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如果出现发热的情况,可以首先按摩大椎穴,也可以按摩后背部位的经络和穴位,对于缓解发热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咳嗽咳痰的情况比较严重也可以按摩足底。在治疗期间最好同时配合药物来一起使用,对于缓解咳嗽、咳痰效果更好,期间注意多喝水。
前一段时间家里的小家伙发烧咳嗽,我着实忙活了好一阵,现总结如下,希望能给宝妈们做参考。
某天放学归来,小家伙晚饭时犯困,破天荒地提出要睡觉。等帮他脱衣服的时候我才发现,他手脚冰冷,身上发烫,发烧了,量下来38.5度。
发烧,我的应对措施是艾灸、推拿、泡脚。
因为我用的是五年陈的5CM粗艾条,所以四个穴位其实我是艾灸了两块区域。大椎和身柱挨的近,大椎往下数第三个棘突就是身柱,小孩子身体本来就小,所以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区域回旋悬灸。天枢就在神阙(肚脐)两侧三指的地方(是小孩子三指哦),所以作为一个区域也是妥妥地。每个区域我各悬灸了5-10分钟。
这里特别说明的是,小朋友皮肤娇嫩,我的右手是持艾条悬灸,左手卡在皮肤上,感受区域和皮肤的温度,不致于温度过烫。刮艾灰要勤,以免艾灰掉落(其实好的艾条艾灰不会掉,我自己灸的时候就蛮久才刮,不知道为什么帮孩子灸的时候刮得特别勤,心里作用吗^@^)小朋友比较好动,一定要和他讲明白,不能乱动。我经常会在他午睡之前艾灸,很安静,而且艾灸很安神,刚还叫着不要睡觉,一会就睡着了。
灸火就像小太阳,驱除体内的寒气,扶补正气。通常在阴天,我们会感到很冷,而只要太阳一出来,就会很温暖。这就是太阳的力量,太阳为天之阳,艾为地之阳,古人取天之火燃地之火(钻木取火,火种就是艾哦)来补人的生命之火。艾灸的人都知道,灸火的温暖,非常地舒服,不烫不烈,就如阳光般,温暖到深处。正气自足,邪不可干。
由腕横纹中点推到肘横纹,直线推动,用力均匀,注意不可来回推,方向不能错误。速度要快,一开始真的很手酸,推完全凭毅力,后来发现也还可以,习惯就好~~
推天河水,清心除烦,镇惊安神,退热发表。主治感冒发热,惊慌不安,口舌生疮,烦躁不寐。心经有热亦用此法清之。特别说明,手中指末节掌面(螺纹面)是心穴,心血亏可以用清补法来回推,如无虚,不可妄补,如有心火,也不得用清法,可以推天河水代之。
这里要说明的是,发热轻(37.5—39度),推天河水,如果发热重,39—40度,则要推六腑。
介绍一下推六腑,从肘横纹推至腕横纹,需将患者的手臂顺正,使小指在下呈立掌,或小指在上呈立掌。功效为清脏腑之实热,消积导滞,主治感冒发热,壮热不退,便秘,积滞腹泻。特别说明,此为凉穴。“大补元精,即心血也。”体会其中的含义,这一穴虽为凉穴,也非一味寒凉,同时也有壮水制火、滋阴潜阳之义。因此,即使兼有虚热也可以用它。温毒颈肿,喉痹窒息,推此30000次立愈。不论肿左肿右,或夜轻日重,都可取之穴。此外,凡虚热证,疮疹痘斑,头、目、牙、耳实火都可专用此穴,以愈为度。
第二天,体温37.1=度,烧退了,而且没有再升上来。
这里我特别强调,发现敌情越早越好,越早收拾小病菌,恢复地越快。
第二天无事,第三天开始有点轻微的咳嗽,到后来咳嗽成型了,与咳嗽的战斗就比较长。我后来总结,因为发烧后身体虚弱,加上他本就脾胃虚,脾胃属土,肺属金,土生金,脾胃虚弱导致肺气虚弱,没有抵抗力。在此期间,我看了罗大伦老师的书,就山药煮水,山药煮粥,扶补脾胃。
安利一下,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汁液黏滑益肾,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无痰为咳,有痰为嗽),强志育神。山药大米粥,治疗一切羸弱虚损之症,包括阴虚劳热,或喘,或嗽,或大便滑泄,或小便不利等。如果便秘,就喝粥不吃山药,或者喝山药水。菜场里的山药中铁棍山药为好,药店里的山药以怀山药为佳。
咳嗽的时候,我给他艾灸的穴位里加了肺俞。肺俞就在身柱两侧两指(小朋友的两指哦),所以其实还是在我上面讲的大椎身柱区域。这一块区域,生病灸,不生病也灸,能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抵抗力。身柱穴是小儿百病必灸之穴。时间5-10分钟。具体位置参考前面图片。
推拿手法我看了书,也请教了做儿推的朋友,分析了孩子的情况,采用了补脾,清胃,清大肠,平肝清肺。
脾穴在大指末节外侧,赤白肉际处。
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清,来回推为清补。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主治:积滞、腹泻、便秘、虚劳咳喘、口舌生疮等。
