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关于乙脑疫苗有什么作用?

时间: 阅读:6774
关于乙脑疫苗有什么作用?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百薇

百薇

2025-10-15 12:03:07

乙脑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疼,呕吐,抽搐等表现,通过接种乙脑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乙型脑炎的发病。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一种减毒活疫苗。在婴儿八个月会接种一次,之后两岁加强一针。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龙葵
    回复
    2024-03-29 01:01:33

    1.预防:
    1)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为止。
    2)注意病情变化,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大不不等、呼吸节律失常等征象。
    3)消灭蚊虫孳生地,抓好防蚊,灭蚊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4)提高人群免疫力,对易感者,尤其是10岁以下儿童,定期作乙脑疫苗接种,一般在流行季节前1-2月进行。如有瘫痪可能给予按摩等,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据介绍,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脑最有效的方式。目前主要应用的菌苗为死疫苗,全程接种2周后,血清中出现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1个月左右达高峰。其中一定量的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能中和进入人体的乙脑病毒,从而阻止乙脑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达到预防乙脑的作用。
    刚出生的婴儿并不会传染乙脑,这是因为乙脑的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还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使新生获得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保护。婴儿出生后,这种抗体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因此,婴儿出生八个月时就要开始接种乙脑疫苗。
    由于乙脑主要经过蚊子吸食携带乙脑病毒幼猪的血后,再次叮咬易感人群而引起感染,为此日常生活要注意防蚊。

  • 景天
    回复
    2024-03-29 01:01:33

    乙脑的高发年龄虽然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但成人的发病率仍占相当的比例。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流脑暴发流行仍有发生。因此在这类地域及大型建筑工地周围的人群、开放城市人群等均应接种流脑菌苗。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工作的人员也要接种乙脑疫苗。

    目前乙脑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做好预防工作是控制乙脑发生的关键。

    意见建议:乙脑疫苗要在流行前注射.可管一年,只能预防,每年的7~9月是我国乙脑流行的高峰,接种的时间一般定为乙脑流行前的4~6月的3个月。

  • 蓦山溪
    回复
    2024-03-29 01:01:33

    乙脑疫苗的注射时间和有效期  1、注射时间 乙脑灭活疫苗:国家免疫程序规定基础免疫共注射两针,出生后满6月龄的宝宝开始接种第一针,7-10天后接种第二针,1岁半至2岁龄(18月龄至24月龄)及4岁时各加强免疫一针,6岁时再加强免疫一针。对于流行地区的宝宝,应对于6岁以下乙脑免疫史不详或未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的宝宝进行应急接种。国内还使用减毒活疫苗:1岁龄时接种第1针,2岁龄时加强免疫一针,7岁龄时再加强免疫一针。发热、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既往对抗生素有过敏史者以及对过敏性体质的人均不可注射。

      2、有效期 乙脑灭活疫苗的保护率为60%~90%。乙脑减毒活疫苗一次注射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80%以上,第二年加强后可达90%以上。
    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有发热,一般均在38℃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 祝由师
    回复
    2024-03-29 00:00:23

    1.及时注射乙脑疫苗

    乙脑是通过黑斑蚊传染的疾病,可致使患者产生高热、头痛、呕吐、抽风,甚至昏迷等症状,并容易留下后遗症,如瘫痪、智力低下等。

    宝宝在满1周岁要是连续注射2针乙脑疫苗,间隔7~10天,在2、3、6、7、13岁仍要各加强1针才能维持身体的免疫力,预防乙脑的发生。乙脑疫苗诱导体内产生抗体需1个月,所以宝宝具体注射乙脑疫苗的时间,可根据各地区乙脑病开始流行时间提早1个月。华北地区最佳注射时间为5月份,东北地区为6月份,南方各省为4月份。

    乙脑疫苗比较安全,注射后可出现局部轻度红肿,个别的宝宝会有38℃以上的发热反应,根据情况应去医院诊治。若宝宝体质过敏,在注射后第3天,局部的红肿瘙痒会达到最重。之后就会逐渐消除,不必过于担心。

    2.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一项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资助的最新研究结果提示,给婴幼儿接种流感疫苗不仅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而且对呼吸道和病毒(RSV)感染也有保护作用。

    经常与流感病毒一起流行的RSV感染,是美国5岁以下儿童因下呼吸道感染接受住院治疗的最常见病源,每年因此而住院的患儿约8.4~14.4万例。

    CDC立克次体与病毒性疾病研究室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为时5年的研究,他们在圣弗朗西斯科海湾和西雅图地区调查流感病毒流行占优势的季节中婴幼儿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研究人员发现,研究期间,1岁左右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率约是5~17岁儿童住院率的12倍,这些婴幼儿无任何发生流感病毒相关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他们因此得出结论:应该考虑给2岁以下婴幼儿常规接种流感疫苗。

