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中医文化

最获火神心法的卢崇汉

时间: 2023-11-04 16:09:16

卢崇汉,1947年生,四川德阳人,郑欽安入室弟子卢铸之的嫡孙。幼承庭训,学医于卢铸之和大伯父卢永定(卢铸之之子),可谓郑氏四传弟子、卢门第三代传人(郑饮安一卢铸之一卢永定一卢崇汉)、就此而言,卢崇汉也许是当代医家中最获火神心法的传人。现为成都屮医学院教授,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人誉"卢火神"。

卢崇汉

200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其《扶阳讲记》,内容多系有关扶阳为核心的学术讲稿以及与学者、门人交流的对话记录。

一、扶阳理念

卢氏《扶阳讲记》中多次引证《易经》、《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以及张景岳等医家的观点,尤其是郑饮安的论述,反复强调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强调阳主阴从的观点,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卢氏提出了 "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学术见解,此即卢氏心法的重心。也可以说,"吾道一以贯之",曰"扶阳气也"。亦即以扶阳为核心,所用之药都是以姜桂附为主,视附子为"扶阳第一要药",四逆汤是"扶阳的第一要方"。"对于附子的运用,尤为卢氏一门所推崇"。

卢氏认为,人体生命的活动,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从生理上而言,维持生命的正常生存,依靠的是阳气,人体各个脏腑,各个组织器官的一切生理活动以及精;气、血、津液的化生、运行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气化、固涩作用。阳气的盛衰关系到机体生命的强弱与存亡。推崇李念莪《内经知要》的一段话:"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如化?以天无日等矣。"

而在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阳气。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关系遭到破坏,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当然治疗上无疑是以扶阳为主。我们在本书第一章中,曾经介绍卢崇汉教授1992年全年开出的20076张处方,用药不过42 味,而姜、桂、附的使用频率均在95^以上,由此即可看出扶阳疗法在其临床实践中的比重和地位,这里不再赘述。

卢氏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阳升, 阴才能正常地降;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升降就不可能,它是阴阳升降的必备前提条件。

卢崇汉有关"层面问题"的论述,有助我们理解扶阳法, 亦即广用姜附类药的道理所在。他在答疑过程中,提出一个"层面问题"。"我们在评判一个治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层面的问题,疗效不仅要看近期的,更重要的是看远期,远期疗效才是根本。"显然,所谓"层面问题",就是认识、疾病,治疗 疾病的角度和层次,这里显然有标本之分,高下之别。卢氏认《为:"我们治疗的目的,不单是解决他的临床表现,他的各项指标,更关键的是他的4本'要加强,他的正气要旺。只有本强气旺,他脏腑本身的功能才会增强,他的康复功能才会好起来。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他复发的机会才会大大减少"(《扶阳讲记》,下同》。

"治疗疾病的关键,一个是当时的临床效果,另一个是远期疗效,后者尤其重要……所谓远期临床效果,就是这个人的体质改变了没有?他的复发率高不高?这一点很重要……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只有通过扶阳才能达到。这也是我们以阳气为根本,临床上处处围绕这个论点做事情的关键所在。"

有人曾问卢氏,火神派擠用温阳法,难道用其他法就不能治病吗?卢氏答曰,八法都可以治病,这个问题没有错。"但要看这在哪个层面,我觉得关键要看远期的临床效果。"显然, 要达到远期临床效果,也就是增强病人的体质,有效降低复发率,"只有通过扶阳才能达到。这也是我们以阳气为根本,临床上处处围绕这个论点做事情的关键所在。"亦即扶阳法是一个髙层面的治法。卢氏还指出,对于疾病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它的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阴阳的格局",实际上, 这也是"层面问题"的另一种表述。通过"层面问题",无疑可以加深理解火神派擅用附子的道理所在。联系思考,层面问题与郑钛安"治之但扶元气"的治疗原则是一脉相承的。郑钦安一贯主张,不在渚病名目上寻枝叶,只在阴阳上求根本;不在脏腑五行上绕圈子,只求阴阳两纲之"至理",简单说,就是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治病求本,本者,阴阳两纲也。应该说这是卢氏"层面问题"的肇始。

卢氏心法中有两句话:"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 用阳化阴"。头一句"病在阴者,扶阳抑阴",可以说是常识, 一般医家都持这种观点。但要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则确实有些超常脱凡。按卢崇汉教授的观点,"在临证上,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才会出现阴阳两者关系失衡。所以,对于阴虚病人,只要姜桂附配伍适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还能够促进津液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亦即"病在阳者,用阳化阴"。这一点,应该视为卢氏超越郑钦安之处。郑钦安虽然讲过"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升腾,枯焦立润"的话,但是绝未讲过"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的观点,相反,对于阳证,他倒十分推崇石膏、大黄等寒凉之品。卢崇汉曾谓:"真正将钦安学派发展成纯粹的扶阳学派"者,是卢铸之,也许是指"病在阳者,用阳化阴"而言。只是,这方面我们还很少看到卢氏的有关案例,不易从实践上深人领会。

