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尉等职。李商隐在仕途中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直被压制不得抬头。他因此郁郁不得志,患上了黄肿、阳痿、小便不爽等症,百医无效。后经友人介绍,服用玉米花粉而病愈。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赞美玉米花粉的诗句:“栎林蜀黍满山冈,穗条迎风散异香。借问健身何物好,天山摇落玉花黄。”
玉米原名玉蜀黍,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1954年,国外考古人员在现今墨西哥城下70米处的岩芯中发现了玉米花粉化石,这说明玉米在中美洲的栽培历史至少有5000多年。据文献记载,中国栽培玉米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由欧洲经非洲、印度传入中国西藏、四川,再传入中国内地各省。
《广群芳谱》记载:“玉蜀黍,一名戎菽,一名御麦,(曾经进御)出西番,旧名番麦。”《农政全书》载:“玉米,或称玉蜀秫,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亦谓:“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米,甘平无毒,调中开胃;根、叶,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载:“玉米花柱为利尿药,对肾脏病、浮肿性疾病、糖尿病等有效;又为最佳的利胆剂,能促进胆汁分泌,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黄疸性肝炎的有效药。”1967年,日本长崎大学齐藤博士论证:玉米花粉是治疗前列腺病的最好食品。
如上所述,玉米花粉能治疗前列腺肥大等男性病,补脾健肾调整水液代谢,又能治疗浮肿病。可以想见,李商隐服用玉米花粉治愈了阳痿、小便不爽和黄肿病,是药物对症使然。
筹笔驿(唐代李商隐诗作)详细资料大全
《筹笔驿》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怀古之作,首联描写了诸葛亮的神威,中间两联出句均赞颂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对句均指出了功业未就的原因,尾联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无限憾恨。这首诗把诸葛亮和他的事业放在尖锐复杂的环境中去考察,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去认识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波澜起伏,跌宕生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 :筹笔驿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者 :李商隐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文学赏析,名家评价,作者简介,作品原文 筹笔驿⑴猿鸟犹疑畏简书⑵ ,风云常为护储胥⑶ 。 徒令上将挥神笔⑷ ,终见降王走传车⑸ 。 管乐有才原不忝⑹ ,关张无命欲何如⑺ ? 他年锦里经祠庙⑻ ,梁父吟成恨有余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 ⑵“猿鸟”句:诸葛亮治军以严明称,这里意谓至今连鱼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猿,一作“鱼”。疑,惊。简书,指军令,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⑶储胥:指军用的篱栅。 ⑷上将:犹主帅,指诸葛亮。 ⑸终:一作“真”。降王:指后主刘禅。走传车: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邓艾伐蜀,后主出降,全家东迁洛阳,出降时也经过筹笔驿。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 ⑹管:管仲。春秋时齐相,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乐毅。战国时人,燕国名将,曾大败强齐。原不忝(tiǎn):真不愧。诸葛亮隐居南阳时,每自比管仲、乐毅。 ⑺关张:关羽和张飞,均为蜀国大将。欲:一作“复”。 ⑻他年:作往年解。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⑼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藉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这里的“梁甫吟”即指这首诗。
白话译文
鱼鸟犹疑是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 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 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 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创作背景唐宣宗大中九年(855),诗人在结束梓州幕任职后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怀古伤今,写下了这首诗以凭吊诸葛亮。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途经筹笔驿而作的咏怀古迹诗。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为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深感遗憾,同时对懦弱昏庸投降魏国的后主刘禅加以贬斥。此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其才智;同时藉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不过此篇艺术手法上,议论以抑扬交替之法,衬托以宾主拱让之法,用事以虚实结合之法,别具一格。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构想较奇,把鱼鸟、风云人格化,说他们畏惧诸葛亮治军的神明,在他死后还维护他生前的军事设施,正面衬托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古典诗歌中,常有“众宾拱主”之法。李商隐这首诗的首联,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鱼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鱼鸟风云的状态在作者想像中,是由诸葛亮引起的反应,这些都作为“宾”,用以突出诸葛亮军威这个“主”。这些作为宾的自然景物。