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障碍恢复时间,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恢复的时间也不是一样的,但是,儿童情绪障碍是可以恢复的。因为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在于家庭不同强度的精神紧张性刺激,所以你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在平时一定要注意家庭环境和谐,避免压力过大。
发生原因方面
环境因素的影响超过成人,是重要的诱因之一。儿童品行障碍、行为障碍、多动综合征、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发生,与家庭及社会环境不良、教育失当有关。
症状方面儿童精神障碍的表现或为单一的行为障碍、情绪障碍,或为单调的精神症状,妄想少见,病理性幻想多见;语言性幻觉少见,形象性幻觉多见;思维症状少见,运动性症状多见。
预后方面一般来说,儿童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多动综合征、特殊功能发育障碍和儿童神经症预后较好;品行障碍预后较差,其中有的到成人后容易成为反社会型人格,存在犯罪问题。大多数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经过教育训练以后,能力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儿童精神病普遍预后不良。
临牀实践方面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较差,精神检查主要是观察儿童的行为,其次是通过交谈。判断儿童行为是否异常,要考虑年龄因素,如3 岁以内的儿童尿牀是正常现象,7岁儿童还尿牀就不正常了。
治疗方面
1、首先要改善环境、家庭气氛和教育方法, 消除不良影响;
2、心理治疗应以启发、诱导和鼓励为主;
3、行为治疗对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和部分神经症有效;
4、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多动综合征和儿童精神病。
相关文章
[儿童精神障碍的症状]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情绪障碍是指人们在情绪感受中严重脱离现实,以一种妨碍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自我挫败的方式应付外界事件。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或者使人不能以社会接受的方式行动,或者是人的行为操作低下。小学儿童的情绪障碍主要是由于自身难以在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下有效调节和应对,总是担心或者害怕受到某种伤害(所想象的影响比实际的要严重很多)。情绪障碍是小学儿童最常见的一类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恐怖症、过度焦虑两种类型。
(一)恐怖症
小学儿童的恐怖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物体、活动或处境,如黑暗、各种超自然现象(鬼怪等),具有持续时间短暂和很大的强度差异性等特点,一般会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由针对现实对象转向针对想象的或未来的对象。如果对特定对象产生持续和不必要的恐惧,而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时,就构成了恐怖症。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症、疾病恐怖症、境遇恐怖症等,在小学儿童中常见的是学校恐怖症。
在小学阶段,由于儿童过分依赖父母,自控较差,行为退缩,在学校缺乏交际能力而受到嘲笑、轻视,或在学校中受到威胁和被殴打;也可能是由于儿童个人或家庭生活发生重大改变,如父母离异或再婚、经济问题等,家庭生活不稳定,气氛压抑;学校中教育定位不当,学校中存在让儿童感到为难或恐惧的事情,如当众运动、朗读等,过高的期望或者压力,以及教师的不当教学方式,都可能导致学校恐怖症。儿童的分离焦虑也是学校恐怖症的诱因之一。
一般而言,学校恐怖症表现为:对到学校上学存在持久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甚至存在心因性疾病,如到上学时间则表现出腹痛;对学校环境感到痛苦、不适,表现为哭闹、不语或退出;不在学校环境或不上学,并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表现正常。
由于目前尚未开发出权威的恐怖症鉴定量表,大多数时候需要教师凭借经验进行判断。在判断时,要注意认知因素、生理因素、行为反应因素三者的综合考察。比如,儿童自述对上学非常害怕,强度很大;通过血压、心率、皮肤电等测查,发现儿童在学校中有异常生理表现,或者通过肉眼观察即能发现儿童在学校中表现出心悸、呼吸加快、出汗等,而在学校外症状消失;在行为方面,儿童上学总是表现出退缩、发抖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增加判断的准确性。
另外,要注意分清恐怖和恐怖症的区别。恐怖是一种意识到危险或面临某些危险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不愉快的合理情绪,是人类四种基本情绪之一。只有当个体表现出对于情境有过分的需求,恐怖反应超出正常表现范围而无法合理解释,超越了意志控制,且导致回避这种可怕的情境行为时,才发展成为情绪障碍,导致恐怖症。
(二)过度焦虑
