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瑰宝之一,历来强调德术并重。由于历代医家都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所以中国古代医德积淀了丰富的内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老庄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老子悟道
一、贵身爱身,宠辱皆忘
“贵身”是老子的一种重要思想,他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身体是人的根本,人應该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反映了老子“贵身”的思想。他主张人要宠辱皆忘,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庄子把生死看作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一样普通,其对生死的看法不无豁达与超然,但直面生命时,庄子就明确反对人们为了名利以残生伤性,认为“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儒家关注人当下的生命存在,注重孝道,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但当面对大义存在时,人却應该“舍生而取义”,在儒家眼中,对立德、立言、立功的重视胜于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老庄皆反对以物易其性,认为仁义礼智等皆是违反天性的,会伤身。为保养生命,人應该做到忘怀于物,恬淡虚无,自然无为,天人合一。道家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远超过儒家。
将重视人的生命看作人生的第一要义,这种高度重视生命的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必须重视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这均源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遂潜心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孙思邈有感于人命有贵于千金,遂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曰《千金方》。
二、精益求精,体悟大道
“道”是老庄哲学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一书将“道”描述为宇宙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社会的法则等,道是恍惚的、玄妙的,但当道表现为万物的规律时,这种规律性的道又可以为人所体悟与效仿。为求体悟大道,老子认为人需要不断地努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须有毅力,慎终如始,方能获得成功;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需要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静心、内证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庄子认为人要通过坐忘、心斋等方式体悟大道。为求得道之实,学道之人應该像列子一样“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像佝偻承蜩丈人一样“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方可“何为而不得”。只有真正得道,才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必有余地矣”。医学是“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的学问,为医者必须才高识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广泛涉猎群书,精研医术,才能真正领悟医道。
《黄帝内经》将“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遗身咎”列为医生的过失之一。一代大医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博览群书,到了老年仍是手不释卷,他在《大医精诚》中谆谆告诫习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自幼就勤学苦读医书,他忧心于历代本草谬误较多,立志编写新的本草,历时三十年的艰辛始著成《本草纲目》。医乃活人之术,医道不精则会延误病人的病情,无异于以医杀人。
三、谦虚处下,尊重同行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尚书》中就有“谦受益,满招损”的思想,这种思想为老子所继承。谦下、不争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观念,他认为能体现此德者莫过于水,谦下、柔弱、不争是水的特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却甘心居于下位,“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争,天下反而不能与之争。人應该像江海一样容纳百川,处下不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将“不敢为天下先”作为自己的法宝之一,告诉人们不要“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要“功成而弗居”,就是要人们做到谦虚、内敛、谨慎,这是顺應天道的。
庄子认为万物的大小、是非、贵贱等都是相对的,如果从道的角度来说,万物都是齐一的。他在《秋水》一文中描写了一则寓言故事,河伯以为“天下之水尽在于己”而欣然自喜,而海之流过江河之流不可量数,北海“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告诉我们人應该自谦。
这种谦虚谨慎的品德为医家所重视,历代有名望的医生都是谦虚谨慎之人,因为谦虚故而能尊重同行。扁鹊救治虢太子尸厥後,谦虚地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孙思邈曰:“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孙思邈把自满、诋毁诸医看作行医的大患。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尊重同行,互相学习,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庄子像
四、淡泊名利,无为自然
“少私寡欲”是老子的一种重要人生观念,他主张淡泊名利,不以物累形,不以欲滑和,知足常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追求声色犬马之乐必会伤身残性,告诉人们要虚静无欲,顺天之性,做到无为自然。
庄子推崇顺物之性,恬淡虚无,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回归大道,逍遥游于无何有之乡,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反对追求名利等身外之物,主张齐万物,同死生,連死生都可以“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一个医德高尚的医生必定是一位淡泊名利之人,應“勿重利”。
华佗行医以济世为务,一生淡泊名利,他不愿为曹操当“御医”,最终招致杀头之祸。孙思邈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生只有做到淡泊名利,无为自然,才能在德和术两方面真正有所建树。
五、平等待人,博施济众
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別的爱,而老子的爱却是没有差別,普同一等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得道的人以善心平等地对待任何人,做到“无弃人”、“无弃物”。不仅如此,他们还遵循天道“有余以奉天下”,不私藏,做到博施济众,“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庄子认为天下万物均由“无”发展而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客观事物是齐同的,人有所谓贵贱、等级等差別都是以世俗的观点来评判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如果从道的角度来讲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也是平等的。所以“大人之行,动不为利,不贱门隶”,得道的人举动并非有利于人,也不贱视家奴。这种万物平等、人人平等的思想对中医医德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医学直接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医生责任非轻,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平等待人、博施济众,强调对每一位病人都應给予同样的关心、爱护。孙思邈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对待病人不應该贵富而贱贫,而是應该“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別。苟能如此,于道几希”。
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在道德问题上,有著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医德的影响是深远的。老子、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探讨老庄学说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对于探讨中医医德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應该主动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也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