脾虚作泻,先清补大肠以止泻,然后清补脾以加强消化健运。
大便燥结,伸大指向外推之,以泻其火,再用泻大肠法,燥结可愈,后用补肾法以善其后。
脱肛者,先补脾土以生肺金,然后揉二人上马以治肾寒,再补肾水以生肝木,使木安而不克土,最后清补大肠,以加强大肠之功能,必愈。
喘嗽虚症,为肺、脾、肾皆虚,先揉二人上马以补肾中水火,次清肺以清热平气逆,最后补脾土以生肺金。
心脾火盛,口舌生疮,先推天河水,然后清补脾。
唇裂肿痛,口外生疮,上眼皮肿,皆属脾火,也有阴感寒而肿的,用清补脾法通治。
脾主四肢,又主肌肉,如瘫痪无热及软骨症等,皆可多用补脾法。
胃穴在大指掌面第二节,第一掌骨赤白肉际处。
自大鱼际外缘黄白皮交界处,从腕部掌边高骨起,离心推至大指根或至大指第二节皆可,此为清法;反之则为补法。清之则气下降,补之则气上升。因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故一般用清法。关于胃气下行为顺,下回咱们好好讲讲人体的圆运动。
功效: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
主治:肚腹胀满,积滞腹痛,恶心呕吐,纳呆,便秘等。
大肠穴,在“食指外侧上节,穴如豆粒”。
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不必拘于上节,向虎口方向推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不专用补法。
功效:清利肠腑,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小朋友比较容易积食,就可以清大肠,那咳嗽和清大肠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肺和大肠相表里。
肝穴,在食指末节掌面,一半用清法,习惯称为平肝。
肝穴的部位虽然在食指末节掌面,而其清法则是从食指根起一直推到指端,其补法是从指端推到指根。肝主升,补法亦为升,因此非肝极虚不能妄用补法。
功效:疏理肝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主治:急慢惊风,小儿夜啼,伤风感冒,斑疹。
特别说明一下,肝为将军之官,宜平不宜补。肾水能生肝木,补肾水即所以养肝。如山根见青色(山根位置:两目内眦中间鼻梁上低洼处),为肝有风热,先辨其虚实,实者用平肝法,虚者用补肾法。
肺穴,在无名指末节掌面,清法从无名指指根推到指端,补法从无名指指端推到指根,但补法少用。来回推为清补。
功效:宣通肺气,发散外邪。主治:咳嗽气喘,伤风感冒。
清肺法常与平肝、推天河水配合应用。退热、治肺炎、肺热、透发麻疹,都要用这三个穴。肺非极虚不宜妄补,补则呼吸满闷。如欲补肺,可以用补脾法培土生金以代之,这就是五脏六腑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平肝清肺可以同时进行。
这里需要啰嗦一下推拿的几个注意点。一、推拿左手;二、时间充分,视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敏感程度,病情轻重缓急,灵活运用;三、速度要快,且有规律,匀速,每分钟150-200次;四、重量适度,不可刺激量大,小儿肌肤娇嫩,力道要hold住;五、润滑剂,用滑石粉、痱子粉都可以。
相比较推拿,泡脚就so easy了。注意水温不能太烫,可以加艾绒,或者生姜,或者花椒,先煮一下效果更好,泡脚祛除寒气效果很666。
小孩生病咳嗽期间,还要特别注意饮食,有很多东西需要忌口,例如荤的,鸡鸭鱼肉等,甜的,糖果蛋糕零食水果奶等等,清淡清淡清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须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要从源头上切断痰的来源。人体里的痰,不仅仅是我们常说的痰,有形之痰,而是一切粘稠的液体,阻碍气血运行的粘稠液体。脾恶寒湿,身体里的湿气多了,久了就会凝结成痰湿,痰是湿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吃利于脾胃的食物,之前讲到的山药粥,小米粥,细软的面条馄饨,多吃蔬菜,还有我最近做的八珍糕,都非常不错。
天气晴朗的时候,晒晒太阳,适当地运动,也非常有益于身体的恢复。
碎碎念了很多,希望对大家有用,特别提醒,要看宝宝情况来选择方法,如果病情严重该上医院检查还得检查哦。除了希望娃生病的时候能用绿色方法来助力,更希望能增强体质,不要生病。平安幸福,是全天下所有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最大的愿望吧!
