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如何看懂儿童血常规?

时间: 阅读:7918
如何看懂儿童血常规?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5-10-15 17:28:39

血常规上面大多数都是比较专业的术语,家长看不懂是很正常的,所以检查完之后最好是咨询一下,这样会更准确一些。新生儿出生之后都会采集足跟血检查一些疾病的,另外就是对于血常规这方面的各项检查工作也是需要做好的,只要没有什么病症出现的话,家长不用紧张,按照正常的方法去照顾孩子就可以。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景天
    回复
    2024-03-29 14:14:49

    孩子的化验单结果可能会让家长感到担忧,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血常规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都会有所不同。本文将为您解读孩子的化验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化验结果。
    ?学龄前儿童或婴幼儿
    从血常规化验单来推测,孩子可能是个学龄前儿童或婴幼儿。单核细胞稍微偏高了一些,这可能是感冒的前兆。不过,中性细胞比率与淋巴细胞比率是正常的,这是个好消息。
    ?尿常规化验结果
    尿常规化验结果可能只是提示孩子饮水不足。尝试让孩子多喝水,这个问题可能会得到改善。
    ?缺铁性贫血
    其他的化验结果可能提示孩子有轻微的缺铁性贫血,但情况并不严重。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建议或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 泠青沼
    回复
    2024-03-29 14:14:49

      你好: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
      1:白细胞(参考值:4~10),(单位:10-9/L)
      2:淋巴细胞绝对值(参考值:0.8~4),(单位:10-9/L)
      3:中间细胞绝对值(参考值:0.10~0.90),(单位:0-9/L)
      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参考值:2~7),(单位:0-9/L)
      5:淋巴细胞百分比(参考值:20~42),(单位:%)
      6:中间细胞百分比(参考值:3~10),(单位:%)
      7: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参考值:50~70),(单位:%)
      8:红细胞(参考值:3.5~5.5),(单位:1-12/L)
      9:血红蛋白(参考值:110~160),(单位:g/L)
      10:红细胞压积(参考值:35~50),(单位:%)
      11:平均红细胞压积(参考值:80~100),(单位:fL)
      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参考值:27~34),(单位:pg)
      13: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320~360),(单位:g/l)
      14: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0.6~15.5),(单位:%)
      15: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00~500),(单位:0-9/L)
      16:平均血小板体积(参考值:7.4~12.5),(单位:fl)
      17:血小板分布宽度(参考值:12~18.1),(单位:fL)
      18:血小板压积(参考值:0.108~0.282),(单位:%)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29 14:14:49

    血常规检查很重要,当人身体发生变化时,常引起血液质和量的变化,血液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影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血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血常规检查项目的资料,欢迎阅读。

      血常规检查项目
      1、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常规检查是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量和质进行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测定,白细胞(WBC)计数及白细胞分类(DC)计数、血小板((Pt)计数。

      2、在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数值大致呈平行的关系,故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具有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改变的贫血,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就更有意义。

      3、一般经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时,即被认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这种情况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类。前者是因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所致,常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继发性可见于高原地区居民,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还见于肾癌、卵巢癌以及肾孟积水、多囊肾等。原发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细胞增多症也可引起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红细胞数可高达(7-10)?1012/L、血红蛋白达180-240g/L。

      4、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即可视为贫血。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至15岁以下的儿童,因身体生长发育迅速而红细胞生成相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值可较正常成人低约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血浆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可导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以上统称为生理性贫血。病理性贫血见于各种贫血,如肿瘤、再生障碍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

      5、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N)、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M)5种。由于各种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质或量的变化。

      6、白细胞总数》10?109/L称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0%,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淋巴细胞增多,病理性的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等)。

      7、血小板(Pt)的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对止血、凝血及血块收缩均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增多(》300?109/L),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脾切除后、急性失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减少(《109/L);如降低太多(《6?109/L),有可能造成大出血休克或颅内出血死亡。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瘫、再障、急性白血病、脾亢、药物中毒等。

      当然,血常规检查只是辅助性诊断方法之一,若要确诊,还需要医生结合临床和其他相关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血常规检查方法
      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以前由于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低,工作量大,又将血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检验基本是由机器检测,速度快,数据精确。 血常规检查之采血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运送是保证结果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使标本中的待测成分不受影响,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采血时凡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均可作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幼儿可于颈外静脉采血。采血处应避免有皮肤红肿、溃疡等现象。采血时如病人检测项目多,应先采常规血,防止血小板发生聚集。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最好不超过0.5 min,以避免瘀血和血液浓缩(有试验证明,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及某些因子活性增强,影响某些实验结果)。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器,既有利于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保存,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溶血标本会造成红细胞计数降低,红细胞比积降低。血液抽出后立即轻轻摇动,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血浆中容易出现微凝血块,可能阻塞血细胞分析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会使血常规检验得出错误结果。

      血液标本的保存与运送

      血液标本的保存与运送。血常规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应在4 ℃~8 ℃低温冰箱冷藏,但低温保存不要超过4 h,保存条件非常重要,不适当保存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标本应由检验人员或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标本运送要做到专人专送。

      血常规是如何检查的

      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为(120~160) g/L,女性为(110~150) g/L。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可见于多种疾病: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严重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肛裂出血。④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⑤恶性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如各种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血红蛋白增高常见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大量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

      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同时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时应听从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不可自作主张乱服药,以免延误诊治。