是拟人化,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猿鸟风云,作为筹笔驿的实景,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人有肃穆之感;但是并不是单纯的气氛描写,而是化实为虚,实景虚用,以宾拱主,直接突出“孔明风烈”这一主体。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用徒令、终见,反跌一笔,深叹像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终于不能挽回蜀国的败亡。诸葛亮大挥神笔、运筹帷幄终是无用。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被驿车押送到洛阳去了。后主刘禅是皇帝,这时坐的却是传车,隐含讽刺之意。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分析蜀国的败亡的原因。首先不忘肯定诸葛亮,就他才比管乐来说,蜀国是可图霸的;但关张命短,没有大将,只靠诸葛亮一人之力,是无所作为的。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虽“古”犹“今”,虽“虚”犹“实”,与关、张对举,可称为“奇”,然而却又不足为奇。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表示对诸葛亮的景仰。是说,昔日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吟喔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这首诗把诸葛亮和他的事业放在尖锐复杂的环境中去考察,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去认识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因此,波澜起伏,跌宕生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名家评价
宋·范温《潜溪诗眼》:“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属对亲切,又自有议论,他人亦不能及也。惟义山“鱼鸟”云云,“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义贯于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起句十四字,壮哉!五六痛恨至矣。 明·顾璘《批点唐音》:此篇八句匀停,略成晚唐诗一体。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列为四虚体。苏轼曰:诵首二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周珽曰:此追忆武侯而深致感伤之意。谓其法度忠诚,本足感天人,垂后世,然筹划虽工,汉祚难移,盖才高而命不在也。他年经武侯祠庙,而恨功之徒劳,与武侯赋《梁父吟》所以恨三良者更有余也。联属清切又有意,他人不能及。 清·黄周星《唐诗快》:少陵之叹武侯“诸葛大名”一首,正可与此诗相表里。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起得凌空突兀······猿鸟无知,用“疑”;风云神物,直用“长为”矣,有分寸。 清·张载华《初白庵诗评》:“管乐”、“关张”皆实事,胜前者(按指《隋宫》)“玉玺”、“锦帆”。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鱼鸟风云,写得诸葛武侯生气奕奕。“徒令”一转,不禁使人嗒焉欲丧······此诗一二擒题。三四感事。五承一二、六承三四,尚论也。七八总收,以致其惓惓之意焉。 清·屈复《唐诗成法》:一二壮丽,意亦超脱。以下四句是武侯论,非筹笔驿诗。七八犹有余意。 清·毛张健《唐体余编》:为驿作衬,兼入凭吊意。首尾相映有笔力。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瓣香老杜,故能神完气足,边幅不窘。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起势突兀,通首一气呵成。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千锤百炼,乃有此起(首二句下)。五六跌荡有神。 清·王文濡《历代诗评注》:通用故事,操纵自如,而意亦曲折尽达,此西昆体之最上乘者。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义山此等诗,语意浩然,作用神魄,真不愧杜公。前人推为一大家,岂虚也哉! 清·张锡麟《唐诗近体》:武侯威灵,十四字写得满足(首二句下)。接笔一转,几将气焰写尽。五六两层折笔,末仍收归本事,非有神力者不能。 清·宋弼《广川诗钞》:起二句本意已尽,下面无可措手矣;三四句作开笔,五六收转,两意相承,字字顿挫;七八振开作结。与少陵“丞相祠堂”作,不可妄置优劣也。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冯舒:荆州失,益德死,蜀事终矣。第六句是巨眼。冯班:好议论。何焯:议论固高,尤当观其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纪昀:起二句斗然抬起,三四句斗然抹倒,然后以五句解首联,六句解次联,此真杀活在手之本领,笔笔有龙跳虎卧之势。许印芳:沉郁顿挫,意境宽然有余,义山学杜,此真得其骨髓矣。笔法之妙,纪批尽之。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天涯 李商隐 古诗赏析
原文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译文
人世间的花和叶是不能相比的,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唯有碧绿的荷叶衬着未开的荷花,无论是开放还是合拢的都是天然本性。
荷花与荷叶长时间互相交映,一直到荷叶减少,荷花凋谢时令人愁苦至极。
赏析
这是一篇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诗。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李商隐的这首七言古诗,形象地表现了和这谚语相似的可贵思想。作者说,一般人总是重视花,不重视叶。花栽在金盆里,叶子却让它落地成为尘土。但荷花的红花绿叶,却配合得很好,它们长期互相照映,一直到绿叶减少,红花谢落,使人觉得很愁怅的时候。这样就写出了荷花荷叶的共同命运,而且写得很有感情
前二句是“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诗人是说人间世的花和叶都是不能相比的,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后面的“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则是说只有绿色的荷色衬着红色的荷花,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
最后两句“此花此叶长相应,翠减红衰愁杀人。”
意思是这花和叶长久的互相映衬,等到翠色减少红色凋零时,真让人愁杀心肝.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备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