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指在腹股沟区出现的可复性包块,主要是在婴儿用力的时候或者排便的时候,体表会出现软包块,但是在休息平躺之后会自行消失。
小儿疝气一般自愈的可能性比较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手术治疗,在治疗后要多注意休息,不要吃辛辣和生冷食物。
目录1拼音2简介3寒疝4气疝5湿热疝6狐疝7胎疝8疝 1拼音
xiǎo ér shàn qì
2简介疝气,是指少腹痛引睾丸或睾丸肿痛之证。小儿疝气的发生,《保婴撮要》谓:“小儿阴肿疝气者,多属肝肾气虚,及坐卧寒湿之地或风邪所伤,以致血气相搏而成”。临床以“寒则多痛,热则多纵,湿则肿坠,虚则亦肿坠,在血分者不移,在气分者多动”为辨证要点。
3寒疝由于风冷入腹,阴寒内盛,寒气收引凝聚,则筋不舒,筋急拘痛,症见阴囊肿硬而冷,牵引少腹作痛,啼哭不安,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脉沉迟或沉紧,指纹青滞等虚寒之象。治宜温经散寒行气,用金茱丸加肉桂或导气汤。
4气疝阴囊偏坠而肿痛或不痛,每哭则发,号哭则气机逆乱,气窜于下则阴囊肿胀,哭号耗气则气虚下陷,亦可使阴囊肿胀,气滞者宜疏肝理气。用乌药散,兼寒者加肉桂、吴茱萸以温经散寒。气虚下陷者宜益气举陷,用补中益气汤。
5湿热疝外受湿邪,郁滞化热,湿热流注囊中,症见阴囊红肿或状如水晶,湿邪郁滞,肝气郁结,故见时时胀痛,烦躁啼哭,治宜清热渗湿。湿重者,用五苓散加川楝子、木香、小茴香以疏肝理气。湿热俱甚者,面赤唇红,苔黄腻,脉数,加黄柏、黄芩苦寒清热。
6狐疝因肝气失于疏泄,聚散无常所致。症见阴囊偏于一侧肿大,时上时下,状如有物,卧则入腹,立则入囊,胀痛俱作,俗称小肠气。张子和说:“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故称狐疝。治宜疏肝理气,用导气汤加乌药、延胡索、橘核、青皮缓肝行气。久病气虚者宜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阳。
7胎疝小儿初生时,即阴囊肿大或仅一侧睾丸肿硬,如偏坠者称为胎疝。可用紫苏为末,香油调匀涂之。
8疝
小儿疝气俗称?脱肠?,在婴幼儿中发生率为4%左右,尤其多见于男宝宝,早产儿发生疝气几率更高。
发生疝气原因
在妊娠期间,胚胎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至阴囊固定。但是有一部分宝宝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留有较大的空隙。腹部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斜疝。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等进入此鞘状突,从而形成疝气。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
疝气症状1.有的宝宝出生几天或几个月就会发生疝气,有的宝宝可能1-2岁才有反应,更甚至4-5岁偶尔也会发生。
2.小儿疝气可能是因为用力过度,比如咳嗽,排便等,宝宝腹股沟处有突出肿块。用手按压或者平躺时就会消失。
3.除了看到肿块外,有的宝宝还会出现食欲不好、哭闹等情况。严重还会导致宝宝行动不便。
治疗方法1.间接治疗:一般对于直径较小的疝气,在2岁以内一般可以自愈。改善引起疝气的原因,减少便秘,多吃水果蔬菜益生菌。不足之处是无法控制疝气痊愈。
2.疝气带治疗:能迅速阻止疝气的凸出,从而有效阻止疝气的发展,但是使用多有不便,而且要定期更换。一般新生儿和小宝宝比较合适,因为运动量小,可以睡觉时佩戴。
3.粘帖治疗:较大一些的宝宝很活跃,用疝气带固定很不方便。可以取疝气直径大小的医用胶布,里面放一些纱布,贴在疝气位置。粘贴时松紧要适度,一周更换1-2次,连续贴3-6个月。
3.手术治疗:通常1-2岁以上宝宝疝气没有痊愈,应该考虑手术治疗。如果宝宝腹股沟疝气严重,保守治疗危害很大,此时应该考虑手术。
预防
疝气是先天发育导致的,很难有预防办法。避免早产和体重偏低能减少发病率。出生后避免引起严重哭闹、便秘和咳嗽等能引起腹腔内压力升高的行为。
疝气是什么病
1、疝气是什么
疝气又称为小肠串气,是一种病症,即身体的某个脏器通过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而凸起。在临床上,疝有很多种,如脐疝、腹壁疝、切口疝等。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2、 疝气有什么症状
临床上较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发现。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增加,如哭泣、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在腹股沟区出现,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
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除了可以看到或触到肿块之外,有些患儿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有些则可能表现易哭、不安等。
