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的护理一般情况下要先进行降温,让患者先使用一些退烧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用热毛巾擦拭身体来进行降温。同时也要保持室内的卫生,经常通风换气,也要适当的让患者进行喝水,补充身体的水分。
一般引起发烧可能是外伤感染或者是感冒导致的,也可能是细菌或者病毒性的感染导致的。
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至39℃以上为主证的多种急性发热综合症。是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热、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病因病机
高热常由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引起,临床以外感为多见。
① 外感发热:多由六*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
② 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停滞而发热。
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
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左右。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饮食护理
①高热病人的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以流食、半流食为宜。
②病人口渴时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桔汁等。汗出较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或给淡盐水,不能饮水者,应用鼻饲法或静脉输液等方法补充津液的消耗,以免脱水。
③高热病人应忌食油腻、辛辣、厚味食品。热病初愈,饮食仍以清淡稀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补充营养,要少食多餐。可选择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服药护理
高热病人起病急、病势重、变化快,如按常规每日服一剂效果不明显,可每日服2~3剂,每2~4小时服一次。服药困难时,可将药液浓煎以减少药量,或用鼻饲给药法灌服。服药后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降温护理
应根据证型的不同,辨证选择降温方法。
①物理降温法:可采用冰袋冷敷头部或腹股沟等部位;或用中药煎汤擦浴,如荆芥水、石膏水擦浴;或用温水、酒精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体温下降情况以及病情变化,以免体温骤降而致虚脱。
②针刺法: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穴,用毫针刺法或十宣放血法降温。
③刮痧法:中暑高热病人,可在两胁部、夹脊部、肘窝等部位进行刮痧。
④药物降温:选用柴胡、银花、黄芩、大青叶等中药煎汤饮或用注射剂,如柴胡注射液、黄芩注射液等。中成药可选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
⑤中药灌肠法:根据病情可给予中药煎汤灌肠通便,也能够降温退热。
辨证护理
常见高热病情变化比较迅速,由表热证而发展至半表半里证,再向里传变而成里热证。因此,临床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辨证护理。
表热证
分 证 证 候 治疗与护理原则 护 理
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咳嗽,无汗,脉浮紧或浮数,苔薄白。 辛温解表。方药选用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 ① 病邪在表者,严禁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降温,以免引邪入里而致热入心包。
② 用发散药时,汤药应热服,服后要加盖衣被,以微微汗出为宜。并观察病人服药后汗出的多少,如汗出过多会引起津液损伤而致动风神昏。
③ 如病人热已退,发散药即应停服,以免发散太过损伤津液。
④ 外感发热如恶寒重时可给生姜红糖水或苏叶水、葱白萝卜水。风热型高热可给金银花、板蓝根水,并多饮清凉饮料。
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咳嗽,口干咽燥,微汗或无汗,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方药选用银翘散加减。
半表半里证
证 候高热或寒热往来,面赤,目眩,心烦,胸胁满闷,口苦恶心,口渴,纳呆,汗多,苔薄白或黄燥,脉洪或弦。
治疗与护理原则 和解表里,透邪外出。
护 理 方药选用小柴胡汤加减。①病人因高热、寒热往来,应随时调节病室温度。发冷时加盖衣被,发热时降低室温。②病人因反复出现高热而心烦意乱、口苦、纳呆,故要加强情志护理和饮食护理。
里热证
分 证 证 候治疗与护理原则 护 理
热郁阳明 壮热,恶热,面赤气粗,心烦,汗出,口渴喜冷饮,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 清泄里热,护阴保津。方药选用白虎汤。 ① 里热证病人病情较重,病人在高热时喜凉恶热,病室内要凉爽。可酌情选用各种降温法降低体温。
② 对可能出现热极生风的高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如发现四肢肌肉不时跳动,口角颤抖,两目呆滞,则是动风的征兆,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报告医生。
③ 发现病人有谵妄或神志模糊时,可能为邪入心包,应注意观察变化。
④ 病人口渴喜冷饮或大渴引饮,是热邪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现,宜多给清凉饮料或水果、果汁等。
⑤ 对热结阳明、大便秘结的病人,可用缓泻药通便。
⑥ 里热炽盛,热入营血的病人,可能会出现斑疹、吐衄、便血等血证,应按血证进行护理。
一、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9℃,可采用温水擦拭腘窝、颈部两侧、两侧腹股沟大血管有利于快速散惹使体温下降,有条件可以温水浴降温效果也很不错。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达到降温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老年体弱及心血管疾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二、加强病情观察
①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精神状态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1~2次。
②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等伴随症状
三、补充营养和水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四、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①口腔护理,发热时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易出现口腔感染,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②皮肤护理,退热期,由于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尽早留取各种标本送检;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发热大量出汗时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穿透气、棉质衣服;
(2)告知患者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发热大多由感染引起;但发热病因众多,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对症治疗,切勿随便乱服药物。未明确诊断前,可作以下临时处理。
(1)卧床休息,进易消化食物,每4小时测1次体温、脉搏,最好能做记录。
(2)高热时(30℃以上)可作物理降温,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50%酒精搽浴,主要搽颈部、肘弯、腋窝、胸部、腹部、腹股沟、?窝、手足心等处,以协助降温。
(3)必要时可服阿司匹林或布洛芬。但要注意老年人对药物敏感,易引起大量出汗,甚至虚脱,故要根据不同体质情况减少用药剂量。
(4)多饮水,保证足够的液体入量。
(5)高热烦燥不安时,可给小剂量镇静剂,如安定、异丙嗪等。
(6)出汗过多时要搽干皮肤,更换衣服。
(7)密切观察面色,精神及对外界的反应等,如有异常,如脉搏细微难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高热为体温在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高热病人一般护理:
(1)收集患者资料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状况、文化程度,对高热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
(2)降温
高热患者体温一般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物理降温主要有冰袋、冰帽、冷湿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以及针灸等,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化学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加速散热。30min后必须再次测量体温,将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上。
(3)保持清洁和舒适
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条件允许应洗头、洗澡以保持皮肤的清洁,但要防止着凉,避免对流风。加强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应进行口腔护理,饮食前、后均应漱口,观察舌苔、舌质,保证口腔卫生。口唇干燥者可涂以液状石蜡或稀甘油,有疱疹者可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软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通风,调整被盖,限制活动等。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高热病人每4h测1次体温,绘制于体温单上,观察其热型及临床过程,观察呼吸、血压的变化及一些伴随症状。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