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持续的高热,采取抗感染治疗以后作用不大,还是会反复的发烧,有的孩子会出现皮疹,嘴唇也可能会发干皴裂,有的孩子还可能会出现眼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没有有效的控制治疗,以后还有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的病变,建议应该积极的进行治疗。
川崎病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这种疾病,而且主要患病人群都集中在儿童时期,同时川崎病也有后天性心脏病之称,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不过川崎病的初期症状很像感冒,很多宝妈都发现不出来,所以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川崎病的基本症状与常识。
川崎病是什么病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川崎氏症、川崎病、皮肤淋巴黏膜症候群),是目前儿童期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又被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或「川崎症候群」,为一种和感染及免益有关的疾病。此疾病为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其病因目前尚未明确。
川崎病之临床症状:持续发高烧(39~40℃)超过五天甚至2~3周;节磨出现充血、发红等非化脓性结膜炎症状;全身及四肢出现皮疹;口腔黏膜变化及肛门周为发红并脱皮等现象,早期川崎症之症状非常类似感冒,皮疹症状也常被误诊为荨麻疹,故需特别注意是否有出现以上其他症状避免误诊,其中肛门脱屑发红现象为川崎症特有症状,另外若是卡介苗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结痂也是判断川崎病的重要依据。
除了以上病症外,川崎病亦会出现心脏血管系统侵犯与其他系统受到侵犯之合并症,会出现心肌炎、心律不整或心包膜炎,心脏血管系统侵犯为川崎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也可能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川崎病症状与诊断川崎病,病时因其病变多出现在皮肤及结膜、口腔等部位,且常有颈部淋巴腺肿大情形,故称之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病因目前仍未明,可能是一种和感染及免疫有关的疾病。因此,川崎病应该是一个症候群 ( 几种症状组合而成 ),因为其诊断主要是依据病人的临床症状。
川崎病的诊断要件包括:
1.持续发高烧 (39-40 ° C) 超过五天,严重者并可延长二至三周。
2.手脚之红斑、浮肿或皮肤脱屑,特别是指尖周围。
3.不同型态的皮疹,广泛分布于四肢和躯干。
4.两眼结膜充血,但无分泌物。
5.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或嘴唇红裂甚至出血。
6.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至少1.5 公分。
至少符合其中五项才可诊断为川崎症。一个嘴巴干裂、二个眼睛红肿、三只手指触摸颈部淋巴结肿大、四肢肿胀、五就是五天发烧和很多皮肤疹。另外常规血液检查偶有贫血、白血球增多及血小板增多现象,而发炎指数 (ESR、 CRP) 亦多会升高。
川崎病的合并症为:
1.侵犯心脏血管系统 :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约15-20% 之川崎病患者会引起冠状动脉瘤。其中 4.7% 为巨大冠状动脉瘤,它们几乎不会消失,且日后较易引起血栓、钙化、动脉狭窄和心肌梗塞;约有1-2%病患因而死亡,但几乎都在病发后一个星期内发生。至于较常见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80% 会在五年内消失,另外也会引起心肌炎和心外膜炎,因此心脏超音波为不可或缺的检查。
2.约40% 病患有关节痛而其中30% 病患有急性关节炎,常出现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
3.胆囊水肿之发生率约 5-13.7% ,也多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出现。
4.肠道假性阻塞。
5.无菌性脑膜炎。
川崎病治疗方面川崎病目前主药治疗方法是透过静脉注射阿斯匹林与免疫球蛋白,患者需定期追踪并配合医师做检查,除非患者若有一条以上的冠状动脉阻塞时,才需考虑透过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及早透过药物的长期治疗下均可改善症状。
急性期给予高剂量之阿斯匹灵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恢复期给予低剂量之阿斯匹灵,若无冠状动脉异常则持续治疗六到八周,若有冠状动脉异常则需长期治疗。
很多家长第一次听说“川崎病”,神情都非常紧张、焦虑,不知所措。湖南旺旺医院儿科专家强调:川崎病虽然名字陌生,但这是一种儿科的常见病之一。
川崎病因1967年由日本人川崎富作首次报道,而由此得名。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男生多于女生。
发热,皮疹,手脚肿胀,眼睛、嘴唇都有相应症状
发热是川崎病患儿最常见的症状,持续发热的天数常常大于5天,体温一般波动在38~40℃,持续1-2周,甚至更长。
其次,川崎病会导致皮肤出现皮疹,一般在发热之后出现,常见的为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热样,无疱疹及结痂,躯干部多见,持续4-5天后消退。
手脚皮肤呈广泛的硬性水肿。早期皮肤呈现潮红的症状,恢复期指端膜状脱皮,重者指甲亦可脱落。此为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患儿还会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或出血,舌头明显充血、突出,呈草莓舌;咽部充血,扁桃体可有肿大或渗出,部分患儿还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湖南旺旺医院儿科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川崎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继发症,是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疾病。
