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脉法发源很早,在春秋扁鹊时期就有切脉的记载。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晋代的王叔和集前代脉学之著述,结合自己和当代的临证经验,写成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他通过脉搏的次数、形态、节律、脉的气势和通畅程度等方面来体认,从而作出诊断,并统一了脉象标准,改进了脉法,成为后世脉学之规范。全书共10卷,98篇,将脉象归纳为浮、沉、迟、数等24种,根据形体辨别,阐明其所主病证,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研究。
《脉经》出现于玄学泛滥的晋代,显得格外可贵。此书不但对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学也有重大影响。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也都很重视这部脉学著作。
书内记载的24种脉象,基本上已包括了所有循环系统生理病理等现象。其中很多地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例如说中风的脉是“紧”的,霍乱病的脉是“小”的,这和近代所知中风的动脉硬化及霍乱病的严重脱水症状十分符合。因此历代中医师都把《脉经》作为论脉辨证的依据。
另外,作者还认为脉理精微,难以掌握和精通,所以必须认真学习,否则一旦疏忽,便会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还提出医者必须重视脉学,但并不排除望、闻、问三诊,对中医运用“四诊”作为诊断依据论述亦颇全面,这些都是可取的科学内容。所以直到今天,《脉经》仍然是学习中医和研究脉学的必读课本。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