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什么时候开始不吐奶

时间: 阅读:8019
新生儿什么时候开始不吐奶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金樱子

金樱子

2025-08-06 19:31:25

如果说宝宝是没有消化道方面的疾病,大多数是在6到8个月之后就不会再出现吐奶了,宝宝吃完奶之后是要把宝宝竖着抱起来,然后头部轻轻的靠在肩膀上,拍打背部,是可以使胃内的气体排出来打嗝,然后躺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之后幽门的功能就会逐渐的完善,并且添加了辅食之后吐奶的现象就会消失。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冉冉云
    回复
    2024-05-05 22:22:47

    关于溢奶吐奶

    对于一个新生儿来说,经常会有一种现象,有时候会有溢奶和吐槽。什么是溢奶?什么是吐奶?告诉马宝和宝爸溢奶和吐奶的区别,以及如何防止吐奶。

    新生儿经常吐奶怎么办?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6-8个月吐奶就消失了

    事实上,溢出的牛奶经常出现在婴儿身上。例如,溢出的牛奶量通常在几口中越来越少。因为牛奶会和胃酸结合,有时候吐出来的牛奶会有这样的奶块,有时候可能会变酸变臭。但是婴儿没有任何其他症状,也不影响新生儿的发育。一般母乳喂养后,有强烈的,但没有压力,也不是喷样。少量的牛奶会从口中流出,有时一天可以溢出或溢出一次。但不影响新生儿的成长,婴儿也没有任何其他不适或异常情况。

    但是吐奶就不一样了,也叫喷奶。与溢奶不同,是因为消化道或其他器官受到刺激,引起一些神经反射动作。呕吐时,牛奶会从嘴里喷出,有时甚至会从鼻子里喷出。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的许多父母会打电话给我。当时他们特别着急的说,宝宝突然从口鼻吐出很多奶怎么办?

    我告诉他不要担心。

    吐奶的原因是什么?怎么预防?

    吐奶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喂的奶量过多,比如人工喂养。在喂养过程中,宝宝可能给得太多;还有一点可能是乳头孔太大,喂奶太急,也是一个原因;还有一点,特别是在人工喂养中,乳头并没有完全充满乳汁,而是进入了一部分空气,所以宝宝在吸吮乳汁的同时会吸入大量的空气,会对宝宝造成一定的不适;还有一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宝宝在哺乳期间活动过度,也可能造成相应的吐奶。

    此外,还与新生儿的发育有关。其实在新生儿早期,胃处于水平状态,贲门和幽门的发育不是很健全,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有规律地蠕动。所以对新生儿频繁吐奶有一些建议。

    第一,其实对于一个宝宝来说,特别是出生第一周,他每次的食量大概是30-50mL,第二周后逐渐增加到70-75mL。如果哺乳期的人有足够的乳汁,新生儿通常可以在10-15分钟左右吃饱。

    每次饱腹后,我们应该轻轻地直立婴儿,然后把头轻轻地靠在母亲或父亲身上,轻轻地拍打背部。当然,最好等宝宝打嗝后再把宝宝放床上。

    有时候在打嗝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妈妈爸爸说宝宝拍了很久没打嗝了,所以没关系,拍一会儿就可以了,把宝宝轻轻地放在床上,最好是躺在正确的位置。

    同时要注意的是,喂奶后尽量不要翻动或逗弄宝宝,也就是说喂奶后让宝宝安静地躺一会儿,不要刻意的移动,或者在这个时候玩弄宝宝,逗弄宝宝可能会造成这种吐奶现象。

    同时要注意换尿布的时间。有时候和宝爸在喂奶后会马上换尿布,可能会导致宝宝吐奶。

    其实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溢奶吐奶的次数会逐渐减少。一般情况下,宝宝出生6-8个月后会完全消失。如果在过程中除了溢奶、吐奶外还有其他症状,比如宝宝哭闹次数多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

    吐奶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是因为宝宝胃呈水平,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所以很多妈妈会担心宝宝会一直这样吐槽,影响生长发育。等宝宝老了,吐奶的现象就停止了。

    宝宝几岁会停止吐奶?

    一般情况下,宝宝吐奶现象在三个月内会缓解,但是宝宝吐奶现象需要完全消失,大部分需要半岁左右。添加儿童辅食后,可以缓解婴儿吐奶现象。当然,有些宝宝七八个月后可能还是会吐奶。这种情况下,建议带宝宝去看医生。

  • 冉冉云
    回复
    2024-05-05 22:22:47

    一般三个月以后宝宝的胃部就长得比较完善了,不容易吐奶了,在这之前一定要注意每次喂完奶要给宝宝竖起来拍拍后背,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吐奶。

    婴儿易吐奶主要是与其胃部发育不成熟有关,此时胃呈水平位,呈不稳定状态。胃的入口(贲门部分),比较松弛,关闭不紧,易被食物冲开,当胃内奶汁稍多时,可以冲开贲门而倒流回食管和口腔,而胃的出口幽门肌肉却发育较好,关闭较紧,食物通过缓慢,以上种种生理特点是引起婴儿易吐奶的原因。

    如果婴儿体重生长良好,没有难受的表现,各项生理指标正常,这种情况考虑为生理性吐奶。如果吐奶频繁,而且量大,体重不增,或同时伴有腹胀、腹泻、发热等症状,要考虑存在病理情况。较常见的有胃食管反流、感染、幽门痉挛,肥厚性幽门狭窄等,应送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治疗。

