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中医文化

名医张骧云医德高尚

时间: 2023-11-04 23:39:09

张骧云又名世镳,字君相,晚年号冰壶,上海人,以善治伤寒而闻名沪上。他能够灵活运用药物配伍,审慎用方,辨证施治,在民间有“一帖药”之称。病家非常推崇张氏医术,更敬重其医德。

一、一视同仁

张常以“医以救人,非以营业”、“医无贫富,唯以实心求之”为信念,对待病人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依次就诊,无有特殊。常免费为贫苦病人施诊给药。张秉性耿直,不慕势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哈同于涌泉路(今南京西路)兴建爱俪园,张氏五世祖茔正处园地之中,哈同恃洋人势力,威胁利诱,强购墓地。他不畏权势,严词拒绝,抗争十余年,终获胜利。盛宣怀重金聘张出任华医学院院长,固辞不就。终身以医家身份生活于平民百姓之中,为世人所称颂。著有《君相诊余随笔》文稿,其子孙中从医者亦常被人尊之为“小聋”。

二、“黄马夹”的故事

张骧云医术扬名江南还有一个“黄马夹”的小故事。当年,在张家位于北京西路温州路的寓所,由于闻名而来的病人每天都排长龙队才能轮到,于是出现了一些以帮忙排队“卖位置”的假病人。为了让先来的患者能得到及时医治,张家只好统一发给排在前几位的病人黄色马夹以示证明。

张氏致力于伤寒热病的临床研究,倡导“治伤寒、温热于一炉”的学说,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了伤寒热病的辨证施治内容,成为别树一帜的上海张氏内科医学。同时世人对张氏的医德医风极为推崇,关于其医德的故事至今仍流传不息。