    2位内科医师为这项研究撰写了述评,他们说,许多儿科医师都有一种感觉,即正常、健康的婴儿较大龄儿童或青年易患重症流感和严重并发症。即使在流感病毒流行期,RSV感染的住院病例数仍高于流感病毒感染的住院人数。

    3.打预防针前后应注意

    初次打预防针时,应主动要求建立登记卡。每次打针要带上预防接种登记卡,以便了解情况,防止重打或漏掉。

    要详细了解小儿的健康状况,需做些必要的检查。有禁忌症者不能注射,如发烧、过敏体质、哮喘及严重心、肝、肾等慢性疾病等。

    注射的前1天,要给孩子洗好澡,或把胳膊洗干净,以免注射后引起局部感染。

    要做好说服动员工作,消除小儿的紧张、恐惧心理,以防晕针,平时也不要用打针吓唬孩子。

    正常反应

    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一般在打针24小时后开始出现,如红、肿、热、痛现象。红肿范围直径在2.5厘米以内者为弱反应,在2.5~5.0厘米为中反应,在5厘米以上为强阳性反应,强阳性反应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如局部反应较重时,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能促进药物的吸收,但应注意防止感染。全身反应表现有发热、头昏、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异常反应

    最常见的是过敏性皮疹。一般在注射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皮疹有多种多样,以荨麻疹最为常见。其次是晕厥,这与打针时空腹、疲劳、空气闷热、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往往注射后即刻或数分钟之内出现头昏、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等症状,严重者可失去知觉、呼吸减慢。还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异常反应。一旦出现这些反应,要立即请医生处理。

    观察效果,观察患病情况

    打预防针后2周左右可产生抗体,1个月时抗体水平最高,以后缓慢下降。如果2周后不患打针所预防的那种疾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里仍没有传染上,说明打预防针的效果很好。观察接种后的反应,打预防针后,肌体将产生以上各种局部或全身性反应,正是因为这种反应过程,才说明注射是成功的。如果注射后无任何反应,说明注射失败,重新注射。做皮肤试验及血清试验,这2种试验检查,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体内抗体情况。因此,在打预防针后1个月左右,应去医院做这些检查,便可了解孩子打预防针的效果。

    4.治疗异食癖

    异食癖是指婴儿和儿童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嗜好,对通常不宜取食的异物,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发病年龄以幼儿为多,但学龄儿童亦可见到。

    本症患儿常喜食煤渣、土块、墙泥、砂石、肥皂、纸张、火柴、纽扣、毛发、毛线以及金属玩具或床栏上的油漆。对较小的物品能吞食下去,较大的物品则舔吮或放在口里咀嚼。他们不听从家长劝阻,常躲着家长暗暗吞食。一般临床症状为食欲减退、疲乏、腹痛、呕吐、面黄肌瘦、便秘和营养不良等。

    小儿异食癖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不良习惯;2.缺乏铁锌等;3.肠内寄生虫病。

    对心理异常引起的异食癖,不能责罚和捆绑患儿手足,因其不但不能解除异食习惯,反而使他们暗中偷吃此类不洁食物。对于铁锌缺乏者或肠道寄生虫病,可到医院去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锌剂或驱虫治疗。

    5.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是指鼻、咽、喉部的感染。感染向下蔓延则可引起气管、支气管炎或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轻重程度相差很大,年长儿症状较轻,仅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乏力等,可在3~4天内自然痊愈。如病变范围较广,涉及鼻咽部,常伴发热、咽痛与声音嘶哑、扁桃体及咽后壁淋巴结组织充血增生,有时颈淋巴结可稍肿大。年龄小的婴幼儿症状表现较重,大多发热、烦躁不安,因鼻塞和鼻咽部有分泌物,婴儿常张口呼吸,甚至影响吸奶。可伴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除咳嗽流涕外尚有呕吐、腹痛、腹泻,有的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1~2天或10余天不等。少数婴儿起病时可发生高热惊厥,热退后就不再有抽筋发作,且一般情况良好,没有神志异常及后遗症。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为普通常见疾病,但若不及时治疗,炎症易涉及其他器官,引起并发症。常见的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颈淋巴结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炎症向下蔓延累及下呼吸道,可引起气管、支气管炎甚至肺炎。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早期症状也可表现为伤风感冒,因此在诊断中除根据临床症状外,还须结合当地流行病史,体检和实验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有时还需观察病情的发展才能确定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包括适当休息,多喝水,加强护理,室温和湿度应适宜。高热时给予降温,鼻塞应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5%麻黄素滴鼻。因本病多为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继发细菌感染或发生并发症时,可选用磺胺药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3~5天。抗病毒药物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此药为较新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以片剂含服或滴鼻液滴鼻治疗。中医认为:感冒外邪,常为停食着凉,或有积滞,可服至宝锭、万应锭。还可用小儿感冒冲剂、银翘散、板蓝根冲剂等。流行性感冒病情较重、高热不退者,要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的中药,有助于退烧和身体恢复。

