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是约成书于战国以至秦汉间的医学理论性论著,它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约14万字。它托名于“黄帝”,实则是古代许多医学家的劳动成果,它是祖国医学中最宝贵、最光辉的遗产。
《黄帝内经》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祖国医学对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针灸、治疗等各方面的见解,对临床实践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确立了祖国医学的指导思想和治疗原则。同时,也涉及当时天文、物候、历法、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它的产生,标志行我同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它的基本思想是: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与情志存在拧整体联系,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社会环境存在密切的联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结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总结诊断治疗的一般规律,重视脏腑经络,认为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内脏的功能,经络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使人体各部器官组织联成一个整体;提倡预防疾病,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主张,要求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2000多年来的医疗实践证明,《黄帝内经》一书的价值甚高,它不仅为我国历代医家所重视,而且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医学家和科学史家的环度注意,一_些国际针灸组织,还把它列为医学必读的参考书。现在,《黄帝内经》的部分内容已被译成日、德、英、法等多种文字,流传于许多国家。
我国现存的最早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也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对中华民族和中医来说,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的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也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也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对中华民族和中医来说,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不但是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邪恶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类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及“养生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很多人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许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人不得病。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能等生病了才去调养,就像不能等口渴了才去挖井,太晚了。我们要懂得顺时而为、应节而物。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规律,我们不可违背。《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医德、医术的书。医德,堪称为医者之本。为医者,德需仁,术必精。《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静,上观下观”(《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脑亦须清净。《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如医生要“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灵枢?外揣》),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等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