3、疝气是什么原因
3.1、先天性因素
小儿疝气男孩的发病率比女孩的发病率要高很多,主要是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如果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会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所以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
小儿疝气也会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发生,这主要指的是一些儿童的腹壁膜发育不完善、过薄,造成器官容易冲破薄膜向外突出形成疝气。
3.2、后天性因素
小儿疝气形成的后天性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咳嗽、便秘、哭闹等动作过大或用力过猛造成腹腔压力升高导致腹壁膜破损器官外突从而形成了疝气。
小儿疝气危害不容小觑,久拖不治将造成嵌顿、绞窄等不良的后果,导致疝内肠段缺血性坏死甚至肠穿孔等情况的发生,小儿疝气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睾丸萎缩坏死,导致终生不孕不育等不可挽回的后果。还有不少小儿疝气患者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在承受病痛的同时还危及了生命。
疝气有什么危害
疝气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营养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
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所以老年患者易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膀胱或前列腺疾病;小孩则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而中青年患者则易导致性功能障碍。
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导致疝气嵌顿,以及肠梗阻、肠坏死、腹部剧痛等危险情况。
有些疝气患者自我感觉没有太大的不适,对疝气置之不理。这样疝气经常上下来回往复,使疝囊颈反复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这样极易导致疝囊发生粘连,形成嵌顿疝,甚至发展为绞窄疝。
同时疝一旦转化嵌顿疝,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多数病人的`病情逐渐加重,如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疝。 绞窄疝的临床症状比较严重。坏死的肠管等疝容物可以继发感染,出现腹膜炎和脓毒败血症,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怎样防治疝气
1、要有信心
耐心、精心、细心。经常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这对疝气的护养大有裨益。经常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这对疝气的护养大有裨益
2、疝气初发应引起足够重视
需加以妥善有效的维护。随着日常行走、活动形成习惯性下坠。一旦卡在环口处,能复位会造成肠坏死。要防微杜渐。
3、坚持适宜、适量、适时的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切莫做蹦、跳、抻、拉、持重等剧烈活动。这对疝气的正常维护是非常不利的。
4、注意饮食调理
宜食温、熟、软。忌食生、冷、硬食物。采取少吃多餐,防止过饱。选择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减少肠胃负担。亦是对疝体减轻压力。
5、防止便秘
保持大便畅是防疝,护疝的关键。老年腹壁薄弱,由于便秘。排便用力,加大腹压促使疝体下行。这对疝气的正常维护是难以把握的。
疝气一般指小儿腹股沟斜疝,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大部分在出生后数月开始出现,也有刚初生的婴儿发病的。
?症状
小孩哭闹,腹股沟的一侧鼓起一小包,有的似大枣大小,有的似核桃大小,摸起来很硬,触痛明显,有的降入阴囊底,当小孩平卧或睡着了,包块可还纳腹腔,但如站立,哭闹,腹腔压力大时,包块可再次出现。
?治疗
可复性疝一般手术在2岁左右或儿童期。但有一点家长不可忽视,就是嵌顿疝,当小孩腹股沟或阴囊出现肿块,经平卧、挤压不能还纳腹腔,患儿哭闹不止,一定必须马上到医院,请医生检查是否嵌顿,如是嵌顿,需马上手术。不然,时间长了,肠子会出现坏死或梗阻,需要肠切除。
?禁忌
新生儿患疝气千万不要手法复位,因为新生儿肠壁较薄,过力挤压易使肠子穿孔。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