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胃里面有酸水反酸,应该还是有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现象,反流性食管炎有可能会导致梅核气,慢性咽喉炎,需要注意检查是否存在咽易入感,最好是通过味精检查进行确诊。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注意不能吸烟,喝酒。和胃反酸之间有直接关系。
梅核气,不是扁桃体炎。
梅核气,是中医的病证名称,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中医肝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精神疾病时均可见此病证。
现代医学称为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说简单一点,就是咽部本身没啥事,但你总觉得有点事儿。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与咽部的神经丛过度兴奋有关,一类因素来自于颈胸椎的失稳态,造成以左右胸锁乳突肌、前右后斜角肌力学平衡破坏,肌张力过强,刺激颈侧诸多神经。另一类因素来自于胃食道反流,有不少这样的患者有隐匿性胃食道返流病,胃里酸性物质返流刺激食道粘膜,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进一步导致共同控制的咽部气道粘膜兴奋,分泌物增多,引发症状。
所以,治疗上,一方面抑酸(就是中医的舒肝利胆清热降逆),另一方面调整颈肩肌力的平衡。
我的根本意思是,不用吃药,即可明显改善症状。
试试中医针灸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这两个疾病:
综上述!梅核气不是扁桃体炎,它们之间不是对等关系。梅核气中医病症名,扁桃体炎是一个西医疾病名。梅核气是一种心理及精神因素影响大,检查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扁桃体是扁桃体化脓性炎症。梅核气症状和扁桃体症状也不一样。它们治疗也不同,梅核气治疗是以心理疏导及中医调理为主,扁桃体炎治疗是足量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不是的。梅核气,是指咽喉中异物感,咯之不下,不妨碍饮食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因肝郁气滞,痰气互结所致。应与慢喉痹,咽喉及食道肿瘤相鉴别。西医称为咽神经官能症。
慢性咽炎并非是一般想像的化脓性细菌感染,而是由于慢性剌激或者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咽总的粘膜变性,肥厚,失去原来的粘膜的功能,如粘液腺分泌减少,可能会引起咽部的异物感,灼热感等症状。中医称为梅核气,是按症状来命名的。咽部似有“梅核”样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而西医称为慢性咽炎则是按咽部组织的粘膜症变命名的。 无论是慢性咽炎也罢,梅核气也罢,两者的诊断必须在排除其它的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才能下这个诊断。 两个医院的诊断都一致,大致可以认定你的咽部的症状很可能还是慢性咽炎,准确的说应该叫做咽部异感症。烟戒了,去掉了慢性剌激,无疑对你的症情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我也同意西医医生的看法,无需特殊治疗,可以吃一些利咽的中药减轻症状,时间长了症状就会消除的。
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建议使用足量抗生素彻底治疗,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平时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是咽喉炎。
不是,是咽炎。
“歇斯底里球”也叫梅核气
梅核气
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如梅核阻于喉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证。多发生于女性。相当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或癔球。梅核气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肝郁脾滞,津液不得输布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患者自觉咽喉中有异物感,无疼痛,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碍饮食,时轻时重,伴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纳呆,困倦,消瘦,妇女月经不调,舌暗,脉弦。治宜疏肝解郁,消痰散结,方用半夏厚朴汤、逍遥散等。
====