张骧云主要经历


张骧云
张骧云(1855~1925年),男,汉族,上海人。出身于上海中医名门张氏世家。张氏自十四世祖张君调于明崇祯末年弃儒就医后,代有传人,迄今已有三百数十年的行医传统,以擅治伤寒闻于时,治疗的病例,大部分是《素问·热论》所谓“皆伤寒之类”的热病。
中文名:张骧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855年
逝世日期:1925年
职业:医生
主要成就:倡导“治伤寒、温热于一炉”
代表作品:《君相诊余随笔》
人物简介
基本信息
张骧云(1855~1925)又名世镳,字君相,晚年号冰壶,上海人,以善治伤寒而闻名沪上。
家庭状况
张氏出身医学世家,明崇祯末年,前十四世祖张君调弃科举隐于医。前六世祖张武在及其子行医于上海县城,其父张玉书医名更甚。张氏13岁时父亲去世,从长兄张晓云学伤寒时症,从三兄蔚云学内伤杂病,并在晓云诊所助诊。后自设诊所,同时在难民栖流所、普育堂兼任医生。因医道高明,治病有方,病客盈门无暇日。张氏善察病人之脉象、神识、舌苔、斑疹及寒热之高低,灵活运用药物配伍,审慎用方,辨证施治。对患高热,神识昏蒙,舌苔灰黄糙腻或焦黑糙裂之病人,给药数贴,往往能苔散热消,病势缓解,有“一帖药”之称。中年患重病,两耳失聪,赖“喇叭筒”助听应诊,人称“张聋?”而声名益盛。
从医医德
病家崇信张氏医术,尤敬重其医德。张常以“医以救人,非以营业”、“医无贫富,唯以实心求之”为信念,对待病人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依次就诊,无有特殊。常免费为贫苦病人施诊给药。张秉性耿直,不慕势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哈同于涌泉路(今南京西路)兴建爱俪园,张氏五世祖茔正处园地之中,哈同恃洋人势力,威胁利诱,强购墓地。他不畏权势,严词拒绝,抗争十余年,终获胜利。盛宣怀重金聘张出任华医学院院长,固辞不就。终身以医家身份生活于平民百姓之中,为世人所称颂。著有《君相诊余随笔》文稿,其子孙中从医者亦常被人尊之为“小聋?”。
个人经历
张氏自十四世祖张君调于明崇祯末年弃儒就医后,代有传人,迄今已有三百数十年的行医传统,以擅治伤寒闻于时,治疗的病例,大部分是《素问·热论》所谓“皆伤寒之类”的热病。其间有七代十一人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载入张氏医学以张骧云氏的学术思想为代表。骧云公中年病耳聋,医术精而诊病不计报酬,乐于为劳动人民服务,因此群众关系极好,信仰很高,咸呼公为张聋彭,并有“张家一帖药”的称誉,直到现在,还口碑载道,赞颂不衰。后裔张镜人等皆为当代名医。
文物捐赠
2005年1月22日,上海名中医张骧云家属文物捐赠表彰会在历博举行。在本馆征集人员与张氏家族后代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已征集到张骧云中医膏方、处方、拜帖、老照片和其用过的紫砂壶、扇子、医书,以及张氏家族留传下来的中医承彩堂横匾、清代祖宗像、清末辫子、瓷象、瓷瓶、书信、祭文、扇面以及各种民国匾额等共计146余件;龙华张氏族谱、支谱80册。
张氏家族自南宋铁一公在龙华扎根起,至今生活在上海的族人已有27代。明崇祯末年,世祖张元鼎弃儒就医,代有传人,至张镜人、张存钧等这一代已达十二世。三百年中张氏聚族蕃衍,名医辈出,期间以高祖玉书公医术尤为著名。
张骧云(1855~1925年)是玉书公幼子,字世镳。张氏医术到了张骧云这一代,无论是声望或是医术的精深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张骧云精研伤寒原理,临床讲究审诊求因,辨证论治;实践中能融会各家学说,变革创新,形成独特的张氏流派;诊治伤寒热病,以“张聋一帖药”而蜚声江南。清光绪三十三年,地产商哈同(英籍犹太人)于涌泉浜(今上海展览馆处)兴建爱俪园,张骧云五世祖茔正处园地之中,哈同自恃洋人势力,威胁利诱,强购墓地。张骧云不畏权势,严词拒绝,抗争十余年,终获胜利,此事在上海民间广受称道。