    患儿要尽量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又可减少病儿发生并发症。不要带小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平时要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冬季不要穿着过多,提高小儿耐寒能力。此外,合理喂养,防治小儿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亦十分重要。

    6.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自发性出血,大多数病儿在发病前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

    临床表现

    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段,分急性与慢性2类。小儿时期多为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且多见于婴幼儿时期,春季发病率较高,以往无出血史,发病突然,出血严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的同时往往有感染。慢性病例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多数发病潜隐,出血症状较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的特点是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如针头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四肢较多;但也可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肿;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或齿龈出血为主要症状。约1%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成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严重者可有失血性贫血,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颅内出血时表现为头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痹等症状。

    病程及预后

    急性患者出血虽重,但不经特殊治疗可以自愈。一般于发病第1周内出血较重,第2周即减轻或不再出血,第2~3周末出血即可完全消失,但血小板数上升较慢。约90%病人可在1年内痊愈。也有部分急性病例可转为慢性过程。

    慢性患者病程长达数月以至十余年,可反复发作出血,迁延不愈,血小板经常波动于2~3万至7~8万之间。有时发生难于控制的出血。

    防治措施

    一般疗法

    急性病例主要是在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在病的初期应让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外伤,积极控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及易消化饮食,大量维生素C及P,以及局部止血等对症治疗。也可口服较小量强的松1~2毫克/千克/日,待出血好转即渐停用。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不重或在缓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避免外伤,预防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对出血严重者或久治不愈者应进行如下特殊疗法。

    输全血或血小板

    输血适用于急性大量出血的病人,对血红蛋白较高的病人,可输血小板或含血小板丰富的血浆。

    肾上腺皮质激素

    危重出血患儿,宜将氢化考的松10~20毫克/千克/日,分2~3次静脉滴入,症状好转后改口服强的松。较重出血病人,开始即可用强的松2毫克/千克/日口服。急性患者出血现象消失即可减量,于3~4周内停药。慢性患者常需要足量用药3周,待出血停止,血小板升至5万/立方毫米以上渐减量,停药。

    其他药物

    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硫唑嘌呤、6MP、环磷酰胺等。

    7.患麻疹的护理

    麻疹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孩子患了麻疹,应该隔离。此外,还要注意精心护理。

    开始起病时,孩子有打喷嚏、流泪、流涕等症状,要注意不使其受凉感冒,并要保护黏膜。要保持房间内的空气温暖湿润,可以用水煮芫荽或苇根,使药气不断蒸发,使室内空气湿润,而且病儿吸入后有利于发疹。同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但不要让病人被冷风直吹。

    如果孩子高烧,疹子出得不好,可带孩子看中医,中医有“托疹”的治疗方法,可以使疹子尽快出齐,缩短病程。中医常用的是升麻葛根汤,升麻3克,葛根6克,赤芍3克,甘草3克。每天煎服1剂,疹子大量出现后便停药。

    在孩子出疹期间,要避免冷风、冷水、惊吓等强烈的外界刺激,以免疹子被“逼”回。在出疹期可能有腹泻、恶心、腹痛等,不用特殊治疗。出麻疹不必忌口,营养丰富,但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炸、肥腻及刺激性食物。

    在发烧时,要鼓励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可喝鲜果汁、肉汁等。

    在出疹期间,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内衣要清洁,床单要勤换。皮肤刺痒不适、脱皮时,不要抓挠,可用温水洗。

    8.预防步态异常

    正常情况下,1岁到1岁半的幼儿开始学习走步并能独立行走。若您的孩子在此时仍不能站立,或行走经常摔跤,出现行走异常,则说明可能隐藏着某种疾患。

    脑性瘫痪

    是一种非进行性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动作不协调、步态不稳、足尖着地、两腿交叉呈“剪刀步”,或出现下肢瘫痪,走路时双膝部相互碰撞,并伴有智力低下。

    小脑病变

    小脑位于大脑之下,其功能是协调身体的平衡和肢体肌肉引力的协调一致。如果小儿2岁以后走步还不稳,出现左右摇摆或向一侧倾斜,说话不清楚等,应考虑到是否由于小脑机能失调而引起的。

    当然,各种疾病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会因人而异。只要家长加以重视,平时注意观察,就能及时发现病情,为早期诊治创造有利的条件。

儿童视力下降怎么办啊?

13岁儿童手臂血管瘤出血该怎么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