川崎病的主要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和加基文抗凝药
首先,需要控制炎症,但是抗生素治疗无效。需要特殊药物治疗。但是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很大,易引起恶心、呕吐,长期使用可诱发药物性溃疡甚至出血,应饭后服。
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服药后有无胃肠反应、有无变态反应及毒性反应,有无出血反应,有反应严重者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其次,还需注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一旦确诊必须要用。由于它属于血制品,所以在输注时应注意有无过敏反应。
患病期间5大注意事项
第一、饮食上以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为主,避免摄入过热,过硬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食物宜温凉。必要时可静脉补充营养。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则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第二、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新鲜,定时监测体温。患儿出汗时及时垫干毛巾或更换干洁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高热持续不退,可遵医嘱进行药物降温及补液治疗。
第三、口腔黏膜充血,溃疡,唇皲裂,应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黏膜湿润。患儿餐前餐后漱口,防止继发感染。必要时进行口腔护理。
第四、及时修剪指甲,提醒患儿勿搔抓皮肤。每日清洁皮肤1-2次,每次便后及时清洗臀部并擦干用护臀膏均匀涂擦肛周皮肤。
第五、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勿揉眼睛。必要时遵医嘱予0.3%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预防继发感染。
出院之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要求定期复查。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患儿,11个月内不宜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疫苗,其他疫苗不需要推迟。
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更应长期密切随访,每6-12个月一次。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湖南旺旺医院7病区严_
台湾川崎病发生率高,且病因未明,事前预防较为困难;医师指出,川崎病好发于6个月至6岁以下的婴幼儿,并以4-6月最常见,家长若发现婴幼儿高烧不退,千万不要忽视,应立刻就医诊治。花莲门诺医院小儿科主任吴俞哖表示,川崎病的症状包括持续发烧、眼结膜充血、皮肤红疹或红斑、四肢末端红肿、嘴唇红肿干裂、舌头出现草莓舌样变化、颈部淋巴腺肿大等。不要忽视幼儿发烧红疹症状。川崎病的发生季节以4月至6月最多,好发于6个月至6岁以下的婴幼儿,从西元1961年由日本小儿科医师发现后,全世界陆续有不少病例提出,以前台湾每年约有800例的病例报告。吴俞哖主任指出,一般人常以为冠状动脉问题只会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但小儿医学界这20多年来发现,川崎病在婴幼儿身上引起的冠状动脉并发症,居小儿后天性心脏病排行的首位。所以,川崎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未治疗可能导致冠状动脉扩大,变成动脉瘤,日后可能发生心肌梗塞,甚至死亡。吴俞哖主任呼吁,猩红热的初期症状与川崎病类似,看诊时极有可能误诊,家长应多注意相关症状,如果察觉幼儿有异状,应尽速送医就诊,及早就医及早治疗,才能确保安全。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 /supply/article/8961/幼儿发烧勿忽视 可能为川崎病导致 关键字:川崎病, 花莲门诺医院, 小儿科, 吴俞哖, 心肌梗塞, 发烧
沧州市传染病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耿建洪介绍说,川崎病早期与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相似,患儿持续发热,体温达39°—41°,同时出现咳嗽、流鼻涕、精神食欲差,或是会出现腹泻、疲惫、烦躁等症状,很容易被混淆。当患儿抗炎治疗无效,仍反复发热时,医生、家长要考虑“川崎病”的可能性。
耿建洪介绍,川崎病学名叫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高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因其皮疹症状像“麻疹”,易被误诊。
耿建洪提醒,“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伤冠状动脉,引起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冠状动脉瘤破裂则是引起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甚至有患儿因此病患上高血压的病例报道。所以,如果患儿出现长期高热不退的症状,一定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就医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