上海是一个具有六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名城,又是一个闻名中外的近现代国际大都市,地上、地下历史文物和近现代实物极为丰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将这些文物和实物征集起来,长期保存,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合理利用。张氏家族后代将自己保存先辈有关上海中医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实物捐赠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这无疑充实了本馆在中医史方面的藏品,也给上海城市医学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有用的资料。
学术观点
历来伤寒学派持本寒而标热的论点,注重麻、桂、柴、葛的辛温,温热学派持本热而标寒的见解,注重桑菊、银翘的辛凉,两者之争,大有千古不易之势。张氏继承了张仲景及吴又可、叶天士诸家的理论和经验,在长期的临床研究中,体会到伤寒与温病在源流上是一脉相承的,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派的理论和经验也全是《伤寒论》辨证论治具体运用的发展和补充;认为伤寒与温病之争是不可必要的。至于病源不同,治当有异,固未可厚非;然伤寒化热,温病化寒,寒热之间的传变转化,往往交互错杂,难以绝对划分界线,必须见微知著,通权达变,决不可胶柱鼓瑟。因此,张氏主张伤寒、温热应冶于一炉,融为一体。并认为属于伤寒范畴的热病,不外乎新感外袭和伏气内发二端。新感虽有寒温之分,但外邪的侵犯,由表入里,治疗只宜表散;伏气因新感引动,由里出表,治疗亦宜透达。除了里结阳明的府证可下夺而外,新感与伏气的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伤寒临证治疗的中心环节,新感务求“表透”,勿使内入,伏气务求“透表”,促其外达。并发现豆豉一味兼擅“表”和“透”的功效。豆豉经麻黄水浸制,微苦微温,苦而不寒,温而不燥,既擅解表,又擅透达,发汗不伤阴,并能除烦化滞,且无凉遏之弊,乃治新感与伏气的至当不易之品。
张氏主张治疗伤寒热病以“表”与“透”为中心,提倡豆豉的“表”与“透”的作用,必须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卫气营血的病程传变,不同阶段,采用不同配伍,达到“表”或“透”的目的。如邪在卫分者,以葱豉汤加减。加南方多湿而无北地的寒邪阴凝,故卫分之邪偏于寒的,不必赖麻、桂的辛温,辛温反助邪热;偏于温的也不宜桑菊、银翘的辛凉,辛凉恐遏邪湿。此时,惟葱豉的微辛微湿,恰到好处。邪留气分者,从栀豉汤加减;邪入营分或血分者,从黑膏加减。三方都有豆豉,由于配伍的关系,葱豉着重于发汗解表,犹叶氏“在卫汗之可也”的原则;栀豉着重于轻清泄热,表里双解,犹叶氏“到气才可清气”的原则;黑膏着重于育阴达邪,犹叶氏“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但邪未传入气分化热,决不轻予栀子的清泄,邪未传入营分或血分,劫烁津液,决不轻予地、斛的育阴生津。进一境始转一法,独豆豉的“表”与“透”则贯彻于整个病程的始终,打破了温热学派对汗禁的清规戒律。
张氏认为内伤杂病的治疗前提在扶正,所谓精气夺则虚;外感时气的治疗前提在祛邪,所谓邪气盛则实。新感非表不解,伏气非透不愈。救阴尚易,达邪最难,邪去则正安,热退则津还,与其养痈贻患,无如曲突徙薪。汗法的目的,重在祛邪,“表”与“透”均应隶属于汗法的范畴。然而“表”有发表,有解表,有育阴以滋发汗之源等等的区别;“透”有清透,有温透,有化湿以开达邪之路等等的异殊;为伤寒临床开辟了广阔的治疗途径。
至于具体运用汗法时,张氏一方面着重于掌握适度,既不失于表透,也不能过于表透,主张因势利导,以疏肌为主,取微微然自得汗,导邪外达,不用强责其汗之法,以防伤阴劫津之变,所谓邪去热自已,热退津自还;另一方面重视汗源的变化,凡邪热燔灼,伤阴耗液者,急当养阴增液,以滋化源,达邪外出,即使初露阴液耗损之象,如舌燥、尿少、烦热不寐等症,亦当防微杜渐,临床经验在于育阴而不滞邪,祛邪而不伤正。
经验验方
葱豉汤
葱豉汤出>乃微辛微温之剂。葱白虽性味辛温,但辛而带润,温而不燥。豆豉是黑豆蒸而成,苦寒的性味已转微温。所以葱白和豆豉结合微辛微温,发汗不伤阴,无凉遏的顾虑。伤寒初起,邪在卫分者,用之最为合度,即新感引动伏气的证候,也可促伏邪由里出表,获得从速透达的机会。加减的原则:如表邪较重,发热,头痛,骨楚,迅希表散的加柴胡、干葛根。如春冬季节的风温症,每并发咳嗽气逆,两胁或半边胁肋引痛,所谓插胁伤寒,此瘀留于肺、肝血络之中,络道壅滞,不宜猛剂攻消,只宜通络化瘀泄热之法,葱豉之外,必须佐以归须、新绛、旋覆花等行气血、疏经隧的药物,有时取葱管易葱白,借其通阳利气。