小儿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小儿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它可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白细胞内酶活力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小儿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中医认为,小儿发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邪郁卫表,邪正相争所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一般多采用清肺经、揉太阳、清天河水、推脊等推拿方法。
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推拿时采用清法,即由手指末端向指根方向直推,连续200一300次;太阳穴位于眉梢后凹陷处,推拿时采用揉法,即以双手中指端按揉此穴,连续3O一50次;天河水位于上肢前臂正中,推拿时用食指和中指,由腕部直推向肘,连续l00一200次;推脊是指用食指和中指在脊柱自上而下作直推,连续100——200次。通过这些手法,可以疏通经络,清热解表,从而达到退热目的。
对小儿长期低热,中医认为是由于久病伤阴而产生的虚热。治疗可采用揉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涌泉等推拿方法。内劳宫位于手掌心,推拿时采用揉法,连续100——200次;清天河水方法同上;足三里穴位于下肢胫骨前峙稍外处,推拿时用拇指端在该穴按揉,连续50一l00次;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前正中,推拿时用拇指向足趾方向直推,连续50——lO0次。通过这些推拿方法,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引热下行,清退虚热。
推拿方法简便,患儿没有痛苦,没有任何副作用,家长可以自己操作,在小儿发热时,建议家长不妨试一试。
1 宝宝发烧常用按摩方法
开天门:按摩者两拇指交替自两眉中至前堂发际一直线处自下向上推,为“开天门”。
推坎宫:按摩者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分推,即推坎宫。
揉太阳:太阳为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按摩者用中指指端揉或运,为揉太阳。
运耳后高骨: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中,与翳风,风池成等腰三角形。
清肺经:肺经在无名指掌面,按摩时用拇指在小儿无名指掌面自指根向指尖直推100-300次,为清肺经。
清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掌侧中央,腕至肘的正中直线上,按摩时食指,中指并拢,放于小儿腕部正中,自腕向肘反复直推。
推三关:三关位于前臂桡侧(拇指侧)的腕至肘的连线上。按摩时拇指,食指张开,食指放于患儿肘横纹拇指侧,拇指放于腕横纹拇指侧,拇指向肘部直推。
掐揉二扇门:按摩者一手托患儿的手,掌心朝下,用拇指指甲掐按二扇门3-5下后,再用拇指指端按顺时针方向按揉100-300次。
拿风池:风池位于后发际下大筋外侧凹陷处,按摩时用拇指,食指用力提拿,有节奏的一松一放,为拿风池。
清胃经:胃经位于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用拇指直推称清胃经。
清大肠:按摩者拇指在患儿食指外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称清大肠。
揉板门:板门位于拇指根下方的大鱼际处,拇指端在患儿大鱼际的中点处,先顺时针揉按,再逆时针揉按。
运内八卦:用拇指指腹沿顺时针方向运内八卦,以患儿感觉酸胀发热为度。
揉天枢:按摩者中指与食指分开,按于患儿脐左右旁开2寸处,即天枢,顺时针旋揉50-100次,再逆时针旋揉50-100次。
补脾经:脾经在拇指桡侧外侧缘,按摩者用拇指在小儿拇指外侧缘,自指尖向掌侧直推,为补脾经。
补肾经:肾经位于小指掌面,按摩者用拇指在患儿小指掌面,自指尖向指根直推200-300次。
清心经:心经位于中指末节掌面。按摩者拇指在患儿中指末节掌面,自掌侧向指尖直推100-300次。
退六腑:六腑位于前臂尺侧的腕至肘的连线上,按摩时拇指,食指张开,拇指放于患儿肘部尺侧,食指放于腕部小指侧,拇指反复向肘部直推100-300次。
揉小天心:中指端放于患儿大小鱼际交接处,顺时针方向揉按100次,再逆时针方向揉按100次。
2 宝宝外感型发烧按摩图解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各1分钟,清肺经,清天河水各3分钟;风热表现的话,加推脊2分钟;风寒表现则加推三关1分钟,掐揉二扇门,拿风池各3-5次。
按摩方解: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能有助于祛除在表的邪气;清肺经,清天河水,能有助于清热;推脊以加大清热的力度;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重在帮助发汗退热。
3 肺胃实热型发烧按摩图解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各1分钟,清天河水,退六腑各2分钟,揉天枢,顺时针摩腹各2分钟。
按摩方解:清肺经,清胃经,能帮助清除肺胃的湿热;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天枢,顺时针摩腹,有助于促进消化,帮助排便,以退内热;清天河水,退六腑,重在清热退热。
4 阴虚型发烧按摩图解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劳宫各1分钟,揉二人上马2分钟,清天河水2分钟,推涌泉1分钟,按揉足三里2分钟。
按摩方解: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二人上马,按揉足三里以帮助促进脾,肺和肾的功能,促进人体内脏的功能,清天河水,揉内劳宫有助于退虚热;而推涌泉可以达到使内热自人体内下行,可通过促进小便的排出而达到清虚热的目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