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什么是马牙子

时间: 阅读:13238
什么是马牙子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溪黄草

溪黄草

2025-10-20 12:38:12

马牙子不是一种疾病,是宝宝的胚胎乳牙发育的过程内,有一部分的胚胎牙齿被增生角质化了,所以增生物和分泌物自己黏膜混合在一起,形成白色的颗粒,像马牙,所以被叫做马牙子。

建议家长不要担心,同时也不要用力的去擦拭白色颗粒,宝宝的马牙子一般在几周后逐渐消失。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4-03-27 18:18:51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4-03-27 18:18:51

    在正常的情况下,新生儿口腔里是看不到牙齿的,只是此时颌骨内的20 颗乳牙的牙冠已部分钙化,还有继承恒牙的牙胚.而第一恒磨牙咀嚼面的牙釉质也已钙化。

    但有的新生儿或出生后 1 -2个月的婴儿,口内牙床上长出数目不一的像小米或大米样大小的白色球状颗粒,看上去很像小牙,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牙齿,而是没有被吸收的逐渐增生角化的牙板,医学上称之为上皮珠,俗称“马牙子”。

  • 南絮
    回复
    2024-03-27 18:18:51

    马牙子是新生儿齿龈上的白色小珠,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也不需要处理,在几天后会自行消失。
    在新生儿时期,可见口腔内的牙槽嵴处粘膜出处一 些如粟粒、米粒或更大一点的乳白色片状或球状物附着,数目不等,称为上皮珠,俗声“马牙”或“板牙”,这是上皮细胞堆积所形成的角化物,于生后数周到数月 内便逐渐被吸收而消失。或于接近粘膜表面后而自行脱落,故不必处理,而民间有用针挑或用力磨擦使之脱落的习惯,这种做法有可能造成粘膜感染而致败血症的危 险。同样,在腭弓中线的两侧,近于硬腭下软腭之交界处常见白色或黄色小点,称包氏小珠,一段时间后亦会自行消失胎儿在6周时,就形成了牙的原始组织,叫牙板,而牙胚则是在牙板上形成的,以后牙胚脱离牙板生长牙齿,断离的牙板被吸收而消失,有时这些断离 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细胞团,其中央角化成上皮珠,有些上皮珠长期留在颌骨内,有的被排出而出现在牙床黏膜上,即为“马牙”,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个别婴儿 可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是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不适感引起的,一般不需做任何处理,随牙齿的生长发育,“马牙”或被吸收或自动脱落。 “马牙”切忌用未消毒的物品去处理,曾经有一位老奶奶看孙子长了“马牙”,用布蘸水去擦,结果擦破造成口腔糜烂,高烧不退,后经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妈妈们切勿重蹈覆辙,尤其要说服家中老人正确对待“马牙”

  • 离亭燕
    回复
    2024-03-27 17:17:41

    一般是4-10个月开始长牙,也叫马牙 ,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转一段解释:
    刚出生的新生儿或出生后1~2个月的婴儿,有的口内牙床上长出像小米或大米样大小的白色球状颗粒,数目不一,看上去很像小牙。其实这不是牙齿,而是牙齿在发育过程中,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增厚,形成板状,并按照颌骨牙床的形式弯曲成马蹄形,这就是牙板。牙板形成后深部细胞加速增生,在一定的位置上形成20 个乳牙胚,这就是乳牙发育的开始。最初牙板和口腔上皮相连,乳牙牙胚发育到一定时候,牙板破碎,破碎的牙板一部分被吸收,没有被吸收的就逐渐增生角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状的白颗粒,医学上称之为上皮珠,俗称“马牙子”。它们逐渐增生,接近口腔粘膜或露出粘膜之上,几个星期后,经进食、吸吮的摩擦,可自行脱落。这是上皮细胞堆积而引起。一般无任何症状,对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和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不需做任何处理,切不可用针挑或用毛巾擦,否则容易损伤粘膜,造成感染。如果长期不脱落,应请医生诊治。

什么是马牙

家宝宝满月不久37天但一直肚子不下去很大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