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幼儿口吃是什么原因

时间: 阅读:8992
幼儿口吃是什么原因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苍耳子

苍耳子

2025-09-12 06:50:44

幼儿口吃可能是因为遗传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患者的大脑神经受到了损伤引起的,不排除是精神刺激造成的。

患者在口吃的时候通常伴随着不自主摇晃的症状,也有可能会出现跺脚的情况。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造成避免社交等并发症。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远志
    回复
    2024-04-02 21:21:49

    一个月改掉结巴的小妙招

    一个月改掉结巴的小妙招,在临床上,结巴叫做口吃,是一种由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或肌肉疾病引起的与发音有关的语言流畅性障碍。 磕巴便是口吃,通俗一点说便是讲话不利落,下面是一个月改掉结巴的小妙招。

    一个月改掉结巴的小妙招1

    在生活中导致结巴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想要把结巴改过来,可以通过下面这些小窍门。例如通过单个字或者是词语练习发音,尽量保持每个字的读音准确、保和有利,逐渐的从单词过渡到句子。也可以通过朗诵来训练自己的表达方式,抑扬顿挫,同时也要有效地控制语言的速度。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慢慢的提高句子的语速。另外在说话之前放松面部肌肉,平时说话尽量克服紧张的情况,放松心情,一定要在舒适轻松的氛围下表达自己的语言。

    1、从容不迫地说话,经常停顿,在你的孩子说话结束后,等上一些时间再开始说话。

    你的放慢的轻松的说话方式,比任何批评或建议,诸如“慢点儿说”或“慢慢地再说一遍”都要更为有效。

    2、减少你给孩子的问题。儿童在说出自已的想法时,更为自由,回答成人的问题时则非如此。不提出问题,而仅是对儿童所说的话加以评点,让他知道你听清了他的话。

    3、用你的面部表情,以及其他身体语言,向你的孩子表明,你是在听他说话的内容,而非他说话的方式。

    4、每天,在固定的钟点,用一些时间,给予你的'孩子全部的注意。此时,让孩子自已选择他所想做的事。让他带你参加他的活动,让他自已选择是否说话。当你在这时候要说话时,要用慢慢的,平静的,轻松的,带有很多停顿的说话方式。

    对你的年纪幼小的孩子而言,这段从容的安静的时光,可以树立他的信心,让他知道,他的父母喜欢和他在一起。当这孩子长大时,这个时间内,孩子可以与父母自在地讨论他的感受和经历。

    5、让家庭所有成员学习如何轮流地说话和倾听。儿童,尤其是口吃的儿童,会发现当没有多少打断,且听众注意倾听时,会更加容易说话。

    6、观察你和你的孩子互动的方式。要增强这样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你让孩子明白,你在听他说话,而他有充分的时间说话。要减少批评,快速的说话方式,打断,和问题。

    7、最重要的是,要让你的孩子明白,不管他怎样,你都接受他。最强有力的力量,是你对他的支持,不管他口吃与否。

    一个月改掉结巴的小妙招2

    1、让自己说话慢起来,家长尽量让孩子放慢讲话速度,与孩子讲话时自己也要放慢讲话的速度,说话速度不宜太快,尤其是与孩子对话时尽量放慢自己的语速,这样可以正确引导孩子讲话,慢慢的可以改善孩子口吃现象。

    2、大声朗读能纠正孩子口吃问题,口吃患者大声朗读有助于减少自己口吃的出现频率,大声朗读时能很好的放松患者的心理,说起话来不容易出现口吃现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纠正孩子的口吃习惯,每天适当让孩子大声朗读半小时左右。

    3、学会控制呼吸,如果孩子有口吃问题,必须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呼吸,呼吸急促容易出现口吃问题,口吃患者在呼吸时要慢慢的呼气和吸气,培养正确的呼吸习惯,如何正确呼吸是关键步骤,能有效改善孩子口吃问题。

    扩展资料:

    儿童口吃,大多能自动恢复

    一部分孩子在学讲话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口吃,平均在30个月大的时候开始。有的孩子突然就说不出话,尽管他们很努力地想说出来;有的孩子在同胞出生后出现口吃。2~5岁是口吃的高峰期,这正是语言的“爆炸式”发育的阶段,可能跟词汇量不足有关。

    调查显示,5岁以下的幼童有2.5%口吃,65%~75%的孩子口吃能自然恢复正常,65%的学龄前口吃患者可在发病两年内自愈,74%在十几岁前自愈,因此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在性别上,男孩比女孩的口吃多一两倍,而恢复的比例也低于女孩。少数孩子的口吃会持续到成年,如果孩子的口吃超过5年,恢复率就只有18%了。所幸,这些孩子接受治疗后的效果通常比较好。

    跟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是家长,一些父母听到孩子口吃后就很着急,令孩子更紧张、害怕、自卑,说话就更结巴了。家长发现孩子在对话中接不上来,要保持耐性,避免批评孩子,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而要平等交流,例如“你能不能帮我……”

