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艾灸肝的功效

时间: 阅读:1620
艾灸肝的功效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百薇

百薇

2025-09-11 18:57:32

艾灸肝功效养血柔肝、疏肝理气。肝比较重要,肝主血,肝脏有问题容易出现血虚,艾灸能够养血柔肝,主要用于肝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等。肝主气,肝脏有问题,还容易出现肝气不舒,临床表现脘腹胀满、嗳气、善太息,艾灸肝能够改善这种现象。艾灸肝可以艾灸肝腧、太冲等穴位。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远志
    回复
    2024-03-02 15:15:46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4-03-02 15:15:46

    疏肝理气,灸除焦虑症

    针对疾病:焦虑症。

    艾灸取穴:膻中、肝俞、阳陵泉、内关、太冲、涌泉穴。


    艾灸工具:单眼艾灸盒、双眼艾灸盒、四眼艾灸盒;冬天治疗可以选择艾灸罐。

    治疗方法:

    (1)采用手持艾条灸或艾灸盒灸,百会采用隔姜灸,姜片上置艾炷3~5壮。每个穴位灸10分钟,长期坚持。

    (2)刮痧背部腧穴,沿大椎开始到长强结束。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人往往容易生病。我这里就有一位患有十几年焦虑症的患者,她发病时总是心里发急、发紧,静不下心来,同时还有心肌缺血、心动过速、失眠、口苦、咽干等症状,人很瘦,体质很差。


    她曾经看过中医,医生讲她是阴虚阳亢、肝郁气滞。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我的文章,由于她看过的一些书籍上说“临床施艾灸一般以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所以想请教我像她这样的焦虑症患者可不可以尝试艾灸治疗。

    我看了她的留言后,对她进行了回复。

    在我从医期间,也曾通过艾灸疗法无意中治疗了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功能性或心理障碍。 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身体各系统并无疾病,也没有任何危险性,不会危及生命。

    而艾灸是一种身体自调的治疗方法,我们用艾灸的方式调整我们身体的阴阳平衡。也就是说,如果阴虚阳亢、肝郁气滞,用艾灸可以疏肝理气,使人体阴阳平衡。

    如果想试试,那么就可以勇敢地参与进来。多数焦虑症患者会有很多猜忌,怕这怕那,不过艾灸是我们百姓可以参与治疗的最好方法之一,它不会对人体产生大的伤害,如果你感觉不适,可以随时停下来,观察疗效。

    一个参与艾灸治疗胃肠疾病的网友告诉我,她在用艾灸治疗胃肠疾病时,无意中发现她的焦虑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们现在参与艾灸治疗的有很多人,每天点击我博客的就有四五千人,还有大部分人仍在观望。

    艾灸治疗是一种体验治疗,如果不亲自尝试,那么永远不会知道艾灸的疗效有多么好。

    在艾灸治疗焦虑症时可以选择百会、膻中、肝俞、阳陵泉、内关、太冲、涌泉穴。

    百会穴的部位因为有头发而不能用艾灸盒或艾条悬灸,很容易烧掉头发,你可以用隔姜灸的方法。切一元钱硬币厚的姜片2~3片,上面用牙签扎上眼。姜片上放置大拇指肚大小的艾炷一壮,点燃,分散头发,放在百会穴处,每次放置3~5壮。


    膻中、肝俞、阳陵泉、内关、太冲可以用单眼艾灸盒艾灸,每穴艾灸10分钟,也可以手持艾条艾灸。用艾灸盒可以多处艾灸,比较省力。除艾灸外,还可以在背部腧穴刮痧,沿大椎开始到长强结束,在刮痧的同时不仅仅要刮到督脉,最主要背部腧穴都要刮到。背部腧穴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的一些穴位。

    在艾灸治疗的同时还要调整好心态,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就是这个道理。

    焦虑症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放松、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保证充足睡眠也是减轻焦虑的一剂良方。以上这些都非常重要。因为用艾灸治疗焦虑症只是个辅助治疗方式,而自己的调整和坚持治疗才最为重要。

    所以有时候,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我还是提倡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这样多管齐下,一定可以完全治愈。

  • 紫苏
    回复
    2024-03-02 15:15:46

    近来有人研究用灸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过3个月灸治后,SGPT下降十分明显,血清白蛋白升高显著。

    在免疫学方面,应用Abott药盒测定患者表面抗原,转阴率与抗-Hbe转阳率,分别为54%与22%,均明显高于国内外报道的自然转阴率20%与转阳率6%,由此可见灸与不灸差别显著的。

