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中医文化

许胤宗熏蒸法治柳太后中风

时间: 2023-11-03 22:39:34

《旧唐书·方技传》中提到南陈柳太后有一年患上了中风病,嘴巴也歪了,既不能言语也不能服药,御医们想了很多办法,可就是效果不佳。

许胤宗给柳太后看过之后,命人做了十多剂治疗中风的黄芪防风汤,其他御医看了说:“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药,还做这么多汤药有什么用啊!”许胤宗笑答说:“虽然太后现在不能用嘴喝,但是我可以用其他办法让太后服药。”他叫人把滚烫的汤药放在太后的床下,汤气蒸腾起来,药气在熏蒸时便慢慢进入了太后的肌肤,并从肌肤进入身体,药效逐渐发挥,达到了调理气血的作用。

在被汤药熏蒸了数小时后,柳太后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许胤宗因为治好柳太后的中风病而出了名。

中医认为黄芪有补气作用,能促使气血流通,所以对因气虚血滞而造成的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之症均可用之;防风有祛风胜湿解表、解痉止痛作用,可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破伤风等症。因此用黄芪防风汤治中风是对症有效的;而通过熏蒸使口、鼻、皮肤毛孔吸收药物,对口不能开、无法服药的柳太后又是极巧妙而有效的。

熏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的一种。通过熏蒸产生的热气使局部的血管受热扩张,促使血液加速循环,加速循环的血液可以疏通毛细血管,起到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长期坚持熏蒸疗法不但可以消除病痛,而且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身体的五脏六腑得到了很好的滋润营养,就会恢复到健康状态。我国很早就用熏蒸方式治疗各种病症。在唐代宫廷,皇妃们就用温泉、鲜花浴身。元代《御药院方》记载了皇帝、皇后治疗关节痛、痔疮、阳痿、阴囊肿痛等疾病的多种熏蒸方法。在清代,熏蒸疗法在宫廷方药中占有很大比例。熏蒸疗法流传到日本和韩国后,到现在已经成为日本和韩国最重要的养生保健和治疗方式。

旧唐书·许胤宗传 原文

许胤宗,常州义兴人也。初事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风不言,名医治皆不愈,脉益沉而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药,宜以汤气薰之。令药入腠理,周理即差。”乃造黄蓍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夜便得语。由是超拜义兴太守。陈亡入隋,历尚药奉御。武德初,累授散骑侍郎。时关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递相连染,诸医无能疗者。胤宗每疗,无不愈。或谓曰:“公医术若神,何不着书以贻将来?”胤宗曰:“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药偶然当病,复共他味相和,君臣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脉之深趣,既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年九十余卒。

谁知道许胤宗,还有他写的书?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著名,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奏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因此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重视切脉,以探求病原,主张病药相当,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一生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崔善为 薛颐 甄权(弟立言) 宋侠 许胤宗 乙弗弘礼袁天纲 孙思邈 明崇俨 张憬藏 李嗣真 张文仲(李虔纵 韦慈藏附) 尚献甫(裴知古附) 孟诜 严善思 金梁凤 张果 叶法善 僧玄奘 神秀(慧能 普寂 义福附) 一行(泓师附) 桑道茂

夫术数占相之法,出于阴阳家流。自刘向演《洪范》之言,京房传焦赣之法,莫不望气视祲,悬知灾异之来;运策揲蓍,预定吉凶之会。固已详于鲁史,载彼《周官》。其弊者肄业非精,顺非行伪,而庸人不修德义,妄冀遭逢。如魏豹之纳薄姬,孙皓之邀青盖,王莽随式而移坐,刘歆闻谶而改名。近者綦连耀之构异端,苏玄明之犯宫禁,皆因占候,辅此奸凶。圣王禁星纬之书,良有以也。国史载袁天纲前知武后,恐匪格言,而李淳风删方伎书,备言其要。旧本录崔善为已下,此深于其术者,兼桑门道士方伎等,并附此篇。