咽部异物感是由于某些局部的和全身的因素,或精神因素引起的病症。本病也叫癔球症、咽球综合征、咽喉神经官能症等,中医也叫梅核气。病人多数为中年人,女性更为多见。本病异常感觉是多种多样的,咽喉异物感、肿胀感、压迫感、堵塞感、干燥感、浮球感等,咳又咳不出,咽又咽不下去,症状时好时坏、时轻时重。这些症状,在咽唾液时更明显,而咽食物无影响;在精神紧张、劳累过度时加重,而心情愉快时往往减轻或消失。产生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咽部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大门,常受各种灰尘、不良气体等刺激。咽喉又有丰富的神经,如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三叉神经、交感神经等。很多的神经末梢交织成网,构成神经丛。这些神经丛和食管、胃、肠、气管等远处器官相连。当这些器官发生了疾病,如胃溃疡、肠炎、气管炎等,都会产生梅核气的症状。二是咽喉邻近器官疾病的影响,如扁桃体肥大、茎突过长或有肿瘤、鼻炎与鼻窦炎分泌物的刺激、颈椎骨质增生、牙周病等。这些疾病也会间接引起咽喉异物感。三是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功能障碍、植物神经失调、消化功能障碍等,也可产生咽喉异物感。再是精神因素,也就是没有器质性的病变,而是由于心理因素产生的。
====
黑龙江省林甸县教师徐某,总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堵塞着,课上、
课下老是咽吐沫。多次拍x线片和做腔镜检查,也没发现任何占位性
病变。后来到大庆市第一医院看中医科,接诊医生李俊松告诉他,这
种病中医叫“梅核气”,现代医学称“咽喉异感症”。李医生开出加
味半夏厚朴汤15剂。结果喝了不到一星期的汤药,徐老师的咽喉就变
得顺畅起来,讲课的声音也响亮了许多。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描述说:“胸满,心下坚,咽中贴贴
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宋代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
说:“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间,或塞
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每发欲绝,逆害饮食。”“
梅核气”的主要特点是咽喉、胸膜间有异物感。李俊松医生在临床中
共收治此证患者上百例,除咽喉异物感外,伴有其他症状及体征的占
82.4%,其中以胃病、嗳气、反酸为最多见,其次分别为慢性咽喉炎、
血脉不和、心血管病和骨病变等。
李俊松医生开出的方药是:姜半夏、赤茯苓、厚朴、紫苏叶各10
克,吴茱萸、黄连各5克,生姜、大枣若干。患者服用这一加味半夏
厚朴汤后,病情不同,疗效亦不一样。伴有肠胃不调者,疗效最佳,
单纯型“梅核气”患者则疗效一般。
李医生提醒说,用加味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一定要辨证
求因,排除癌症等器质性疾病。曾有医院检查咽喉异感症患者305例,
发现其中3例是癌症。故医治该病时,首先要辨别是否为癌症或局部
病变。若是胃肠病引起或兼胃肠病者,可用加味半夏厚朴汤治之。
穆药师提醒你:
1.几个小偏方:
方1
【组成】绿茶、月季花、玫瑰各3 克,桔梗、山萸肉各6 克。
【用法】研为细末,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气滞血瘀之梅核气。
方2
【组成】绿萼梅、绿茶、合欢花各3 克,枸杞子5 克。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梅核气。
方3
【组成】生蜂蜜20 克,鸡蛋1 个,香油数滴。
【用法】鸡蛋打入碗中搅匀,沸水冲熟,调入蜂蜜及香油,顿服,1 日2次,早晚空腹服。
【主治】梅核气,肺胃虚火,口咽干燥,时轻时重,以及慢性咽炎。
2.其它方法: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
1.以咽内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但不碍饮食。症状的轻重与情志的变化有关。
2.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属正常,无任何有关的阳性体征。
3.本病需与虚火喉痹,咽喉及食道肿物相鉴别。虚火喉痹觉有异物刺痛感,并觉咽喉干燥,常有发出“吭喀”声音的动作,症状与情志变化关系不大;检查时可见咽喉粘膜呈微暗红色,喉底有淋巴滤泡增生。咽喉及食道肿瘤,吞咽困难,有碍饮食,肉眼检查或X光钡剂透视可发现肿瘤。
--------------------------------------------------------------------------------
梅核气的辨证分析
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若为情志所伤,肝失调达,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为病。由于肝气郁结,患者常精神抑郁,多虑多疑,并觉胸闷胁胀,心烦郁怒,暖气,喜太息。脾虚痰聚者,则喉中痰多,肢倦纳呆,脘腹胀满。总的治疗方法是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
梅核气的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型
【证见】 咽喉内有异物感,或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甚则感到窒闷难忍,但不碍饮食。患者常精神抑郁,多虑多疑,并觉胸闷胁胀,善太息,郁怒,嗳气。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
1.主方半夏厚朴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香附12克,紫苏12克,白芍15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生姜3片。水煎服。
胸胁苦闷者,加柴胡12克、薤白15克。口干,舌质偏红者,加夏枯草12克、杭菊10克。
2.中成药
(1)逍遥丸,口服,大蜜丸每次2丸,水蜜丸每次10~15克,每日1—2次;水泛丸每次8~10丸,每日1。3次。
(2)丹栀逍遥丸,每次6—8片,每日2次。