    笔者50多年来经常使用灸法,治愈了很多疑难大病,尤其对乙型肝炎疗效更佳。但宜用直接灸法。

    灸法处方 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常以正气虚弱为本,邪实为标。在治则上,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本病主病在肝,而累及脾肾,久则肝脾肾三脏皆病,必须以此选方遗药。用灸法治疗,则比较简单,概括性强,虽然其病因病机复杂,而灸法是以强健身体、高速免疫功能为主,所以症型不必严格区别,症状不必细分,也不必针对某种生化指标,只要选用主穴就可以统治诸疾。能使脾胃健壮,增加营养,调整免疫,抵抗病毒,自能消除症状,促进肝细胸及肝功能的恢复。

    明代医家龚居中说:“火有拔山之力,苦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灸法祛病之功? ? ? ? ?为了便于配方,也按临床病型列举主要穴位,以供参考,随症加减,可以灵活运用。

    1,

    湿热困脾型:初感此病,其病因多为湿热之邪犯肝困脾,症见寒热口苦、黄疸、恶心、呕吐、舌胖大、苔厚腻、食欲减退、小便黄、腹胀胁痛、四肢倦怠,脉弦数等,本型相当于急性乙型肝炎。

    处方:

    主穴:肝俞、阳陵泉(化脓灸)

    配穴:大椎、中脘、阴陵泉(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为肝脏的背俞穴。在经穴上,它与肝脏有经气直接输注关系。主治一切肝病,是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穴位。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大、黄疸、胁痛等症。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合治内腑,为五俞穴之一;筋会于阳陵,是八会穴之一,为下肢主要穴位。肝与胆相表里,有疏肝清胆、泄热利湿、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急性性肝炎、黄疸、胆囊炎等。可以改善肝功能。

    大椎:是督脉经之要穴,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手足六阳之会主管全身附气,称为阳脉之海,通阳解表,清脑宁神,为全身强壮穴。主治呼吸、神经、血液系统诸病。有主寒热,消黄疸、提精神治疲乏之效。

    中脘:适在胃上,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效。主治肝炎、腹胀、呕吐、溺赤、食欲缺乏、胁下痛、泄泻、目黄振寒等。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属水。有化湿利尿,健脾胃,理肝肾之功效。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2, 脾胃虚弱型:肝邪克伐脾胃日久,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造成脾胃两虚,不能摄取饮食精微以濡养全身,则见发干形瘦,精神萎靡,眩晕,食欲缺乏,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周身无力,肢体酸困或水湿不化,形成水肿,腹水,脉弦缓等。本型相当于慢性乙型肝炎,人以水谷为本,治以健脾益胃为主。

    处方:

    主穴:肝俞、脾俞、足三里(化脓灸)

    配穴:中脘、阴陵泉、三阴交(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中脘、阴陵泉:见上。

    脾俞: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主四肢、肌肉;胃司受纳主宰中焦,皆为仓禀之官。有调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

    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缺乏食欲、泄泻、各种肝炎,肝脾大、黄疸、乏力、四肢沉重,腹胀,水膨,积聚,胁下满等。

    足三里:属胃经合

    穴,脾与胃相表里,主消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共为后天之本。古人有“劂阴不治,求之阳明”,“补土所以敌木,治本可以治标”,“知肝之病,当先实脾”。这些都是治肝先治脾的主导思想,强调补脾之目的在于防止肝木偏亢,乘伐脾土,所以培土敌木,以此制彼是高明治法。

    本穴有养生保健,社病延年,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补益肾气,调整免疫的作用。主治一切消化系统,心腹胀满,水膨等。治疗范围极广,可以概括全身各系统的疾病。

    三阴交:穴在内踝尖直上3寸处,当胫骨后缘,属脾经,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之作用。主治心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缺乏,小便不利等。

    3,肝气郁结型:肝气不能条达则郁结,郁结则气逆,症见嗳气胀满,厌食,呕吐,大便飧泄,胸胁不舒,情绪激动,善感易怒,抑郁不乐,多梦少寐,脉象弦或见涩象。本型以疏肝解郁为主。

    处方:

    主穴:肝俞、阳陵泉(化脓灸)

    配穴:中脘、太冲、期门、膻中(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阳陵泉、中脘见上。

    太冲:是肝经原穴,与手上合谷穴共称为四关。有疏理肝气,平肝熄风,调血通经的作用。主治:“五脏之有疾也,也取十二原也。”主治肝脏疾病。能治肝气横溢、胸胁痛、肝炎、高血压、眩晕、烦躁易怒等。