栀豉汤
栀子豉汤,主虚烦懊。张氏用以治伤寒表证未罢,上焦膈中有热,相当于邪热过卫入气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张氏不主张骤用或早用阴柔寒滞的方药,认为豆豉的透达解肌表仍不可少,山栀的轻清泄膈热,在所必需,俾能表里双解。如里热较重的加黄芩、连翘,发现红疹隐隐不显的佐蝉衣、西河柳或樱桃核等。
黑膏
黑膏亦出>,由生地、豆豉、猪脂、雄黄、麝香等药组成,主温毒发斑。张氏选取生地、豆豉二味同捣,结合凉血、散血、熄风、清热、祛痰之品,以治邪热已入营分或血分,劫烁真阴,神昏谵语,肝风煽动的疾患。妙在于育阴而不滞邪,透邪而不伤正,是贯彻“透表”原则的一种治法运用。临床上对这一方剂的掌握,关键在辨别邪热是否已入营分或血分,一般无营分或血分证状呈现,决勿浪投,恐生地的阴柔滋腻,壅热滞邪,如营分或血分的证状已显,即可放手应用,不必犹豫。本方在滋阴的基础上,参入豆豉的透达,有托邪外出之功效。用黑膏的主要指征,为脉洪数或脉数,舌苔黄糙腻、灰糙腻、边尖露红,或焦黄及焦黑燥裂、质绛。一般在服药二三天后,如糙腻焦燥的舌苔象壳样脱去,转成光绛,热势渐衰,神识渐清,乃正胜邪却,阴液来复的先兆,其预后多佳。
糙腻或焦燥舌苔脱去的情况,张氏常形容为“铲饭滞”。“铲饭滞”要真功夫,时间未到不能铲,铲得恰当,则邪湿痰热余蕴得以清撤,化源重获滋生。这里的关键,即主用生地、豆豉而外,还应兼用竺黄、胆星。张氏认为,胆星虽经制过,犹微带苦温之性,此时大部分有形的邪湿已化成无形的燥热,大剂育阴清热,固可屏退炎热,然剩下无多的邪湿,必假豆豉的透达,胆星的苦温,才能与痰热尽蠲。没有生地的柔润,竺黄的甘寒,焦燥的舌苔脱不掉;没有豆豉的透达,胆星的苦温,糙腻的舌苔铲不去。心传真谛,非亲历其境,很难言喻。
无汗取豆豉,有汗取豆卷,热盛取生地,津伤取石斛;邪热内炽,劫夺津液,并取生地、石斛。为黑膏加减法的种种,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阳旦汤
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氏参其意,立“温解疏泄”法,以桂枝拌炒黄芩合香豉、苏梗等味,治寒热往来,脉迟细,舌白腻,感寒偏重病症;或合附子、细辛、二头尖等温经散寒,去瘀导浊之剂,治遗泄或房事后感寒引起的发热恶寒,脉沉,四肢不温,少腹阵痛,即世俗习称的“夹阴伤寒”。
玉雪救苦丹
玉雪救苦丹,主治伤寒时行瘟疫,寒热头痛,胸闷痹,身热神昏,谵语气逆,痰涎壅塞,一切咽喉急证,小儿痧痘、时疹、急慢惊风,兼治痈疽发背,脑疽疔毒,无名肿毒等证。全方共48味药物组成。每粒潮重一钱五分,晒干重一钱。此丸无苏合香丸偏于温,无至宝丹的偏于镇,无牛黄丸、紫雪丹的偏于凉,独擅“开泄疏托”之功。凡伤寒时邪,湿遏热伏,不能透达,因而壮热无汗,胸宇烦闷,神昏谵语,脉紧数,舌厚腻的证候,予苏合香丸则嫌其温,恐抱薪救火,助长热势猖狂;予至宝丹则嫌其镇,虑其邪湿郁遏;予牛黄丸、紫雪丹则嫌其凉,恐引寇入室,导致厥闭深沉。此时非玉雪救苦丹不为功,轻者半粒至一粒,重者二粒,真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灵效。根据张氏应用玉雪救苦丹的经验,必须是壮热无汗或汗极少,脉紧数、弦数,舌苔白腻满布,或黄白垢浊相杂,体质比较坚实,湿痰素盛的初期患者,最属对症。它的“开泄疏托”的功效,重点在发表以宣通闭塞的腠理,通里以疏泄郁遏的湿浊,腠理能宣通,湿浊得疏泄,自然汗出邪透,热退神清。如湿遏热伏,濒于逆传化火的,有时也和至宝丹及清热、熄风、育阴的药物同用。倘壮热有汗、舌苔干黄质绛,邪热已经化燥,或年老体弱,阴虚火旺之人,决不是玉雪救苦丹所能合辙的。
总之,运用玉雪救苦丹的前提,首应抓住热势、脉象、舌苔、体质等四个基本条件,但它的主要关键在于一个“汗”字。合与不合,取决于有汗与无汗,效与不效,也取决于有汗与无汗。至于剂量的权衡,则体壮邪盛的每服一粒,可分2~4次送吞,体弱邪轻的每服半粒分2~3次送吞,防药过病所。若服二粒而病势仍未转机,或服丸后湿从热化,这就当考虑改易治疗方针了。
补遗
张氏家族最早开始从医始于明崇祯末年,世祖张元鼎弃儒就医,到存字辈已达十二世。三百年中张氏聚族繁衍,名医辈出。在第八代玉书公尤为著名,到第九代张骧云达到鼎盛。
张骧云医术扬名江南还有一个"黄马夹"的小故事。当年,在张家位于北京西路温州路的寓所,由于闻名而来的病人每天都排长龙队才能轮到,于是出现了一些以帮忙排队"卖位置"的假病人。为了让先来的患者能得到及时医治,张家只好统一发给排在前几位的病人黄色马夹以示证明。