崔善为,贝州武城人也。祖颙,后魏员外散骑侍郎。父权会,齐丞相府参军事。善为好学,兼善天文算历,明达时务。弱冠州举,授文林郎。属隋文帝营仁寿宫,善为领丁匠五百人。右仆射杨素为总监,巡至善为之所,索簿点人,善为手持簿暗唱之,五百人一无差失,素大惊。自是有四方疑狱,多使善为推按,无不妙尽其理。

仁寿中,稍迁楼烦郡司户书佐。高祖时为太守,甚礼遇之。善为以隋政倾颓,乃密劝进,高祖深纳之。义旗建,引为大将军府司户参军,封清河县公。武德中,历内史舍人、尚书左丞,甚得誉。诸曹令史恶其聪察,因其身短而伛,嘲之曰:"崔子曲知钩,随例得封侯。髆上全无项,胸前别有头。"高祖闻之,劳勉之曰:"浇薄之人,丑正恶直。昔齐末奸吏歌斛律明月,而高纬愚暗,遂灭其家。朕虽不德,幸免斯事。"因购流言者,使加其罪。时傅仁均所撰《戊寅元历》,议者纷然,多有同异,李淳风又驳其短十有八条。高祖令善为考校二家得失,多有驳正。

贞观初,拜陕州刺史。时朝廷立议,户殷之处,得徙宽乡。善为上表称:"畿内之地,是谓户殷,丁壮之人,悉入军府。若听移转,便出关外。此则虚近实远,非经通之议。"其事乃止。后历大理、司农二卿,名为称职。坐与少卿不协,出为秦州刺史,卒,赠刑部尚书。

薛颐,滑州人也。大业中,为道士。解天文律历,尤晓杂占。炀帝引入内道场,亟令章醮。武德初,追直秦府。颐尝密谓秦王曰:"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愿王自爱。"秦王乃奏授太史丞,累迁太史令。贞观中,太宗将封禅泰山,有彗星见,颐因言"考诸玄象,恐未可东封"。会褚遂良亦言其事,于是乃止。

颐后上表请为道士,太宗为置紫府观于九秬山,拜颐中大夫,行紫府观主事。又敕于观中建一清台,候玄象,有灾祥薄蚀谪见等事,随状闻奏。前后所奏,与京台李淳风多相符契。后数岁卒。

甄权,许州扶沟人也。尝以母病,与弟立言专医方,得其旨趣。隋开皇初,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疾免。隋鲁州刺史库狄鏚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莫能疗。权谓曰:"但将弓箭向垛,一针可以射矣。"针其肩隅一穴,应时即射。权之疗疾,多此类也。

贞观十七年,权年一百三岁,太宗幸其家,视其饮食,访以药性,因授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其年卒。撰《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各一卷。

弟立言,武德中累迁太常丞。御史大夫杜淹患风毒发肿,太宗令立言视之。既而奏曰:"从今更十一日午时必死。"果如其言。时有尼明律,年六十余,患心腹鼓胀,身体嬴瘦,已经二年。立言诊脉曰:"其腹内有虫,当是误食发为之耳。"因令服雄黄,须臾吐一蛇,如人手小指,唯无眼,烧之,犹有发气,其疾乃愈。立言寻卒。撰《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

宋侠者,洺州清漳人,北齐东平王文学孝正之子也。亦以医术著名。官至朝散大夫、药藏监。撰《经心录》十卷,行于代。

许胤宗,常州义兴人也。初事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风不言,名医治皆不愈,脉益沉而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药,宜以汤气薰之。令药入腠理,周理即差。"乃造黄蓍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夜便得语。由是超拜义兴太守。陈亡入隋,历尚药奉御。武德初,累授散骑侍郎。

时关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递相连染,诸医无能疗者。胤宗每疗,无不愈。或谓曰:"公医术若神,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胤宗曰:"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药偶然当病,复共他味相和,君臣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脉之深趣,既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年九十余卒。