恐怖症的核心症状是焦虑,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障碍,是指即将面临或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痛楚,所产生的悲伤、忧虑及不安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的基本内心体验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害怕,总体上体现出不快和痛苦的性质,严重的可以有一种迫在眉睫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焦虑症是一种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它指向未来,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或马上就要发生,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
小学儿童常见的过度焦虑包括分离焦虑、考试焦虑等。所谓分离焦虑就是在离家或与所依恋的人分离时,出现不适当的和过度的焦虑,如出现过度的痛苦和忧伤,表现出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躯体不适,因而持续不愿或拒绝上学。而考试焦虑则是由于面对考试所导致的紧张、头脑一片空白、尿频甚至窒息的神经症。
保持适度的焦虑对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的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但过度焦虑将直接导致任务质量下降,难以胜任工作,甚至产生心身疾病。因此,处理焦虑的核心不是不要焦虑,而是降低过度焦虑的水平,使之保持在一个恰当的程度上。
(三)小学儿童情绪障碍的处理建议
对于过度焦虑、恐怖症的处理多采用系统脱敏技术。简单地说,系统脱敏就是使用放松的办法以减弱引起不良情绪的敏感性,鼓励个体逐渐接近他所忧惧的事物,直到不再忧惧。因此,系统脱敏的关键在于有步骤和逐渐接近恐怖或焦虑等不良情绪。系统脱敏的步骤一般有三个。首先,让儿童在一个舒适的位置上,指导并帮助其掌握放松技术,反复训练,多次练习,直到掌握为止。常用的放松技术包括冥想放松、呼吸放松、暗示肌肉放松等。一些程度不甚严重的焦虑在这个环节即可能得到缓解。其次,根据焦虑水平建立儿童对事件的焦虑层次量表,一方面可以了解儿童的焦虑影响程度,另一方面也为系统脱敏建立基础。最后,根据焦虑层次量表的事项用语言模拟焦虑情境,在儿童进入放松状态后,要求根据焦虑或恐怖等级量表中的情境进行想象,越具体越好。一旦表示出焦虑,则马上停止并指示其放松。三次成功面对这一等级的事件后,进行下一个事件的模拟。反复多次后,焦虑症状可能减轻。
《小学儿童的情绪障碍与对策》由留学liuxue86.com我整理
? 儿童性创伤受害者的故事都是一部部血泪史,真正重要的影响大都不会在当时就暴露出来,往往是许多年以后。当事人发现自己的人生艰难坎坷,情感关系四处碰壁,这时又有比较好的反思能力,或者去做了心理咨询,才明确意识到性创伤对自己的人生带来多大影响。
儿童期性创伤的长期影响
? ?有一部分的受虐儿童,起初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而大部分表现出症状的儿童,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后,也会明显恢复。这些孩子可能经历虐待的破坏性比较小,或是在事发后得到很多的支持性反应。但随后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这种症状可能会延迟出现,他们也可能压抑了自己的感受,在以后的成长中的体验情感会相对困难,这就涉及到了长期的影响。
心境和情绪障碍:这种情况会在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期加剧,并可能导致自残及自杀的行为。
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信任他人、与父母交流困难,育有子女后,也难以和自己的孩子交流。
物质滥用:处于长期的情绪痛苦会借助酗酒和吸毒的方式,用以暂时缓解低自尊和孤独感,应对不愉快的记忆和现实中的压力,以求一时的放松和解脱。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表现出PTSD的部分或全部症状,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噩梦、创伤事件的闪回、面对威胁时的无助感和焦虑感。
解离状态:受虐儿童会依赖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逃避那些事件的影响和记忆。但随着时间及事态的延伸,这种分裂的体验和感受,很可能会发展为某些人格障碍。
创伤性行为:性虐待以不正确的方式发展了儿童的性知识和性行为,可能会让他们出现与年龄不相符的性行为,比如当众手淫、暴露生殖器官;这也会歪曲儿童对身体和性的看法,可能导致进食障碍、自伤行为;而等他们到了成年早期,可以会以滥交、性攻击、卖淫等方式再次出现。因为早年的经历,会严重损伤个体正常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的发展,他们在成年后,会缺乏识别危险情境及人物的能力,或是不知如何应对不情愿的性关系。所以很有可能在成年后会因经历强奸或家庭暴力,而再次成为受害者。
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尽管受虐使个体日后出现犯罪行为的风险增高了,但相对于其他虐待行为的受害者,发生犯罪的比例要低很多,而且也并不高于一般的儿童。
儿童性创伤领域的研究反复证明,性创伤之后,影响儿童心理调适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儿童从家长和其他照料者那里获得的支持程度。有成人关爱的强大情感支持以及心理健康的干预,遭遇过性创伤的孩子也能期待一个健康和愉快的未来。
儿童期情绪障碍对于这一疾病可能很多人不是特别的了解,这一疾病是会影响宝宝的成长的,这和宝宝的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儿童期情绪障碍是怎么一回事呢?儿童期情绪障碍如何预防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期情绪障碍病因
