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2到3周就会逐渐消失,并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发育,一般是不需要到医院治疗的。
婴儿在出生之后有马牙,主要是因为胚胎时期牙板没有完全吸收引起的,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新生儿的马牙并不是真的,牙齿也不会伤害组织,发现孩子有马牙之后一定不要擦掉,以免导致组织感染。
刚出生的宝宝长出了牙,这是让很多家长疑惑的事情,实际上这种现象叫作马牙,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对宝宝的身体健康没有危害,也并不是口腔疾病,出现马牙一般在数周后就可以自然消退,家长们不用担心。很多家长听信老人的话, 会给宝宝拿针挑掉马牙,这是不正确的处理方法,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宝宝马牙?
一、马牙是什么马牙一般只是出现在新生儿身上,形成原因是因为上皮细胞堆积或由于黏液腺潴留肿胀而引起的,并不是口腔疾病也不是感染所致,常见的位置就是在宝宝的牙龈或上颚,马牙看起来像是小小的黄豆或者是芝麻,颜色一般为黄白色。这种现象是在长牙过程中一种正常的现象,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没有威胁,在宝宝几个月大之后自己就会消退。
二、宝宝的症状马牙实际上是乳牙胚,它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小牙齿”,当在牙齿开始发育的时候口腔粘膜上皮增生加厚,形成牙板,牙板继续发育形成乳牙胚。宝宝有了马牙之后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再过剧烈的不适反应,只是一小部分的宝宝会有烦躁、咬奶头、摇晃头,或者是不爱吃奶等现象,这是因为牙龈有发胀发痒的现象,让宝宝感到不舒服了,但是家长也不用太过担心,不久之后这种情况就会消失。
三、如何应对马牙有一些新手家长没有经验,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会贸然采取一些不正确的行为,比如拿针挑了马牙,这种做法的后果比较严重,一旦操作不当,不仅无法消退马牙还会引起宝宝的口腔感染,再严重一些还会诱发口腔炎或者是骨髓炎败血症,危害极大。所以不用采取任何处理才是最正确的应对方式。
宝宝长了马牙,已经好几天没有消退,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1、婴儿出牙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一般无需治疗即可自行消退,但要注意不要强行剥离,注意卫生。不要用力擦也不要试图剥马牙,那是上皮细胞的堆积。去死皮硬可能引起口腔黏膜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等不良后果。保持口腔卫生,母乳喂养宝宝,妈妈要注意乳头卫生。喂奶或挤奶后及时擦拭乳头。如果出现乳房或乳头疾病,要及时停止患侧母乳喂养;给婴儿喂配方奶时要注意奶具的消毒。
2、一般来说,马牙在出生后几周或几个月就会消失。有的宝宝因为营养不良等原因,出现了马牙分离延迟,但不影响宝宝进食,不需要治疗。马牙宝宝是一种生理现象,主要是由于在马牙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部分牙胚逐渐增生并角质化,牙龈上形成芝麻粒大小的黄白色颗粒,从而形成马牙。马牙一般在宝宝出生后几周内自行消退时,是发育过程中特有的短暂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任何治疗。如果宝宝的马牙脱落了,家长不要干涉,比如挑或者用力擦,避免局部出血或者发热。宝宝的马牙长出来是因为宝宝的口腔牙齿正在发育,发育过程中形成了乳胚。
3、马宝宝的牙齿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宝宝牙齿的发育过程中,口腔内的黏膜上皮会增生增厚,从而形成幼马牙。马牙不是每个宝宝都会长的,所以也可能是因为父母平时没有给孩子保持一个良好、健康、卫生的口腔环境,导致口腔细胞分化、堆积等病理因素。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幼马牙要及时就医,以免引发其他疾病。
“马牙”一般无任何症状,对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和健康也没有任何影响,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几个星期后,随着进食、吸吮的磨擦,“马牙”便可自行消失。
对新生儿“马牙”,切不可用针乱挑,或用手巾、粗布乱擦,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新生儿的口腔黏膜很娇嫩,血管极为丰富,如果乱挑、乱擦就会损伤口腔黏膜,增加孩子的痛苦。而且更可怕的是,由于口腔黏膜损伤,有利于细菌侵入,可引起口腔黏膜发炎,甚至导致败血症和破伤风。所以,即使当“马牙”影响了孩子吃奶,或是孩子哭闹得厉害时,也不可乱挑乱擦,而应当去医院请口腔科医生诊治。
鹅口疮又称白口疮,俗称白口糊,是一种真菌性疾病,病原菌是白色念珠菌。这个病是如何感染的?因为白色念珠菌可以感染皮肤,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发生自体感染。新生儿出生时可通过产道感染,也可通过不清洁的奶头感染,妈妈的乳头或橡皮奶头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菌群失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原来口腔内有许多细菌,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即使口腔内有一些白色念珠菌,也因这种细菌的存在而不能繁殖。当大量使用抗生素时,口腔内的细菌被消灭。菌群之间的平衡失调,霉菌就会大量繁殖起来。于是就引起了鹅口疮。
鹅口疮可以发生在口腔内的任何部位,舌、颊、软胯、口底为多发部位。开始为口腔粘膜充血水肿,常伴灼热、刺痛及干燥的感觉。1~2天之后,口腔粘膜出现白色的雪片佯的斑点。略为突起,很像奶瓣或凝乳,不久,这些白斑逐渐扩大成形状不同的斑片,最后再进一步融合,以致覆盖在整个舌面以及整个口腔粘膜,这种白膜琴渐变成黄褐色,它和口腔粘膜粘连很紧,不易擦去。婴儿常常哭闹不安,拒绝吃奶,还可伴有低烧。少数严重者可蔓延至咽喉、食道或呼吸道,造成吞咽或呼吸困难。
马牙的意思是: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
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延伸:
成因
乳牙胚发育到一定程度时,牙板就会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渐增生角质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状的白色颗粒,这就是“马牙”,也叫“板牙”。马牙并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状以及内部结构都不像牙齿,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
马牙不是病,它是牙齿生发过程中伴发的现象,并不是人人都长。婴儿吮奶过程中牙床和乳头摩擦,经过一段时间后“马牙”便会自行脱落。
临床表现
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数周后消退,也可存在较长时间,是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
马牙位于新生儿口腔内齿龈位置,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包囊所形成,表现为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俗称“马牙”或“板牙”。
新生儿在硬腭中线上可见大小不等2~4mm的黄色小结节,也称彭氏珠,亦为上皮组织细胞堆集而成,数周后消退。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