二、临床经验

有关卢氏的学术经验和报道,作如下归纳。

(一)真武汤治疗前列腺增生

卢崇汉认为,前列腺增生多出现在中老年,说明中老年阳气衰减,气化不及。由于气化不及,导致水湿停滞,循少阳三焦下注前阴而潴留,最终导致前列腺的增生、肿大,造成小便困难,严重者可以闭塞不通,导致癃闭。从标本来看,肾阳虚衰,气化不足是本,而尿路受压,阻塞不通为标。所以抓住本应温阳化气,利水泄浊。真武汤是仲景为少阴阳虚,水湿内停而设,用在中老年的前列腺肥大,效果往往很理想。

在临床上,常常用真武汤之意进行化裁,改白芍而用仙灵脾。用辛温大热的附子,壮肾阳,能够扶腾肾水,使真阳之气旺盛,这样气化行,浊阴才能消;生姜可以温胃散水,还能够幵宣肺气,启上闸,从^达到幵水源的目的(肺为水之上源); 白术可以运脾除湿,脾的运湿功能改善,水才能得到正常制约;用茯苓淡渗利水,通调-:焦,这样可以导湿浊外出;用仙灵脾引阳人阴,可以启阴交阳,通利血脉,解除筋束的挛急, 从而达到畅通水道的目的。这样一种组合,五脏功能都能得到凋整,重在壮气化之阳,启气化之机。由于壮阳之力更专,所以泌浊之效更宏。由于很专,很直接,所以效果往往很好。

如何判定本病属于阳虚所导致呢?可以从舌、苔、脉这三者来确定。如果舌体胖,舌质淡,有齿痕,舌苔滑,舌苔腻, 舌苔白,或者是白苔做底,面罩黄苔。从脉象上来看,脉象以沉迟、沉缓、沉弱,都可以判定出少阴阳虚,都可以判断它水湿镌滞,属于阴寒阻滞,这是一种极其可靠的辨证依据。如果水液、浊阴没有得到化解,最容易潴留壅滞于舌而表现出来, 所以舌往往有齿痕。一旦舌有&痕,更能够判定它是水湿壅滞的一个铁的指征。舌苔白滑,是由于阳虚失于真阳温化的表现。舌苔白腻,是阳虚寒湿阻滞于下焦的表现。舌苔的罩黄, 就是白苔做底,表面罩黄腻苔,往往提示这是由于湿郁日久导致的化热,虽然化热,它的本质仍是阳虚不足,在临证上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脉沉是由于阳虚所导致的。如果这几者都存^ 在,从舌、从苔、从脉,我们能够判定它是阳虚湿滞的病机。

例案:患者江藤,58岁,日本人。患前列腺增生,小便《频急、排泄困难已有6年,近两三年来加重。尤其下午憋不住,频繁如厕,夜间十五六次,尿线细小无力,尿等待,每次小便,起码三五分钟,小腹膨胀。卢氏接治,从舌、苔、脉三点上看,舌质淡,舌胖,舌边有明显齿痕,舌苔白滑膩。脉沉缓,重取无力。认为肾阳虚衰,水湿留滞。治疗方法,温阳利水,用真武汤:制附片75g (先煎2小时),生白术15g,茯苓25g,淫羊藿20g,生姜60g。 一剂后,尿量增加,次数减少, 排尿通畅一些。三剂后,排尿很通利,夜尿已两次,仍然感到排尿力度欠佳。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用桂枝258,排尿的力度增加。三诊加砂仁15g,纳五脏之气归肾。一共30剂,病情完全改善,排尿正常,夜尿一次,精力旺盛。

(二)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暴哑、暴聋、暴盲

卢氏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颇有经验,认为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能够表散风寒,幵宣肺气;附子壮元阳,补命火,能够搜逐深陷的寒邪;细辛走经窜络,能够入髄透骨,启闭开窍,既可助麻黄表散风寒,开通上焦清窍,还有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所以此方具有极其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够起到"极铁的疗效"。

从生理看,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开窍于耳,其经脉穿膈、人肺,循喉咙,到舌根,与我们的发音、听力、视力,都有密切关系,故而用治暴哑、暴聋、暴盲等症,效果颇佳。下面列举卢氏三个案例。