脾虚痰聚型
【证见】 咽喉内异物感,常觉痰多难咯。或有咳嗽痰白,肢倦,纳呆,脘腹胀满。舌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 健脾理气化痰。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茯苓15克,神曲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
若痰黄舌红者,加黄芩12克、薄荷6克(后下)。心烦者,加合欢花10克、素馨花10克。
2.中成药
(1)四君子丸(冲剂、液、袋泡剂),口服,水泛丸每次3—6克,冲剂每次15克,袋泡剂每次1~2袋,每日3次;合剂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
(2)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3)香砂养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
梅核气的外治法
用冰硼散、冰麝散慢慢咽服,每次0.5克,每日6~7次。
--------------------------------------------------------------------------------
梅核气的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毫针刺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并令患者作吞咽动作,至异物感消失为止。
(2)取合谷、内关、太冲、丰隆等穴,中等刺激,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
2.饮食疗法
(1)合欢花蒸猪肝:合欢花(干品)10~12克,放碟中,加清水少许,泡浸4—6小时,再将猪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盐少许调味,隔水蒸熟,食猪肝。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于品)6-10克,放茶盅内,冲人沸水,加盖煽片刻,代茶饮。
(3)葱煮柚皮:鲜柚皮1个,在炭火上将外层黄棕色烧焦,刮去表层,然后放人清水中泡浸1日,使其苦味析出。再切块加水煮,将熟时以葱两棵切碎加入,用油、盐调味,佐膳。
3.咽喉部导引法
(1)不拘行立坐卧,随时闭目静心,待神调气定后,即行叩齿36次,再以舌上下左右搅动,待津液满口时进行鼓漱,然后如咽硬物状,将咽津吞下。
(2)静坐,以舌托上腭,凝神该处有一股凉水流下,待将满口时,吞下。
4.预防调护
(1)细心开导,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
(2)少食煎炒炙焯辛辣食物。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或用咽喉部的导引法进行锻炼。
参考资料:医康网
导读:目前 社会 中的部分人群,出现了“上热下寒、外实内虚”的体质,这种体质容易出现嗓子部位的不舒服,大部分表现为上火的症状,西医往往诊断为慢性咽炎,但部分治疗效果并不好,乃是因为出现了误诊。本章节中,周医生带你认识一种容易与慢性咽炎混淆的疾病,即梅核气。
当你的咽喉部位,或者说嗓子出现问题时,医生的第一诊断,基本都是咽炎,若是症状出现了一段时间,医生就告诉你是慢性咽炎。曾经我就遇到一位年轻女性,长期嗓子部位不舒服,感觉有东西在那里堵着,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时不时地要清清嗓子,非常的难受,慢性咽炎的药物吃了很多,却没有效果。这个病人后来到我这里,诊断为梅核气,吃汤药2周左右症状就好了,原因为何?因为患者只有诊断明确,才是对症下药。
慢性咽炎与梅核气,都会出现咽喉部位的不舒服,时不时地想清嗓子,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梅核气的典型症状是咽喉部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是喉镜检查咽喉部却没有问题,或者说问题比较轻。慢性咽炎的喉镜检查,可以见到咽喉部位的炎症,但主观难受程度不是特别严重。
总结来看,慢性咽炎是咽喉部有问题, 梅核气 咽喉部位却没有问题,而是一种异常的感觉,故而带有一个“气”字。
梅核气,是咽喉部位的一种异常感觉,这种异常感觉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如果你找到西医医生看这个病,他会告诉你这是 神经官能症 ,需要自我调节,然后给你开一些营养调节神经的药物。梅核气,从中医的角度讲,是人体胃之经络运行出现了问题,导致的异常感觉,属于胃经病变。
梅核气属于 胃经 病变,同时还涉及心包经功能障碍, 胃经+心包经 功能失常,是本病的内在病理变化。此类病人,往往会有胃部的基础病变,或者有饮食不节制的诱发因素,造成患者 胃之经络 运行失常,同时心包经本虚,胃经与心包经交联之后,导致二者交汇的咽喉部位出现异常感觉,即梅核气。
治疗梅核气,中医的特效方剂是半夏厚朴汤,其通过化痰散结、降逆解郁,从而达到治疗梅核气的目的。但是在临床运用中,我们发现半夏厚朴汤 时而有效、时而无效 ,治愈率没有古代医案中的效果好,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周医生 创新中医 理论看,心包与胃相通,而梅核气恰恰是心包经与胃经的交联疾病,因此治疗梅核气,只从胃经入手,而不顾及心包经,效果就会打折扣,或者说无效。从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古今效果差异,也反映出现代人群的 心包经功能异常率 是比较高的,这可能与生活、工作压力大有关。
梅核气,不但是胃经和心包经的经络病变,也提示我们心包经的功能异常,此时如果不注意调养身体,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心包经功能进一步异常,就会出现大脑疾病,如老年痴呆、中风、帕金森等后续疾病。因此,梅核气既是一种疾病,也是一个人体大脑可能疾病的提示音。
