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聋是指由缺铁引起耳蜗含铁酶分布异常、活性降低或消失,血管纹萎缩,螺旋神经节细胞减少,听毛细胞静纤毛损伤,内耳肌动蛋白相对含量减少,从而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症状,又叫缺铁性聋。患者并伴有缺铁性贫血病史,及时给身体进行补铁治疗,听力还是能够恢复的。
缺铁性贫血是营养性贫血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一旦患有缺铁性贫血就必须进行补铁治疗。但有些患者急于治疗贫血,往往长期服用各种各样的补血铁剂,这样做其实是陷入了误区,并不会加速改善贫血状况。
因为正常的人体是平衡的。也就是说生产制造红细胞的骨髓是恒定的,正常情况下这些骨髓制造的红细胞也是恒定的,每日用于制造红细胞的铁需求也一样是趋于恒定的。大量地摄入铁剂不仅不会加速改善贫血状况,反而会对人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有些患者由于补铁过多,还会发生血色病。血色病是一种因铁代谢紊乱引起的体内铁负荷过多所致的疾病。造成体内铁吸收过多的原因,有遗传、肝硬化、输血过多等,有的也与长期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及过量补铁药物有关。
当摄入的铁量超过了巨噬细胞的储铁能力时,就会沉积在肝、胰、心、脾、皮肤等组织,这样长此以往容易造成铁沉积,损伤内脏,从而引发血色病。
正常成人体内每千克体重含铁量为35~50毫克。铁的吸收与人体需要是平衡的,食物中的铁约10%能被吸收。人体能保存一定量的铁,每天铁的正常流失量却极少,正常成年男子每日一般不超过1毫克。
血色病早期有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呈暗灰色或青铜色,以后会发生肝硬化、糖尿病、心脏病变、关节痛等,严重危及生命。因此在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时不要滥服铁剂。一旦发生血色病,需尽快服用去铁草酰胺,使体内过多的铁迅速从尿中排出。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我也有过,主要是会有头晕或是摔倒的情况,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时候注意饮食,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缺铁性贫血怎么补?
1.饮食一、平时可以多吃一些猪血,猪血的成分和人体血液的成分基本相同,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可以补充人体缺乏的铁,从而提供人体合成血红蛋白需要的原料,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改善人体的缺氧症状。
2.饮食二、平时还要多吃一些菠菜,菠菜中也含有丰富的铁元素,能提供我们人体所需要的铁,从而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改善人体的缺氧症状,另外,菠菜还含有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
3.饮食三、改善贫血,在日常的饮食当中也要多吃黑木耳,这类食物富含丰富的铁元素,同时也可以促进人身体内合成血红蛋白,可以有效果的改善体内缺氧的情况,黑木耳是属于真菌类的食物,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含有很多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我们健康饮食离不开的。
注意事项
有缺铁性贫血的疾病后,在平时的饮食当中要特别注意,我们在通过上述食物调理的同时,也可以在平时的时候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类食物。
膳食营养:缺铁性贫血要及时补充铁元素。
植物性食品所含的铁不易被人体吸收;但其所含的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动物性食品富含人体易于吸收的铁元素。特别是红肉类的猪、牛、羊的瘦肉含铁量比较高。
动物性食品的含铁量(毫克/100g可食部):
猪瘦肉:3.0
牛瘦肉:2.8
羊瘦肉:3.9
猪血:8.7
猪肝:22.6
(猪肝容易富集重金属,并且兽药残留可能比较高,不宜多吃。)
正常成年人每天需要从膳食摄入铁元素15毫克(男)~20毫克(女)。
缺铁性贫血患者每天摄入铁元素的量可以稍高一点。
数据引自《中国食物成分表》
1、妇女冷感症
美国一学者研究证实,缺铁的妇女体温较正常妇女低,热量产生少13%,新陈代谢也比正常人低。补充铁剂后,她们怕冷感觉可减轻。
2、异食癖?
缺铁还可以引起异食癖,即对正常饮食不感兴趣,却对粉笔、浆糊、泥土、石灰、布、纸、蜡烛等异物有癖好,吃得津津有味。现研究发现,异食癖者缺铁、缺锌明显,补充铁、锌后可迅速好转。
3、神经性耳聋?
研究发现,神经性耳聋患者中有不少血清铁含量比正常人低,给以磁石等含铁为主的药物治疗后有显著疗效,绝大多数患者听力明显改善,有的可完全恢复。
扩展资料:补铁的食物
食物中的铁有两种存在形式:非血红素铁及血红素铁。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由于受其它食物成分的干扰,吸收率极低,米面中铁的吸收率只有1%~3%。
血红素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不受其它食物成分干扰,吸收率较高,如肝脏中铁的吸收率达10%~20%,能让大家补铁补血更充分。
多吃促进铁吸收的食物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维生素C是一个强还原剂,能使食物中的铁转变为能吸收的亚铁,猕猴桃、柑橘、橙子、西红柿等果蔬都富含维生素C。
参考资料:--缺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