等了10年嫁了1年,顾维钧的原配张润娥是怎么熬过来的?

顾维钧,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弱国''外交家。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官,经历了几乎民国所有的重大外交事件。他拥有典型的美式思维,在重重挫折之中竭力挽回国家的尊严。著名外交官陆徵祥晚年曾经总结过:''弱国无正义,弱国无外交'',后来便成了一条金科玉律,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标准。而顾维钧用其一生的外交经历告诉人——弱国有外交!

图|顾维钧

顾维钧的一生是凭借着自己的信仰和努力走出来的,但也深受他一生之中四位夫人的影响。从张润娥、唐梅、黄蕙兰到严幼韵,他的四段婚姻充满了传奇,每一次婚姻都是他外交生涯的一次提升。

顾维钧出生于江苏嘉定,祖父是当地非常有名气的士官大族,因为在太平天国之中被害,家族中落,顾维钧的祖母带着幼小的儿女来到上海投奔亲戚。顾维钧父亲顾溶在亲戚的白眼和颠沛流离之中长大,当过伙计做过帮帐,十几年的拼搏才在上海站稳脚跟。这些年的困苦让顾清楚,必须想尽办法让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顾维钧3岁这年就已经进入了私塾读书,11岁的时候进入了西式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新思想的熏陶的。12岁这年,顾维钧的父母已经开始为他张罗婚事。顾看上的未来儿媳是颇有名望的老中医张骧云的孙女。当时的上海滩,一直有''得了伤寒病,去找张long子''的说法。

张润娥是家中的独女,父母十分疼爱,却不娇惯任性,生得温柔善良。张润娥的父亲张骧云也是一位名医,顾家家人有些大病小灾的,都会找张骧云来诊治。一来二去之间,张骧云看上了顾家的小少爷,聪明懂事的顾维钧,正好是独生女儿的良配。顾溶也觉得这门亲事门当户对,在媒人的撮合之下欣然同意。

图|青年顾维钧

订婚这年,顾维钧才刚刚12岁,张润娥10岁。

这个时候的顾溶在上海不过是一介小吏,张家的条件要好上许多。顾维钧从西式学堂毕业之后,很渴望前往国外学习深造。他从11岁开始接受西式教育,顾溶知道他的理想所在,但当时顾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容许。顾溶打算让顾维钧学习经商,顾维钧苦闷之际,还是准岳父张骧云伸出了援手,愿意出资供顾维钧继续求学。

张骧云并非上海的富商,只是一个略有名气的医生。为了能够供顾维钧深造,他只得卖掉了自己的一部分祖产。顾维钧也非常争气,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修国际法和外交。