关于梅核气,以及其治疗用药,关键之处就在于顾及心包经,你明白了吗?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梅核气是中医学病名,临床症状以 咽部不适,异物感明显,好似乌梅核堵塞咽喉,咳不出,咽不下为主要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可由多种疾病导致,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 植物神经紊乱引发的癔病性咽喉球症,这种病状女性多见,且咽喉部没有器质性损害。常常反复发作,可听到病人不断的清嗓子或者揉搓咽喉,可伴有越想越加重的表现,以及焦虑,失眠等精神症状,使患者饱受折磨。 接下来,我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解答 梅核气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中医学如何看待“梅核气”
⑴梅核气的病证总结
梅核气是中医学名词,病因病机方面,历代中医师均有所阐述。最早提出病证表现的是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 ,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说:“ 女性咽喉中自觉有一块烤熟的肉堵在那里 ”,并认为病机是气滞痰阻,提供了理气化痰的方剂进行治疗。
唐代医家孙思邈对梅核气的症状进行深入的描述,他说:患者自觉 咽喉部位如贴有一块肉,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伴有胸闷胃堵等气滞表现。
至宋代以后,确立了 “梅核气”的病名,提出本病与肝脾不合,气滞痰阻有关, 如宋代的朱肱说:“ 梅核气如梅核絮样,咯不出,咽不下 ”,并形成了以肝,脾二脏失调,肝气郁结,脾虚生痰为主要发病机理,至今,梅核气的治则治法依然是根据古代医家总结的治疗方案。
⑵根据上述中医经验,发病原因总结为两个方面 :
① 情绪不畅,生气恼怒,思虑过度,或对生活不满,或对自己要求过高,导致气机不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就怕生气,情绪不畅必然肝气郁结,气郁就不通,思虑过度就会气结,气结脾胃升降失调,不能运化水湿,湿聚成痰 ,痰和气滞结滞于咽喉,就会出现咽喉异物感或不适。
② 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嗜食辛辣,或过食生冷,损伤 脾胃,脾胃主运化水湿,水湿不化,湿聚成痰,加之有气滞不畅的原因,气携带痰堵塞于咽喉,引发本病。注意中医讲的痰为脾虚之痰,与肺部咳痰无关,脾虚生痰属无形之痰。
综上所述,梅核气的发病原因与 饮食,情绪等因素有关,涉及到的脏腑以肝,脾,胃,为主,发病机理主要是气滞和痰阻。
二.梅核气的临床表现
①自觉咽喉部位有物堵塞,咳不出,咽不下,患者常“清嗓子”或者揉搓咽喉,可缓解一时,多在情绪波动后加重,多伴有胸闷气短,嗳气打嗝,舌淡苔腻,脉弦等肝气郁结,脾虚痰湿的表现,病情多反复发作。
②女性多见,可伴有一定的精神症状,如焦虑,多疑,抑郁,失眠等。
③排除咽喉部位器质性病变,无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咽喉红肿表现,无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无咽喉部位肿瘤占位,个别患者可伴有慢性咽喉炎。
如上述情况存在,就符合梅核气的诊断。
三.梅核气的中医学治疗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以肝气郁结为主要表现,可采取疏肝理气方法;以脾虚生痰为主要表现,可采取健脾化痰法:因气滞导致血瘀者,可采取活血行气法;以脾虚及肾者,可采取引火归元法。
四.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梅核气可有多种疾病导致,多是植物神经紊乱所造成,个别患者存在器质性病变,需要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再采取针对性治疗。
请注意,梅核气多由以下疾病导致:
①胃食管反流病:由于食管下方括约肌失调,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刺激到咽喉,可引发梅核气症状,多伴有烧心,反酸,打嗝,平卧,弯腰时加重,可通过消化科明确诊断。
②慢性咽喉炎: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咽喉炎,可引发梅核气症状,表现为慢性咽喉不适,咽部红,异物感明显,经耳鼻喉科检查可见淋巴滤泡增殖,并明确诊断。
③植物神经紊乱,也叫“咽喉球”。临床上,这种原因最常见,排除上述器质性病变之外,就可以诊断为神经紊乱造成的梅核气。
表现为:女性多见,情绪不畅时症状加重,多伴有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恐惧,多疑等症状,有人总觉得咽喉长东西了,其实咽喉无占位,经过转移注意力可好转。重度精神紊乱,可由精神科明确诊断。
总结:梅核气是中医固有名词,中医认为,梅核气多有情绪不畅,饮食不节引发,导致肝脾不和,气滞痰阻,出现咽喉如有梅核堵塞,咳不出,咽不下,多伴随心情压抑,焦虑失眠,胸闷气短,叹气乏力,恐惧多疑等肝气郁结表现。临床上,需要排除相关器质性病变,例如胃食管反流,咽喉炎,如伴有这类疾病,可同时采取治疗方法,以便快速痊愈。
此外,本病多和神经官能症有关,要放松心态,多运动,不与生活作对,不和自己过不去,唱歌跳舞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相信,很快就可以痊愈。
最后,希望我们回答对您有帮助!