      二、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

      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正常成人WBC总数为(4.0~10)?109/L;分类百分比:中性粒细胞(Gran)占50%~70%,淋巴细胞(Lym)占20%~40%,单核细胞(Mono)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05%,嗜碱性粒细胞0~1%。

      白细胞减少常见于:①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感冒等。②某些细菌、原虫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黑热病,以及严重感染如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③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④某些药物及化学试剂及放射线影响,如磺胺药、氯霉素、抗肿瘤药、化妆品、不合格装修材料等。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①全身或局部感染,如大叶性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丹毒、急性阑尾炎、白喉等。②明显的白细胞升高应警惕白血病的可能。③某些肿瘤可致白细胞升高。④外伤或组织坏死,如大面积烧伤等。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比例会相对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剥脱性皮炎、肠道寄生虫病等;某些白血病也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应提醒注意,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有些生理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过性波动,如餐后、剧烈运动等,另外也可能出现仪器测量误差。因此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时不必过于惊慌,至少要复查一次,尽早到血液科就诊。

      三、血小板计数(PLT)

      PLT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血小板数量过高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过低则容易发生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等。

      血小板升高常见于血液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某些感染、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脾切除后、运动后等也可有血小板增高。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某些药物所致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很常用的检验方法,报告单中的项目比较多,所以在看报告单时,不可孤立地看某一项,必须把各项化验结果综合分析,医生也会根据你的临床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的情况做进一步的诊疗处理。

      第一,我们先来看化验单中的第一项CRP

      CRP就是C反应蛋白,很多大医院都开展微量血CRP的检查。这是一个初筛的

      检查,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白细胞也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细胞出现的时间更早。同时CRP还是疾病?身反应的指标,如果数值高出正常值数倍,往往提示病人身体的多个脏器受到损伤。另外,CRP还和一些严重疾病有关系,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风湿热等。

      第二,看白细胞(WBC)的数量

      很多家长拿到化验单只知道看白细胞高不高。一般来说,如果白细胞的数量大于10000,就提示孩子有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白细胞的数值越高,说明细菌的毒力越强或者细菌的数量越多。

      但有时候白细胞特别高,不见得就一定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内还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如果孩子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他体内的淋巴细胞就特别高,所以白细胞总数也特别高,可能达到20000,甚至30000,实际上这里面大部分是淋巴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是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的组织中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了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从体积来看,从小到大依次为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第三,看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

      数值越高,说明疾病还在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中性粒细胞主要是针对细菌的,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细菌感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就会增加,来杀死细菌。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应地就要升高,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第四,要看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

      如果它低于正常值,说明有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越低,说明病毒感染的程度越严重。如果高于正常值,说明是细菌感染。有些孩子,他们体内的白细胞总数不太高,但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很高,这预示着孩子的发热会越来越厉害。 第五,看血小板

      血小板的数值越高,说明孩子感染的次数越多。这个孩子的血小板是正常的,很多反复感染的孩子,血小板数值都是400万、500万。

      第六,看嗜酸细胞(EOS)绝对值和嗜碱性细胞(BASO)绝对值

      它们是判断孩子是否过敏的指标之一。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嗜酸性细胞绝对值是0.92,正常值是0.05乣0.56,高出正常值很多,说明孩子过敏很严重,说明这个孩子这次生病是在过敏基础上受到感染导致的。

      第七,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百分率

      淋巴细胞是干什么的呢?淋巴细胞主要通过分泌抗体来对抗病毒的。如果这两个值高出正常值,就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第八,看单核细胞百分率和单核细胞绝对值

  • 龙葵
    回复
    2024-03-29 13:13:39

    血常规解读

    白细胞( WBC )

    参考值:成人:(4-10)x10'1L,

    儿童:(5-12)x109/L,

    新生儿:(15-20)x10/1L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C2.0-7.0)x10/L、百分数50%-70%.

    喷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x10/1L,百分数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C0、1)x10./儿、百分数0%-1%.

    淋巴细胞绝对值C0.8-4.0)x10/L,百分数20%-40%,

    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x10/,百分数3%-8%.

    :化农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急性大出血以及溶血等

    1:病毒感染,血液病及药物理化因素等.

    个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血液病、恶性中瘤等

    :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中性粒细胞( N )

    嗜酸性粒细胞( E )

    T :过敏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1:一般无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 B )ST :病毒感染,传染病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t :免疫缺陷性疾病,放射线等。

    淋巴细胞( L )

    单板细胞( M ):生理性(婴幼儿),亚急性感染性或急性的恢复期.

    红细胞 CRBC )

    参考值:

    男性:(4.0-5.5)x10"儿

    女性:(3,5-5.0)x10”/ L .

    新生儿:(6、0-7.0)x10"/ L .

    生理性:新生儿.高山居民 RBC?

    (病理性:原发(骨髓增殖类疾病)、继发(缺氧代谢性、 EPO 增高)

    1:生成减少、破坏增生,失血等.

    血红蛋白( Hb )(诊断夷血的重要指标)

    参考值:男性:120-160g1L

    女性:110-150g/ L?

    新:180-1909/L

    Hb 90-1109/L60-909/L30-5991L

    贫血分度

    重度

    <30g/ L血小板( PLT )

    参考值:(100-300)x10%L.

    S 个:急性失血性贫血、腰摘除术后、骨折后及冒随增生性疾病等、: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分布异常.

儿童发烧38.6度严重吗?

有点咳嗽能打流感疫苗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