    家长的语气要轻柔,以免吓到孩子,而自己也要注意发音清楚,避免低头分心玩手机。家长还可播放柔和的音乐、动画视频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多说话。

    让孩子一边吃棒棒糖、海苔等零食时一边说话,或者配合舞蹈讲故事,也可以调动他们说话的兴趣。家长要注意阻止、纠正孩子模仿口吃患者说话,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有时可能为了逗大家开心而去模仿,结果形成了口吃。

    一个月改掉结巴的小妙招3

    建议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口吃主要是心理问题,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口吃患者对口吃过分在意,总是对说话感到紧

    张。说话前,担心发生口吃;说话时,提心吊胆、小心谨慎,生怕出现口吃,有时候为了避免口吃,会把原本想说的词替换成不容易口吃的词,或者是当预感到自己口吃时,干脆不说了,这种说话时躲躲闪闪、患得患失的心理,会反过来强化口吃的体验,使患者感觉压抑、郁闷;

    话说完后,喜欢去回味刚才有没有口吃,如果发现自己口吃了,就会感觉很难堪、很痛苦、很丢人,如果发现自己没口吃,就特别高兴。

    其实,正常人绝不会因为自己说话没有口吃而高兴,也绝不会因为说话口吃了而沮丧,因为他们的关注点根本就不在口吃上,在他们看来口吃是正常现象,不用大惊小怪,而口吃患者偏偏把口吃视为一个大问题,总想着要避免口吃,消灭口吃,结果越是这样,反而越是摆脱不了口吃。通过心理辅导,改变对口吃的错误认识和态度,是治疗口吃的根本。

    二、练习胸腹式呼吸。欲练声,先练气。口吃现象的发生跟气息不稳、气息不匀、气上不来有很大的关系。

    三、如果你说话比较急、速度比较快、用力过猛的话,你需要通过发音训练,培养一种轻柔、缓、慢、有节奏的说话习惯。好比是开车,开的太快就容易出车祸,放慢速度就能降低事故的概率。说话也是一样,你注意观察一下,说话快的人一定比说话慢的人更容出现口吃。

    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说的那么快、那么急,那咱就慢慢说吧,想好了再说。当然,如果你一直以来说话都是又急又快的话,恐怕想放慢速度、放慢节奏,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需要进行系统的发音训练。

    四、突破自己。一定要多说话,千万不要因为口吃而逃避说话,越逃避就越害怕说话,口吃就越厉害。感到自己紧张的时候,要注意,千万不要跟紧张感作斗争,千万不要等到自己不紧张了再说话,正确的做法是带着紧张感去说,紧张归紧张,说归说,慢慢的,你就会平静下来。

    口吃是可以矫正好多,首先要有信心,其次要付出扎实的努力。矫正口吃,还是需要专业的口吃矫正师给你指导,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口吃,费时费力,而且容易走弯路。

    有个口吃矫正师叫汪立彬,你可以百度一下他,他能帮到你。祝愿你早日摆脱口吃困扰。

  • 祝由师
    回复
    2024-04-02 21:21:49

    【答案】:(1)精神创伤:受惊吓;迁入陌生的环境,久久不能适应;家庭破裂,失去温暖;等等。
    (2)模仿:幼儿喜欢模仿,觉得口吃者滑稽可笑,先模仿,终成口吃。
    (3)心理紧张:心理紧张是引起口吃的重要因素。如突然的精神刺激、环境的改变、精神紧张过度都可以导致孩子发生口吃现象。
    (4)成人的教养方式不当,尤其是当孩子发音不准、说话不流利的时候,成人过分的指责给孩子压カ,从而导致口吃。
    (5)疾病:幼儿患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等传染病,或脑部受创伤后,都可造成大脑皮质功能发生口吃。

  • 冉冉云
    回复
    2024-04-02 21:21:49

    当孩子出现口吃问题时,背后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本文将从心理压力、声带发育不良和语言能力发育迟缓三个方面,为家长提供解决口吃问题的方法。
    ?过度的心理压力
    过度的心理压力是孩子口吃的常见因素之一。家长可以尝试各种方法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从而逐渐改掉口吃的习惯。
    ?声带发育不良
    声带发育不良也可能导致孩子口吃。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治疗往往是必要的。家长应该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以免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发育迟缓
    语言能力发育迟缓也可能导致孩子口吃。家长可以通过增加日常的语言练习,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自信心,通常都能取得显著的改善效果。

  • 景天
    回复
    2024-04-02 20:20:39

    ?生理现象
    儿童口吃大部分只是一种生理现象,其原因是语言发育与大脑发育不同步造成的。
    ???????家长应对
    家长要分散孩子对口吃现象的注意力。以免造成心理障碍。
    ????矫正建议
    对于口吃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建议尽早去相关机构矫正。

幼儿经常吃手指怎么办

幼儿口吃怎么办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