暴哑:患者,男,教师,56岁。两月前,突降大雪,穿衣很少而受寒,出现头痛,项强,恶寒表证,连服解热镇痛片三片,出了大汗,头痛减轻,第二天,发现声音全哑。迭治三周乏效,求治于卢氏。身体壮实,刻下感觉疲倦,人有倦容, 丙为失音,以笔述症状: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舌质淡红,舌苔白润,脉沉紧。患者已过中年,阳气逐渐衰落,由于突受其寒.由太阳直达少阴,加之过服发汗药物, 使其阳气更损,肺窍更加闭塞,而致声音暴哑。病机核心就是少阴经脉凝闭而导致暴哑。从舌脉、症状来看,认为是寒中太少二阴所致暴哑,治疗用宣肺、温肾、暖脾。用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处方:制附片75g (先煎两小时,去其麻,煎熟,煎透),麻黄15g,辽细辛15g,生姜60g。 一剂后,汗大出,头痛,项强,身痛,恶寒明显减轻,声

?火神派的实践理论之我见

对于「火神派」起死回生的医术,不少医家钦佩他们大剂量应用附子的胆量,为其神奇疗效而惊叹;遂在临床运用火神派的方法治疗一些疑难病,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虽不能从理论上得出与火神派学者完全一样的结论,又对于其实践不可轻易加以否定。按《内经》所言,阴阳皆为生命之本,阴阳互根,单独「崇阳」的理论实有失偏颇;但是仅从理论上并不能否定其临床疗效;所以还必须从其用药特色入手,通过实践探讨其疗效的实质。
火神派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擅用中药附子。百余年来代有传人,像吴佩衡、祝味菊等均以「吴附子」、「祝附子」之名而驰名医林。所以必须从附子入手探讨其玄机真谛。《神农本草经》云:「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并未有补命门之火或「真气」等近似的说法。而郑钦安氏立论:「人身一团血肉之躯,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气而已。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又曰人非此火不生!」「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四川卢崇汉氏更进一步发挥,提出了「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纯阳理论;所以临床上多以「宁事温补,勿事寒凉」为原则。看来火神派在发扬以附子补人身之「真气」的同时,其实是把「气」与「火」、「火」与「阳」的概念混为一谈,得出了「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的结论。这样就用这个经过改造的「阳」、「火」概念贬低了同为正气而只是功能表达不同的「阴气」,因为这个「阴气」已经在其论述中被偷换概念成了「死」的代名词。而这种「阴阳生死」说,其实与《内经》所言阴阳为「万物之纲纪」说并非完全吻合。
《内经》以「火为阳」、「水为阴」,「阳为气」、「阴为血」。虽气与火同属于阳,血与水同属于阴,然与人的有机体生命运动状态——精神——更直接的是气血。故经言「人身除气血二字外无他」。因「气中生精」、「精化为气」,故气是火与精神的中介。总起来看,所谓火神派、补水派,最终目的应当都是着眼于气、血、精神。「火神派」功劳是把在实践中把附子的壮火收敛转化为了少火,而「少火生气」(可简称「敛火化气」)。如果没有「敛火化气、气中生精」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仅仅是着眼于火,则火神派的许多验案都难以解释。虽然火神派的学者本人可能也并不一定在理论上承认这一点。
火与气的相互转化即「敛火化气」,这在《内经》是有理论依据的。《素问·阴阳应像大论》篇言「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历代对于「壮火」、「少火」有数种解释,一是指天地自然之火,一是指药物的药性,一是指人的病理生理;其实,中医以天人合一,药与人也是合一的,「壮火」无论是指药性纯阳大热,还是人体内外的各种邪气从火而化,或气机亢进有余而火化,都是可以令正气虚衰的因素,医家必须加以收敛之。对于纯阳大热药则必须使之转化为能生气的补少火之药。「少火」为「温而补气」之药性,与正常生理的温煦之气同气相求,故可「生气」、「生精」。
按历代药典记载,生附子之毒性绝不可以轻视,无论是否阳虚,一次药量若超过100 克,则必致死无疑。但是火神派用附子动辄100克以上,其关键实在于「久煎」二字。而且不是一般的「久」,而是要煎煮两小时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使附子的壮火之性收敛转化为少火生气之能。尤为重要的是,久煎后的附子的补气功能之快速、之强大、之集中,肯定还有参术之类不具备的地方。只是现在还缺乏实验比较验证而已。
因此我们对附子既不必畏之不可用,误以为「临床上使用附子,绝对不是用量越大,效果越好;而是用量越大,危险越大」。其实量小不久煎,也有大毒,量大久煎也可无大碍而取良效才是事实。
笔者认为,只在理论上批评或肯定「火神派」是不够的,今后有条件的单位应当进一步通过实验总结四逆汤等的适应病证,尤其是对附子炮制前后的成分和药性变化及适用的情况,以及哪些患者用附子的确有效,哪些患者用附子无效甚至有毒。这样才是真正对患者负责,也才能使火神派的经验得到升华而普济天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