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