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期间,我国医学方书非常盛行。据《隋书勤经籍志》的记载,医家谢南郡就著《疗消渴众方》,当是最早的治疗消渴病的专著,惜不见传。隋代时巢元方等著的《诸病源候论》关于“消渴候”的记载为:“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有病口甘者……此肥美之所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可见当时对消渴病的认识极为鲜朋准确,其后许多医家也多有论述,到金时齐名医家刘完素(约1120一1200年)著《三消论》专门诊治消渴病。这是现存最早的治疗消渴病的专著。本书对于消渴的病因,辨证及治法做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对于治疗消渴病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消代医家周学海根据刘氏后裔所藏抄本将其收入《周氏医学丛书》(1884年刊行)中,并为之做注。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中医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肥胖病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指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已认定肥胖是一种疾病,即“膏粱之疾也”。所谓消瘅,指消渴病;仆击,指中风;偏枯,指半身不遂;痿厥,指痿弱无力和四肢厥冷;气满发逆似指心痹一类疾病引起的症状。这些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肥胖易并发这些疾病。关于其病因,《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认为过食肥甘及缺乏运动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素问示从容论》指出肥胖的病机是“肝虚、肾虚、脾虚,令人体重烦怨”。《金匮要略血痹》中指出“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描述了肥胖病的症状。《河间六书湿类》中说:“体重,轻清为天,重浊为地,故土湿为病,则体重宜也”,指出了肥胖病的关键病理因素在于“湿”。《丹溪心法中湿》说:“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厚朴、芍药”,认为肥胖病的治疗宜分清虚实,加以论治。《石室秘录痰病》中说:“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行,故痰生之。则治痰必须补其气而后兼消其痰耳”,指出了肥胖病乃本虚标实之证以及温补命门治疗肥胖病的方法。
综上所述,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可兼肝胆疏泄失调及心肺气虚;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血瘀、气滞。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与专科护理开始全面发展时期。东晋葛洪的《肘后救急方》是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伤科等的总论述,书中广泛涉及了护理要求。另外,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主要阐述了病源学,同时也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护理,如外科、妇产科护理等。 可见在中医护理学方面已有了一套较全面的论述。
孙思邈与《千金方》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因而将自己的两部著作冠以“千金”,《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有着多方面的贡献,主要有:
1.高尚的医德;
2.重视妇、儿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3.重视食疗。
4.重视着养生。
5.重视生活起居,预防疾病。
6.重视用药护理。
总之,两部《千金方》不仅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而且为中医护理
学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外台秘要》与病情观察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对于临证护理中的病情观察很有创见。如对黄疸病的观察曾指出:“每夜小便里浸少许帛,各书记日,色渐退白则瘥。”即用白帛每夜浸在病者的小便里以染色,然后按日期顺序记录下来,对比每日帛上黄色之深浅,以此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如果黄色渐退为白,则表示病愈。这一记载,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验观察法,也说明我国早在唐代就开始有了简单的护理记录。另外,还注意到了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并对消渴病治疗采取饮食疗法和生活起居禁忌的调护。
出现了食疗专著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唐代出现了几部有关饮食疗法和护理的专著。其中孟诜的《食疗本草》收录了可供实用又兼有治疗作用的瓜果、蔬菜、米谷、鸟兽、虫鱼以及加入制品等200余种,系统总结了食疗治病之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大都切合实用,对中医营养学及饮食护理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理伤续断方》与创伤护理
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骨伤科专著,乃唐代蔺道人所著,书中记载了创伤的护理。如对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在清理创口,骨折复位中尽量做到无菌要求,谈到冲洗创口必用煮沸消毒过的“煎水”,缝合后用净的“绢片包之”,伤口“不可见火着水”以免感染等。书中还涉及到外科的冲洗、敷药、包扎、固定、换药等许多护理技术,为伤科临床护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阶段,统治者直接参与医学事业的管理,开始医学分科,设置太医署教授学生,规定了考试录用医生及政府主持编修医书,出现了不少总结性的医学著作,促进了护理的发展等。一些护理技术热熨、药贴、熏洗、水蛭吸脓法以及火罐拔脓法等也更加完善。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症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在中老年人中多见。它的可怕不只是疾病本身,更在于随血糖升高而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如果早期忽视,不仅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还可能危及生命。
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
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女子患糖尿病10多年,突然身体不适查出多种并发症
病例:患者xxx,女, 65岁,福州市人。患有糖尿病10多年。因早期没症状,没有重视。等确诊糖尿病,才开始吃药,由于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平时经常断药,血糖控制不佳,很少检查,不清楚自己血糖状况。