乙弗弘礼,贝州高唐人也。隋炀帝居藩,召令相己。弘礼跪而贺曰:"大王骨法非常,必为万乘之主,诚愿戒之在得。"炀帝即位,召天下道术人,置坊以居之,仍令弘礼统摄。帝见海内渐乱,玄象错谬,内怀忧恐,尝谓弘礼曰:"卿昔相朕,其言已验。且占相道术,朕颇自知。卿更相朕,终当何如?"弘礼逡巡不敢答。帝迫曰:"卿言与朕术不同,罪当死。"弘礼曰:"臣本观相书,凡人之相,有类于陛下者,不得善终。臣闻圣人不相,故知凡圣不同耳。"自是帝尝遣使监之,不得与人交言。

初,泗州刺史薛大鼎隋时尝坐事没为奴,贞观初,与数人诣之,大鼎次至,弘礼曰:"君奴也,欲何所相?"咸曰:"何以知之?"弘礼曰:"观其头目,直是贱人,但不知余处何如耳?"大鼎有惭色,乃解衣视之,弘礼曰:"看君面,不异前言。占君自腰已下,当为方岳之任。"其占相皆此类也。贞观末卒。

袁天纲,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术。隋大业中,为资官令。武德初,蜀道使詹俊赤牒授火井令。初,天纲以大业元年至洛阳。时杜淹、王珪、韦挺就之相。天纲谓淹曰:"公兰台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谓王曰:"公三亭成就,天地相临,从今十年已外,必得五品要职。"谓韦曰:"公面似大兽之面,交友极诚,必得士友携接,初为武职。"复谓淹等"二十年外,终恐三贤同被责黜,暂去即还。"淹寻迁侍御史,武德中为天策府兵曹、文学馆学士。王珪为太子中允。韦挺,隋末与隐太子友善,后太子引以为率。至武德六年,俱配流巂州。淹等至益州,见天纲曰:"袁公洛邑之言,则信矣。未知今日之后何如?"天纲曰:"公等骨法,大胜往时,终当俱受荣贵。"至九年,被召入京,共造天纲。天纲谓杜公曰:"即当得三品要职,年寿非天纲所知。王、韦二公,在后当得三品官,兼有年寿,然晚途皆不称惬,韦公尤甚。"淹至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王珪寻授侍中,出为同州刺史。韦挺历御史大夫、太常卿,贬象州刺史。皆如天纲之言。

大业末,窦轨客游德阳,尝问天纲。天纲谓曰:"君额上伏犀贯玉枕,辅角又成、必于梁、益州大树功业。"武德初,轨为益州行台仆射,引天纲,深礼之。天纲又谓轨曰:"骨法成就,不异往时之言。然目气赤脉贯瞳子,语则赤气浮面。如为将军,恐多杀人。愿深自诫慎。"武德九年,轨坐事被征,将赴京,谓天纲曰:"更得何官?"曰:"面上家人坐仍未见动,辅角右畔光泽,更有喜色,至京必承恩,还来此任。"其年果重授益州都督。

则天初在襁褓,天纲来至第中,谓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乃召诸子,令天纲相之。见元庆、元爽曰:"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见韩国夫人曰:"此女亦大贵,然不利其夫。"乳母时抱则天,衣男子之服,天纲曰:"此郎君子神色爽彻,不可易知,试令行看。"于是步于床前,仍令举目,天纲大惊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更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

贞观八年,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时中书舍人岑文本令视之。天纲曰:"舍人学堂成就,眉覆过目,文才振于海内,头又生骨,犹未大成,若得三品,恐是损寿之征。"文本官至中书令,寻卒。其年,侍御史张行成、马周同问天纲,天纲曰:"马侍御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富贵不可言。近古已来,君臣道合,罕有如公者。公面色赤,命门色暗,耳后骨不起,耳无根,只恐非寿者。"周后位至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年四十八卒。谓行成曰:"公五岳四渎成就,下亭丰满,得官虽晚,终居宰辅之地。"行成后至尚书右仆射。天纲相人所中,皆此类也。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君更作何官?"天纲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至是月而卒。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