张骧云从第一眼看到顾维钧开始,就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材,所以将自己的独生女儿的一生都系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张骧云的眼光是毒辣的,在顾维钧成才的道路之上,张骧云的这笔资助是顾维钧腾飞的起点。但张骧云看到了顾维钧的远大前程,却看不到他的内心,他猜中了顾维钧一生飞黄腾达,却没猜到自己的女儿无缘这''第一夫人''的席位。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位于哪里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SHANGHAIMUSEUMOFTCM),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是高校、科学技术、专题类博物馆。属上海中医药大学领导,是学校的二级机构。是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第二批“二期课程改革”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拓展课程教学实践基地。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作为2004年度上海市科普实事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组成,2004年3月开始筹建,同年12月建成试开放,2005年3月面向社会正式开馆。是我国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位于上海市东部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距离市中心约25公里。正式开馆以来,年均观众人数近3万。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和“百草园·杏林苑”占地面积约11500m2。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200m2。“百草园·杏林苑”占地面积约9300m2,其中“百草园”约7300m2,“杏林苑”约2000m2,供游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楼结构为3层单体建筑物,呈半圆半方造型,寓意为“天圆地方”。外观具有现代时尚特色,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楼、实验室楼、行政楼和图书馆楼等风格一致。建筑面积6314.12m2。各展厅雅致、新颖、大气,充满传统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气息。1F是医史综合馆,2F是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医文化、中药方剂和中医科教5个专题馆,3F是校史陈列馆和中药标本陈列馆及中药科普活动室。展出面积约3940m2,其中医史综合馆约1340m2,养生康复馆、针灸推拿馆、中医文化馆、中药方剂馆(在同一展厅,未作明显的分隔)和中医科教馆约1285m2,中药标本陈列馆约645m2,校史陈列馆展出面积约670m2。
全馆展项展品合计3164件,其中医史综合馆、养生康复馆、针灸推拿馆、中医文化馆、中药方剂馆和中医科教馆展项展品1063件;中药标本陈列馆陈列药物标本等1379件;校史陈列馆陈列图片650件、实物72件,共计722件(不含112块展版)。
重要藏品有秦代五角形下水道管,汉代马王堆出土的花椒、茅香、桂皮,晋代王羲之族妹王丹虎墓0土的丹丸,晋代越窑青瓷“四耳药壶”,泉州湾宋代沉船中的降香、沉香,宋代八卦星月纹铜串铃,宋代瓷研钵,南宋“内府”黑釉瓷药坛,明刻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万历年间刻本《赤凤髓》,明代獬豸铜熏,明代葫芦形黑釉特大药坛,明代“高县医学记”铜印章,明代孙思邈鎏金铜像,明代《铜人明堂之图》(清康熙四年[1665]林起龙重刊图系统版本),清乾隆九年(1744)铸造、乾隆皇帝赐与编著《医宗金鉴》官员福海的针灸铜人,清代御医陈莲舫书案,清代十二生肖药瓶,清末《世补斋医书》书板全套,明清中医名家傅青主、何鸿舫、恽铁樵和曹沧洲等书法、绘画作品,民国红木出诊药箱,丁甘仁、张聋彭耳(张骧云)、陈筱宝、石筱山、夏应堂和王仲奇等近代上海著名医家的医案真迹,现代著名画家程十发《濒湖问药图》等。
镇馆之宝和部分珍品有:
陈莲舫用砚。此砚为晚清医家陈莲舫著书用砚,系端砚之精品。砚长16cm,宽10.8cm,高2.9cm。砚盖左刻11字“莲舫先生校勘素灵之砚”,款识有“光绪乙酉(1885)初秋伯其题赠”等语。莲舫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出身世医之家。精通内、外各科,擅治疑难杂症,以审病详慎、用药轻灵著称。著有《女科秘诀大全》《医学启悟》等。
“高县医学记”铜印。印长8.2cm,宽4.2cm,钮高6.7cm。印背左刻“高县医学记”,右刻“礼部造洪武三十五年(洪武三十五年[1402]即建文四年)十二月日”。高县,包括今四川筠连、珙县两县及高县部分地区。此印是明代地方医药行政和医学教育管理机构的钤记。
透雕镂空熏球。红铜质。熏球高12cm,腹径12.8cm。圆球形,镂空透雕。分上下两部分,可开合紧扣。内部香灶以万向环结构保持平衡,纵横方向两个同心机环,机环有轴承,环内有盂,盛放香料药物,无论熏球怎样滚动,香盂始终保持平衡,“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熏球可用于消毒被褥,故亦名“卧褥香炉”。此熏球是明代松江府仇竹石铸造。
针灸铜人。黄铜质。铜人高46cm。中年女性造型,面露笑容,两耳宽长,线条流畅,体表铸有经络、穴位,配有匣子。此针灸铜人为清乾隆九年(1744),乾隆为嘉奖参加纂修《医宗金鉴》的官员而特铸。匣中有一块“上赏”木牌,为乾隆所赏,牌上有腾录官福海于乾隆十年四月初九收领的签名。《医宗金鉴》载,福海在腾录官表中名列第一。这尊铜人是1944年上海丁济民在北平振声处购得,出售者是福海九世孙。
《世补斋医书》全套木刻书板。书板均高19.2cm,均宽26cm,均厚1cm,凡557块。《世补斋医书》始刊于同治五年(1866年)。正集为陆懋修自撰医书6种,收有《文集》16卷,陆氏医论120多篇,及校正医书4种。馆藏书板为山左书局清光绪12年(1886年)印行雕版。陆懋修(1818~1886)字九芝,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江苏元和(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清代医家。贯通《内经》、《伤寒》诸书,著有《世补斋医书》《世补斋医书续集》等。