原因较多,遗传易感素质在起病上具有重要影响,此病与其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与成人期神经症无连续性。造成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较多,其中遗传因素是一个原因,幼儿时期胆怯、敏感或过分依赖者易产生情绪障碍。家庭因素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小孩过度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态度粗暴等都可能使儿童发生情绪障碍。若儿童幼年时期遭受精神创伤,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常见致病因素。躯体疾病或过度紧张疲劳、学习负担过重对发病均具有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
1、分离性焦虑障碍病因
多发于对紧张性刺激反应过强或过分敏感的儿童。如果这种反应已成为习惯性倾向时,称为“焦虑素质”。此与遗传有关。持续的紧张环境可使儿童发病。所以不要让宝宝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当中。
2、儿童恐怖性障碍
正常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都可能会对一些特殊的物体或情境出现恐惧害怕的现象,这是面临危险处境的一种防御反应,不属于病态症状。害怕的物体与情境包括与父母分离、黑暗、动物、登高、雷电等。
学校恐怖症常见于学龄儿童,女孩较男孩为多见。可能由于对学校有关事物的恐惧、学业上的失败、对学习的厌倦、或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3、社交敏感性障碍
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主要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有关系。如与母亲的分离。
4、儿童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类,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
5、儿童癔症
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癔症。文化程序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
6、儿童抑郁症
本症多发生于少年期,病因尚未清楚,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因素、生化代谢缺陷和环境因素等。
儿童期情绪障碍预防保健
1、儿童期情绪障碍与家庭因素和不良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有关。首先应查明并协助消除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不良因素。
2、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孩子提供一个没有威胁气氛,且富于感情的环境,对可能发生的情境进行预测,如有可能发生变化时提前告诉患儿。
3、与学校联系,了解患儿在学校的困难。是否怕被同学欺侮,或学习有困难,或成绩不佳怕被老师责怪等。需取得学校及家庭多方面的合作和理解,解除患儿的精神压力,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恢复其自信心,消除恐惧。
4、健全性格。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交谈,从小送幼儿园,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不要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以免增加过反心理。切忌将患儿独自关闭在家中与社会隔绝。
5、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向患儿家长宣传有关儿童精神卫生知识,不要以离别来要挟孩子,对待孩子惧怕上学不要打骂和责怪。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锻炼孩子的独立社交能力,切忌过分地爱和恐吓。
6、对待较小的孩子恢复上学的开始几天,最好不要由母亲伴送入学,而由其他人伴送,以减少与母亲分手时的焦虑、恐惧。
7、对服药治疗的患儿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同时保证患儿营养供给。
按照发生的年龄不同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婴儿抑郁
6个月以后的婴儿与母亲分离,在经过短暂的急性痛苦期后,逐渐表现行为退缩、对环境反应降低、兴趣丧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发育停止、睡眠紊乱等。当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旁数月后,抑郁逐渐消失。
2、学龄前期抑郁
表现为不快乐、哭啼、活动减少、兴趣减退、行为退缩、不愿参加活动和游戏、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和紊乱。由于他们的言语和认知发展水平有限,不能确切地描述抑郁病情,主要是通过行为观察和病史帮助判断;
3、学龄期抑郁
此时期除了有学前期抑郁的表现外,可以出现抑郁体验,自责自罪,烦躁抱怨,有自杀观念或行为。同时,在学校有行为方面异常,如学习兴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拒绝参加学校活动等。诊断的确立需要结合父母报告的病史和对儿童的询问,单凭一方面的资料往往会漏诊;
4、青春期抑郁
症状类似于成人的抑郁症状,有抑郁的外在表现,也有明显的内心体验。但是,与成人不同的是,更多的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逃学、药物滥用,出现自杀的比例也较高。
结语: 儿童期情绪障碍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在宝宝的成长过程当中,作为父母一定要给他们爱与保护,让宝宝在爱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如何预防儿童期情绪障碍呢?大家看了上述我的介绍都知道了吧!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