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申脉穴的功效有祛寒、止痛、补气、促进血液循环,可以治疗和缓解失眠、头痛、头晕、腰腿酸痛、关节痛等症状。申脉穴理疗方式包括按摩以及针灸,经常按摩有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是有禁忌的,按摩时不可以太过用力,也不能单纯只按摩一个穴位,这样起不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失眠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即: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想要解决就要从根本入手
不知道有没有人这这困扰:明明想八九点再起的,却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醒了,而且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时间走过,白天又拖着因为睡眠不足而倍感疲惫的身躯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很多人觉得失眠就是简单的睡不着觉,但其实很多人对失眠都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要知道早醒也是失眠的症状之一,而且早醒的人的痛苦程度并不亚于睡不着觉的人
早醒会使人的正常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第二天就会感到疲惫乏力、心烦意乱、容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等。
终点失眠
终点失眠是现代人失眠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或者患有高血压、抑郁症之类的患者多患有这类失眠,基本发生于后半夜,入睡的时候几乎没什么障碍,但是后半夜经常性早醒,而且再也睡不着了就
患有终点失眠的人,因为长时间的睡眠时间不足,会造成白天的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容
{!-- PGC_COLUMN --}
易暴怒烦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一些身体机能出现问题,像耳鸣手抖、健忘、情绪低迷、容易患抑郁、以及神经衰弱
在中医上认为,终点失眠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心肾不交,心火上亢,水火无法相济,导致人心烦意乱,无法安然入睡,这种失眠类型仅仅靠服用安眠药物是没什么作用的,所以建议大家采用穴位疗法——即按揉申脉穴
申脉穴
申脉穴别名叫做阳晓穴,位于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我们按摩的时候,将两手的大拇指分别按住双侧申脉穴,然后用点力度,按揉5~10分钟。保持在每天睡前1小时这样按,可以有效的促使肾水上升,防止心火过旺,使人安然入睡
收藏
举报
公孙、内关: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后溪、申脉: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临泣、外关: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列缺、照海: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征,其指导思想是《内经》。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主要功效: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还能治肩周炎,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适用人群: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
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地灸一灸此穴,熏灸时身上有些微微出汗,是身体阳气升发祛除风寒的表现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内关穴治打嗝灵验。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
治疗急性腰扭伤,耳朵堵得慌。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列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们;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
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适用人群:有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
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公孙穴堪称我们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只此一个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们需要去医院吃药打针之苦。平时只要我们对公孙穴多多关注,必定能养足自己的后天之本。
临泣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四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适用人群:湿热体质者;中老年人;喜欢足疗法的朋友。
主要功效:可治疗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等症。口苦咽干,我给他开了小柴胡汤,并告诉他每天睡觉前点揉足临泣穴三五分钟。
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
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阴跷穴在人体的前阴与后阴之间的凹陷处(这个部位也叫会阴穴,如下图)。这个穴位与我们头顶上的百会穴(如下图)是一条直线上的,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它统摄着真气在全身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所以说,阴跷穴发生作用,连带阴跷脉,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其实何止脚跟,全身都有感应,\"真人呼吸以踵\"这句话其实是借脚跟来暗讲阴跷穴的。
阴跷穴如何保养呢?实际上,激发阴跷穴最大潜能的方法就在静坐的时候。
静坐的姿势,是所有的门派共同的,道家、佛家,都是一样。静坐的方法是先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坐在地上或普通椅子上都可以,然后下面垫一个坐垫,可以保证身体不后仰;百会(头顶)、颈椎、尾椎成一条直线,可以调整头的角度,体会一下全身放松的感觉。打个比方,好比橡皮筋,不是扎得很长,也不是松松垮垮,而是略微
扎一下,这样的松紧度就是整个身体略微往上抬一下,再往回收一点的那个状态,这样我们就坐好了。
就这样每天静坐15~20分钟,不要追求身体的反应,一切顺其自然。待用功日久,真气充裕以后,就会感觉腰间像有个暖水袋捂着一样,热乎乎的,异常舒适。这时只要把这似有还无的一物以意送入阴跷穴即可。不要纠缠什么腰间到阴跷的路线,更不要琢磨路线的宽窄。人身原本就是处处贯通,并不存在什么特定路线。只要一闪念,腰间热力便已到阴跷,如同在山中一叫,四处都有回声。
当真气已经灌注到你的阴跷穴时,会感觉像小草发芽般有微微的动感,说动却不对,又像是下小雨时阴阴静静的光景,那种感触非动非静,在动静之间。只要阴跷中感觉一到,你就不要去管它了,只安安稳稳地坐下去,阴跷中的感觉自然会反射到全身。这时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腹内的感觉好像刚饮了酒,这是精气神在蒸腾互化,此时只管静心享受,自然就有源源不断的阳气升起,这便是古人不传六耳的种阳法了。
申脉穴作为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穴位,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是听说过申脉穴的,当然,在生活中适当的按摩申脉穴或者是针灸申脉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保健功效,但是有些朋友们对于申脉穴的定位方法还不是非常的了解,其实申脉穴的定位方法也是非常多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申脉穴的定位方法。
简易定位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的定位方法也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就需要详细的了解一下申脉穴的定位方法,当然,申脉穴的简单定位方法是许多的朋友们都比较关注的,申脉穴又有阳跷之称,该穴位隶属于太阳膀胱经,大概位置在人的脚踝处。申脉穴与肺经气血同性,通过对其的按摩、针灸能够帮助起到补阳益气的作用。申脉穴处于脚踝处,可以采取仰卧或者是正坐的姿势,将手置于脚踝处,自脚外踝处开始沿着正中位置向下一厘米左右,有一凹陷处即为申脉穴的位置。
解剖定位
取脚外踝即足外侧部,自外踝尖垂直向下待到凹陷处,且按压有酸胀的感觉即为申脉穴,该穴位与外踝尖相距0.5寸左右;申脉穴前后有筋,上有踝背下存在软骨,处于腓骨长短肌腱的上方,穴位处分布着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外踝动脉网以及小隐静脉,所以说解剖定位也是非实用的一个定位申脉穴的好方法,希望关于申脉穴的解剖定位的方法对于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上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了申脉穴的定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申脉穴的定位方法也是非常的有讲究的,所以我们大家就需要将上面的这些关于申脉穴的定位方法都记住了,以后在生活中如果需要按摩申脉穴或者针灸申脉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定位申脉穴。
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
穴位取穴法: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怯寒症、增进耐性等。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实热则泻针出气。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