    期门:属肝经最后一穴,是肝之募穴。有疏肝利气,消积化瘀,活血通经的作用。主治肝炎,肝大,胆囊炎,胸腹胁胀,肋间神经痛等。

    膻中:是全身之气会聚之处。有调气降逆,宽胸利膈,通乳止咳的作用。主治气逆,胸痛,咳嗽,肝气郁结等。

    4,肝肾阴虚型:肝病日久必累及肾,肝肾同源,两者具见虚象。症见阴虚内热,头晕,目干,耳鸣,胁下引痛,心悸,烦躁,口干,舌绛红,五心烦热,遗精,失眠,盗汗,脉象弦细无力等。可见于各型肝炎,尤其慢性活动性肝炎,长期应用激素造成肝肾阴虚者,以滋事补肝肾为主。

    处方:

    主穴:肝俞、肾俞、足三里(化脓灸)

    配穴:关元、太溪(非化脓灸)

    穴解:

    肝俞、足三里、见上。

    肾俞:在背部第二、三腰椎之间旁开1.5寸,是肾脏的背俞穴。肾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藏精与志,通于脑,肾主水,主一

    身之元气。有滋补肝肾,益精填髓,调理肾气,调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主治肾炎,水肿;用激素的副作用;肝肾阴虚,腰痛等。

    太溪:是肾经五俞穴之土穴、原穴。有益肾清热、滋阴降火、培补肾气,强腰膝之作用。主治肾炎、泌尿生殖系统病及阴虚火旺、溺黄,渴不欲饮,虚火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的口头禅就是,只要你尝试就会有收获,病治有缘人。有的人艾灸几天,每天艾灸半小时就断然说艾灸没有效果。要知道,艾灸因人而异,你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别人身体底子好,得病半小时艾灸有效,你的身体底子差,得病一天艾灸2-3个小时,你不一定觉得有效果,所以治疗治病,因人而异而不是全篇一律。只要你自己觉得大火力艾灸,适合你,那么你就可以大火力艾灸,长时间艾灸,这样才会驱寒邪、扶正气。

    艾灸需要坚持,是反坚持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有了很好的效果。?

    ?

  • 景天
    回复
    2024-03-02 14:14:36

    艾灸在祖国医学中很常见。很多人不愿意吃药和打针,而是通过艾灸来改善自己的疼痛。当然,艾灸并不适合每个人。很多人问肝肾阴虚是否可以艾灸?由于艾灸是热敷的,可以慢慢改善肝肾阴虚的问题,平衡体内的阴阳。因此,有肝肾阴虚问题的朋友可以选择艾灸治疗。

    什么是艾灸

    艾灸是一种在中国的针灸疗法,是使用艾灸材料制成的艾灸刺激身体表面点或身体的特定部位,并增强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障碍通过刺激气体的活动,从而实现预防的效果。艾灸是一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治疗方法。艾灸的使用来自于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的时代,时间也是在石器时代。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由于其作用机理与针灸治疗相似,且与针灸有互补的治疗作用,通常是针灸,所以被称为针灸。在现代人的说法中,艾灸,大多数时候只是指针疗法,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

    什么是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是指虚热内扰,以背痛、头晕、耳鸣、夜间排尿等为主要表现的热证。本病症多因长期患病和损伤,或热疗邪耗肝阴肾阴,或先天原因,肾阴虚肝阴虚,形成肝肾阴虚。这是一种许多疾病发展到后期的综合症。肝肾阴虚常表现为眼干、乏力、肢体麻木、胁痛、腰膝痛、夜间排尿、耳鸣、不孕等。肝肾阴虚的症状有:头晕、头昏眼花、头晕或失明,牙齿动摇和脱发,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和多梦,午后潮热、红色的汗,容易疲劳、四肢麻木、肌腱、抽搐、黑肤色,头发是没有光泽的,全身疼痛,身体瘦弱,喉咙干,失眠,腰部和膝关节疼痛,,舌头发红有苔藓等。

    艾灸调理肝肾阴虚

    肝的背俞穴是养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因为它是由肝背积聚的肝气形成的;脚背上的太冲穴被称为储存肝脏和生命能量的仓库。用艾灸刺激这个穴位,有助于调动肝脏的活力,从而滋养肝脏。养肾的穴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约3英寸高。这个穴位不仅能温暖肾脏,还能止痛。位于腹部中部的脐中心的神阙穴,具有补肾温阳的良好功效。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5英寸(2指平宽度),可温养;合谷穴位于老虎嘴的后部。在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左手和右手有一个洞。能镇静安神,通经血液循环,调节气机,止痛。

艾灸仓的好处与功效

艾灸肝俞的作用和功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