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和儿童问题是我们国家一个长期存在的农村问题,孩子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呵护,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个心理问题,自理问题、照顾弟妹问题、青春期叛逆问题等,正确树立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充分营造有利条件让孩子多跟父母在一起陪伴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2) 缺乏信任,敏感多疑
(3) 自卑心理
(4) 情绪问题
(5) 学习问题。
(6) 违法犯罪行为
应对策略:
(1)加强亲子联系。
(2) 增进情感交流
(3) 正确引导和教育
(4) 做好分离的过渡
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对生活、学习自信心不强。
[2](一)以活动为载体,让他们学会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性格孤僻、冷漠的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古语说:“投桃报李”,人际交往是互酬性的,你与人家交往,人家才愿意与你交往。教育他们最简单的主动与同学打招呼做起,每天能主动地与同学聊天,形成一种习惯,就能逐渐摆脱孤独了。同时,有意识的多举行一些文体活动,如教师节、“六.
一”、中秋节等节日安排文娱演出,春季、冬季举行运动会,多动员他们参加。在参加的过程中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共同拼搏,为集体争光。与此同时,和其他同学增进了解,促进沟通,互相关爱。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样,他就会被无数善意的手握住的。
(二)了解、尊重、赏识,培养他们自信心
帮助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所在,让他们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善于这些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事实上,每个孩子有了才能,会引以为自豪,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一般来说,留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强,班主任教师可以智慧性地在班干部配置上设置诸如“劳动委员助理”、“劳技课科代表”等职位,鼓励留守孩子积极参与这些职位的竞争。教师对留守儿童应细心观察,努力发现留守孩子的长处,并合理地利用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多参与班集体的管理事务,以树立其对生活、学习的信心。
(三)、锻炼意志,激发他们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
针对留守儿童意志薄弱,不善于克服困难的状况,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演讲等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挫折是经常出现的,应正视所面临的挫折和困难;同时,组织学生了解名人、伟人的故事,让他们谈看法,谈体会,以提高他们对生活中各种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培养孩子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上多努力,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四)、特别的呵护特别的爱,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
随着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随着多种经济型体制的并存,贫富悬殊,犯罪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于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在增加,教师应结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团队活动指导学生懂得自护、自救常识,珍视生命,教师可在班级中展开一些机智擒敌,大胆自救,冷静脱阵的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自护自救意识,同时还可开展一些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使学生的自护、自救成为一种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如下: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普遍。有关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自卑感比较普遍 。
2、性格孤僻。由于自幼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3、逆反心理严重。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在留守儿童中尤为突出。
4、厌学心理。据调查,近 1/3 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照看。
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功能。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共财政投入。保证平等受教育权利。
2、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爱。
3、重视家庭核心功能。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家庭教育责任。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4、凝聚社会集体功能。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教育体系。重视社会组织力量。鼓励志愿者帮扶。
拓展资料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而2016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统计认为,全国不满16周岁、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留守儿童的数量从6102万到902万有以下原因:其一是留守儿童的年龄截止期限。过去的报告是以不满18周岁为口径的统计,而这次的统计口径却是不满16周岁。
其二是统计范围上的差异,旧的报告是以父母一方外出即算留守儿童,而新的统计方式却是只有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才算是留守儿童。两相比较,数字大幅度缩水就不足为奇了。双亲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由其他亲属监护。单亲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离异或死亡或无监护能力,由其他亲属监护的儿童。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不好的“留守儿童”的事件,让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心理的剖析深入,使得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成长压力增大。事实上,并非所有留守儿童都像报道的那样只有不好的一面。坚强乐观,自信懂事,天真活泼,爱玩爱闹也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写照。
缓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对策包括内容如下:
1.家庭努力
首先要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解决此问题归根到底是要依靠广大孩子的父母做出更大的努力和牺牲。
父母二人离开 孩子不要过早或者留一个人在家中,有了家长的帮助,孩子才能拥有 父(母)爱,才会产生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才会充分体会到自己在父母心 目中的重要地位,才会有自信克服他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走向正 常的社会道路。
同时父母离开家庭后要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不要把 教育孩子的义务都交给其监护人,对孩子的物质需求要适可而止。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 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 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对此,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
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
3.社会关心
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 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 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 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 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 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 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政府重视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 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 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 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
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 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 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 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 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
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 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 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留守儿童撑起一方晴朗的天空,让留守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出自 己应有的贡献!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