梅核气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最主要的症状表现是: 自觉咽喉不爽,似有梅核(好像有个团块样东西堵着);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想吐吐不出来,想咽又咽不下去);对饮食没有明显的影响,也没有明显疼痛的感觉,常随情绪起伏(临床多伴见胸胁不舒、嗳气等症状),以中年女性多见。但临床检验和影像学等客观检査并没有提示明显的病变。常常又病情缠绵,反复发作。
中医内科将其归为郁证,历代医家对其症状有较多形象的描述,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灸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千金要方》曰:“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赤水玄珠》卷三:“生生子曰: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历代医家认为 痰气互结是形成梅核气最主要的病因病机 ,所以治疗上多认为 半夏厚朴汤是治疗梅核气的专设之方剂 ,方中半夏、厚朴降逆解郁、下气化痰,茯苓化痰消肿,生姜固护中焦,以气味辛香之紫苏,调气以散郁。不过后世治疗也有拓展,如《丹溪心法》当中使用越鞠丸治疗梅核气,《医学集解》当中使用清音汤治疗等等。
西医对梅核气并没有统一的命名,常称之为咽喉部壅塞感或咽喉神经症等,一般认为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表现。目前西医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消除精神紧张因素并酌情使用镇静剂及抗抑郁药。
梅核气现在临床的发病率非常高,患者往往心情十分紧张,甚至有的怀疑自己咽喉或食道长了肿瘤。 实际上,在现有医学条件下,排除器质性病变,诊断梅核气还是比较容易的,治疗上中医根据具体症状辨证论治往往取得良好效果,不必过于担心。 需要注意的是,梅核气的发病与当今 社会 人们压力大、工作忙碌密切相关。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心胸宽广的性格,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其发病。
文:中日友好医院男科王浩浩硕士研究生王传航教授
梅核气,是指咽喉中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饮食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因肝郁气滞,痰气互结所致。应与慢喉痹,咽喉及食道肿瘤相鉴别。西医称为咽神经官能症。(辨证论治)分三型:1,肝郁气滞,症状:咽中如梅核阻塞,多发于郁怒之后,时上时下,时有时无,吞咽无妨,伴胸满气闷,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数。2,气郁痰结,症状:咽干,咽中如有物作梗,持续不断,时轻时重,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脘胀满,嗳气。舌质红,脉弦滑。3,肝胃不和,症状:咽喉梗阻感,自胃脘向上阻于喉间,胃脘胀满,嗳气吞酸,胃纳不佳,大便不畅。舌苔薄粘,脉滑。
咽部异物感首先还是要去耳鼻喉科就诊,排除原发性病变,中医称这种为梅核气,是慢性咽炎的一种表现。在我接触的病人中,有部分患者其实是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过久,颈肩部软组织紧张,颈椎的小关节错位,特别是第三节颈椎,错位后压迫了在此发出的神经,使得颈肌痉挛,颈肌和喉肌出现无菌性炎症,喉肌受到炎症影响充血水肿,因此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像吃刺激性食物或者说话太久 熬夜等都会加重症状,就会出现喉部异物感,咳之不出又吞不下的感觉,喉肌发炎还会引起干呕的反应。这种患者基本上用手法复位后,炎症的源头清除了症状也会消失,恢复正常。
您好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