曹沧洲自铭书案。书案长61.5cm,宽75.5cm,高94.5cm。曹沧洲读书治学之案,案边铭文为:“温风煦远,明月垂秋,适时济理,长生无忧,众善咸集,所向皆通,嘉德之会,和气之中,水积则流,善积则扬,神芝含光,百代其昌”,后署“兰雪主人集苏灵芝书为铭”。曹沧洲(1850~1924),名元恒,又字智涵,晚号兰雪老人、兰叟,江苏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世传内外科,尤精内科,多有效验。擅长时证,论治多效法于叶天士。光绪年间被征为御医。
王士雄信笺。信笺长26cm,宽16.3cm。是王士雄致寅_之函。信中记述王士雄外出应诊行程,《洄溪医案》内容文字之校正意见,并建议将《古今医案》付梓等内容。王士雄(1808~1869),字孟英,号梦隐、潜斋等,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清代温病学家。
何鸿舫处方。处方长23cm,宽10.2cm。处方上钤“重古梅花庐”朱文印,“梅花庐”为何家堂号。何鸿舫(1821~1889),原名昌治,后改长治,字补之,晚号横泖病鸿,清代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代医学家,名医何书田之子,何氏医学第24代传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工诗能画,尤擅书法。书宗颜真卿、李邕,字体挺拔,笔力雄健浑厚。处方由姜文熙医师捐赠。
主办、承办和参与的短期专题陈列主要有:1、2003年7月~8月,作为协办单位参加上海科技馆等主办的“科学与健康同行——系列科普活动”,明代獬豸铜熏等中医药文物和多媒体人体针灸模型等参展。2、2006年10月~11月,参加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崇明县教育局等主办的“科技伴我成长”崇明科普大联展活动,在崇明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展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简介”、“名贵中药材鉴别”、“传染病防治”流动展版。3、2007年3月,“校园情·科技风·民族魂——2007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联展”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由上海市文明委办公室、市科教党委和上海科技馆共同主办,由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等共同承办。参展的展项展品主要有何首乌等中药标本、《本草纲目》金陵版影印本、多媒体人体针灸模型和脉象模型。互动项目有动手健脑中国结和中草药植物艺术书签制作等。4、2007年5月,参与浦东新区科技节主题活动,有“健康科普社区行——‘弘扬祖国医学瑰宝,普及中医药知识’活动专场”中的“中医药知识展板”和真假中药材现场辨别等。5、2007年12月~2008年4月,主办“‘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实物图片展”。展厅面积约330m2。展版有“陈海新生平年表”、“天道酬勤”和“轮椅天使”等,展出“人民健康好卫士”陈海新的图片、198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准考证、《中医基础理论》等大学教材、毕业论文手稿《活血化瘀在小儿肺炎中的运用》、藏书《医宗金鉴》等。
高度重视文物资料和中药标本的征集、采集工作,藏品来源的主要形式是捐赠、采购、调拨、采集制作。例如在2007年,收藏家邵允明捐赠明末清初石臼石杵、吴昌硕题书李霖斋诊室牌招等3件,郑健龄捐赠清刻本《傅青主女科》等中医书籍116册,吴志明兄妹捐赠清刻本《本草述钩元》等41件文物、资料,顾玉龙捐赠《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绩》等5件,陈海新父母陈介亮、吴银超捐赠陈海新资料200多件等。
藏品类别主要为陶瓷器类、石玉器类、金属器类、纸质品类和竹木骨牙制品类。中药标本陈列馆藏品类别主要为植物药标本、动物药标本、菌类药标本、矿物药标本、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医史博物馆收藏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中医药文物15000多件,古今医籍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中药标本陈列馆收藏中药标本和中成药等3000多件。校史陈列馆收藏校史实物、图片2316件。
采取的藏品保护措施是,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建立、健全和实施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文物藏品库房管理制度(试行)》和《安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试行)》等制度。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由藏品保管部专人负责,文物藏品库房实行双人双锁同进同出制度,其他人员经同意后需办理出入库手续。中药标本定期由专人检查。文物藏品库房配备中央空调,设有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烟导式)和喷淋防火设备。库房设置摄像头和红外线探头安保系统,并和保卫处联网。库房家具按文保要求定制,陶瓷器文物和玉器文物存放囊匣,配有防紫外线窗帘、除湿机、毛发温湿度计。建成恒温恒湿系统,使展厅和文物藏品库房的温度、湿度控制在适当的状态。专职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2人一班。
2000年3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傅维康教授等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科研成果有:1、吴鸿洲等主编《中华医学文物图集》,200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2005年11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领衔、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为第二负责单位的“国家重点医药卫生文物收集、调研和保护”项目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面向社区、企业等,举办“中医养生保健科普知识”、“冬令保健与养生”、“常见传染病与中医防治”、“中药鉴别”、“常用中草药简介”和“食疗与健康”等科普讲座。