上个月因“左下肢沉重感、视物模糊、疲乏”到当地医院就医,全面检查发现: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经过控制血糖、抗栓、降脂、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遵医嘱继续服药,并结合中药调理,身体逐渐康复。
医生表示,由于患者及时发现治疗,没有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么多的并发症,原因在于平时没有监测,没能及时发现血糖升高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带来严重结果,如视网膜病变严重会导致失明;大血管病变严重会导致中风、心梗,大中风会偏瘫卧床甚至死亡,严重心梗致死;微血管病变造成的糖尿病肾病严重会导致肾衰尿毒症,下肢血管病变严重会导致坏疽截肢等等,治疗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
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方法
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都是伴随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现的“富贵病”。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中医治疗糖尿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改善有独特的疗效。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愈虚而燥热愈甚,燥热愈盛而阴愈虚,阴虚与燥热之间常互为因果。阴虚燥热常常波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理论。处方用药重在解决阴虚燥热问题,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调整胰岛功能、纠正代谢紊乱、降低血糖、消除尿糖的思路。在治疗糖尿病时,以病为主,病证结合,取中西医之长,扬长避短,可以提高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2、中药理论与药理、毒理相结合。有专家认为,中药对改善糖尿病之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效果很好,但降糖作用有时不理想,未能充分利用70多种对血糖有影响的中药。临床用药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中药降糖作用,尽量避免使用升高血糖的中药。糖尿病人需要长期服药,应当避免使用有毒性的中药,以免加重肝肾的负担。在治疗糖尿病主症时,既要符合中医随症用药的原则,又要尽量选择有降糖作用的中药,不使用有升糖作用的中药。
3、治疗糖尿病与改善并发症相结合。治疗糖尿病要把中医宏观的证候与西医微观的病理变化结合起来,标本兼顾。中医认为,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血少,燥热伤气,进而出现“阴虚血必滞”,“气虚血必瘀”。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包括冠心病、中风、肾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耳聋、周围神经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病,都直接或间接与中医的瘀血证有关。中医常选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作为主要治法。
4、饮食疗法与锻炼相结合。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饮食疗法、运动锻炼与药物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许多糖尿病患者饮食不合理,存在着“四高三低”,即高糖、高脂、高蛋白、高盐,低钙、低纤维素、低维生素,没有采用宝塔型的食物营养模式。适当节制饮食、少食多餐,既可控制餐后血糖过高,还能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
每日进食总量及三大营养素所占比例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准确计算、严格遵守。当患者肾功能尚好时,为了保持其精力、体力、免疫力,防止消瘦,可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比例,降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可改善糖耐量和免疫功能。
怎样防止和减缓出现并发症?
专家表示,控制好血糖并经常监测相关指标,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老年糖尿病人,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发生很难避免,监测相关指标更为必要。
1、血糖。血糖控制平稳的病人每周监测1到2次空腹加餐后血糖。血糖波动大的病人要经常监测血糖,一天中全面的血糖监测点是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如有低血糖症状随时监测。
2、眼底检查。每6个月检查一次眼底。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常见的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3、糖尿病肾病。每6个月检查一次尿白蛋白/肌酐。约30%-40%的1型糖尿病人,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尿病人,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标准是:尿白蛋白/肌酐 30mg/g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0mg/24h。
4、心脏病变。每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冠脉CTA等。
5、神经病变。每6~12个月检查一次神经电生理检查。60%~70%的糖尿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四肢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6、周围血管病变。每6~12个月做一次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糖尿病患者的全身大血管均会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
7、尿常规。每3~6个月检查一次。包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尿白细胞等多项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间接反映血糖水平,还能较早地发现糖尿病肾病。
8、血压。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每天测量一次血压,有条件的最好每天进行多次测量;血压正常的糖尿病友最好每周测量一次血压。
9、血脂。每3~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往往同时合并脂代谢紊乱,通过血脂检查,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调脂药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