    喂养不当也会导致婴儿吐奶频繁或吐奶量多,如喂奶过快、喂奶量过多,频繁更换奶方,喂奶前较长时间的哭闹,喂奶时吞入大量的空气等,有的婴儿吃奶后体位变动过大,如换尿布等均可引起呕吐,经过改善喂养方式后会好转。

    扩展资料

    吐奶改善方法

    1.适量喂食,避免过量喂哺。

    2.喂奶时不要太急、太快,中间应暂停片刻,以便婴儿的呼吸更顺畅。

    3.奶嘴开孔适中,开孔太小则需要大力吸吮,开孔太大则容易被奶水淹住呛奶。

    4.喂奶后,让婴儿竖直趴在大人肩上,轻拍婴儿背部,帮助其排出吞入胃中的空气。

    5.婴儿躺下时,可将上半身略垫高一些,最好是右侧卧位,这样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6.在喂奶后,不要让婴儿过多的运动,也不要随意摇动或晃动婴儿。

    专家认为,预防溢奶第一步就要做到“喂养得当”,本来小宝宝各方面就发育不完善,如果父母频繁给宝宝换奶粉、换环境和养育者的话,对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非常不利,还会加重溢奶的情况。

    一般来说,宝宝吃完奶以后家长要及时拍嗝,拍嗝时应注意宝宝有没有打嗝,而不是拍拍就算了。? 手部姿势:妈妈五根手指头并拢靠紧,手心弯曲成接水状,拍在宝宝背上时不要漏气;另外,拍的力量也应该能引起振动,但又不让宝宝感觉到疼痛的程度为主。

    多次拍打:每一餐可分2~3次来拍打嗝,不要等宝宝全部喝完才拍。遇到容易胀气、溢奶、吐奶或宝宝很饿的时候,在开始喂食之后不久就要先帮他拍打嗝,这样可有效避免胀气或吐奶。

    侧睡少吐奶,保护小耳朵

    专家表示:“不建议整天抱着宝宝睡。”宝宝睡着后,往小床上放的时候动作要缓慢一点,最好是采用侧睡的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吐奶的机会。一般来说,宝宝可以保持这样的侧睡姿势2~3个小时。如果家长担心宝宝的头型和压迫内脏的问题,可以在1小时后,给宝宝换个睡姿。

    另外,还应该备一块小毛巾,叠成三角形,从孩子一侧耳边搭到另一侧,这样就算宝宝溢奶,也不会弄脏枕头或流到耳朵。保持宝宝耳朵的清洁很重要,因为宝宝耳蜗浅,比成人更容易患中耳炎。

    每天一次泳,消化功能好。? 对于运动功能不发达的婴儿来说,能够坚持游泳是很有益处。

    婴儿在水中可进行全身运动,水对于宝宝的身体还有温柔的按摩和抚触作用;此外,游泳对宝宝的消化能力发展也很有帮助,可减少溢奶情况的发生。所以专家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位妈妈应多给宝宝游游泳。

    参考资料:吐奶

  • 远志
    回复
    2024-05-05 22:22:47

    一般宝宝如果在刚出生以后出现生理性吐奶的话,会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慢慢恢复正常,一般在宝宝六个月左右就不再吐奶了。

    但是如果宝宝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吐奶的话,不会随着宝宝年龄增长而出现缓解。所以如果在宝宝比较大一些的时候还出现频繁的吐奶,并且吐奶时症状比较严重,很可能是由于宝宝消化不良引起的。

    平时要注意适量减少宝宝的喂奶量,并且给宝宝多喝一些热水。如果吐奶的同时,伴有其他发热以及精神萎靡等异常状况的话,很有可能是由于比较严重的疾病所引起,一定要带宝宝到医院

    进行诊断

  • 山亭柳
    回复
    2024-05-05 21:21:37

    刚出生的宝宝在日常喂养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吐奶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刚出生的宝宝其胃部呈水平状态,胃容量较小,吃奶时若吸入过多空气,就会引起胃部奶液倒流,不过随着宝宝成长会有所改善,那么,宝宝到几个月才不会吐奶
    ?宝宝吐奶现象
    宝宝的吐奶现象,随着宝宝消化系统发育逐渐完善,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宝宝从出生三个月后吐奶现象会开始逐渐减少,大约到了宝宝出生六个月后就不会再吐奶了,不过也有些宝宝可能需要到出生七到八个月后才会停止吐奶,妈妈也无需过于担心,只要做好日常喂奶措施就可以了。
    ?日常喂奶措施
    无论妈妈是给宝宝喂母乳还是喂配方奶粉,每当宝宝喝完奶后,妈妈最好将宝宝竖立抱起,让宝宝头部靠在妈妈肩膀上,另外一只手在宝宝后背从下往上轻轻拍打,这样可以帮助宝宝通过打嗝排出胃内部的空气,减少吐奶的发生,宝宝吐奶时,妈妈应立刻抱起宝宝或者将宝宝侧身躺好,可以避免呕吐物进入气管引起窒息的风险。
    ?观察宝宝情况
    此外妈妈还要观察宝宝吐奶后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情况,如果宝宝没有其他异常情况的,等吐奶半个小时以后宝宝恢复了,就可以给宝宝喝点温水补充水分,吐奶以后若马上喝水可能会再次引起呕吐,但如果宝宝吐奶后出现食欲下降、情绪不安、入睡困难、发烧等症状,可能是病理性原因导致吐奶,需尽快到医院就医诊治。

新生儿流黄眼泪黄眼屎怎么办

新生儿要补什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