加强馆际交流合作。2005年8月24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65名市文博学会会员来馆参观。同年9月1日,全体党员参观张闻天故居。同年12月31日,全馆工作人员学习、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陈化成纪念馆。2006年6月26日,全馆工作人员学习、参观上海公安博物馆。
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1、2005年9月,参加“上海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提升研讨会”上,作题为《试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与展示效果》的发言。2、2005年11月,第八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举行。新当选的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吴鸿洲致开幕词,并作《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是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主题发言,主题发言和《试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与展示效果》,收入《第八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2007年8月,第九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召开。会上,经选举连任的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吴鸿洲作题为《上海高校博物馆联展的思考》的主题报告。4、2007年12月,参加第二届上海科普场馆暨第三届行业博物馆研讨会上,作题为《上海高校博物馆联展的思考与启示》的发言,《多媒体技术在中医药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作书面交流。5、2004年10月,在第八届全国中药标本馆专业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鉴定学教学研讨会上,《中药标本馆室展品布展方法的重新设置与探讨》等3篇论文作书面交流。6、2006年7月,在第九届全国中药标本馆专业学术研讨会,《中医药博物馆的多媒体项目建设的思考与前瞻评析》等3篇论文作书面交流。7、2003年11月,在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史研讨会上交流《试论程门雪黄文东精神》。8、2006年5月,在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史研讨会上交流《校训文化与校史研究》。
属事业单位。设置办公室和藏品保管部、陈列展出部、科学普及部、党史校史工作部4部。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管理人员1人,占总人数的6.66%。专业技术人员14人,占总人数的93.34%。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人,占总人数的26.66%。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100%。博士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66%。硕士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3.33%。30岁以下有5人,30岁~50岁有4人,50岁~60岁有6人。
为观众服务的项目、设施有“多语种(汉语、英语、日语、韩语)讲解导览系统”、“多媒体动态演示(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简介、处方赏析、针灸沿革、海洋药用资源、名贵中药材真伪鉴别和游戏竞猜)系统”。组织常用药用植物品种识别、采集、观赏等活动。为青少年观众开展中药标本趣味习作、益智健脑中国结和手机链编结、中草药植物艺术书签制作、“采果标本发放”、“收集花叶闻香识药”、“干花干草香熏摆件”和“药膳餐饮品尝”等科普教育辅导活动。举办各类中医养生保健、中药鉴别讲座。设有服务部,出售纪念品、中医药书籍、针灸器械和针灸模型等。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上海中医药大学内)。邮编:201203。
公交车辆:线路1、乘大桥六线、大桥五线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站(西门)。线路2、乘地铁二号线到地铁张江站,转乘大桥六线、大桥五线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站(西门)。线路3、乘塘川线到地铁张江站,转乘张南线、张川线到科苑路站,从上海中医药大学西门进入。线路4、乘徐川线、申江线到钓鱼桥站(金科路),从上海中医药大学东门进入。线路5、乘609路到蔡伦路华佗路站(上海中医药大学南门)。
联系电话:51322710、51322712、51322721。传真:51322712。
电子邮箱:shtcm@163.com.
网站:www.shtcmm.com.
开放时间:9:00~16:00(周一馆休。国庆节、春节期间,周一照常开放)。
门票价格:参观券每人每张为15元,团体(10人以上。提前2~3天预约)每人每张为12元/10元。免票和优惠的情况为:1、离休干部、现役军人、残疾人、本市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老人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2、成年人可以免费携带一名未成年人参观;3、青少年团体票价7折优惠,其它团体8折优惠;4、“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和每月第二个星期六为免费开放日;5、每年5月15日~6月15日为免费开放月;6、每年暑假为青少年免费开放一个月(全年免费开放70天以上)。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